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友人推荐我看一本诗集,是诗人郑红的《空谷禅音》。读诗是我的一种习惯,更是种快乐的事情,我几乎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本诗集。从这150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是怎样的热爱大自然,热爱雄伟壮丽的山川,热爱悠久优秀的文化艺术。从饱蘸深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四季变幻,看到了艺术家的表演,看到了历史人物,看到了文化瑰宝,以及高远的蓝天,皑皑的白雪……我们似乎听得到那密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正如作者所言,希望通过诗集给大家带来自然之音,心灵之音。
诗集的设计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光看诗集名就给人一种空灵幽雅的心境。翻开扉页印入眼帘的是作者所作的23幅油画。油画的创作除了表现作者的爱好之广,也与诗集内容相互辉映。我对作画不是太懂,这里不敢妄自评论,就诗作而言,她的诗有着宽泛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以激情的袒露和内敛的沉思,用女性的敏感抒写天地的广阔与现代人内心的冲突与思考。她的诗作所揭示的是一种向生命本真的回归,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对世界的回眸。
从书的序言里得知,《空谷禅音》是作者近两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而成的,可见作者用心良苦。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把文化叫做苦旅,说明创作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讲,除了处理公务上的繁杂事务还要照顾家庭,再到写诗创作,这其中得付出多少艰辛,实在令人感动。这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执着。郑红的诗格调高雅,明朗精致,讲构思、重整体,内涵深。她给自己设定了艰难的承载,使自己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这也许正是我们当代诗人所要认真去做的。
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位极其敏感、睿智的诗人。她的诗歌情深意浓,感人肺腑,展示了她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一面。“思念/是一堵厚厚的墙/它遮住了我远望的目光/思念/是一条细细的线/牵了这头又牵了那头/思念/是一个小小的点/是地图上总盯着不放的地方/有人说/思念是一种病/时间长了会好的/有人说/思念是飞行的距离/多回来几次会好的/也有人说/思念是会发酵的/浓郁的味道/久久不肯散去……”(——《思念》)。我善于写小说和散文,诗作不是很多,但通过多年来和文字打交道,我深知文学各门类虽有相通处,却有更多的相异处。诗的思维与散文思维不大一样,诗的想象与小说的想象也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说得最精辟的是清人吴乔。他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比喻为一堆米,那么写成文章好比炊之成饭,米形未变,可以令食者饱;写成诗歌则好比酿之成酒,米形消失,可以令饮者醉。这话说得既形象又准确。但二者的难易有别。把米煮成饭比较直接;把米变成酒就复杂多了:要经过微妙的发酵、蒸馏等过程,米味才能变成酒香,固体才能变成液态。这是一次神秘的脱胎换骨。写诗就是叫生活素材脱胎换骨。这首《秋思》:“黄叶舞秋风/秋风卷长夜/夜长望月残/爷娘渴儿安”就是变生话之米为诗歌之酒的佳作。她把诗句转为更为细致的叙述和咏叹,不但写景,在景中又赋予了情,细节也不断地出现,乃至图像、场境及声音的细节都在诗中表现出来。郑红写诗,总善于把握细节中的东西,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总会有独特的思考和新鲜的表达,使你眼睛一亮,拍案叫绝。如这首《秋与可人和诗》“秋雨潇潇秋叶黄/秋虫寥寥秋声唱/秋景凄凄秋意浓/秋情隐隐秋声凉!”读这首诗作,会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氓,《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主人公通过叙事、借景抒情、兼用比兴的手法描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其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样,作者通过对秋雨、秋叶、秋虫、秋景的感触让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诗言志,明人性。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笔下的云、雨、河、雪、树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高原的云/绮丽无比/像风/像海/像穿了滑雪装的山脉/像漫无边界的沙滩和岛屿/更像戍边的烽火台/袅袅飘渺/有的像花环/有的像麦浪/有的像草原上奔腾的马匹……”(——《高原的云》);“雨/是天对地的/问候/是季节对土壤的/承诺/青色/浸润在水里/任凭/波被敲打出/叮咚”(——《雨》);“那河静静的躺着/凝固久了/变成了湖/油绿的水面/在微风吹动下/轻轻地抖着/像一块绸”(——《凝固的河》);
