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古人就会使用指纹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纹被发现
  2018年10月31日,杨拴朝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巡视调查工作。在调查其中一个灰坑时,发现了一枚仰韶時期的陶缸残片,残片上残留着一个造型规整、圆润细腻的鋬(注音:pán)耳(陶缸上的装饰附件),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留有一枚指纹。
  这枚陶器残片形状不规则,最长处10厘米,有一个2.5厘米×3.5厘米的鋬耳。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留有一枚1.7厘米×2.1厘米的完整清晰的指纹。指印摁制一气呵成,独立完整,乳突线纹无丝毫挪动迹象。杨拴朝认为,这形成了一枚仰韶时代居民完美的指纹陶模。而此前,他在此处还发现了一个陶器残片上的鋬耳上面,同样留有一枚先人的指纹。
  指纹中蕴含着怎样的信息
  2019年1月15日,杨拴朝携带这枚完美样本和一些同时期、同类型,且包含指纹的陶器残片,前往海口市拜访了我国著名指纹学家、中国刑事现场统计研究会副会长刘少聪教授。经分析鉴定,以刘少聪为首的专家团队一致认为,这枚鋬耳上的指纹,是一名二三十岁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压的指纹。
  杨拴朝告诉记者,陶器上指纹留痕是常见的。1978年,公安部126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指纹印痕。“但这些指纹大多是无意留下的,或是指纹的局部,或细小模糊不清,即使有较完整的,也不是立体的,同时也不在特定的位置。”
  而最新发现的鋬耳上的指纹,很可能是陶工有意为之。杨拴朝说:“鋬耳制作时多采用裹布摁压的方式,这样的工艺一是为了美观,二是防止陶泥粘连。在鋬耳上直接横向加摁指印的工艺,必须控制好摁制时间,否则会损坏胚体,费工耗时。所以这种按指为印的制陶方法,与实用无关,很可能是古人特意按制的记号。”
  这枚仰韶指纹陶模,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已有5000多年。杨拴朝说,在仰韶文化之前,无论是岩画上的手印,还是自陶器诞生后,上面有意或无意遗留的指纹,很难证明先民是特意为之。
  “但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古人以按指为印的制陶方式留下的清晰指纹,再结合彩陶上的指印纹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期,古人确实是在使用指纹。”杨拴朝说。
  发现小指纹的大意义
  据悉,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将运用高精度CT扫描、3D复原、激光切片等前沿技术,开展仰韶指纹的三维成像研究,重建指纹的三维特征。杨拴朝说,根据相关科研进展,将适时开展仰韶指纹标本层位的C14测年工作。
  杨拴朝说,这些样本的研究,对各个学术领域都将有深远影响:在法医人类学方面,对这些指纹样本大小形态的研究,可以分析制陶工匠的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在纹样演变研究方面,结合对仰韶文化时期制陶研究成果,可实证推演指纹在陶器上从制陶无意留痕,到本真实态有意留痕装饰,再向指纹装饰纹样演变的脉络;在生物遗传学方面,这些实物遗存,在人类指纹遗传学、民族肤纹学等领域,给人类指纹遗传演变、部族迁徙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标本;并且这枚仰韶先民清晰指纹的发现,对指纹学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自《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相由心生。食相不是一个人天生的相貌,而是在后天漫长的饮食生活中一餐餐地逐渐培育出来的。  食相指的是一个人在进食时的神态和动作,不完全集中在口部和面部,而是全身的、多媒体的。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食相”这个词只存在于公众场合。  一般来说,吃喝拉撒、饮食男女,皆个人之私密也,只要不犯法,采取哪一种“姿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相”,可能会危害健康,但通常都不会危害到社会。比方说,一个人在洗澡的时
