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读”一隅,开“写作”天地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学生,为作文所苦的大有人在,一写起作文,笔杆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转不出思路;当下的教师,范文讲了一篇又一篇,手法讲了一种又一种,却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其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看来,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范文与技巧。而是生活与思想情感。2006年,《叶圣陶课程思想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人参与了“立足于‘应需’的作文教学教材建设”子课题研究。本文即立足于叶圣陶课程思想,谈如何用阅读的方式润泽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叩启写作的大门。
  
  一、广角阅读。有利于开拓思维内涵
  
  叶圣附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储备”,储备越丰富,写作起来也就越得心应手。现在很多学生也在阅读,读什么?《作文选》《高考优秀作文集锦》《作文技法谈》之类的,并不是说此类书不好,如果把眼光局限在这样的阅读世界里,那么,作文之路会越走越狭窄。因此,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广角阅读”。
  首先,由阅读兴趣指引,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涉猎一些,浸染一些。学生一旦走进阅读的世界,他们就会有渴求有思考,就会产生共鸣,品尝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又会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生命的一部分。其次,养成阅读习惯后,阅读语感也就慢慢形成。天长日久,也就读出了语体感,读出了文体感,读出了文化感。叶圣陶说:“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力。”然后,好的语感当然也促使阅读质量提升,让读者拥有更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心灵与文本撞击的过程,也是心灵与心灵撞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心灵得以润泽,思维内涵得以丰富;思维内涵丰富了,写作的源头也就具备了。
  
  二、比较阅读,有利于挖掘写作深度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要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在“广角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开展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迁移。读出相同,更要读出不同。因此,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拿来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看清文章的主题、题材、人物、体裁、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能更清楚地认识读物的共性,区别其个性,从而使阅读由浅走向一定的深度,为写作挖掘一口深井。
  异中求同,品味异曲同工之精妙。文相远而道相近。阿巴贡、夏洛克、葛朗台、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远隔重洋,但同样的故事却在不同的时空中演绎,他们年龄相仿,脾气相似,对金钱都表现出强烈的贪念与占有欲。在品读的过程中架起比较的桥梁,四大吝啬鬼穿越时空互为补充,让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中,在惊人的相似中越发领悟到“金钱的摧毁力”。
  同中存异,品味争妍斗俏之风姿。同为吝啬鬼,同为金钱奴,阿巴贡更多疑,夏洛克更凶狠,葛朗台更狡猾,泼留希金更迂腐,四个人同中有异,各领“风骚”。诗歌《有的人》与散文《琐忆》都是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而前者侧重于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度,后者侧重于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与刘备,同为英雄,但举止言谈中可知曹操为野心勃勃、骄横跋扈的奸雄。而刘备则是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枭雄。只有坚持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读者才会慢慢悟出,哪怕是同根同枝并蒂之花,也有不同的风姿啊!
  多向比较,品味横岭侧峰之关联。如《失街亭》中,诸葛亮的谨慎小心、足智多谋与马谡的麻痹轻敌、固执己见相比,把司马懿的知己知彼与马谡的盲目自信相比,把王平的重视实践与马谡的纸上谈兵相比,把赵云的“不曾折一人一骑”与马谡的溃不成军相比。在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中,各人各面,千人千面,一系列人物形象互相映衬又各自熠熠生辉,马谡的形象也就在群像中更典型了。
  这样,读者会逐步领悟各类作品各种文字的妙处,由对某几篇作品的具体印象上升为某一方面的理性认知,如,在内容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的不同,在题材上纵古涉今与以小见大的不同,在语言上朴索淡雅与浓墨重彩的不同,在风格上庄重雅正与轻松诙谐的不同,在布局上水到渠成与铺垫抑扬的不同等等,在阅读才能读出深度,写作才能挖掘出思想的深度。
  
  三、内化阅读,有利于提升写作素质
  
  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思想认为,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作品的过程。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内心深切体会和再造作品。如果说,“广角阅读”给了学生一片海洋,让其充分舒展,享受自由;“比较阅读”则给了学生一柄多棱镜,让其领略阅读中异彩纷呈之妙;那么,“内化阅读”则要求学生敞开心灵。熟读精思,让一个活生生的“我”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走向生活,把丰富的阅读积累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质,自主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阅读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写作素质得以提升的过程。从学生的写作素质来讲,包括思想素质、思维素质、语言表达、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等方方面面,涉及到丰富的知识和不同的能力层次,笔者在此想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写作个性”、“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三个要素。
  通过“评读”使阅读内化,养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带着自我的情感色彩去评读文章,可能把一闪即逝的直觉感受固化为长期的阅读成果。学生不仅是在阅读文章,也是评读自己的思想,评读自己的感受,评读自己的个性。可以在阅读接近尾声时“猜读”,自己想象结尾,然后与作者相比;可以在阅读存有疑惑时“改读”,或改变人称。或改变环境,或修改文章部分,比较改后与改前的不同;可以在阅读意犹未尽时续读,再续情节与内容,比较在主题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当读者用“我”的眼光,从“我”的角度去理解、感悟甚至再创文本的时候,就为养成写作个性打下了基础。
  通过“悟读”使阅读内化,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莫泊桑师从福楼拜时曾被要求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这当然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更需要创新能力,需要于“无”处发现“有”,于“同”中探求“异”。生活规律有可能一成不变,但生活永远是多元的:天下的母爱永远是相通的,但每一个母亲都是独特的,即使是同一位母亲,在儿女们眼中也是不尽相同的。胡适笔下仁慈温和的母亲,朱德笔下勤劳朴实的母亲,老舍笔下困苦坚强的母亲,冰心笔下温柔善良的母亲,每位作者都发现并表达了母亲的独特之处。而学生习作中的母亲却大都是或雨中送伞的,或看我日记的,或送我上医院的母亲,事件相似,情节也惊人地相似,这样千篇一律的母亲让我们啼笑皆非。可见,感悟、发现、创造是写作必备的素质。
  通过“美读”使阅读内化,养成高雅的审美能力。阅读文章,如果局限于作者写了怎样的感情以及怎样表达这种感情,就很难激起情感的共鸣。文章既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又深含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雷雨》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更让读者悟出了周朴园的“伪”与鲁侍萍的“真”,《巴黎圣母院》不僅是一部反封建、反神权的著作,更是一幅展现人性之“美”与“丑”的精神画卷。在阅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去描绘美的生活与美的世界。叶圣陶认为“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叶老不但指出了情感在作文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强调了这种情感“不特限于己”,还应涉及“他人”,实际上已经点出了作文应该受到高尚精神情感的导引和制约。若无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写不出美的文字,好的文章。
其他文献
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观点;或许,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答案,但每位语文教师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的应答。我想: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信念的坚定,理想的憧憬。那么,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氛围,洋溢着浪漫的色彩,升腾起生命的激情,张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为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个新课改的践行者,我积极尝试,多方探索,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
期刊
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来语文教师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很多有识之士所关心和积极探讨的一个研究课题。究竟什么样的措施是解决无效教学问题的根本,笔者认为开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梯。下面就从几个角度讨论一下。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一、用活教材,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语文教材综合性很强,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
期刊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
期刊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法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较可以使
期刊
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
期刊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必须从培养兴趣人手。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得积极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这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能否更全面地掌握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積累了一些经验。    一、
期刊
语文课博大精深,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语文常识的训练,为学生的高考打基础。其实语文课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教活中学语文课呢?    一、博学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期刊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为数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