“雪/盖在树枝上/像成熟压弯了的麦穗/微笑着/站在风中/平静地迎接着/冬的降临/她/用衣袖/拂去了尘埃/还原/本应该晴朗的天空”(——《初雪》);“我曾梦想与你/相逢在/茫茫戈壁海滩/你坚硬的生命/有着一亿三千年的开启/站着是不老的士兵/倒下了也依然生机/就算是真的死了/你还是能变成/小木舟/或者是演奏高手手中的/一把小提琴/奏出动人的/乐曲”(——《胡杨》)。这就是作者,她能让自己笔下的自然景物,让人读来不禁眼前一亮,一种别样的心绪涌上心头,给人一种和谐温馨,清静雅致的心境。就《胡杨》来说,潘岳的《西风胡杨》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凸现了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而郑红的《胡杨》则渲染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凸显了胡杨的牺牲精神和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多了一份细腻的美。
郑红是个诗人,但却在非诗歌专业的行当里工作,写诗于她始终是业余的事情,可她又能把这个业余的事情搞得很专业,令人佩服。她在写作题材上门类繁多,有描写人物的、有访问艺术的、有触景生情的、有写历史人物的……画面瑰丽,包罗万象。她的诗作视野宽阔,不论城乡事物、社会百态,都会引起她的思考,而她的思考总能直抵人生、人性深处,又酿化成新颖鲜活、富于理趣的诗。
读诗如见人。作者善于思考,她的步履所到之处,不管是赏景也好,游历史名城也好,观历史人物也好,都会给她以启示、给她以思索。“风沙漂洗了/历史的绸缎/敦煌/是她美丽的蝴蝶结/僧人走在开凿/的前沿/商人刻上了自己的家眷/艺人描绘了洞壁的天/人们对佛的挚诚共同推动了文明的积攒”(——《美丽的敦煌》);这是作者对敦煌的理解。敦煌莫高窟以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享誉国内外。站在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前,仿佛穿越了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那丝绸之路上的款款驼队和大漠孤烟的磅礴气势。我们想象作者也许正是站在莫高窟这座宏伟的瑰宝面前,心有感触,思绪让她穿越时光隧道,联想到了古人对文化艺术的执着,才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佛像艺术。诗人严力有过一段话:“我告诉你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在题材上和角度上下功夫,选择合适的题材会让你发现自己的天赋。许多题材和角度还没有被人用过,尤其在语言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天才也需要自己去发现。”这是一段有经验的诗人推心置腹的话,是一段值得重视和回味的话。我不知作者是否听到过严力的这段话,但她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她的作品看起来广泛,实际上她是很重视在创作上选取角度的。她写诗的风格从来就不小家子气,或许是她做人做得端庄,所以诗写得有仁者气象。 “车在绿色的长廊/穿行/人/行走在风景画中/清泉/用新鲜的声音告诉你/欢迎/远方的客人/伊春/在满语中是盛产皮毛的地方/四万公顷的面积/使它成为城市中的兄长/七百多条的溪流/充足的氧气涤荡你的心灵……”这是诗人对伊春的印象。“曾几何时/对面的山坡浸润了士兵的/鲜血/战火灼伤了青春的/年代/岁月纷飞/如今却长出粉红色的花海/历史创造了军事的天才/记载着/抗日首战的精彩”这是她对平型关战役的感触。发生在雁北大地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心和士气。事隔多年,品读这样的诗作,其胜利的喜悦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长得很丑的朱元璋/有比美髯公子/多的胆识/从乞丐到王/勤劳的他/取代了丞相的职务/成了天下最忙的皇/杀尽异己/大臣们穷得没了裤子/有趣的他/不合理的制度/让子孙后代吃尽了苦头/公务被代理/宦官虐待/何苦还要/葬送了自己的帝国”这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于写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诗人没有不在炼字炼句上全力以赴的。郑红的语言,如雪花之入眼晶莹、入口融化。她只用平常言语,作白描画面,读起来自然而然,仿佛天生如此,拈之即来,其实是“淘尽狂沙始到金”,需要很深的功夫。试看这首:“在病床前/手足情/是拉住医学诊断的绳索/雨滴和泪珠/连成了线/在客厅里/相互之间/知识的聚会/长谈劝解/它会提醒你/世界上有一份/感情/与你紧密相连……”(——《手足情》);不用一个带色彩的字眼,不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写透写活了亲情之间依依相连、不离不弃的感觉。
