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纳豆胶囊是否具有润肠通便功能。[方法]120例受试者按其便秘症状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食组服用纳豆胶囊受试样品,连续服用14天,对照组不服用样品,试食组和对照组均正常饮食,观察两组在试食前后的排便次数、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的变化,采用自身及组间两种试验设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比较,排便次数、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食组试食后排便次数高于试食前,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积分低于试食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豆胶囊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关键词】纳豆;纳豆胶囊;润肠通便
纳豆(Natto) 是由大豆接种纳豆芽孢杆菌(俗称纳豆菌)发酵后制成的豆类发酵食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多样的生理调节机能而闻名于世,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食品为民众所喜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微生态健康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纤维素、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E的含量均高于蒸煮大豆,特别是维生素B2的含量比蒸煮大豆高6倍以上,将大豆加工成纳豆后其营养价值倍增。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纳豆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吸引了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投入,由于纳豆菌在发酵过程中利用分解蛋白质,产生较浓氨气味,以及外观和食用不方便等缺点,销售、产量受到一定限制,致使更多企业对纳豆进行深加工,制成纳豆胶囊,大力开发纳豆深加工,精加工、高质量产品。
本研究目的是对利用纳豆制成的纳豆胶囊是否具有润肠通便功能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食用、携带方便的、能改善便秘的新型食品,多一种选择。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纳豆胶囊由北京某公司提供。
1.2 受试对象
按知情自愿原则,选择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硬度增加,大便1周少于3次,无器质性病变,习惯性便秘者,且主诉30天内未进行过外科手术、未发生过急性胃肠道疾病、无严重器质病变(结肠癌,严重的肠炎、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近期排便困难,短期内未服用与受试功能有关的物品。
1.3 试验设计与分组
对调查者采用自身和组间对照两种试验设计,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食组60人,其中男33人,女27人,年龄(46.4±7.72);对照组60人,其中男32人,女28人,年龄(46.5±7.7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试食前具有可比性。试食期间因出差、生病等原因自动退出试验的共有3人,因此,试食结束时有效例数为117人, 其中男性为63人, 女性为54人,试食组58人、对照组59人。
1.4 食用剂量及时间
试食组每人每日服用纳豆胶囊,早晚各1次,早2粒晚3粒,用温水吞服,连续服用14天。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试食期间不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正常饮食。
1.5 观察项目
在受试者服用受试样品前6天及试验时情况,每日对受试者进行询问并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排便状况、粪便性状及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恶心、胀气、腹泻、腹痛及粪便异常等)。
1.6 评价方法
根据排便困难程度(腹痛或肛门烧灼感、下坠感、不适感,有否便频但排便困难而量少等症状)分为I~IV级,统计积分值。Ⅰ级(0分),排便正常;Ⅱ级(1分):仅有下坠感、不适感;Ⅲ级(2分):下坠感、不适感明显,或有便频但排便困难而量少,较少出现腹痛或肛门烧灼感;Ⅳ级(3分):经常出现腹痛或肛门烧灼感。根据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形状分类法将粪便形状分为Ⅰ~Ⅲ级:Ⅰ级(0分):像香肠或蛇,平滑而且软;像香肠,但在它的表面有裂痕,软的团块,有明显的边缘(容易排出);Ⅱ级(1分):香肠形状,但有团块松散的块状,边缘粗糙,像泥浆状的粪便;Ⅲ级(分):分离的硬团,像果核(不易排出)。
1.7 数据统计
使用统计软件计算分析数据,对试食试验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试食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食后的检测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
1.8 功能判定
试食前后试食组自身比较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二项指标中一项指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比较,排便次数、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任一项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2、试验结果
试食组试验后的排便次数高于试验前,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积分明显低于试验前,与试验前自身配对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后试食组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试食组试食前后的功效指标比较结果(x±s)
功效指标 试食组试食前 试食组试食后 P值
排便次数(次/周) 1.816±0.108 4.184±0.119 0.000
