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网络T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论文从当前新T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出发,剖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其可行性和特点,为同类院校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关键字:新工科;网络工程;创新;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0-0035-03
随着“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国家层面活动的拉开,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新工科”有别于传统的工科,“新工科”的建设要体现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应用,更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且具有较宽泛的智能结构。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时,还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不断学习且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能力。这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网络工程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涉及有通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具有显著的多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的知识。我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学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网络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直接套用学术型本科培养方案,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比学术型本科要晚,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沿用传统学术型本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而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完全不同的,学术型本科培养高、精、尖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没有对应用型特色进行个性化培养且培养目标没有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规划。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学校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当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独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有些学校制定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实行选课制,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所占的权重,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的选课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1.2学生學习兴趣不强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庞杂,涵盖了多个专业学科知识,学生面对多学科多领域课程知识,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形成清晰的学习路线,因此难以树立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没有了目标,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收,而大学学习则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习能力与自学动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1]。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1.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
经历了12年寒窗苦读的学生,而这12年期间的学习,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完全忽略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这种思想一时之间很难改正过来,平时只应付课程学习,对目前行业中的一些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赛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学科竞赛不是很了解。倘若没有老师去主动引导他们参加,他们自己几乎不会主动去参加这类别竞赛,有的即便参加了比赛,但参赛质量也不高,并没有达到赛事目的。只有少数学生能按照比赛的要求主动去规划和学习,大多数可能耗费了时间但没达到好的效果,并不能锻炼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多数在遇到问题时通常缺乏深层次和多样化的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在技术上难以突破,创新能力薄弱。
1.4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大多数的案例都是过时的、陈旧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又很短。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知识停留在教材上可能已经过时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弱,在些新的知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大多采用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的结果过于片面,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2构建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必要性
文章前面提到,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缺乏学习专业兴趣,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那么让学生参加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新工科”思想的驱动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种类繁多,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挑战杯”系列学术科技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大赛等。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围绕着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集实用性、竞技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于一身,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阔眼界,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磨炼了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这符合“新工科”的精神。 2)我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理解“项目 学科竞赛”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我院网络工程专业教师及相关负责人集思广益,充分探讨,在学院构建“面向学科大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大方针下,提出“通识课 专业群课程 专业课程 技能型课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
通识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工电子技术等;学科平台课有: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课有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项目开发、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智能机器人等。
依据项目与学科竞赛开展的轴线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进度对应大学四年分成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综合能力训练和实践深化四个阶段,从基础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开始接触相关赛事,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参加竞赛的难度不断深化,专业性和综合性逐渐提升,通过相应的比赛再结合学校的实践实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每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要代表性比赛见图2所示。
3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具体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从相关课程的设置、相关竞赛的实践条件、项目竞赛的指导保障、师生激励机制等多个途径进行了优化。
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主流学科竞赛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做了一些优化,部分典型的学科竞赛与相应的课程对应的关系如表1所示。
2)优化实验室与专业社团
学院设立了物联网与机器人专业社团,物联网与机器人实验室对师生全天开放,实验室配备常用电子器材和实验设备,创新之星机器人套件30套,还有竞赛专用开发箱和开发板等。社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实验员进行管理。社团实行项目制管理,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及竞赛的设计与研究。社团会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引导学生进行项申报竞赛参与,跟踪项目进展指导竞赛策略,为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优化竞赛激励机制
培养方案中设立了3学分的创新实践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创新文化节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来达成。学院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或获奖名次按合理的比重赋予相应学分。另外,对于参加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老师和同学给予荣誉和物质双重奖励。其目的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院还将比赛成绩与实践教学环节挂钩,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获奖名次,给予免修相关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训课程。通过优化竞赛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参与竞赛的意愿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4效果分析
“项目 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我校2017、2018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探究,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
通过参加竞赛与项目的训练,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其知识结构。在竞赛和项目训练过程中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更多观察和思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热情大大提升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承担着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申报、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地探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的各种激励机制让老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热情和主动性大大提升,因此催生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参加竞赛成绩斐然
我院2017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两支队伍首次参加“第2届中国机器人创意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2017级和2018级混合编队的两支队伍在“2019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中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17和2018级混合组队参加的第五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三创”大赛中因表现优秀获企业赞助参加物联网夏令营活动;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中获两项国家级立项,两项省级立项的好成绩,并且在校15届和16届创新文化节中斩获多项奖项。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保证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田新志,王振铎,边倩,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9):20-22
[2]宛楠,杨利.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6)143-145
[3]张广胜,王艳玲.学科竞赛驱动山东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2):1-3
[4]谭勇.学科竞赛驱动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设计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美与时代.2019(12):107-108
[5]章惠,王凯,周萍.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21):154-157.
[6]李立,李向军,雷伟军.基于竞赛驱动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7):140-141.
[7]劉晓勇,方刚,付辉,等.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9):42-44.
