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的知识输送给学生。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的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的科学观。
【关键词】实验 课堂 教学
一、在引入中巧设情景,激活实验课堂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接受能力强,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将课本知识学习一遍,对其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如果按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习效果低下。但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则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教师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如在讲惯性一节时,学生对书中小人和小车的实验提不起精神。为次,我引入一个故事:首先放出火警警报声音。接着,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支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笔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我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再讲机械运动时,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引入一例:一天,一只蜗牛去串亲,走到半路,遇到一只乌龟,蜗牛被撞成重伤,送进了医院。经过抢救,蜗牛脱离了危险。它的亲友们埋怨它道:“你走路时,看到乌龟为什么不躲开?”蜗牛激动地说:“当时它来得太快,我来不及反应。”同学们听后又是一阵大笑。我抓紧时机向他们提问“为什么发笑?”大家回答:“乌龟根本没那么快!”我又问:“难道蜗牛错了?”同学们回答:“蜗牛没错!”于是大家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积极向上饱满的激情听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活课堂
科学规律的得出,经过了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反复实践,概括总结出来的。但传授这些规律,则是通过一个实验完成的。学生理解不深。如在讲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理解不够深刻。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
1 甲在平直公路上用200牛的力水平向前推动一辆小车,使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此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2 乙见甲在推车,过来帮忙,乙用了100牛的力水平向前推车,问此时车受的摩擦力为多少?
3 甲乙推车前进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面公路上,有一小孩儿,甲乙各用100牛的力水平向后拉车,问此时车受的摩擦力为多少?方向如何?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三、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巧设情景,激活课堂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善于求异创新,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在解决问题方面充满了好胜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在讲完课后的剩余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和探索的能力。如在讲完测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实验后,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
1 利用这套装置,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 假如电压表坏了,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3 如果电流表坏了,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学生对这些问题兴趣很高,课下都积极思考。当第二节课开始前我到教室时,很多学生都踊跃的跑到前面,积极地求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通过这些活动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探索精神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新问题新情景的引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学会了质疑,调查和探究,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实验 课堂 教学
一、在引入中巧设情景,激活实验课堂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接受能力强,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将课本知识学习一遍,对其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如果按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习效果低下。但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则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教师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如在讲惯性一节时,学生对书中小人和小车的实验提不起精神。为次,我引入一个故事:首先放出火警警报声音。接着,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支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笔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我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再讲机械运动时,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引入一例:一天,一只蜗牛去串亲,走到半路,遇到一只乌龟,蜗牛被撞成重伤,送进了医院。经过抢救,蜗牛脱离了危险。它的亲友们埋怨它道:“你走路时,看到乌龟为什么不躲开?”蜗牛激动地说:“当时它来得太快,我来不及反应。”同学们听后又是一阵大笑。我抓紧时机向他们提问“为什么发笑?”大家回答:“乌龟根本没那么快!”我又问:“难道蜗牛错了?”同学们回答:“蜗牛没错!”于是大家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积极向上饱满的激情听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活课堂
科学规律的得出,经过了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反复实践,概括总结出来的。但传授这些规律,则是通过一个实验完成的。学生理解不深。如在讲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理解不够深刻。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
1 甲在平直公路上用200牛的力水平向前推动一辆小车,使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此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2 乙见甲在推车,过来帮忙,乙用了100牛的力水平向前推车,问此时车受的摩擦力为多少?
3 甲乙推车前进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面公路上,有一小孩儿,甲乙各用100牛的力水平向后拉车,问此时车受的摩擦力为多少?方向如何?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三、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巧设情景,激活课堂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善于求异创新,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在解决问题方面充满了好胜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在讲完课后的剩余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和探索的能力。如在讲完测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实验后,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
1 利用这套装置,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 假如电压表坏了,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3 如果电流表坏了,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能否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学生对这些问题兴趣很高,课下都积极思考。当第二节课开始前我到教室时,很多学生都踊跃的跑到前面,积极地求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通过这些活动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探索精神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新问题新情景的引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学会了质疑,调查和探究,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