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湖区是南昌市的中心城区,是全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贸流的汇聚地。近年来,东湖区委、区政府秉承“民生为本,教育优先”的施政理念,高位推动教育发展,东湖教育已然成为南昌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先后荣获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县区(全省唯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等国家级奖项20个,省级奖项105个,市级奖项237个。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小红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代表”称号,作为南昌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在东湖”成为南昌教育响亮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东湖区在2017年度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教育发展”再次蝉联全市第一。2018年,东湖教育人以“两化两力”办学改革为抓手,继续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步迈进。这一年,东湖区代表江西省接受国务院对省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实地核查,为江西省取得优异成绩贡献了东湖力量。东湖区的教育改革硕果累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前,区教体局局长舒小红应记者之约,详细介绍了东湖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
《江西教育》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东湖教育是如何以“两化两力”为改革抓手,纵深优化教育格局,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
舒小红:我们坚持战略重教,进一步增加投入补短板。首先是高位推动,履行教育职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召开党委、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加快推进“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安排全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挂点所有学校、幼儿园,协同职能部门解决教育问题;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学校教育教学开展有效监督。
其次是强化保障,提升办学条件。投入1200 万元实施“校安工程”,比上年增长20%,对17所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改善了校园面貌,确保了校舍安全。投入300万元对滕王阁保育院谌家坊分部实施装修工程,今年秋季开园,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致力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运行及设备更新。目前区属学校全部接入区域千兆城域网络,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录播一体化教室21间,“数字东湖”云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全区共享。
2018年,东湖区全力打造“两化两力”办学管理新模式,即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内生动力、外引活力,加快推动东湖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我们组建了育新、豫章、邮政路三大教育集团,以集团化办学为“龙头”,带动教育资源优质化;将城中心五所纯小学组建为一个优质均衡大学区,推动校际差异均衡化;以内生性动力为导向,通过名校精准托管模式,建立四对城乡帮扶连心校,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外引性活力为“补充”,引入上海市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达成合作协议,助力教育提升高效化。
2016年5月,全区启动了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网点布点规划修编工作。目前,东湖区已启动育新学校紫金分校新建项目,项目占地40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7250万元,建成后可容纳1800名初中学生。该工程被列入市、区两级2017年民生工程。今年下半年,将启动天骥小学新建工程,该项目占地37.5亩,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依托新校建设,将大力缓解豫章小学二部招生压力,整合优化城北片区周边学校。
“两化两力”办学管理新模式,奠定了东湖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学区、集团已覆盖全区100%的学校。2019年,我们将围绕“紧密”“优质”“高效”等关键词,加强集团以及连心校建设,紧密集团、连心校之间的联系,完善优质共享机制,激发学校发展动力,办出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我们通过健全体系、优化机制、共研共享、捆绑考核四种方式,促进组织、师资、科研、评价更紧密。把集团、学区、连心校工作成效纳入《东湖区学校(园)办学绩效评估考核办法》,把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牵头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参与学区、集团、连心校共建情况作为其他成员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据了解,上海市这项工作的考核比重原则上不低于区域对学校考核内容或分值总量的20%。我们将借鉴上海经验,结合东湖实际,做好这项工作。
譬如优质大学区建设,是由我负责牵头,在具体运作中我们将加强统筹规划,着力团队建设,追求特色发展,努力创设好“六联”平台;充分把握“三大抓手”,把学区成员校打造成“质量高、内涵强,特色亮”的品牌学校,打造独具特色的“东湖教育优质大学区”文化。
记者:课程是一切校园生活的总和,是师生能力的物化,体现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江西省首个“华应龙数学名师培养基地”落户东湖;百花洲小学“四共”合作机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南昌市该奖项零的突破;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区里16节课获部优,创了全市之最。东湖区是怎樣以课程建设为进阶推手,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
