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1临床意义[1]
1.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GT)
1.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肝硬化时血清总蛋白正常、降低或倒置。白蛋白含量与肝功能肝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预后多不良。降至20g/L以下时,近期预后多不良。肝硬化白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主要为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的原因有:白蛋白合成障碍,可能还有分泌障碍。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白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α1、α2和β球蛋白也有降低倾向,γ球蛋白明显增加,在电泳图上常呈幅度较为宽阔的γ-带型变化,有时与β-球蛋白相互融合,这种变化称为β-γ桥,β-γ桥北认为是肝硬化的特征,虽然并非所有肝硬化患者均会出现β-γ桥,但是如果有这种现象出现是对肝硬化诊断的有力支持。β-γ桥多见于晚期酒精性肝硬化,系由于IgA升高之故,在肝炎肝硬化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可见IgG升高,蛋白电泳则见γ-球蛋白升高,胆汁性肝硬化时IgM升高。
1.4碱性磷酸酶(ALP)
ALP特点是源起于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碱性磷酸酶于70%的肝硬化患者可见增高,小结节肝硬化时,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大姐姐肝硬化时往往显著升高。与胆汁淤滞性病变,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中度以上升高。肝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常明显升高,但血清胆红素不一定升高。ALP和ALT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
1.5胆红素
肝硬化时高胆红素血症昌表示肝细胞受损较重。若在肝硬化基础上血清胆红素明显上升,提示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病变活动;若胆红素升高而ALT、AST正常,表示刚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耗竭;血清胆红素升高而γ-GT下降时,预后更为不良。肝硬化黄疸的发生可能为:①肝细胞坏死。②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或有溶血时常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
2肝功能五项检查指标的三种情况
2.1所有指标全为阴性
这类人群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不过因为体内的保护性的抗体滴度也在正常值一下,因而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染。[2]
2.2只有表面抗体为阳性
表面抗体为人体保护性的抗体,呈阳性表明体内的抗体滴度在正常值以上,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2.3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呈阳性
这类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保护性的抗体已经产生,因而处在恢复期内,病情已经基本上恢复。
3小结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检测肝功能主要的目的是检测乙肝患者的肝脏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程度。其检测指标有很多,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等指标。肝功能试验对诊断肝病,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及随访疗效均有重要的价值。但需注意的是正常人的肝脏存在相当大的代偿能力,部分肝损多不能从实验室检查揭示;无一指标能单独精确反应整体肝功能;肝功能检查项目甚多,需结合临床选择;肝功能检查特异性和敏感性欠高,故必须与病史和体检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明功, 左云飞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学习指导和习题集 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0月33.
[2]李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数据的有效使用。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00;4(6):297.
1临床意义[1]
1.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GT)
1.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肝硬化时血清总蛋白正常、降低或倒置。白蛋白含量与肝功能肝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预后多不良。降至20g/L以下时,近期预后多不良。肝硬化白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主要为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的原因有:白蛋白合成障碍,可能还有分泌障碍。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白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α1、α2和β球蛋白也有降低倾向,γ球蛋白明显增加,在电泳图上常呈幅度较为宽阔的γ-带型变化,有时与β-球蛋白相互融合,这种变化称为β-γ桥,β-γ桥北认为是肝硬化的特征,虽然并非所有肝硬化患者均会出现β-γ桥,但是如果有这种现象出现是对肝硬化诊断的有力支持。β-γ桥多见于晚期酒精性肝硬化,系由于IgA升高之故,在肝炎肝硬化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可见IgG升高,蛋白电泳则见γ-球蛋白升高,胆汁性肝硬化时IgM升高。
1.4碱性磷酸酶(ALP)
ALP特点是源起于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碱性磷酸酶于70%的肝硬化患者可见增高,小结节肝硬化时,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大姐姐肝硬化时往往显著升高。与胆汁淤滞性病变,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中度以上升高。肝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常明显升高,但血清胆红素不一定升高。ALP和ALT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
1.5胆红素
肝硬化时高胆红素血症昌表示肝细胞受损较重。若在肝硬化基础上血清胆红素明显上升,提示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病变活动;若胆红素升高而ALT、AST正常,表示刚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耗竭;血清胆红素升高而γ-GT下降时,预后更为不良。肝硬化黄疸的发生可能为:①肝细胞坏死。②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或有溶血时常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
2肝功能五项检查指标的三种情况
2.1所有指标全为阴性
这类人群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不过因为体内的保护性的抗体滴度也在正常值一下,因而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染。[2]
2.2只有表面抗体为阳性
表面抗体为人体保护性的抗体,呈阳性表明体内的抗体滴度在正常值以上,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2.3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呈阳性
这类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保护性的抗体已经产生,因而处在恢复期内,病情已经基本上恢复。
3小结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检测肝功能主要的目的是检测乙肝患者的肝脏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程度。其检测指标有很多,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等指标。肝功能试验对诊断肝病,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及随访疗效均有重要的价值。但需注意的是正常人的肝脏存在相当大的代偿能力,部分肝损多不能从实验室检查揭示;无一指标能单独精确反应整体肝功能;肝功能检查项目甚多,需结合临床选择;肝功能检查特异性和敏感性欠高,故必须与病史和体检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明功, 左云飞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学习指导和习题集 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0月33.
[2]李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数据的有效使用。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00;4(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