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2月,陈赓和谢富治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一分为二,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和第十四军,周希汉首任第十三军军长,李成芳首任第十四军军长。本文讲述的是出任第十四军首任军长的李成芳中将的传奇故事。
在决死纵队的日子里
李成芳,1914年4月28日出生,湖北麻城李家河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成芳历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一团政治委员等职。他参加了长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成芳被派往山西太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军政干部学校游击教官。1938年,决死第一纵队组建了新的第三总队,李成芳被任命为第三总队副团长,不久任三总队团长。1939年12月,李成芳升任决死第一纵队参谋主任。
1941年8月,八路军总部下达成立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的命令,决死第一纵队与八路军三八六旅、山西新军二一二旅一同编入太岳纵队,同时决死第一纵队改称决死第一旅。陈赓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毕占云任参谋长。决死第一旅的领导人也作了调整,李聚奎兼任旅长,周仲英任政治委员,李成芳任参谋长,刘有光任政治部主任。
部队刚刚整编完毕,日军便纠集了3万多人对太岳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部队开始分散到各地活动,李成芳单独率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一带活动。根据晋绥军的规矩,团以上干部可以拥有两匹马,李成芳块头大,身体重,平时要两匹马换着骑。如今,部队筹不到粮食不说,马草料也解决不了。李成芳看着战士们的体力下降,忧心如焚,决定杀马充饥。
那天早上,饲养员割了几把草,那匹枣红马不吃,不安地扒蹄子。一会儿,李成芳来了,抱了抱马脖子,用手梳理梳理枣红马的鬃毛。那马转过头去,眼含泪水,在李成芳的胸前嗅了嗅。
“马儿似乎有预感,真的,它哭了。我也哭了。我轻轻拍了拍马的肩胛,赶紧走开了。”李成芳事后回忆说,“部队吃了一顿马肉,饲养员老冯和我没有吃。”
10月中旬,日军在捕捉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目标落空后开始撤退。此时,在外线安泽县将军沟一带杀马充饥的李成芳,岂能放过战机,立即指挥第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伏击日军,一举歼灭日军200多人。
10月18日,决死第一旅收复了沁源城。沁源城是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机关所在地。
1942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提出了要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整个计划以占领沁源为突破口,逐渐把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蚕食”成为日军占领区,然后总结经验,推广到整个华北地区,作为日后华北日军实施山岳“剿共”作战的样板。
为实施此计划,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第三十六、三十七、六十九师团各一部7000余人,连同伪军共1.1万余人,于10月20日,分数路对岳北区进行冬季大“扫荡”,企图占领并常驻沁源县城。
李成芳协助李聚奎指挥决死第一旅,掩护所属地区的群众实行“空室清野”。10月21日,日军进入沁源县境前,李成芳率三十八团,单独在外线周旋,袭击日军据点和交通线。
至11月中旬,日军无力达到目的,只好将大部兵力撤走,只留下第六十九师团伊藤大队驻守沁源城关、中峪、阎寨、交口4个据点,并在安泽和绵上的据点分别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名义上建立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
11月11日,太岳区党委、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决定,成立以中共沁源县委为核心的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以决死第一旅为主,参加围困斗争。11月18日,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由决死第一旅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兼任,李成芳坐镇指挥。
1943年11月,决死第一旅旅长李聚奎离开沁源,赴延安学习,参谋长李成芳代理决死第一旅旅长,全面指挥围困斗争。
围困斗争一直继续到1945年4月,英勇的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多次,歼日伪军4000余人,最终将日伪军赶出了根据地,使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彻底破产。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李成芳升任太岳纵队第一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上党战役立大功
