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有效路径探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决定新使命,新方位决定新方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既是新时代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时代定位、直面时代问题、解决时代矛盾、勇担时代使命,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实现中国梦所需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5]。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这一系列明确的目标、任务与使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守好第一课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为“4+1”模式,即四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门形势与政策课,这五门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高校重视不够、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心不在焉,思想上的轻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形同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让人尴尬唏嘘。
  1.高校重视不够,教师观念滞后
  国内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不足的情况。而当前社会意识多元复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冲突,意识形态领域的杂声和噪音此起彼伏,这样复杂焦灼的教育环境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本就脆弱的高校以极大的挑战,直接导致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念信念方面的教育程度严重不足,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绝对且唯一主力,仅仅五门课程的设置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几乎无法达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从教学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绝大多数仍然采取大班授课的“满堂灌”形式,讲授内容分散空洞、大纲课件更新缓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从教研角度看,教师将“按照教学大纲把课讲好”视为任务,并未真正钻研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更不做深入的教学研究,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带入感和吸引力缺乏。
  2.课程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但绝不应该是唯一阵地,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全程育人”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三类课程总是处于长期共存却各自为政的状态,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课程体系,很难找到协同合作的平衡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负责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专业教师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教育课教师只关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没有把大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导致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无法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吸引力不足
  处于新时代,“00后”大学生步入高校校园,成为未来十年大学校园的主力军。“0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思想特点和时代烙印: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互联网和手机高度依赖,物质生活水平已不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远离政治、信仰赤字、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不肯吃苦、自私自利、不擅合作、心理脆弱等问题[6]。而一向与“喊口号”“乏味无趣”等词语画等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使大学生缺乏对世情、国情、党情、校情的深入了解,学生很少思考和分析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灌输的知识无法转化为坚定的信念。
  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
  身处新时代、面对新群体,要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一体两翼”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课程体系,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通识教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形成育人合力。
  1.优化培养方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高校党委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优先配置资源。除了选派优质教师资源,还要创造条件开展课程组集体备课、定期研讨,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等。同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科研经费,让教师像投入科研一样地研究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难点问题,通过研究让学术问题逐步科研化、成果化。通过资源的支持和匹配,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代同发展,与国家同进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推进综合改革和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显性特征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具有隐形特征的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像“文化空气”一样充实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协调同步,不断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全方位育人。   2.全课程育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目标,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专业教育课与通识教育课为辅的“一体两翼”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自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導学生了解和认清国内外发展趋势,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教育课教师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专业学习效果更显著;通识教育课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可以鼓励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追求。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但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再空泛,而是言之有物,将立德和树人很好地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和实质润物无声地浸润到学生的心中。
  3.以人为本,“教-学共同体”合力打造新时代“代言人”
  面对新的时代发展境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必须考虑“人”的要素,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面对“00后”这一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形成同向同行的“教-学共同体”,让课堂氛围“活”起来,让传统内容“新”起来,把正确引导“树”起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活”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打造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多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新时代的新思想内容融入课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线下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把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讲透、讲实;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氛围“活”起来。线下课堂作为线上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多样灵活的考核评估方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为传统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
  (2)优化教学内容:经典与现实相结合,让传统内容“新”起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形势,教师应及时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理论部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案例,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或实例作为教学素材。选择案例时,既要注意反映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原理,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使课程贴近时代发展、贴近现实需要、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要注意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热点及难点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3)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立志向,将正确引导“树”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止于知识传授,激荡理性思维、强化价值引领同样是其重要目标和任务。新时代的大学生,易于接受与传播新思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相互配合,遥相呼应,产生共鸣。教师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讲清道理、塑造价值:一方面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提升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教会大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勇于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言人”。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客观地认识自我、把握时代特征,培养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吴 晶,胡 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5]史向军,夏玉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21.
  [6]武 智,曹玉平.论“四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41.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一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综合体系。班级作为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集体场所,应当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摇篮;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责任人,肩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文章探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班级管理的具体路径,以期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型,让班级发展走向未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
摘 要:农村小学教学与城市小学教学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来讲,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对此文章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效果  一、现代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  小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今后更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