舒小红:“十月怀胎”不易,经过十个月不懈努力,我们在上海教科院专家的指引下,在全区23所学校建构了有逻辑、有系统、有文化的3.0学校课程规划。这是一个痛苦的、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在这次学校课程规划稿制定过程中,区属23所学校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全部参与其中,从关注学科到关注课程建设,从个人成长到学校发展,重新审视课程视野下的教育教学工作。2019年1月22日,我们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发布《南昌市东湖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关于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品质的指导意见》,每位校长都全面阐述了学校3.0课程规划体系、建设进展和取得成效。 2019年,东湖品质课程改革将在全区各校(园)制定好的课程规划稿的基础上,从学科、学校、教师入手,在实践中积极实施课程变革。学科层面,各学科教研员在对学科现状精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学科课程建设方案,谋划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学校层面,采取“3+3”的模式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这也是每校都必须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科目;第二个“3”则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个学科团队力量较强、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教师层面,各校一线教师必须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决策、规划、设计中来,一边进行学科教学改革,一边用实践丰富课程内涵,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我们还围绕“文化认同”这一主题,从“强健体魄、涵养道德、情智共生”的“学生文化”,“进德修业、匠心至乐、潜心育人”的“教师文化”,“身教濡染、养德立人、谐协善诱”的“家教文化”三个维度确立“东湖教育文化”的基本定位,创办《东湖教育》,开办“东湖教育大讲堂”,助推内涵发展,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总之,东湖教育人将在实践中迈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建设,让每一个教育細节都指向教育终极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2020年11月,我们将举办“全国第五届品质课程研讨会”,集中展示三年来全区23所学校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记者: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东湖区是如何围绕质量核心意识,抓实抓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
舒小红:今年,我们在2017“文化年”和2018“读书学习年”取得的成效上,将2019年定为“质量提升年”,重点抓实抓严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小学阶段,我们做了两点:一是向课堂要质量。借助2018年全区学科质量抽测数据,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找到教学的薄弱处,有的放矢,改进教学。首先是丰富下校视导功能,其次是提升研究质量,最后是完善评价体系。二是向阅读要质量。结合南昌市阅读课程推进活动,从三个方面推动学生阅读:让阅读系统化,让阅读深层化,让阅读全员化。在初中阶段,我们一是做好学业质量监测。用好七年级入学调研数据,科学分析本校起始生源水平,分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阶段生源占比及优势,做好初(中)、小(学)衔接工作。二是关注学生成长数据。对标全区各校各年级发展水平,完善实施校内质量分析、监管引导、奖罚工作。三是严控目标达标比例。各校需严格要求本校中考优秀率以每年2%的增长率递增,直至优秀率达到32%以上,中考低分率每年以2%的速率递减,直至低分率限定于5%以内。四是逐年提高全市站位。在提高全区中考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增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老带新的传帮带等方面加大关注和投入。
记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舒小红:首先是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全区现有中小学教师编制数1712人,实有教职工1639人。我们提前谋划,不但按照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还为即将建成的紫金中学和天骥小学预留部分教师编制;不断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两年新补充教师106人,其中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39人;以“党建+”为载体,通过“骏马杯”竞赛,双新、双百、名师工作室“三项工程”,学科教研团队建设、课改样本班实验、片区教研“三条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引进来”“走出去”,丰富教师培训模式,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达到年度生均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6%以上;目前,全区一共组建了49个名师工作室,在全省率先设立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省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2万元、市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1万元),为全区培养了200多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
同时树立“融通、融合、共赢、共享”理念,以“数字东湖”教育云平台为载体,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教育交流,探索开展海外研修培训活动;选派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名校挂职锻炼,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坚持每年面向全省选调优秀教师,近两年共选调教师43人,逐步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养。
近年来,全区财政优先保障教师政策性奖励,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组织全体在职教师进行健康体检,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教师队伍人才奖励。从今年开始,政府将继续加大专项经费奖励力度,多项举措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营造和谐的教育大环境。