1945年9月,太岳军区主力部队合编成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旅、第十一旅和第十三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又将第八纵队合并到第四纵队,下辖部队番号不变,兵力大增。这支部队后被称做“陈谢兵团”。
第四纵队所辖的第十一旅,是由太岳纵队第一旅改编的。原第一旅旅长李成芳继任十一旅旅长,政委由纵队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兼任。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集中了13个师从山西省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出发,向晋冀鲁豫军区驻长治(古称“上党郡”)地区的部队发起进攻。中共中央一边决定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边决定集中太行、太岳、冀南等主力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5年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
整个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间是在10月2日至12日,阎锡山的部队被包围在长治城内,其援军从太原、榆次向沁河以东的将军岭、桃川地区增援。此时,李成芳奉命指挥十一旅,正在长治北关作战。此前连日大雨,李成芳指挥部队与兄弟部队一道收复屯留、潞城、壶关等地时,靠前指挥,淋了雨,生了病,发了烧。如今战事激烈,他浑身困乏疼痛,只好把电话机移到床头,躺着指挥。
10月4日,冀南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突然来到十一旅指挥部。李成芳来不及下床,只好坐在床上说话。陈再道说:“邓(小平)政委亲自打来电话,命令留屯留一个大队监视长治敌人,冀南部队和你旅立即赴老爷山加入战斗。”
李成芳跳下床,立即与陈再道一起研究部署。按部署,十一旅撤出战斗,向老爷山疾进。
十一旅赶到老爷山时,主峰已被兄弟部队拿下。李成芳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一边命令部队集结待命,一边急切地往山上爬。来到陈赓的指挥所,陈赓见李成芳满脸是水,不知是汗还是雨,说:“你来得正好。敌人已开始逃跑,你赶快抄近路向虒亭疾进,跑到敌人前边堵截敌人,不许中途出击。你能把敌人堵住,让太行、太岳各参战部队共同抓俘虏,才能全歼敌人。”
李成芳率部队赶到虒亭,第四纵队政委谢富治也刚刚赶到。谢富治着急地大喊道:“李成芳,你要是叫敌人跑了,撤你的职!”
李成芳不吭声,不着急,不生气,继续督促部队加速前进。身边的参谋们很是着急,提出各种建议。警卫员也说:“旅长,该下决心了,谢政委都发脾气了。”
四纵的老人们都说:“李成芳块头大,行军不出10公里,他的坐骑就仿佛驮着一座山,大汗淋漓,鼻喷热气,没办法,部下只好给李成芳配两匹骡子。还有,李成芳像一尊泥菩萨,别人再热闹也似乎与他不相干,那张长而阔的脸没有春夏秋冬,而心里却明镜似的。”
确实,李成芳就是这样,纵队政委都发狠话了,参谋、干事也都很着急了,但李成芳不慌不忙,听着大家的议论,冷静地从炮声中判断情况:炮兵是阎锡山部队的“后卫”,现在他们要逃跑,原地向后转,“后卫”就变成了“前锋”。他们还在打炮,说明他们还没有跑。
李成芳分析后说:“通知部队,分头去捉大炮!”
李成芳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命令三十一团一营跑步顺河沟向阎锡山的炮兵阵地扑去:“一定要把大炮抓住!”
战后统计,三十一团俘阎军1000多人,缴获200多匹骡马,山炮七门半。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序列番号,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一分为二:由第四纵队十旅、十三旅,加上豫西军区的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由第四纵队十一旅、二十二旅(曾使用过十二旅的番号),加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廖运周指挥的第一一○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李成芳从原九纵(十五军)政委回归老部队,首任十四军军长。十四军政委由雷荣天出任。十四军下辖四十师(原四纵十一旅)、四十一师(原四纵二十二旅)、四十二师(原国民党军一一○师改编),归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建制。
1949年10月2日,广东战役开始。第四兵团3个军7日占领曲江后,主力即向广州追击。
10月9日,十四军抵达英德。守英德的国民党军弃城而逃。这引起了李成芳的思考:广州的国民党军是守还是逃?如果他们也选择逃,那么十四军将没有仗可打,因为十四军是第二梯队,每次渡河渡江,总是在兄弟部队的后面。当然,如果广州的国民党军坚守,十四军自然有仗打,但是必须考虑他们不战而逃时十四军也要上去打的情况,也就是说,国民党军逃跑时,十四军也要能追上去打。要做到这一点,十四军动作必须要快!
于是,李成芳想加快部队行军速度,但徒步实在是太慢了,李成芳便征求副军长王启明、作战处处长梁中玉的意见:“现在我们的速度超不过友邻部队和敌人逃跑的速度,想快快不了,你们说怎么办?”
梁中玉打开地图,说:“从英德至清远,清远至三水,先头部队得走三天,要是大部队走,时间还得再长一点。”
王启明说:“王砚泉副师长带领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两个团到了英德,一二○团还未到。如果等齐两个师,时间就更不够了。”
“那不行,要叫都等齐了,敌人早跑光了。敌人跑到海南岛,就会留下很大的后患。”李成芳边走边说,不觉到了北江岸边。看到浑浊的江水奔流向南,几只小船在快速前行,李成芳受到了启发,迅速作出决定:“通知司令部、政治部,立即派人去弄船,大船也好,小船也好,不惜代价,船户要什么给什么!”
