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开放,外来节日不断涌入,我国传统节日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对“洋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而传统节日越来越让人觉得节日氛围不浓,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遗忘。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传统节日与课程整合,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把中国传统节日与课程进行整合呢?
  一、挖掘节日内涵,与课堂教学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内涵。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有机结合节日素材,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语文知识的拓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搜集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再根据不同的节日对诗词进行分类。
  古诗中和节日有关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元宵、清明、端阳、中秋以及除夕等节日。描写元宵节的有唐诗《十五夜观灯》、宋词《青玉案·元夕》;描写中秋节的宋词有《水调歌头》等。在对这些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元宵节赏灯、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划龙船、重阳节登高、中秋和除夕家人团圆的节日气氛……这些节日都充满了乐趣,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绚丽多彩的魅力。所以,当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之间发生碰撞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节日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汉语知识。例如,元宵节,教师可以用厨具在这一天带领学生做元宵(汤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做元宵的乐趣,不仅加深他们对节日的印象,还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此为指导,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是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这些优秀传统节日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导入或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逐渐得到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传统节日所弘扬的民族精神。
  二、利用节日文化,与实践活动整合
  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及向往的课程,我们积极开展各类节日主题活动。在我国,节日的诞生常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借助学校在每学期布置的创新寒假作业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活动,并作为拓展内容。比如,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过春节时有“贴倒‘福’字”“贴各类小红联”“拜年和送年”等习俗,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这些习俗加以了解。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优秀作业展上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这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这些习俗所表达的美好祝愿,还为学生今后开展更多的节日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又如:在学校每年的科技月中,调查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哪些科学常识,在科技小成果展示会上展示。如合肥每到春节有“打香禅”的习俗。打香禅就是预先把铁锅或木炭烧红,然后将木炭或铁锅在每个房间背角处,浇上食醋,俗称“祛邪”。这一节日文化也蕴含着科学常识,就是用食醋在烧红的铁锅或木炭上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来净化空气,消毒灭菌。又如端午节有插艾叶的习俗,冬至有吃面条的习俗,并有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针对这些节日习俗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活动。
  中华傳统节日是历史的积淀,也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体现。在小学课程中整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逐步宣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深厚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阅读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离不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下是我从教二十多年积累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
期刊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为了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往往对意料之外的行为和答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生成性课程资源流失于教师权威话语的洪流中。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所发出的另一种声音,却是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智慧体现,教师要好好地抓住思维碰撞即时产生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那不仅仅是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所体现出的表面高效,而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
期刊
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我国有六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引导的。  一、节日主题活动  每一个节日到来之际,我都让学生收集与本节日相关的材料,了解节日的起源,相关传说,历史人物与故事,民风民俗,诗词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等。再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
期刊
自卑行为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胆小、怯懦、孤独、沉默,不喜欢交际、缺少知己、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更多的是考虑自我,对人则不够热情,常回避群体活动,缺乏自我热情表现力。  成长就是要建立自信,让自卑毫无用武之地!老师该怎样帮自卑的学生树立自信?我想是互相尊重,时刻不忘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自信点滴堆砌成强大的内心。  一、外砌典
期刊
【摘要】在我国,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等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小学生应用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小
期刊
班级是小学生成长的空间,总会有违纪现象发生,如迟到、没做作业、打架、上课讲话、顶撞老师等,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违纪的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呢?  一、知错能改,自我修复,善莫大焉  对于学生犯的小错,如迟到、不完成作业、撒谎等,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及时解决,如陪跑一圈、及时补上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是的,学生违纪甚至是受处分后更需要爱。这时学生思想负担相对较重,老师
期刊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若能将之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德育教育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了提高。而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中也蕴含许多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教育部關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指出:“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
期刊
进入三年级,借助工具书成为学生预习时理解文中生字词意思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上如果能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关注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参与,将会让词语教学变得更有思维含量,更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接下来,以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进行阐述。  一、促进词语在语境中深度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
期刊
“新课标”在口语训练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
期刊
语文是有生命的,应将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本就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