【通联编辑:朱宝贵】
收稿日期:2020-03-2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JK1104)资助;西安思源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改项目(19SYGP017)资助;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度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新志(197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陈晓范(1981-),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申海杰(1981-),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王振铎(1974-),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教学、软件工程;边倩(1973-),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张卫钢(1960-),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
关键字:新工科;网络工程;创新;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0-0035-03
随着“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国家层面活动的拉开,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新工科”有别于传统的工科,“新工科”的建设要体现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应用,更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且具有较宽泛的智能结构。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时,还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不断学习且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能力。这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网络工程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涉及有通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具有显著的多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的知识。我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学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网络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直接套用学术型本科培养方案,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比学术型本科要晚,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沿用传统学术型本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而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完全不同的,学术型本科培养高、精、尖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没有对应用型特色进行个性化培养且培养目标没有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规划。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学校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当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独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有些学校制定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实行选课制,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所占的权重,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的选课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1.2学生學习兴趣不强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庞杂,涵盖了多个专业学科知识,学生面对多学科多领域课程知识,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形成清晰的学习路线,因此难以树立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没有了目标,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收,而大学学习则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习能力与自学动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1]。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1.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
经历了12年寒窗苦读的学生,而这12年期间的学习,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完全忽略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这种思想一时之间很难改正过来,平时只应付课程学习,对目前行业中的一些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赛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学科竞赛不是很了解。倘若没有老师去主动引导他们参加,他们自己几乎不会主动去参加这类别竞赛,有的即便参加了比赛,但参赛质量也不高,并没有达到赛事目的。只有少数学生能按照比赛的要求主动去规划和学习,大多数可能耗费了时间但没达到好的效果,并不能锻炼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多数在遇到问题时通常缺乏深层次和多样化的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在技术上难以突破,创新能力薄弱。
1.4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大多数的案例都是过时的、陈旧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又很短。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知识停留在教材上可能已经过时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弱,在些新的知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大多采用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的结果过于片面,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2构建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必要性
文章前面提到,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缺乏学习专业兴趣,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那么让学生参加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新工科”思想的驱动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种类繁多,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挑战杯”系列学术科技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大赛等。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围绕着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集实用性、竞技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于一身,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阔眼界,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磨炼了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这符合“新工科”的精神。 2)我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理解“项目 学科竞赛”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我院网络工程专业教师及相关负责人集思广益,充分探讨,在学院构建“面向学科大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大方针下,提出“通识课 专业群课程 专业课程 技能型课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
通识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工电子技术等;学科平台课有: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课有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项目开发、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智能机器人等。
依据项目与学科竞赛开展的轴线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进度对应大学四年分成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综合能力训练和实践深化四个阶段,从基础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开始接触相关赛事,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参加竞赛的难度不断深化,专业性和综合性逐渐提升,通过相应的比赛再结合学校的实践实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每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要代表性比赛见图2所示。
3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具体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从相关课程的设置、相关竞赛的实践条件、项目竞赛的指导保障、师生激励机制等多个途径进行了优化。
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主流学科竞赛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做了一些优化,部分典型的学科竞赛与相应的课程对应的关系如表1所示。
2)优化实验室与专业社团
学院设立了物联网与机器人专业社团,物联网与机器人实验室对师生全天开放,实验室配备常用电子器材和实验设备,创新之星机器人套件30套,还有竞赛专用开发箱和开发板等。社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实验员进行管理。社团实行项目制管理,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及竞赛的设计与研究。社团会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引导学生进行项申报竞赛参与,跟踪项目进展指导竞赛策略,为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优化竞赛激励机制
培养方案中设立了3学分的创新实践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创新文化节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来达成。学院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或获奖名次按合理的比重赋予相应学分。另外,对于参加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老师和同学给予荣誉和物质双重奖励。其目的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院还将比赛成绩与实践教学环节挂钩,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获奖名次,给予免修相关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训课程。通过优化竞赛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参与竞赛的意愿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4效果分析
“项目 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我校2017、2018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探究,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
通过参加竞赛与项目的训练,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其知识结构。在竞赛和项目训练过程中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更多观察和思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热情大大提升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承担着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申报、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地探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的各种激励机制让老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热情和主动性大大提升,因此催生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参加竞赛成绩斐然
我院2017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两支队伍首次参加“第2届中国机器人创意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2017级和2018级混合编队的两支队伍在“2019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中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17和2018级混合组队参加的第五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三创”大赛中因表现优秀获企业赞助参加物联网夏令营活动;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中获两项国家级立项,两项省级立项的好成绩,并且在校15届和16届创新文化节中斩获多项奖项。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基于“项目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保证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田新志,王振铎,边倩,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9):20-22
[2]宛楠,杨利.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6)143-145
[3]张广胜,王艳玲.学科竞赛驱动山东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2):1-3
[4]谭勇.学科竞赛驱动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设计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美与时代.2019(12):107-108
[5]章惠,王凯,周萍.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21):154-157.
[6]李立,李向军,雷伟军.基于竞赛驱动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7):140-141.
[7]劉晓勇,方刚,付辉,等.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9):42-44.
【通联编辑:朱宝贵】
收稿日期:2020-03-2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JK1104)资助;西安思源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改项目(19SYGP017)资助;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度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新志(197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陈晓范(1981-),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申海杰(1981-),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王振铎(1974-),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教学、软件工程;边倩(1973-),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张卫钢(1960-),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网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