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的概念教学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电动势”的教学为例,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理解三个教学过程,谈谈基于学情分析的概念教学探究。
  关键词:电动势;概念教学;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117
  “电动势”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普遍感觉困难较大,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很突出的难点,当然已有很多课例和文章阐述如何建立这个概念,在现在的中学物理课堂也基本达成一些共识,比如: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各种电池,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比值定义法,定义电动势;通过铅酸电池演示实验,研究电动势与电源端电压的关系;用水果电池,学生感受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存在等等。而所有这些设计及实施都是建立在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的,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储备,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學生的思维动态,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下面从“电动势”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理解三个教学过程,谈谈基于学情分析的概念教学探究。
  一、基于前概念,设置知识冲突,引入新概念
  概念教学的成败,往往并不取决于教师能否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概念,而是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解释充分暴露前概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调查情况看,学生在学习电动势概念前,电源无内阻,“电动势就是电压”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给电动势概念的讲解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困难。电动势概念的教学可以尝试从转变这个前概念引入。
  实验情境1:将4只小灯泡并联接在4节1.5V的干电池上,逐一闭合每一个小灯泡的开关,会发现第一个灯最亮,以后每闭合一个,灯的亮度都逐渐变暗。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并联电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小灯泡的亮度不应随灯泡的个数增加而变暗,学生由此产生了疑问。
  实验情境2:教师又将这4 个并联的灯泡接在一个6V的蓄电池两端,再逐一闭合每一个灯光开关,此时各灯的亮度不但不随接入个数的增多而变暗,而且亮度比接6V干电池时亮得多。全班同学几乎会同时发出“为什么”的疑问。
  由于前概念的存在,学生会对这2个实验的结果感到惊讶,这是认知冲突的表现,由此激发了本节课的思维活动。这个时候要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猜想,哪怕找不到或暂时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要让他们去积极地思考。这样引入教学,为后面建立电动势概念,认识电动势与电压概念的区别,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二、基于认知水平与方式,通过类比思维,建立新概念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而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所以在构建“电动势”这一概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现其主体性,教师就需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进行研究。对这节教学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对于电动势这类抽象的概念,可通过类比思维加工,降低理解的难度。认识“非静电力”是理解电动势概念内涵的关键。
  左图中在重力场中,静止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从高到低,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那么从低到高时,只靠重力做功行吗?若要循环此过程,须通过“非重力”做功将水从B抽回到A再释放。将这水循环的力学过程与闭合电路中的电学过程进行类比,引入“非静电力”。通过非重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类比,形成电动势的概念。
  三、基于生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拓展与延伸,深化新概念
  物理知识与一般的文化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物理概念整合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物理,而且让学生不再觉得物理是枯燥的。
  建立起电动势这一概念后,学生对一开始课堂引入的实验还不能解释。这时可用水果电池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存在。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触摸新旧电池的软硬程度和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的温度。在了解内阻的存在后,就能更好地区别电源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的“电动势”了。同时为了让物理知识更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了解的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电子表中的纽扣电池、电瓶车中的蓄电池、人造卫星上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手机上的锂电池……
  以上阐述了电动势概念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策略:基于对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情的分析,再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得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三个过程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华荣.“质点”概念教学中的过程设计[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7(1).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 3124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各科教学方式都在进行一定的改革,而最好的改革方式,便是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来试着分析一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何种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整个初中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逻辑性思维,更能够通过物理探究来提高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入
摘要:课堂的高效一直是各科教师思考并且追求的,一直能够引发广大同仁的思考。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或许我们的课堂也如化学反应一样,需要加入一些催化剂,才能使课堂的反应更加剧烈,也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在汲取和消化知识的反应中更加敏捷快速。  关键词:高效;科学;科学课堂;思考  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学生会主动参与;是开放的课堂,能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124  周末到同事家做客,闲聊之中,同事不无感慨地说:“唉!现在的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笔者问她:“从何而论?”她皱起眉头说:“仅是为高一学生辅导作业这一项,就够人头疼的。”可言语间渗透的是“痛苦并快乐着”的“豪情壮志”。高中课程较多,可学生依然沉浸在初中的“诗情画意”中,对高一的学习特别是如此多课程的作业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微信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和信息获取平台。“微信”作为新生事物,让学校和家庭有了密切联系,它在家长、教师、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一座全新的信息沟通桥梁。“微信”充分调动了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学校作出巨大的贡献,使家校进行协同教育,有效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
摘要: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学生碎片时间,通过教学短视频达到某一知识点教学目的,制作视频的内容一般是整堂课程的重难点,通过在视频中插入音频、图片的方式,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其学习质量。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即是在传统教学上的重大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教学方式,找到合适的微课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预设,多反思的自觉整合,充分把握一切机会,用各种让学生去学校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张开翅膀有声有色、有创新,在第一圣殿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学习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策略 ;有效性  引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语文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
摘要: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精彩的课堂教学源自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情境、导语结语等方面。本文以高一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教学设计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014  “问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能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更能促进学生的长远、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情感教育;语文
语文教师能从學生出发,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并为此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用以检测和调整课堂教学,使课堂实现学、教、评的一致性,是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是我此次执教《再塑生命的人》后,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课教学核心意义的思考。此处的“学”,指学生需要掌握何种知识与能力;“教”,指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与能力;“评”,指评价学生掌握该知识与能力的标准。只有这三者做到一致了
摘要:我在指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根据初中课文课时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对课文的欣赏能力进行培养,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