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开始逐步受到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和高校的重视,众多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也积极展开尝试,一部分高校将公益创业引入校园,将公益创业当做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新方法,开展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意义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大背景下,尽管大学生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新活动种类多样,但仍存在“遍地开花”且“小而嫩”的状态,社会影响力较小、持续时间不长等问题。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工商条件、企业性质和融资方式等国家政策的限制。第二,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市场竞争和法律体制的考验。第三、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学校创业教育缺位的影响。第四、大学生公益创业受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意义
(一)公益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意味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大学生公益创业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缓解当前“超难就业季”的举措。
(二)公益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方式。公益创业需要具备三大要素:充满公益使命感的人,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注重模式创新的理念。公益创业征途上只有时刻谨记公益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服务于公益;只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就会更好地为公益梦想拼搏;只有从不忘记对创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效益。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俗称的“90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惯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自我意识极强,对同学和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却不高。于是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教育就势在必行了。恰恰,借助公益创业成功典型事例作为公益创业教育的示范教材,依靠榜样的力量,对唤起大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积极作用。
(三)公益创业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
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性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名大学生就业涉及到不再是仅仅是其个人本身,更受到家人、亲属、朋友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力量更易引导很多大学生将就业意向寄希望于收入稳定、一线大城市、薪资较高、福利待遇好等条件上,从而就出现了职业理想、创业理想乃至创造力的发挥与培养的扭曲甚至相背离的局面和结果,最终就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社会现象中又“贡献”了一份负面力量。
三、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对策分析
(一)认真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公益创业。各地应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多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使公益创业成为更多人的就业选择,为缓解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作出更突出的贡献。公益创业的项目资源很多,就地域特色为例,创业者可以抓住民族优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二)寻求社会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在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上,更要学会积极运用社会上的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并积极主动寻找技术支持,这将能够降低相当大的技术成本,更有利于将科技公益创业变为可能。
(三)做好创业教育。学校要整合校园现有相关资源,拓宽公益创业途径,要让学生们了解创业、熟悉创业,消除对于创业之路的未知认识,理性地看待机遇和风险的并存,培养正确的创业观;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多地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业意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陶冶坚强稳定的个性品质,激发内在潜能来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内部相关操作、管理,并主动与有经验的创业者交流,汲取他们的经验等。
结束语:如今,公益创业这个全新的理念正逐渐走到我们身边,与传统的捐资捐助公益模式不同的是,公益创业更加注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创业这个模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这样的理念让“输血”式的公益模式成功转型为“造血”式的公益。通过从公益组织处获得的“第一桶金”,让有创业梦想的人在尊严中走上一条崭新的创业道路。事实上,世界上从没两个人的公益创业经历能同出一辙,因而成功无标准,只要自我创业的大学生理智地对待公益创业环境,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环境并尽力改造公益创业的环境,就一定能够创业成功。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意义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大背景下,尽管大学生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新活动种类多样,但仍存在“遍地开花”且“小而嫩”的状态,社会影响力较小、持续时间不长等问题。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工商条件、企业性质和融资方式等国家政策的限制。第二,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市场竞争和法律体制的考验。第三、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学校创业教育缺位的影响。第四、大学生公益创业受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意义
(一)公益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意味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大学生公益创业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缓解当前“超难就业季”的举措。
(二)公益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方式。公益创业需要具备三大要素:充满公益使命感的人,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注重模式创新的理念。公益创业征途上只有时刻谨记公益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服务于公益;只具备奉献精神的团队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就会更好地为公益梦想拼搏;只有从不忘记对创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效益。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俗称的“90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惯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自我意识极强,对同学和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却不高。于是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教育就势在必行了。恰恰,借助公益创业成功典型事例作为公益创业教育的示范教材,依靠榜样的力量,对唤起大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积极作用。
(三)公益创业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
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性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名大学生就业涉及到不再是仅仅是其个人本身,更受到家人、亲属、朋友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力量更易引导很多大学生将就业意向寄希望于收入稳定、一线大城市、薪资较高、福利待遇好等条件上,从而就出现了职业理想、创业理想乃至创造力的发挥与培养的扭曲甚至相背离的局面和结果,最终就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社会现象中又“贡献”了一份负面力量。
三、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对策分析
(一)认真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公益创业。各地应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多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使公益创业成为更多人的就业选择,为缓解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作出更突出的贡献。公益创业的项目资源很多,就地域特色为例,创业者可以抓住民族优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二)寻求社会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在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上,更要学会积极运用社会上的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并积极主动寻找技术支持,这将能够降低相当大的技术成本,更有利于将科技公益创业变为可能。
(三)做好创业教育。学校要整合校园现有相关资源,拓宽公益创业途径,要让学生们了解创业、熟悉创业,消除对于创业之路的未知认识,理性地看待机遇和风险的并存,培养正确的创业观;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多地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业意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陶冶坚强稳定的个性品质,激发内在潜能来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内部相关操作、管理,并主动与有经验的创业者交流,汲取他们的经验等。
结束语:如今,公益创业这个全新的理念正逐渐走到我们身边,与传统的捐资捐助公益模式不同的是,公益创业更加注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创业这个模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这样的理念让“输血”式的公益模式成功转型为“造血”式的公益。通过从公益组织处获得的“第一桶金”,让有创业梦想的人在尊严中走上一条崭新的创业道路。事实上,世界上从没两个人的公益创业经历能同出一辙,因而成功无标准,只要自我创业的大学生理智地对待公益创业环境,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环境并尽力改造公益创业的环境,就一定能够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