期刊
苏轼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天堑变通途的时代,一日尝尽南北美食,已经成为现实中朋友圈里热门的话题。花花绿绿的作料和五花八门的工艺虽好,却依然无法掩盖记忆深处那透着热气、溢着质朴纯真的红薯香味。  红薯,在江汉平原极其普遍,大家习惯称之为“苕”,“苕”的方言意思是傻帽、愚蠢,比如说“你这个苕货”,就是说你笨笨的,傻傻的。表面看起来,是贬义词,其实在生活中,多是一种亲昵与热情。就像我,有时候看到学生
期刊
女友夏经朋友介绍,认识某外企高管。听说她最近几年一直单身,那位先生脱口而出:“天啊,你是怎么熬过来的?那可怎么熬啊!”接着问:“你是怎么被漏下、被剩下的?”夏一阵抓狂,她毫不迟疑地回复他:“对不起,我没有被漏下或是剩下,单身是我自主的选择。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我想那位先生未必真的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但他的这些话确实给人以拯救者的嫌疑。很多时候我们想要表达的是A意思,可是我们所选择的词汇、肢体语
期刊
长年在王宫推磨的驴子被狮子大王看重,被任命为动物王国的运输大臣。跑客运的老马从小和驴子一起长大,因为早前划定的线路客源少,所以它的生意一直不景气。老马很想拿下森林中新开辟的那条客运线路,于是决定去找驴子,想请老友关照一下自己。  晚饭后,老马将事先备好的一大筐上等青草搬上马车,正欲拉着车子去拜访驴子,这时小马跑了过来。  小马好奇地问道:“爸爸,您晚上出去干什么呀?”  “我去看望一下你驴子叔叔。
期刊
徐迎春每天早晨有个习惯,快手快脚洗米,将米倒进电饭煲,接通电源后,看看那个厚厚的笔记本:今天要去服务的老人,谁要买衣架、谁该理发了,谁的药要服用,谁家卫生要做,谁今天中午要吃蒸鸡蛋。  吃过早饭,徐迎春就马不停蹄奔赴各个乡村,有时忙完刚刚回到家,正准备吃中饭,家庭养老智能平臺来了通知,她负责的老人要聊聊天,她急忙扒口饭,饭还没下咽,直接冲向门外:“随叫随到,这是我们护理员的工作嘛!今天还好,是大白
期刊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敗,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  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便开始大举反腐。他制定出台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使官场风气为之
期刊
日历翻到农历十一月的第一天,上面显示“冬月”二字,才知道原来冬月是农历十一月的别称。想起家乡人常说的“十冬腊月”,原来以为只是泛指寒冷的冬天,和“寒冬腊月”无异。现在看来,它明明白白说出了三个月:十月、冬月和腊月。乡村的语言带着些古风,比如称风筝为纸鹞,称东西为物什,称办法为章程,称砍树、砍柴为斫树、斫柴,如此种种,不能尽数。我们从小都这样说,说的时候脱口而出浑然不觉,倒是现在说家乡话的机会少了,
期刊
力量  壶口瀑布  汹涌澎湃的激流  雷霆万均的气势  闪电屈服了  雷声消失了  尖石圆润了  铁栅击碎了  不可阻挡的瀑布  呼啸着滚滚东去  我想起古罗马斗士  想起非洲草原的雄狮  想起南亚森林的大象  想起西太平洋的鲨鱼  它们在壶口瀑布面前  一样会粉身碎骨  席卷而去  而瀑布的周围  当然是数以万计的  浩浩人流  远望  位于共青城的富华山  吸引了大批的人流  耀邦同志安葬在山
期刊
1  入秋,去了一直想去的凤凰古城。黄昏,走在古朴的小镇街巷,有一个穿棉布格子衬衫的男子,背着旅行包擦身而过。  一瞬间,我忽然觉得透不过气,不由自主回过头去,注视男子的背影,良久不能自已。  那男子并不英俊,亦无特殊气质,无非是一个相貌平平的路人,有一张我完全陌生的面孔,我不能自已,是为他身上那件蓝黑棉布格子的衬衣和衣衫上散发的洗衣水的味道。  那是我初恋时的色彩和气息,我曾深深迷恋的男子,只爱
期刊
引起人们对拿破仑身高争论的是一幅拿破仑的肖像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这幅画中的拿破仑气宇轩昂、身材矫健。拿破仑最爱用的画家大卫擅长在作画时进行美化,创作了这幅九头身的拿破仑肖像。实际上,拿破仑身材比例并非这般标准。据记载,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时候骑的也不是马,而是骡子。  大卫在画像时进行美化还得从作画目的说起,这幅画再现了拿破仑1794年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作战时的场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