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挖掘记录这一古老技艺,摄影师许少华自2015年至今,多次前往福建省宁德市漳湾福船基地、宁德市漳湾镇田螺湾福船工地、宁德市漳湾镇岐后村福船厂、漳湾镇岐后村刘细秀师傅老宅等地,对这一中华传统技艺,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记录。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生动详实的一手资料,力求完整展示这项技艺的传统过程。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
”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这种帆船的制造,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榫接、艌(同念音)缝,分别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木板间缝的堵塞材料的技术。
“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艺熟练的‘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他监督着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紧密地协作。地方社团也参与到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平静与船员平安。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中国式帆船的需求急剧减少;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原材料的匮乏,也导致了相关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项技艺传统的传播因而逐渐缩小,而传承人也被迫另谋职业。”
以上这段文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于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描述。这些文字,既体现了这一古老技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也直接点出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自唐代以来,中国的木船制造就大量采用“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大大提高了航海船只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快速性,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就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水密隔舱福船营造技艺”制造的。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海船、战船等更是全面采用这项技艺。
13世纪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由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传到欧洲。此后,这项技术在世界各国造船界逐步推广开来,从而为世界造船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古代中国人民在世界造船史上的一大发明贡献。这种船舶结构,不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而且增加了船舶远航的安全性能,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帶来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作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重要代表,福建宁德漳湾福船,全面传承了古福船的水密隔舱建造工艺。不但造工考究,且具备抗沉性、操纵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特征鲜明突出。
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细秀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当地有名的造船师傅,到他这一辈已经传承20代,600多年时间。
工艺精湛和精益求精,是刘细秀师傅设计、制造福船的两大原则。
1976年,19岁的刘细秀跟随父亲到漳湾造船厂当学徒,开始他热爱的福船制造生涯,至今已达45年之久。十年后的1986年,他已是漳湾造船厂的技术骨干,不仅能自己动手造船,还是厂里有名的制图高手,许多福船的图纸都是出自于他的手。
40多年来,刘细秀亲手制造的大大小小福船多达300余艘,由他绘制的各式福船图纸不下20余种。此外,他还创新福船新样式“石压船”,至今在围塘重载运输中普遍使用……
不过近年来,受到现代造船先进技术和商品经济影响,“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这一古老技艺现面临着订单日益减少、工作辛苦、技术难度大、工资低、年轻人不想学、传承延续困难等多重困境。期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一古老技艺的生存与发展。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期盼她也有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