“光尚未开启/黑尚未褪去/灯迷醉了眼/车叩醒了早晨的大门/草原梳洗着/迎来新的黎明/重复有序或无序的一天……”(——《草原之晨》);也许那个曙光之晨令她的内心格外宁静和美好,她徜徉于草海中任思绪飞扬,她没有刻意描写草原之晨的景物和景致,但她给你传递了一种都市人向往原生态的那种意境,带给你无穷的遐想:你既可以想象牧歌悠扬,民风淳朴,天高云淡,无牵无碍的草原;也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点点,骆驼款款而行,微风阵阵马铃声声……
在平静中写作,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在灵魂里写作,更多的是思想的磨砺。郑红写诗多年,她将她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的泥土,并奉献上她全部的感激和挚爱,把心中的所思、所感秉书而出,真切地体现了诗人作品重真情、去雕饰的特点。读其诗即见其人:亲切、多思、温和、冷隽。诗不仅仅是清词丽句,更是诗情、诗心、诗语的化合,缺一不能产生一首完整的好诗。品读她的诗,是集思想内容、文学特色、艺术水准、人文内涵和思想追求的优秀作品。她总是以清新、质朴的风格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直抵读者的心灵。
通过《空谷禅音》,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特别恬静善良的人。在繁华多元的当下社会,到处弥漫着高速发展的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她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书写诗,实在难能可贵,这实在是文学的力量。如果你留意的话,那些善良、正直的人,她们的脸上总是平静而快乐的。当你心中有爱、有善良,你就能感受到生活回报给你的爱,而且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你才会抛弃繁华,经营自己的一片书海,以丰富的阅历、善感的心灵、洒脱的个性和细腻的文笔,描写出对世事的认知。照亮生活,温暖心灵。
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来自自然与心灵的倾听。
诗集的设计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光看诗集名就给人一种空灵幽雅的心境。翻开扉页印入眼帘的是作者所作的23幅油画。油画的创作除了表现作者的爱好之广,也与诗集内容相互辉映。我对作画不是太懂,这里不敢妄自评论,就诗作而言,她的诗有着宽泛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以激情的袒露和内敛的沉思,用女性的敏感抒写天地的广阔与现代人内心的冲突与思考。她的诗作所揭示的是一种向生命本真的回归,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对世界的回眸。
从书的序言里得知,《空谷禅音》是作者近两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而成的,可见作者用心良苦。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把文化叫做苦旅,说明创作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讲,除了处理公务上的繁杂事务还要照顾家庭,再到写诗创作,这其中得付出多少艰辛,实在令人感动。这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执着。郑红的诗格调高雅,明朗精致,讲构思、重整体,内涵深。她给自己设定了艰难的承载,使自己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这也许正是我们当代诗人所要认真去做的。