王启明拍着大腿,说:“好注意!让部队昼夜坐船顺水而行,能提高几倍的速度啊!”
梁中玉提醒说:“如果敌人封锁江面怎么办?”
“这倒是有点冒险,冒这个险要有胆量!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歼灭敌人。为了消灭敌人,即使部队受点损失,也是值得的。”李成芳说完,让梁中玉记录他的命令:“四十师组织一个轻便的指挥所,带一一八、一一九两个团,于12日16时前赶到上步护渡口登船。军部组织一个轻便指挥所,带一部电台,带司令部、政治部10名干部,和四十师一起,乘船由北江南下。”
10月13日,李成芳与先头部队率先乘船南下,到达清远。途中,有少量国民党军向船只开枪,李成芳在船上对指战员们说:“不要管他,继续加快速度前进!”战士们便轮流帮着划船,不再理会岸上的散兵游勇。14日,十四军大部队开始乘船南下。同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占领广州。
10月15日,十四军占领三水城和西南镇,控制了北江、西江的汇合点,控制了广州以西的交通咽喉。第十五军占领佛山。
在武汉的刘伯承司令员得到报告后,十分兴奋,同时又感到奇怪:“昨天下午李成芳还在清远,怎么一夜之间就占领了三水?”
陈赓得到报告,高兴地说:“不顾两岸敌人机枪射击,乘船一夜前进100多里,攻占三水,这是李成芳的杰作啊!”
十四军的到来,迫使守在三水附近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九军一○三师、一四七师共5000余人,“愿意走傅作义将军的道路”。16日,十四军占领四会、高要。
占领三水后,李成芳立即接见了国民党军第一○三、一四七师两个师的正副师长,弄清了整个广州周边的敌军情况: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经高要、新兴向阳春逃窜,三十九军残部经高明向阳江逃窜,五十军经佛山向阳江逃窜,六十三军沿西江西撤,再折向雷州半岛;国民党华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余汉谋,已于13日逃至湛江。估计国民党军各路先头部队已远离解放军100公里以上。
李成芳将敌情向陈赓作了报告。陈赓获悉这一重要情况后,即令第十四军3个师、第十五军2个师和第十三军1个师共6个师,统统归李成芳指挥,分西、东、中三路向阳江方向追击。断其后路,达成合围。为追上相距100公里以上的国民党军,李成芳指挥6个师,昼夜兼程,途中歼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部,第三十九、七十军各一部及暂编第三纵队全部,迫使第三十九军第九十一、一○三师和保安第三、四师投诚。
至10月24日晚,三路纵队全部赶到阳江地区。李成芳调整部署后,立即发起总攻,激战到10月26日,全歼从广州逃到阳江的国民党军4万余人。10年后,李成芳回忆起阳江追击战时,说:“那年,刚刚组建的四十二师从阳春到阳江,他们又乘船行了一段路程,终于截住了敌人,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阳江追击战之后,李成芳又率十四军参加粤桂边围歼战。这次战役也是大追击战役,李成芳提出“胜利就在脚板上”、“追上敌人就是胜利”的口号。从11月27日开始,到12月4日,部队日行75公里以上,穿插到钦州,歼国民党军华中长官公署及番号繁杂的部队5万余人,切断了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退却海南岛之路,与兄弟部队一起胜利完成粤桂边围歼战。
1953年5月至1954年4月,十四军军长李成芳代理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在朝鲜指挥十五军作战。1954年4月,李成芳率志愿军第十五军回国。回国后,李成芳任西南军区第二副参谋长。1955年,李成芳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10月至1962年10月,李成芳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62年9月至1975年6月,李成芳任昆明军区第二政委。
“文革”开始后,李成芳受到冲击,蒙受了6年之久的不白之冤。1973年秋,李先念找李成芳谈话:“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央已决定你到五机部当部长。”
1977年12月,李成芳又从地方回到部队工作,任武汉军区第一政委。1982年10月,李成芳从武汉军区政委位置上退下来,到北京休养。1984年1月23日,李成芳在北京逝世。
(作者声明:本文由《党史博览》独家编发,未经允许,不准选编、摘编、上网等。)
在决死纵队的日子里
李成芳,1914年4月28日出生,湖北麻城李家河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成芳历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一团政治委员等职。他参加了长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成芳被派往山西太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军政干部学校游击教官。1938年,决死第一纵队组建了新的第三总队,李成芳被任命为第三总队副团长,不久任三总队团长。1939年12月,李成芳升任决死第一纵队参谋主任。