最近,在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东湖区人民政府被授予“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积极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学在东湖”已深入人心。 舒小红说,要保持东湖教育的优势,必须做好“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这篇文章。“下一步将继续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教育公平。继续加快外来人口入学零障碍体系建设,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采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
东湖区在2017年度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教育发展”再次蝉联全市第一。2018年,东湖教育人以“两化两力”办学改革为抓手,继续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步迈进。这一年,东湖区代表江西省接受国务院对省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实地核查,为江西省取得优异成绩贡献了东湖力量。东湖区的教育改革硕果累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前,区教体局局长舒小红应记者之约,详细介绍了东湖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
《江西教育》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东湖教育是如何以“两化两力”为改革抓手,纵深优化教育格局,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
舒小红:我们坚持战略重教,进一步增加投入补短板。首先是高位推动,履行教育职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召开党委、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加快推进“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安排全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挂点所有学校、幼儿园,协同职能部门解决教育问题;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学校教育教学开展有效监督。
其次是强化保障,提升办学条件。投入1200 万元实施“校安工程”,比上年增长20%,对17所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改善了校园面貌,确保了校舍安全。投入300万元对滕王阁保育院谌家坊分部实施装修工程,今年秋季开园,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致力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运行及设备更新。目前区属学校全部接入区域千兆城域网络,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录播一体化教室21间,“数字东湖”云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全区共享。
2018年,东湖区全力打造“两化两力”办学管理新模式,即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内生动力、外引活力,加快推动东湖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我们组建了育新、豫章、邮政路三大教育集团,以集团化办学为“龙头”,带动教育资源优质化;将城中心五所纯小学组建为一个优质均衡大学区,推动校际差异均衡化;以内生性动力为导向,通过名校精准托管模式,建立四对城乡帮扶连心校,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外引性活力为“补充”,引入上海市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达成合作协议,助力教育提升高效化。
2016年5月,全区启动了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网点布点规划修编工作。目前,东湖区已启动育新学校紫金分校新建项目,项目占地40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7250万元,建成后可容纳1800名初中学生。该工程被列入市、区两级2017年民生工程。今年下半年,将启动天骥小学新建工程,该项目占地37.5亩,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依托新校建设,将大力缓解豫章小学二部招生压力,整合优化城北片区周边学校。
“两化两力”办学管理新模式,奠定了东湖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学区、集团已覆盖全区100%的学校。2019年,我们将围绕“紧密”“优质”“高效”等关键词,加强集团以及连心校建设,紧密集团、连心校之间的联系,完善优质共享机制,激发学校发展动力,办出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我们通过健全体系、优化机制、共研共享、捆绑考核四种方式,促进组织、师资、科研、评价更紧密。把集团、学区、连心校工作成效纳入《东湖区学校(园)办学绩效评估考核办法》,把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牵头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参与学区、集团、连心校共建情况作为其他成员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据了解,上海市这项工作的考核比重原则上不低于区域对学校考核内容或分值总量的20%。我们将借鉴上海经验,结合东湖实际,做好这项工作。
譬如优质大学区建设,是由我负责牵头,在具体运作中我们将加强统筹规划,着力团队建设,追求特色发展,努力创设好“六联”平台;充分把握“三大抓手”,把学区成员校打造成“质量高、内涵强,特色亮”的品牌学校,打造独具特色的“东湖教育优质大学区”文化。
记者:课程是一切校园生活的总和,是师生能力的物化,体现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江西省首个“华应龙数学名师培养基地”落户东湖;百花洲小学“四共”合作机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南昌市该奖项零的突破;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区里16节课获部优,创了全市之最。东湖区是怎樣以课程建设为进阶推手,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