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位极其敏感、睿智的诗人。她的诗歌情深意浓,感人肺腑,展示了她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一面。“思念/是一堵厚厚的墙/它遮住了我远望的目光/思念/是一条细细的线/牵了这头又牵了那头/思念/是一个小小的点/是地图上总盯着不放的地方/有人说/思念是一种病/时间长了会好的/有人说/思念是飞行的距离/多回来几次会好的/也有人说/思念是会发酵的/浓郁的味道/久久不肯散去……”(——《思念》)。我善于写小说和散文,诗作不是很多,但通过多年来和文字打交道,我深知文学各门类虽有相通处,却有更多的相异处。诗的思维与散文思维不大一样,诗的想象与小说的想象也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说得最精辟的是清人吴乔。他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比喻为一堆米,那么写成文章好比炊之成饭,米形未变,可以令食者饱;写成诗歌则好比酿之成酒,米形消失,可以令饮者醉。这话说得既形象又准确。但二者的难易有别。把米煮成饭比较直接;把米变成酒就复杂多了:要经过微妙的发酵、蒸馏等过程,米味才能变成酒香,固体才能变成液态。这是一次神秘的脱胎换骨。写诗就是叫生活素材脱胎换骨。这首《秋思》:“黄叶舞秋风/秋风卷长夜/夜长望月残/爷娘渴儿安”就是变生话之米为诗歌之酒的佳作。她把诗句转为更为细致的叙述和咏叹,不但写景,在景中又赋予了情,细节也不断地出现,乃至图像、场境及声音的细节都在诗中表现出来。郑红写诗,总善于把握细节中的东西,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总会有独特的思考和新鲜的表达,使你眼睛一亮,拍案叫绝。如这首《秋与可人和诗》“秋雨潇潇秋叶黄/秋虫寥寥秋声唱/秋景凄凄秋意浓/秋情隐隐秋声凉!”读这首诗作,会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氓,《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主人公通过叙事、借景抒情、兼用比兴的手法描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其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样,作者通过对秋雨、秋叶、秋虫、秋景的感触让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诗言志,明人性。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笔下的云、雨、河、雪、树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高原的云/绮丽无比/像风/像海/像穿了滑雪装的山脉/像漫无边界的沙滩和岛屿/更像戍边的烽火台/袅袅飘渺/有的像花环/有的像麦浪/有的像草原上奔腾的马匹……”(——《高原的云》);“雨/是天对地的/问候/是季节对土壤的/承诺/青色/浸润在水里/任凭/波被敲打出/叮咚”(——《雨》);“那河静静的躺着/凝固久了/变成了湖/油绿的水面/在微风吹动下/轻轻地抖着/像一块绸”(——《凝固的河》);
“雪/盖在树枝上/像成熟压弯了的麦穗/微笑着/站在风中/平静地迎接着/冬的降临/她/用衣袖/拂去了尘埃/还原/本应该晴朗的天空”(——《初雪》);“我曾梦想与你/相逢在/茫茫戈壁海滩/你坚硬的生命/有着一亿三千年的开启/站着是不老的士兵/倒下了也依然生机/就算是真的死了/你还是能变成/小木舟/或者是演奏高手手中的/一把小提琴/奏出动人的/乐曲”(——《胡杨》)。这就是作者,她能让自己笔下的自然景物,让人读来不禁眼前一亮,一种别样的心绪涌上心头,给人一种和谐温馨,清静雅致的心境。就《胡杨》来说,潘岳的《西风胡杨》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凸现了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而郑红的《胡杨》则渲染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凸显了胡杨的牺牲精神和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多了一份细腻的美。
郑红是个诗人,但却在非诗歌专业的行当里工作,写诗于她始终是业余的事情,可她又能把这个业余的事情搞得很专业,令人佩服。她在写作题材上门类繁多,有描写人物的、有访问艺术的、有触景生情的、有写历史人物的……画面瑰丽,包罗万象。她的诗作视野宽阔,不论城乡事物、社会百态,都会引起她的思考,而她的思考总能直抵人生、人性深处,又酿化成新颖鲜活、富于理趣的诗。
读诗如见人。作者善于思考,她的步履所到之处,不管是赏景也好,游历史名城也好,观历史人物也好,都会给她以启示、给她以思索。“风沙漂洗了/历史的绸缎/敦煌/是她美丽的蝴蝶结/僧人走在开凿/的前沿/商人刻上了自己的家眷/艺人描绘了洞壁的天/人们对佛的挚诚共同推动了文明的积攒”(——《美丽的敦煌》);这是作者对敦煌的理解。敦煌莫高窟以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享誉国内外。站在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前,仿佛穿越了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那丝绸之路上的款款驼队和大漠孤烟的磅礴气势。