1941年8月,八路军总部下达成立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的命令,决死第一纵队与八路军三八六旅、山西新军二一二旅一同编入太岳纵队,同时决死第一纵队改称决死第一旅。陈赓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毕占云任参谋长。决死第一旅的领导人也作了调整,李聚奎兼任旅长,周仲英任政治委员,李成芳任参谋长,刘有光任政治部主任。
部队刚刚整编完毕,日军便纠集了3万多人对太岳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部队开始分散到各地活动,李成芳单独率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一带活动。根据晋绥军的规矩,团以上干部可以拥有两匹马,李成芳块头大,身体重,平时要两匹马换着骑。如今,部队筹不到粮食不说,马草料也解决不了。李成芳看着战士们的体力下降,忧心如焚,决定杀马充饥。
那天早上,饲养员割了几把草,那匹枣红马不吃,不安地扒蹄子。一会儿,李成芳来了,抱了抱马脖子,用手梳理梳理枣红马的鬃毛。那马转过头去,眼含泪水,在李成芳的胸前嗅了嗅。
“马儿似乎有预感,真的,它哭了。我也哭了。我轻轻拍了拍马的肩胛,赶紧走开了。”李成芳事后回忆说,“部队吃了一顿马肉,饲养员老冯和我没有吃。”
10月中旬,日军在捕捉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目标落空后开始撤退。此时,在外线安泽县将军沟一带杀马充饥的李成芳,岂能放过战机,立即指挥第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伏击日军,一举歼灭日军200多人。
10月18日,决死第一旅收复了沁源城。沁源城是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机关所在地。
1942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提出了要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整个计划以占领沁源为突破口,逐渐把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蚕食”成为日军占领区,然后总结经验,推广到整个华北地区,作为日后华北日军实施山岳“剿共”作战的样板。
为实施此计划,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第三十六、三十七、六十九师团各一部7000余人,连同伪军共1.1万余人,于10月20日,分数路对岳北区进行冬季大“扫荡”,企图占领并常驻沁源县城。
李成芳协助李聚奎指挥决死第一旅,掩护所属地区的群众实行“空室清野”。10月21日,日军进入沁源县境前,李成芳率三十八团,单独在外线周旋,袭击日军据点和交通线。
至11月中旬,日军无力达到目的,只好将大部兵力撤走,只留下第六十九师团伊藤大队驻守沁源城关、中峪、阎寨、交口4个据点,并在安泽和绵上的据点分别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名义上建立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
11月11日,太岳区党委、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决定,成立以中共沁源县委为核心的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以决死第一旅为主,参加围困斗争。11月18日,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由决死第一旅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兼任,李成芳坐镇指挥。
1943年11月,决死第一旅旅长李聚奎离开沁源,赴延安学习,参谋长李成芳代理决死第一旅旅长,全面指挥围困斗争。
围困斗争一直继续到1945年4月,英勇的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多次,歼日伪军4000余人,最终将日伪军赶出了根据地,使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彻底破产。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李成芳升任太岳纵队第一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上党战役立大功
1945年9月,太岳军区主力部队合编成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旅、第十一旅和第十三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又将第八纵队合并到第四纵队,下辖部队番号不变,兵力大增。这支部队后被称做“陈谢兵团”。