舒小红:“十月怀胎”不易,经过十个月不懈努力,我们在上海教科院专家的指引下,在全区23所学校建构了有逻辑、有系统、有文化的3.0学校课程规划。这是一个痛苦的、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在这次学校课程规划稿制定过程中,区属23所学校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全部参与其中,从关注学科到关注课程建设,从个人成长到学校发展,重新审视课程视野下的教育教学工作。2019年1月22日,我们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发布《南昌市东湖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关于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品质的指导意见》,每位校长都全面阐述了学校3.0课程规划体系、建设进展和取得成效。 2019年,东湖品质课程改革将在全区各校(园)制定好的课程规划稿的基础上,从学科、学校、教师入手,在实践中积极实施课程变革。学科层面,各学科教研员在对学科现状精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学科课程建设方案,谋划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学校层面,采取“3+3”的模式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这也是每校都必须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科目;第二个“3”则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个学科团队力量较强、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教师层面,各校一线教师必须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决策、规划、设计中来,一边进行学科教学改革,一边用实践丰富课程内涵,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我们还围绕“文化认同”这一主题,从“强健体魄、涵养道德、情智共生”的“学生文化”,“进德修业、匠心至乐、潜心育人”的“教师文化”,“身教濡染、养德立人、谐协善诱”的“家教文化”三个维度确立“东湖教育文化”的基本定位,创办《东湖教育》,开办“东湖教育大讲堂”,助推内涵发展,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总之,东湖教育人将在实践中迈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建设,让每一个教育細节都指向教育终极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2020年11月,我们将举办“全国第五届品质课程研讨会”,集中展示三年来全区23所学校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记者: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东湖区是如何围绕质量核心意识,抓实抓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
舒小红:今年,我们在2017“文化年”和2018“读书学习年”取得的成效上,将2019年定为“质量提升年”,重点抓实抓严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小学阶段,我们做了两点:一是向课堂要质量。借助2018年全区学科质量抽测数据,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找到教学的薄弱处,有的放矢,改进教学。首先是丰富下校视导功能,其次是提升研究质量,最后是完善评价体系。二是向阅读要质量。结合南昌市阅读课程推进活动,从三个方面推动学生阅读:让阅读系统化,让阅读深层化,让阅读全员化。在初中阶段,我们一是做好学业质量监测。用好七年级入学调研数据,科学分析本校起始生源水平,分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阶段生源占比及优势,做好初(中)、小(学)衔接工作。二是关注学生成长数据。对标全区各校各年级发展水平,完善实施校内质量分析、监管引导、奖罚工作。三是严控目标达标比例。各校需严格要求本校中考优秀率以每年2%的增长率递增,直至优秀率达到32%以上,中考低分率每年以2%的速率递减,直至低分率限定于5%以内。四是逐年提高全市站位。在提高全区中考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增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老带新的传帮带等方面加大关注和投入。
记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舒小红:首先是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全区现有中小学教师编制数1712人,实有教职工1639人。我们提前谋划,不但按照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还为即将建成的紫金中学和天骥小学预留部分教师编制;不断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两年新补充教师106人,其中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39人;以“党建+”为载体,通过“骏马杯”竞赛,双新、双百、名师工作室“三项工程”,学科教研团队建设、课改样本班实验、片区教研“三条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引进来”“走出去”,丰富教师培训模式,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达到年度生均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6%以上;目前,全区一共组建了49个名师工作室,在全省率先设立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省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2万元、市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1万元),为全区培养了200多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
同时树立“融通、融合、共赢、共享”理念,以“数字东湖”教育云平台为载体,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教育交流,探索开展海外研修培训活动;选派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名校挂职锻炼,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坚持每年面向全省选调优秀教师,近两年共选调教师43人,逐步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养。
近年来,全区财政优先保障教师政策性奖励,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组织全体在职教师进行健康体检,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教师队伍人才奖励。从今年开始,政府将继续加大专项经费奖励力度,多项举措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营造和谐的教育大环境。
最近,在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东湖区人民政府被授予“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积极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学在东湖”已深入人心。 舒小红说,要保持东湖教育的优势,必须做好“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这篇文章。“下一步将继续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教育公平。继续加快外来人口入学零障碍体系建设,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采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