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模式,在国内广受推崇。但是根据不完全合约理论,人是有限理性的,项目在签约时总是存在未知问题的。本文将立足于不完全合约理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为何民企参与率低,以及该如何面对此种情况,以避免给公私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成本。
【关键词】 PPP模式 民营企业 不完全合约理论
一、导言
PPP又称PPP融资,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赖丹馨和费方域[2009]对其的定义较为全面,即PPP是由政府发起、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所建立的基于特定的新建公共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合同安排,其中主要涉及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等责任的分配,目的是为了整合私人部门的力量以更好地提供传统上由公共部门负责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PPP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和民企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PPP模式的实施基础;双方的利益共享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风险共担则是政府积极推广和民企积极加入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现实却是很多民营企业对于项目内容很感兴趣,而参与的意愿程度却很低。本文旨在研究政府和民企签订相关合约之后所产生的未预期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建议处理方法。
二、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应该开工的PPP项目超过7000个,但实际开工的却只有351个,不到总数的5%。截至2016年12月末,纳入全国PPP项目库的数量为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其中识别阶段6987个,总投资6.7万亿;准备阶段1936个,总投资3万亿;采购阶段986个,总投资1.5万亿;签约落地1351个,总投资2.2万亿;移交阶段尚无项目。而在已经签约的所有PPP项目中,绝大部分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都落在了国企手中,这将众多有意愿参与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严重违背了PPP模式的初衷,客观上导致了基建领域“国进民退”的效应。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它认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便预见到也没法写进契约里,因此契约注定是不完全的。在PPP模式下,政府和民间资本通过合约明确双方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0-30年,周期较长。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初签订的PPP合同无法完全涵盖项目生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PPP合约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约。而这种合约的不完全性,很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最终的损失将由民企或消费者来承担。
四、PPP项目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只有一座泉州大桥横跨晋江。为了缓解泉州大桥的压力,泉州市政府决定再修建一座跨江大桥。在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之后,引入了民营资本泉州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流公司),并以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取得了刺桐大桥的承建权。1994年,泉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泉州刺桐大桥及其附属工程建设的通知》,正式批准该项目进行建设运营。项目于1995年1月开工,1996年年底投入运营,特许经营期为30年。
然而21世纪以来,由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运用同样的模式修建的桥梁越来越多,为刺桐大桥进行分流,却也降低了刺桐大桥的投资回报。到2013年,该项目已经运营了17年,并且由于成本未完全收回,刺桐大桥已然成为晋江上唯一还在收费的大桥。按照合同特许期限还有13年,但由于交通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营公路的收费年限不得超过25年。合同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因此名流公司试图寻求政府提供缩短收费年限的补偿以及以合适的价格提前进行回购,不过泉州市政府并没有对此给予正面回应。
五、建议
名流公司与泉州市政府签订的刺桐大桥项目的合约就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合约。由于合约上没有明确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后果是直接影响了政府和民企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以后试图参与PPP项目的民企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PPP模式的核心在于社会资本的参与,如何保障社会资本的安全成为该模式的关键所在。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所有的合同在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问题,从而造成单方面或是双方的损失。因此,在合约中设定弹性条款,明确触发再谈判行为的条件将有助于避免无谓的损失,而合理有效的再谈判将使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参考文献】
[1] 陈孟.民企参与PPP:他们都说了什么[N].中国经济导报,2016-10-22(B01).
[2] 赖丹馨,费方域.不完全合同框架下公私合作制的创新激励--基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福利创新条件分析[J].财经研究,2009,35(8):79-90.
[3] 王呈.民营企业为何冷对PPP项目[N].中华工商时报,2015-11-13(002).
[4] 卫志民,孙杨.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制约因素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3).
[5] 杨川云,杨立.BOT合同谈判要点分析[J].市政技术,2008(2):136-139.
[6] 杨宇,孙艳.PPP融资项目风险及其合同规避措施[J].建筑经济,2008(6).
[7] Andreas Wibowo,Bernd Kochendoerfer.Selecting BOT/PPP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or Government Guarantee Portfolio under Conditions of Budget and Risk in the Indonesian Contex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2011(6).