我们想象作者也许正是站在莫高窟这座宏伟的瑰宝面前,心有感触,思绪让她穿越时光隧道,联想到了古人对文化艺术的执着,才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佛像艺术。诗人严力有过一段话:“我告诉你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在题材上和角度上下功夫,选择合适的题材会让你发现自己的天赋。许多题材和角度还没有被人用过,尤其在语言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天才也需要自己去发现。”这是一段有经验的诗人推心置腹的话,是一段值得重视和回味的话。我不知作者是否听到过严力的这段话,但她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她的作品看起来广泛,实际上她是很重视在创作上选取角度的。她写诗的风格从来就不小家子气,或许是她做人做得端庄,所以诗写得有仁者气象。 “车在绿色的长廊/穿行/人/行走在风景画中/清泉/用新鲜的声音告诉你/欢迎/远方的客人/伊春/在满语中是盛产皮毛的地方/四万公顷的面积/使它成为城市中的兄长/七百多条的溪流/充足的氧气涤荡你的心灵……”这是诗人对伊春的印象。“曾几何时/对面的山坡浸润了士兵的/鲜血/战火灼伤了青春的/年代/岁月纷飞/如今却长出粉红色的花海/历史创造了军事的天才/记载着/抗日首战的精彩”这是她对平型关战役的感触。发生在雁北大地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心和士气。事隔多年,品读这样的诗作,其胜利的喜悦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长得很丑的朱元璋/有比美髯公子/多的胆识/从乞丐到王/勤劳的他/取代了丞相的职务/成了天下最忙的皇/杀尽异己/大臣们穷得没了裤子/有趣的他/不合理的制度/让子孙后代吃尽了苦头/公务被代理/宦官虐待/何苦还要/葬送了自己的帝国”这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于写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诗人没有不在炼字炼句上全力以赴的。郑红的语言,如雪花之入眼晶莹、入口融化。她只用平常言语,作白描画面,读起来自然而然,仿佛天生如此,拈之即来,其实是“淘尽狂沙始到金”,需要很深的功夫。试看这首:“在病床前/手足情/是拉住医学诊断的绳索/雨滴和泪珠/连成了线/在客厅里/相互之间/知识的聚会/长谈劝解/它会提醒你/世界上有一份/感情/与你紧密相连……”(——《手足情》);不用一个带色彩的字眼,不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写透写活了亲情之间依依相连、不离不弃的感觉。
“光尚未开启/黑尚未褪去/灯迷醉了眼/车叩醒了早晨的大门/草原梳洗着/迎来新的黎明/重复有序或无序的一天……”(——《草原之晨》);也许那个曙光之晨令她的内心格外宁静和美好,她徜徉于草海中任思绪飞扬,她没有刻意描写草原之晨的景物和景致,但她给你传递了一种都市人向往原生态的那种意境,带给你无穷的遐想:你既可以想象牧歌悠扬,民风淳朴,天高云淡,无牵无碍的草原;也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点点,骆驼款款而行,微风阵阵马铃声声……
在平静中写作,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在灵魂里写作,更多的是思想的磨砺。郑红写诗多年,她将她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的泥土,并奉献上她全部的感激和挚爱,把心中的所思、所感秉书而出,真切地体现了诗人作品重真情、去雕饰的特点。读其诗即见其人:亲切、多思、温和、冷隽。诗不仅仅是清词丽句,更是诗情、诗心、诗语的化合,缺一不能产生一首完整的好诗。品读她的诗,是集思想内容、文学特色、艺术水准、人文内涵和思想追求的优秀作品。她总是以清新、质朴的风格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直抵读者的心灵。
通过《空谷禅音》,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特别恬静善良的人。在繁华多元的当下社会,到处弥漫着高速发展的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她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书写诗,实在难能可贵,这实在是文学的力量。如果你留意的话,那些善良、正直的人,她们的脸上总是平静而快乐的。当你心中有爱、有善良,你就能感受到生活回报给你的爱,而且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你才会抛弃繁华,经营自己的一片书海,以丰富的阅历、善感的心灵、洒脱的个性和细腻的文笔,描写出对世事的认知。照亮生活,温暖心灵。
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来自自然与心灵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