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贯彻,强化课外阅读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应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薄的认识供同仁商榷。
一、课外阅读应讲究策略
课外阅读,特别在初期阶段如果调控不好,不但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开始时应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的读物。从篇幅上由短到长,从散文、短篇小说入手,然后发展到长篇小说。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可以先阅读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刚开始,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教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我印发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让学生体会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着。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选了刘绍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园》,使学生了解了百草园的现况,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感动。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要求老师能够向他们推荐新书、好文章,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同时也让学生向老师推荐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然后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受到良好文化熏陶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化。
二、课外阅读应有明确的目的
有的同学有阅读兴趣时废寝忘食,无阅读兴趣时,束之高阁。阅读时只选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对那些比较枯燥却对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有用的书籍置之不理,这样的阅读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阅读。有目的的课外阅读不仅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古今中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高超的技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只是欣赏作品内容,还应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积累语言。如在阅读小说时,应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了哪些典型形象,典型环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通过课外阅读,我们应当懂得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学习正面人物的高尚情操,摒弃丑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三、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有选择
从阅读的主体即读者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半成熟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在认识问题上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开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受到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往相反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即使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书海无边,人生有限。即使长命百岁,也不过三万多天,能有效利用的充其量占三分之二,每天能用于读书的时间至多占三分之一,算起来少的可怜。庄子慨叹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有选择,选好书,读好书。
从阅读客体即读物看,正在无限膨胀。到上个世纪,人们用“爆炸”来形容知识的激增,而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世纪,报纸、期刊数以千万计,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数以十万计,正如杨贤江所言:“在势固不能尽读,在理也不必尽读。”更何况书有好坏,所以阅读必有选择。
四、课外阅读应有科学方法
拿到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只有采取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精读的具体方法很多,首先是熟读成诵。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今要读书百遍已不太现实,但精读课文至少读三遍,经过“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还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要深思善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也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辨字、解词、释句、析段、明篇等探幽发微的精细阅读,才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第三、要动手动笔。前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摆卡片不读书”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摘抄下来,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下来,也可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三言两语,要言不烦。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既能积累材料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策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就不能提高阅读的价值;如果没有得当的内容选择就不能陶冶情操;如果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就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能避其消极影响,因势利导,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课外阅读应讲究策略
课外阅读,特别在初期阶段如果调控不好,不但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开始时应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的读物。从篇幅上由短到长,从散文、短篇小说入手,然后发展到长篇小说。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可以先阅读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刚开始,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教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我印发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让学生体会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着。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选了刘绍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园》,使学生了解了百草园的现况,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感动。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要求老师能够向他们推荐新书、好文章,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同时也让学生向老师推荐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然后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受到良好文化熏陶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化。
二、课外阅读应有明确的目的
有的同学有阅读兴趣时废寝忘食,无阅读兴趣时,束之高阁。阅读时只选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对那些比较枯燥却对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有用的书籍置之不理,这样的阅读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阅读。有目的的课外阅读不仅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古今中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高超的技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只是欣赏作品内容,还应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积累语言。如在阅读小说时,应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了哪些典型形象,典型环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通过课外阅读,我们应当懂得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学习正面人物的高尚情操,摒弃丑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三、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有选择
从阅读的主体即读者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半成熟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在认识问题上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开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受到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往相反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即使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书海无边,人生有限。即使长命百岁,也不过三万多天,能有效利用的充其量占三分之二,每天能用于读书的时间至多占三分之一,算起来少的可怜。庄子慨叹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有选择,选好书,读好书。
从阅读客体即读物看,正在无限膨胀。到上个世纪,人们用“爆炸”来形容知识的激增,而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世纪,报纸、期刊数以千万计,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数以十万计,正如杨贤江所言:“在势固不能尽读,在理也不必尽读。”更何况书有好坏,所以阅读必有选择。
四、课外阅读应有科学方法
拿到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只有采取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精读的具体方法很多,首先是熟读成诵。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今要读书百遍已不太现实,但精读课文至少读三遍,经过“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还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要深思善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也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辨字、解词、释句、析段、明篇等探幽发微的精细阅读,才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第三、要动手动笔。前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摆卡片不读书”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摘抄下来,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下来,也可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三言两语,要言不烦。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既能积累材料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策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就不能提高阅读的价值;如果没有得当的内容选择就不能陶冶情操;如果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就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能避其消极影响,因势利导,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