排便状况积分(分) 2.051±0.034 1.096±0.059 0.000
粪便性状积分(分) 1.720±0.032 0.753±0.013 0.000
表2 对照组和试食组试食后的功效指标比较结果(x±s)
功效指标 对照组试食后 试食组试食后 P值
排便次数(次/周) 1.821±0.079 4.184±0.119 0.023
排便状况积分(分) 2.062±0.032 1.096±0.059 0.000
粪便性状积分(分) 1.767±0.034 0.753±0.013 0.028 3、讨论及展望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是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畅、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 国内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5%,年轻人占3%,中年人占8%,老年人占20%,便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同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肠道内双歧杆菌是肠道的主要有益菌,是厌氧菌,也是非常弱的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是不生长的。纳豆胶囊中含有大量纳豆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形成芽孢来抵抗恶略的外界环境,能抵抗胃酸的损害,顺利达到肠道,进行繁殖生长活动,从而为正常菌群能够提供一个无氧的环境,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调整菌群失衡。
通过本研究得知纳豆胶囊同样具有润肠通便功能,其机理还不明确,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需弄清楚是什么成分作用的结果,或者谁的作用大,那还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纯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可以,这已经超出本研究目的。
纳豆具有高效、安全、成本低廉、无副作用等特点,而纳豆胶囊作为新食品,既改善纳豆中类似氨气味道的不适口感,服用不方便等缺点,还便于携带和随时随地服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纳豆胶囊是一种新型食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臧学丽 黄志远 陈虎 曾凤英《纳豆的营养及其保健功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2卷08期 105页
[2] 齐凤兰 奚锐华 陈有容《纳豆中营养与活性成分的分析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年 25卷 第02期
[3] 李小进 董岳峰 李晓艳 张璐 赵志君 史国富 麻秀芳《桃山纳豆咀嚼片产品工艺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3年44期 7-8页
[4] 宋国安《功能保健食品纳豆的研究与开发》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 2002年 第1期 40-41页
[5] 李建荣《便秘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 2005年19卷14期 1227-1228页
[6] 张晓冬 庄晓红 史冬玲《对便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5卷13期 214-215页
[7] 吴胜英 唐朝枢《纳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22卷02期 123-126页
【关键词】纳豆;纳豆胶囊;润肠通便
纳豆(Natto) 是由大豆接种纳豆芽孢杆菌(俗称纳豆菌)发酵后制成的豆类发酵食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多样的生理调节机能而闻名于世,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食品为民众所喜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微生态健康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纤维素、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E的含量均高于蒸煮大豆,特别是维生素B2的含量比蒸煮大豆高6倍以上,将大豆加工成纳豆后其营养价值倍增。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纳豆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吸引了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投入,由于纳豆菌在发酵过程中利用分解蛋白质,产生较浓氨气味,以及外观和食用不方便等缺点,销售、产量受到一定限制,致使更多企业对纳豆进行深加工,制成纳豆胶囊,大力开发纳豆深加工,精加工、高质量产品。
本研究目的是对利用纳豆制成的纳豆胶囊是否具有润肠通便功能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食用、携带方便的、能改善便秘的新型食品,多一种选择。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纳豆胶囊由北京某公司提供。
1.2 受试对象
按知情自愿原则,选择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硬度增加,大便1周少于3次,无器质性病变,习惯性便秘者,且主诉30天内未进行过外科手术、未发生过急性胃肠道疾病、无严重器质病变(结肠癌,严重的肠炎、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近期排便困难,短期内未服用与受试功能有关的物品。
1.3 试验设计与分组
对调查者采用自身和组间对照两种试验设计,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食组60人,其中男33人,女27人,年龄(46.4±7.72);对照组60人,其中男32人,女28人,年龄(46.5±7.7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试食前具有可比性。试食期间因出差、生病等原因自动退出试验的共有3人,因此,试食结束时有效例数为117人, 其中男性为63人, 女性为54人,试食组58人、对照组59人。
1.4 食用剂量及时间