第四纵队所辖的第十一旅,是由太岳纵队第一旅改编的。原第一旅旅长李成芳继任十一旅旅长,政委由纵队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兼任。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集中了13个师从山西省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出发,向晋冀鲁豫军区驻长治(古称“上党郡”)地区的部队发起进攻。中共中央一边决定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边决定集中太行、太岳、冀南等主力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5年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
整个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间是在10月2日至12日,阎锡山的部队被包围在长治城内,其援军从太原、榆次向沁河以东的将军岭、桃川地区增援。此时,李成芳奉命指挥十一旅,正在长治北关作战。此前连日大雨,李成芳指挥部队与兄弟部队一道收复屯留、潞城、壶关等地时,靠前指挥,淋了雨,生了病,发了烧。如今战事激烈,他浑身困乏疼痛,只好把电话机移到床头,躺着指挥。
10月4日,冀南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突然来到十一旅指挥部。李成芳来不及下床,只好坐在床上说话。陈再道说:“邓(小平)政委亲自打来电话,命令留屯留一个大队监视长治敌人,冀南部队和你旅立即赴老爷山加入战斗。”
李成芳跳下床,立即与陈再道一起研究部署。按部署,十一旅撤出战斗,向老爷山疾进。
十一旅赶到老爷山时,主峰已被兄弟部队拿下。李成芳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一边命令部队集结待命,一边急切地往山上爬。来到陈赓的指挥所,陈赓见李成芳满脸是水,不知是汗还是雨,说:“你来得正好。敌人已开始逃跑,你赶快抄近路向虒亭疾进,跑到敌人前边堵截敌人,不许中途出击。你能把敌人堵住,让太行、太岳各参战部队共同抓俘虏,才能全歼敌人。”
李成芳率部队赶到虒亭,第四纵队政委谢富治也刚刚赶到。谢富治着急地大喊道:“李成芳,你要是叫敌人跑了,撤你的职!”
李成芳不吭声,不着急,不生气,继续督促部队加速前进。身边的参谋们很是着急,提出各种建议。警卫员也说:“旅长,该下决心了,谢政委都发脾气了。”
四纵的老人们都说:“李成芳块头大,行军不出10公里,他的坐骑就仿佛驮着一座山,大汗淋漓,鼻喷热气,没办法,部下只好给李成芳配两匹骡子。还有,李成芳像一尊泥菩萨,别人再热闹也似乎与他不相干,那张长而阔的脸没有春夏秋冬,而心里却明镜似的。”
确实,李成芳就是这样,纵队政委都发狠话了,参谋、干事也都很着急了,但李成芳不慌不忙,听着大家的议论,冷静地从炮声中判断情况:炮兵是阎锡山部队的“后卫”,现在他们要逃跑,原地向后转,“后卫”就变成了“前锋”。他们还在打炮,说明他们还没有跑。
李成芳分析后说:“通知部队,分头去捉大炮!”
李成芳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命令三十一团一营跑步顺河沟向阎锡山的炮兵阵地扑去:“一定要把大炮抓住!”
战后统计,三十一团俘阎军1000多人,缴获200多匹骡马,山炮七门半。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序列番号,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一分为二:由第四纵队十旅、十三旅,加上豫西军区的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由第四纵队十一旅、二十二旅(曾使用过十二旅的番号),加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廖运周指挥的第一一○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李成芳从原九纵(十五军)政委回归老部队,首任十四军军长。十四军政委由雷荣天出任。十四军下辖四十师(原四纵十一旅)、四十一师(原四纵二十二旅)、四十二师(原国民党军一一○师改编),归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建制。
1949年10月2日,广东战役开始。第四兵团3个军7日占领曲江后,主力即向广州追击。
10月9日,十四军抵达英德。守英德的国民党军弃城而逃。这引起了李成芳的思考:广州的国民党军是守还是逃?如果他们也选择逃,那么十四军将没有仗可打,因为十四军是第二梯队,每次渡河渡江,总是在兄弟部队的后面。当然,如果广州的国民党军坚守,十四军自然有仗打,但是必须考虑他们不战而逃时十四军也要上去打的情况,也就是说,国民党军逃跑时,十四军也要能追上去打。要做到这一点,十四军动作必须要快!
于是,李成芳想加快部队行军速度,但徒步实在是太慢了,李成芳便征求副军长王启明、作战处处长梁中玉的意见:“现在我们的速度超不过友邻部队和敌人逃跑的速度,想快快不了,你们说怎么办?”
梁中玉打开地图,说:“从英德至清远,清远至三水,先头部队得走三天,要是大部队走,时间还得再长一点。”
王启明说:“王砚泉副师长带领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两个团到了英德,一二○团还未到。如果等齐两个师,时间就更不够了。”
“那不行,要叫都等齐了,敌人早跑光了。敌人跑到海南岛,就会留下很大的后患。”李成芳边走边说,不觉到了北江岸边。看到浑浊的江水奔流向南,几只小船在快速前行,李成芳受到了启发,迅速作出决定:“通知司令部、政治部,立即派人去弄船,大船也好,小船也好,不惜代价,船户要什么给什么!”