作者簡介:张恭智 ,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 PPP模式 民营企业 不完全合约理论
一、导言
PPP又称PPP融资,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赖丹馨和费方域[2009]对其的定义较为全面,即PPP是由政府发起、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所建立的基于特定的新建公共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合同安排,其中主要涉及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等责任的分配,目的是为了整合私人部门的力量以更好地提供传统上由公共部门负责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PPP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和民企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PPP模式的实施基础;双方的利益共享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风险共担则是政府积极推广和民企积极加入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现实却是很多民营企业对于项目内容很感兴趣,而参与的意愿程度却很低。本文旨在研究政府和民企签订相关合约之后所产生的未预期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建议处理方法。
二、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应该开工的PPP项目超过7000个,但实际开工的却只有351个,不到总数的5%。截至2016年12月末,纳入全国PPP项目库的数量为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其中识别阶段6987个,总投资6.7万亿;准备阶段1936个,总投资3万亿;采购阶段986个,总投资1.5万亿;签约落地1351个,总投资2.2万亿;移交阶段尚无项目。而在已经签约的所有PPP项目中,绝大部分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都落在了国企手中,这将众多有意愿参与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严重违背了PPP模式的初衷,客观上导致了基建领域“国进民退”的效应。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它认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便预见到也没法写进契约里,因此契约注定是不完全的。在PPP模式下,政府和民间资本通过合约明确双方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0-30年,周期较长。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初签订的PPP合同无法完全涵盖项目生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PPP合约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约。而这种合约的不完全性,很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最终的损失将由民企或消费者来承担。
四、PPP项目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只有一座泉州大桥横跨晋江。为了缓解泉州大桥的压力,泉州市政府决定再修建一座跨江大桥。在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之后,引入了民营资本泉州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流公司),并以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取得了刺桐大桥的承建权。1994年,泉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泉州刺桐大桥及其附属工程建设的通知》,正式批准该项目进行建设运营。项目于1995年1月开工,1996年年底投入运营,特许经营期为30年。
然而21世纪以来,由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运用同样的模式修建的桥梁越来越多,为刺桐大桥进行分流,却也降低了刺桐大桥的投资回报。到2013年,该项目已经运营了17年,并且由于成本未完全收回,刺桐大桥已然成为晋江上唯一还在收费的大桥。按照合同特许期限还有13年,但由于交通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营公路的收费年限不得超过25年。合同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因此名流公司试图寻求政府提供缩短收费年限的补偿以及以合适的价格提前进行回购,不过泉州市政府并没有对此给予正面回应。
五、建议
名流公司与泉州市政府签订的刺桐大桥项目的合约就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合约。由于合约上没有明确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后果是直接影响了政府和民企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以后试图参与PPP项目的民企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PPP模式的核心在于社会资本的参与,如何保障社会资本的安全成为该模式的关键所在。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所有的合同在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问题,从而造成单方面或是双方的损失。因此,在合约中设定弹性条款,明确触发再谈判行为的条件将有助于避免无谓的损失,而合理有效的再谈判将使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参考文献】
[1] 陈孟.民企参与PPP:他们都说了什么[N].中国经济导报,2016-10-22(B01).
[2] 赖丹馨,费方域.不完全合同框架下公私合作制的创新激励--基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福利创新条件分析[J].财经研究,2009,35(8):79-90.
[3] 王呈.民营企业为何冷对PPP项目[N].中华工商时报,2015-11-13(002).
[4] 卫志民,孙杨.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制约因素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3).
[5] 杨川云,杨立.BOT合同谈判要点分析[J].市政技术,2008(2):136-139.
[6] 杨宇,孙艳.PPP融资项目风险及其合同规避措施[J].建筑经济,2008(6).
[7] Andreas Wibowo,Bernd Kochendoerfer.Selecting BOT/PPP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or Government Guarantee Portfolio under Conditions of Budget and Risk in the Indonesian Contex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2011(6).
作者簡介:张恭智 ,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