试食组每人每日服用纳豆胶囊,早晚各1次,早2粒晚3粒,用温水吞服,连续服用14天。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试食期间不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正常饮食。
1.5 观察项目
在受试者服用受试样品前6天及试验时情况,每日对受试者进行询问并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排便状况、粪便性状及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恶心、胀气、腹泻、腹痛及粪便异常等)。
1.6 评价方法
根据排便困难程度(腹痛或肛门烧灼感、下坠感、不适感,有否便频但排便困难而量少等症状)分为I~IV级,统计积分值。Ⅰ级(0分),排便正常;Ⅱ级(1分):仅有下坠感、不适感;Ⅲ级(2分):下坠感、不适感明显,或有便频但排便困难而量少,较少出现腹痛或肛门烧灼感;Ⅳ级(3分):经常出现腹痛或肛门烧灼感。根据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形状分类法将粪便形状分为Ⅰ~Ⅲ级:Ⅰ级(0分):像香肠或蛇,平滑而且软;像香肠,但在它的表面有裂痕,软的团块,有明显的边缘(容易排出);Ⅱ级(1分):香肠形状,但有团块松散的块状,边缘粗糙,像泥浆状的粪便;Ⅲ级(分):分离的硬团,像果核(不易排出)。
1.7 数据统计
使用统计软件计算分析数据,对试食试验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试食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食后的检测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
1.8 功能判定
试食前后试食组自身比较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二项指标中一项指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比较,排便次数、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任一项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2、试验结果
试食组试验后的排便次数高于试验前,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积分明显低于试验前,与试验前自身配对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后试食组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试食组试食前后的功效指标比较结果(x±s)
功效指标 试食组试食前 试食组试食后 P值
排便次数(次/周) 1.816±0.108 4.184±0.119 0.000
排便状况积分(分) 2.051±0.034 1.096±0.059 0.000
粪便性状积分(分) 1.720±0.032 0.753±0.013 0.000
表2 对照组和试食组试食后的功效指标比较结果(x±s)
功效指标 对照组试食后 试食组试食后 P值
排便次数(次/周) 1.821±0.079 4.184±0.119 0.023
排便状况积分(分) 2.062±0.032 1.096±0.059 0.000
粪便性状积分(分) 1.767±0.034 0.753±0.013 0.028 3、讨论及展望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是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畅、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 国内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5%,年轻人占3%,中年人占8%,老年人占20%,便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同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肠道内双歧杆菌是肠道的主要有益菌,是厌氧菌,也是非常弱的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是不生长的。纳豆胶囊中含有大量纳豆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形成芽孢来抵抗恶略的外界环境,能抵抗胃酸的损害,顺利达到肠道,进行繁殖生长活动,从而为正常菌群能够提供一个无氧的环境,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调整菌群失衡。
通过本研究得知纳豆胶囊同样具有润肠通便功能,其机理还不明确,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需弄清楚是什么成分作用的结果,或者谁的作用大,那还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纯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可以,这已经超出本研究目的。
纳豆具有高效、安全、成本低廉、无副作用等特点,而纳豆胶囊作为新食品,既改善纳豆中类似氨气味道的不适口感,服用不方便等缺点,还便于携带和随时随地服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纳豆胶囊是一种新型食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臧学丽 黄志远 陈虎 曾凤英《纳豆的营养及其保健功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2卷08期 105页
[2] 齐凤兰 奚锐华 陈有容《纳豆中营养与活性成分的分析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年 25卷 第02期
[3] 李小进 董岳峰 李晓艳 张璐 赵志君 史国富 麻秀芳《桃山纳豆咀嚼片产品工艺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3年44期 7-8页
[4] 宋国安《功能保健食品纳豆的研究与开发》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 2002年 第1期 40-41页
[5] 李建荣《便秘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 2005年19卷14期 1227-1228页
[6] 张晓冬 庄晓红 史冬玲《对便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5卷13期 214-215页
[7] 吴胜英 唐朝枢《纳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22卷02期 123-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