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开放,外来节日不断涌入,我国传统节日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对“洋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而传统节日越来越让人觉得节日氛围不浓,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遗忘。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传统节日与课程整合,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把中国传统节日与课程进行整合呢?
一、挖掘节日内涵,与课堂教学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内涵。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有机结合节日素材,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语文知识的拓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搜集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再根据不同的节日对诗词进行分类。
古诗中和节日有关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元宵、清明、端阳、中秋以及除夕等节日。描写元宵节的有唐诗《十五夜观灯》、宋词《青玉案·元夕》;描写中秋节的宋词有《水调歌头》等。在对这些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元宵节赏灯、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划龙船、重阳节登高、中秋和除夕家人团圆的节日气氛……这些节日都充满了乐趣,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绚丽多彩的魅力。所以,当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之间发生碰撞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节日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汉语知识。例如,元宵节,教师可以用厨具在这一天带领学生做元宵(汤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做元宵的乐趣,不仅加深他们对节日的印象,还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此为指导,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是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这些优秀传统节日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导入或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逐渐得到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传统节日所弘扬的民族精神。
二、利用节日文化,与实践活动整合
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及向往的课程,我们积极开展各类节日主题活动。在我国,节日的诞生常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借助学校在每学期布置的创新寒假作业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活动,并作为拓展内容。比如,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过春节时有“贴倒‘福’字”“贴各类小红联”“拜年和送年”等习俗,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这些习俗加以了解。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优秀作业展上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这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这些习俗所表达的美好祝愿,还为学生今后开展更多的节日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又如:在学校每年的科技月中,调查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哪些科学常识,在科技小成果展示会上展示。如合肥每到春节有“打香禅”的习俗。打香禅就是预先把铁锅或木炭烧红,然后将木炭或铁锅在每个房间背角处,浇上食醋,俗称“祛邪”。这一节日文化也蕴含着科学常识,就是用食醋在烧红的铁锅或木炭上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来净化空气,消毒灭菌。又如端午节有插艾叶的习俗,冬至有吃面条的习俗,并有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针对这些节日习俗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活动。
中华傳统节日是历史的积淀,也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体现。在小学课程中整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逐步宣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深厚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阅读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遗忘。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传统节日与课程整合,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把中国传统节日与课程进行整合呢?
一、挖掘节日内涵,与课堂教学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内涵。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有机结合节日素材,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语文知识的拓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搜集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再根据不同的节日对诗词进行分类。
古诗中和节日有关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元宵、清明、端阳、中秋以及除夕等节日。描写元宵节的有唐诗《十五夜观灯》、宋词《青玉案·元夕》;描写中秋节的宋词有《水调歌头》等。在对这些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元宵节赏灯、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划龙船、重阳节登高、中秋和除夕家人团圆的节日气氛……这些节日都充满了乐趣,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绚丽多彩的魅力。所以,当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之间发生碰撞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节日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汉语知识。例如,元宵节,教师可以用厨具在这一天带领学生做元宵(汤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做元宵的乐趣,不仅加深他们对节日的印象,还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此为指导,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是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这些优秀传统节日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导入或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逐渐得到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传统节日所弘扬的民族精神。
二、利用节日文化,与实践活动整合
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及向往的课程,我们积极开展各类节日主题活动。在我国,节日的诞生常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借助学校在每学期布置的创新寒假作业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活动,并作为拓展内容。比如,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过春节时有“贴倒‘福’字”“贴各类小红联”“拜年和送年”等习俗,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这些习俗加以了解。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优秀作业展上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这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这些习俗所表达的美好祝愿,还为学生今后开展更多的节日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又如:在学校每年的科技月中,调查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哪些科学常识,在科技小成果展示会上展示。如合肥每到春节有“打香禅”的习俗。打香禅就是预先把铁锅或木炭烧红,然后将木炭或铁锅在每个房间背角处,浇上食醋,俗称“祛邪”。这一节日文化也蕴含着科学常识,就是用食醋在烧红的铁锅或木炭上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来净化空气,消毒灭菌。又如端午节有插艾叶的习俗,冬至有吃面条的习俗,并有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针对这些节日习俗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活动。
中华傳统节日是历史的积淀,也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体现。在小学课程中整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逐步宣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深厚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阅读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