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123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质。下面以《赠汪伦》一诗为例谈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谈诗歌内容,有三处地方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忽”字,就是忽然听到,含有意外的意思,这与常理不符,两人既然友谊深厚,离别之际,汪伦前来送别,属人之常情,可李白为何感到意外呢?那么,有三种可能:李白不辞而别,汪伦不但不怪却踏歌相送;两人已道过别,汪伦送了一次,再来相送;李白对汪伦的踏歌相送颇感意外。清人的考据资料,一般赞成第一种说法:李白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不仅不怪罪,还踏歌相送,歌声昂扬,真是“天涯有幸逢知己”。二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不多哆嗦,一般理解都是到位的,可用“情到深处言有尽而意无穷”来概括。三是起笔李白、落笔汪伦,主题是情,可谓主客呼应,情至真而直,使我想起当代诗人纪弦的名作《你的名字》,唯有“轻声地呼唤你的名字”,此情之深,以诗为存,你我名字相连。理解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理解一段人生情怀、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文化思想。理解教材实际上是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有怎样的理解就可能有怎样的课程。
  如果我们把《赠汪伦》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材料,我们如何通过课程教学的可能设计建构一定的文化呢?课程文化的传递是一种自我传递,其旨趣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而在于学生的自我建构。
  (一)让儿童与李白建立精神联系。首先是在“长亭外,古道边”的音乐声中儿童自由诵读李叔同的送别词,然后诵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别”,由学生谈感受,引入《赠汪伦》,设问:“又将离别,李白快乐吗,幸福吗?”快乐和感伤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痛苦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这样的设问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追寻。而后学生读诗。要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反复诵读后,教师分别用感动、激越和歌颂的语调吟咏,而不着一言,让学生再练。组织交流各自的朗读,教师不评价但要从学生不同的朗读中引疑(板书):忽?踏歌?不及?(一般而言,要看具体的课堂。“踏歌”的字面意思书上是有解释的,这里不是问“踏歌”是什么意思,而是引起思考“踏歌”的意义。)
  (二)让儿童与李白建立历史联系。“忽?踏歌?不及?”的设疑并非仅在于字面的意思,更关注的是语言背后的精神实质。“忽”这一问是关键,自然会引发学生猜想上面说的三种可能,接着教师从引领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人手引人李白的代表作。让学生研究李白是怎样的人,从而以人论诗。然后再配乐诵读,谈感受,思考李白的快乐与幸福。
  (三)让儿童与民族建立文化联系。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影电视作品中经典的离别场面(配小提琴乐),启发背诵学过的赠别诗,引入写“离别”的诗歌(古现代)散文片段,泛读后,给《赠汪伦》写题记或给插图题词,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接着引入纪弦的诗作《你的名字》,设疑讨论:李白为何以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汪伦的名字结束?最后朗诵《赠汪伦》,以“啊,别时情”为引语,学生写感想或创作小诗,交流,结语。
  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唯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蓄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汇,对于这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闲暇之时,诗词歌赋、经史哲学、杂文小说皆成他怡情养性的食粮。因为书的濡染,成就了他文质彬彬的教师形象;因为书的滋养,厚实了他的专业底蕴,丰富了他的教学思想。  他是一个善思考的人。他能经常捕捉到课堂教学中转瞬即逝的智慧和灵光;静坐独处,他的思绪又会随着时间静静流淌而驰骋飞扬……最近几年,他有十余篇力作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他倡导的小学英语“四学三练”高效
查理斯·汉第在他那本非常有启发性的《充满吊诡的年岁》一书中提出“斯格模德曲线”。他以此曲线指出:“不断成长的秘诀,就是在第一条斯格模德曲线走下坡之前,开始一条新的曲线。开始第二条曲线最正确的时间是A点,因为在A点有时间、资源和精力,可以在第一条曲线开始下降之前,帮助新的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期和可能会产生的错误。”  大部分人的一生只有一条曲线,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后急剧下降进入退休期。汉第建议,最
【设计理念】  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从汉字的“六书”可以发现,每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汉字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就把握了识字的基本规律,即将汉字与生活建立起丰富而又密切的联系,实现“识字与识世”的统一。如此,识字教学便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读汉字来认识世界,真正体现识字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如此,汉字不再是印在书本上静态的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活在学生生活中带有温度的事物。  本
本刊记者:沈厅长,您好!2008年3月您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转眼间5个年头过去了。首先请您谈一谈江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5年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重大工作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沈健:我在“十一五”期间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五年来,江苏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各级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练习1中安排了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尝试着利用这节口语交际课,借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见闻与感受,通过发动学生进行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和情感资源的整合,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出小报等方式,了解祖国大家庭的少数民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
各市、縣(市、区)教育局:  根据2009年12月3日发出的《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广泛发动,认真评选,推荐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应征稿件有9000余篇。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江苏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和《阅读》编辑部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组成的评委会,对来稿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选,泰州市大浦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基于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近几年,各个学校纷纷建立的学生社团就是一项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举措。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盐城市第二小学的前身)基于原有的校园文化,以一份油印的《小号手报》为原点,成立办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雏形。在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将办报活动作为一项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开发、运用,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每个县都有一所县一中(县中),几乎同时也会有县二中。在县域范围内,二中的配置、生源等都无法与县中相比,其结果就是在县域范围内,县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是高考成绩)是一枝独秀。二中被无情地边缘化了。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都涌现出一所所以显著的高考成绩为标志的“二中”,用这些学校自己的说法,就是“三流的生源,二流的设施,一流的质量”。对于出
[摘 要] 学习几何知识时,大脑里加工的对象必然是“图形”,这个图形可以由实际物体抽象而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获得. 而无论是什么过程,想象力都在发挥作用,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就可以给学生渗透直观想象的教育.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直观想象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第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表述?其应当如何培育?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从日
曾经无数次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上课,听他上课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荡涤,仿佛在畅享一场思想的盛宴。最近,我有幸听了孙校长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可谓受益匪浅。    朴实——返璞归真也精彩    诚如孙校长所说,他力图呈现一堂“家常课”。的确,整堂课没有多少华美的课件来帮衬。没有所谓的煽情音乐来辅助,只有老师和学生的交融,朴实得像一堂“家常课”。但是,这又是一堂不寻常的家常课,有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