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习作中自主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凸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习作活动中放开种种束缚,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强调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三自引导”的作文教学研究,即“自能作文”、“自改作文”和“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自能作文、自我创新,渗透素质教育,围绕认识、情意、技能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自能作文
  
  “自能作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应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扎实地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根据要求,不需老师指导,做到自能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小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猜谜语、做游戏、“下水文”、创设情境、作文竞赛等多种激趣方式激发学生自能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下作文,“情动而辞发”。确立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体,从而提高“我要写”的自觉训练意识。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我尝试作文,教师只需花很短的时间提示习作要求(突出训练重点),便可引导学生自我构思。所谓自我构思并非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相互启发,教师针对情况做必要的点拔。当学生表露出有话想写,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就让他们动笔列提纲、打草稿。教师做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共性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这样,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奉命作文的封闭局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了空间。当然,学生所写的内容可能还很稚气,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师要精心呵护,切不可因此而包办,更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
  为了克服“无从下笔”的弊端,真正让学生自能作文,我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做到因材施教,扎实地进行作文训练。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指导操作程序,寓写于教。通过教学的“讲授”和“渗透”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观察思维训练,在异步教学中强化训练,把“写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先出示“习作提示”,为学生提示作文的要求及重点难点,提示习作的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在仔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先口述,把过去由教师分析讲解的内容变为学生自己来表达,最后再进行写作。
  
  二、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作文的评改以前是教师的专利,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极为不利,作文评改应向学生开放。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作文的能力。”“自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自改的过程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也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素质提高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自改作文的教学目标要因年级、因单元训练要求及学生作文水平不同相机确立,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和片段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由浅入深,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渐进性。
  同时对学生的自改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扶助,体现由扶到放。扶是让学生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即评是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指出全文优缺点;改是用修改符号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放是让学生自主地评改,教师不包办代替,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可采取抽查指导或示范修改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改。利用学生习作,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的问题并分类指导。
  
  三、拨动感情的琴弦,让学生自主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自主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师活动为主,成人的意愿取代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固有的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优秀作文成了评价习作的模本。写什么?学生不能见题生意;怎样写?学生难以自由倾吐。他们对习作失去了兴趣。在习作的课堂就没有了灵气和活力。要让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的自由表达提升到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高度去认识、去组织、去探索、去反思,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在课堂上,创设广泛、自由交流的氛围,努力让小学生自主回忆生活的情境,还原生活的细节,找出事物的特征。综合习作的素材,疏理习作的脉络。教师的作用在于找准生活信息的增长点,增加新的信息源,提供信息交流的自由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进入信息领域去寻找习作的材料。激活学生个体的独特情思,再现已有的生活积累。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小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如为了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家里的“表现”,可通过和学生平等对话,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表达意愿有望得到满足,让少数学生扭曲的心态能得到及时的矫正,他们自主表达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自然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来。
  儿童对趣味活动和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展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成果,这正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学作文教学要满足小学尘的情感需要或心理需要,营造一种表达氛围,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让儿童充满期盼,充满想象,引领他们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真切感受。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场景。教师可花一定的时间组织一场乒乓球比赛,也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当学生的感性体验变成了习作的冲动以后,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过程,细致描写,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尽情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优秀习作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过程不仅是他们构想生活内容,习得表达方法的过程。而且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研究,开拓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人教版三四年级的习作训练目标非常宽泛,有些单元习作目标不符学情。如何改进教学思路,以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在两年的摸索与实践中,我采用了三大对
生活好似浩瀚的大海,宽广而五彩斑斓,永不枯竭,而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的生活不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为什么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为什么本应充满个性,富有情趣的话语,却空洞、单调、僵硬、呆板?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他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
通过石村矿山资源产权纠纷的事件,本文描述了地方行政组织、特殊利益集团和社群组织在石村矿山资源产权竞争中的博弈过程,探讨了各利益主体的实际运作逻辑。本文认为,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