王启明拍着大腿,说:“好注意!让部队昼夜坐船顺水而行,能提高几倍的速度啊!”
梁中玉提醒说:“如果敌人封锁江面怎么办?”
“这倒是有点冒险,冒这个险要有胆量!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歼灭敌人。为了消灭敌人,即使部队受点损失,也是值得的。”李成芳说完,让梁中玉记录他的命令:“四十师组织一个轻便的指挥所,带一一八、一一九两个团,于12日16时前赶到上步护渡口登船。军部组织一个轻便指挥所,带一部电台,带司令部、政治部10名干部,和四十师一起,乘船由北江南下。”
10月13日,李成芳与先头部队率先乘船南下,到达清远。途中,有少量国民党军向船只开枪,李成芳在船上对指战员们说:“不要管他,继续加快速度前进!”战士们便轮流帮着划船,不再理会岸上的散兵游勇。14日,十四军大部队开始乘船南下。同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占领广州。
10月15日,十四军占领三水城和西南镇,控制了北江、西江的汇合点,控制了广州以西的交通咽喉。第十五军占领佛山。
在武汉的刘伯承司令员得到报告后,十分兴奋,同时又感到奇怪:“昨天下午李成芳还在清远,怎么一夜之间就占领了三水?”
陈赓得到报告,高兴地说:“不顾两岸敌人机枪射击,乘船一夜前进100多里,攻占三水,这是李成芳的杰作啊!”
十四军的到来,迫使守在三水附近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九军一○三师、一四七师共5000余人,“愿意走傅作义将军的道路”。16日,十四军占领四会、高要。
占领三水后,李成芳立即接见了国民党军第一○三、一四七师两个师的正副师长,弄清了整个广州周边的敌军情况: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经高要、新兴向阳春逃窜,三十九军残部经高明向阳江逃窜,五十军经佛山向阳江逃窜,六十三军沿西江西撤,再折向雷州半岛;国民党华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余汉谋,已于13日逃至湛江。估计国民党军各路先头部队已远离解放军100公里以上。
李成芳将敌情向陈赓作了报告。陈赓获悉这一重要情况后,即令第十四军3个师、第十五军2个师和第十三军1个师共6个师,统统归李成芳指挥,分西、东、中三路向阳江方向追击。断其后路,达成合围。为追上相距100公里以上的国民党军,李成芳指挥6个师,昼夜兼程,途中歼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部,第三十九、七十军各一部及暂编第三纵队全部,迫使第三十九军第九十一、一○三师和保安第三、四师投诚。
至10月24日晚,三路纵队全部赶到阳江地区。李成芳调整部署后,立即发起总攻,激战到10月26日,全歼从广州逃到阳江的国民党军4万余人。10年后,李成芳回忆起阳江追击战时,说:“那年,刚刚组建的四十二师从阳春到阳江,他们又乘船行了一段路程,终于截住了敌人,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阳江追击战之后,李成芳又率十四军参加粤桂边围歼战。这次战役也是大追击战役,李成芳提出“胜利就在脚板上”、“追上敌人就是胜利”的口号。从11月27日开始,到12月4日,部队日行75公里以上,穿插到钦州,歼国民党军华中长官公署及番号繁杂的部队5万余人,切断了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退却海南岛之路,与兄弟部队一起胜利完成粤桂边围歼战。
1953年5月至1954年4月,十四军军长李成芳代理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在朝鲜指挥十五军作战。1954年4月,李成芳率志愿军第十五军回国。回国后,李成芳任西南军区第二副参谋长。1955年,李成芳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10月至1962年10月,李成芳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62年9月至1975年6月,李成芳任昆明军区第二政委。
“文革”开始后,李成芳受到冲击,蒙受了6年之久的不白之冤。1973年秋,李先念找李成芳谈话:“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央已决定你到五机部当部长。”
1977年12月,李成芳又从地方回到部队工作,任武汉军区第一政委。1982年10月,李成芳从武汉军区政委位置上退下来,到北京休养。1984年1月23日,李成芳在北京逝世。
(作者声明:本文由《党史博览》独家编发,未经允许,不准选编、摘编、上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