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风”一词的由来
“Tephus”是最早用来描述痛风的拉丁文形式,其含义是“筋痛”、“结节”及“肿块”,实指痛风结节之意。大约在1270年,痛风的英文名词“gout”出现了,该词源自拉丁词汇“gutta”,意思是“点滴”或“沉积”。当时的观念认为痛风是体内毒素造成的,“gutta”的意思就是一滴一滴的毒素进入关节造成疾病。13世纪时“gutta”一词衍生为“gout”,意思是痛风,并一直沿用至今。
痛风的历史
人类有关痛风的最早论述见于《希波克拉底全集》。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认为人体具有血液、黏液、黄胆及黑胆四种液体,不同的液体流向不该去的部位就产生了疾病。体液在体内流动,而沉积于关节就会导致痛风发病。在此后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一直左右着人们对痛风的认识,将痛风与风湿混为一谈。
在希波克拉底之后,盖伦(130~200年)对痛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是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的蓄积而造成痛风的发病。人们曾经坚定地认为:放纵和轻率是痛风的先驱。这些观点持续了近2000年。古代人们并不知道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剂来治疗,这当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那时候,西方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痛风是夜间魔鬼啃咬大脚趾所致。
1679年荷兰的Leeuwenhoek用显微镜,首次在痛风患者的关节腔积液中观察到尿酸盐的棒状结晶,但他并不知道结晶的化学成分。1776年瑞典化学家Seheele发现了尿酸。1797年的Wollaston从自己的耳廓上去了一个痛风结节,从中分离出尿酸,并尝试解释痛风和尿酸的关系。1848年英国的Garrod医师,检测出了血液中有尿酸存在。1899年德国人Freudweiler证实注射尿酸盐结晶会引起急性关节炎。1907年德国人Emil Fischer提出嘌呤的完成代谢途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1961年,人们才明确了痛风与尿酸之间的关系。
痛风的定义
人体内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代谢发生了紊乱,导致其代谢产物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进而引起血尿酸升高,造成高尿酸血症。当高浓度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腔、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就会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成为痛风。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子,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明显升高。女性一般在更年期之前不会发生痛风,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尿酸晶体形成有抑制作用,它能促进肾脏排泄尿酸;但在更年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女性患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历史上,痛风多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例如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均患痛风,并因病致残。在13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法国就有十几位国王罹患痛风,如路易七世和路易十六等。痛风也同样肆虐英格兰王朝,此外,还有很多位教皇都患有痛风,所以在西方痛风也称之为“帝皇病”或“贵族病”。以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家族遗传有关。另外,培根、达尔文、马丁·路德、牛顿和富兰克林等名人也都患有痛风。由于当时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中许多人患痛风,因此痛风也素有“富贵病”之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与现代流行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早期防治和干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卫生工作的重点。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教你战胜痛风——痛风病患者健康生活一本通》 主编:苗志敏 等)
“Tephus”是最早用来描述痛风的拉丁文形式,其含义是“筋痛”、“结节”及“肿块”,实指痛风结节之意。大约在1270年,痛风的英文名词“gout”出现了,该词源自拉丁词汇“gutta”,意思是“点滴”或“沉积”。当时的观念认为痛风是体内毒素造成的,“gutta”的意思就是一滴一滴的毒素进入关节造成疾病。13世纪时“gutta”一词衍生为“gout”,意思是痛风,并一直沿用至今。
痛风的历史
人类有关痛风的最早论述见于《希波克拉底全集》。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认为人体具有血液、黏液、黄胆及黑胆四种液体,不同的液体流向不该去的部位就产生了疾病。体液在体内流动,而沉积于关节就会导致痛风发病。在此后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一直左右着人们对痛风的认识,将痛风与风湿混为一谈。
在希波克拉底之后,盖伦(130~200年)对痛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是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的蓄积而造成痛风的发病。人们曾经坚定地认为:放纵和轻率是痛风的先驱。这些观点持续了近2000年。古代人们并不知道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剂来治疗,这当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那时候,西方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痛风是夜间魔鬼啃咬大脚趾所致。
1679年荷兰的Leeuwenhoek用显微镜,首次在痛风患者的关节腔积液中观察到尿酸盐的棒状结晶,但他并不知道结晶的化学成分。1776年瑞典化学家Seheele发现了尿酸。1797年的Wollaston从自己的耳廓上去了一个痛风结节,从中分离出尿酸,并尝试解释痛风和尿酸的关系。1848年英国的Garrod医师,检测出了血液中有尿酸存在。1899年德国人Freudweiler证实注射尿酸盐结晶会引起急性关节炎。1907年德国人Emil Fischer提出嘌呤的完成代谢途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1961年,人们才明确了痛风与尿酸之间的关系。
痛风的定义
人体内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代谢发生了紊乱,导致其代谢产物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进而引起血尿酸升高,造成高尿酸血症。当高浓度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腔、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就会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成为痛风。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子,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明显升高。女性一般在更年期之前不会发生痛风,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尿酸晶体形成有抑制作用,它能促进肾脏排泄尿酸;但在更年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女性患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历史上,痛风多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例如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均患痛风,并因病致残。在13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法国就有十几位国王罹患痛风,如路易七世和路易十六等。痛风也同样肆虐英格兰王朝,此外,还有很多位教皇都患有痛风,所以在西方痛风也称之为“帝皇病”或“贵族病”。以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家族遗传有关。另外,培根、达尔文、马丁·路德、牛顿和富兰克林等名人也都患有痛风。由于当时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中许多人患痛风,因此痛风也素有“富贵病”之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与现代流行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早期防治和干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卫生工作的重点。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教你战胜痛风——痛风病患者健康生活一本通》 主编:苗志敏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