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曾针对电视上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乱扣高帽儿的现象写过小文,例如一个名不见经传者出场,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时,张嘴就是“著名歌星”“艺术大师”“娱乐界领军人物”……脸皮儿薄者说句“不敢当”,脸皮厚者心有戚戚焉地就默认了。新近发现,有些出镜者开始自戴高帽儿了了。仅举一例:在一档婚恋节目中,一来自某营养会所的女嘉宾自我介绍说是营养师、是作家;主持人好奇地问她有什么著作,该女说写了一本有关营养学的书;主持人问在哪儿出版的,答曰“还没写完呢”。
是不是凡在营养会所上班者都算“营养师”,不知道。但一个字尚未发表,就敢在电视上大言不惭自诩作家?遑论您那大作写完后能不能出版,就算出版了,營养学的学术专著作者,大抵也难称“作家”——不信,您查看一下辞典就知道了。
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或曰自戴高帽儿,本欲让人高看一眼,因此暴露出了浅薄,反倒让人小瞧。
跑到电视上去自暴浅薄者,远不止此一例,且不乏所谓“专家”、“名星”。否则,不值一论。
二
某文艺频道上的相声——“我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听着听着,把侯先生听死了”“后来我喜欢听高英培,听着听着,把高先生听死了”“后来我喜欢听谁呀?马三立,听着听着,把马先生听死了”“我又改为爱听侯耀文的相声,听着听着,把侯先生听死了”……还是该频道,搞幽默大赛,一对年轻参赛演员上台——“还说快板呐?”说着,指着写有高凤山等4位已故快板表演艺术家名字的“诊断证明”,“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吗?累死的,累得跟孙子似的!”
有句歇后语“先辈碑前撒尿——亵渎祖师爷”。对年轻的相声演员来讲,上述那些已故表演艺术家中,把一生献给了发掘整理繁荣相声艺术的如侯宝林、马三立,足可堪称祖师爷。以调侃已故者为笑料,为噱头,是对亡者的极不尊重,已属无德;身为徒子徒孙辈的尔等对祖师爷非但不懂屈尊敬贤僾见忾闻,反却如此亵渎,艺德何在?节操何在?
三
上述的幽默大赛,每个节目演完后,点评嘉宾针对节目题材、内容之优劣和演员表演之得失有的放矢地给予一番中肯的点评,不仅有益于作品质量和演员水平的提高,且对普及曲艺知识、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亦不无裨益。这就要求担当点评嘉宾者纵非才高八斗满腹珠玑,起码也须多少懂点儿曲艺方面的专业知识。遗憾的是,点评嘉宾并不如此。例如其中一位评委点评发言积极,却是千篇一律——“你们这节目特好”“你们演得特好”“我特喜欢”“特好玩儿”“特逗乐”“特……”
节目好,演得好,应该赞许,应该鼓励。“节目特好”,但你得讲清楚怎个“好”法。是选材好还是内容好抑或主题好?是针砭时弊嘲讽世事了,还是传播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了?“演得特好”,怎个“好”法?是捧逗俱佳,还是包袱抖得响贯口说得溜?“我特喜欢”,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是因其熔高雅诙谐于一炉,还是因其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就算你说不出什么“门道”上来,只奉承其“好玩儿”“逗乐”罢,除了“特”字外,如果上过小学的话,也不会词汇贫乏到连真、很、非常、十分、格外、相当等字词都不知道而显得那么胸无点墨的程度吧?演员不必是学者,但你一登台、一上镜,不论是自己演出还是点评他人的演出,其实都是在传播文化。文化的传播者,岂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当然,这也不全怨点评嘉宾,电视台邀請哪位去点评,就不考虑考虑该先生或女士有无这个能力么?
曾针对电视上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乱扣高帽儿的现象写过小文,例如一个名不见经传者出场,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时,张嘴就是“著名歌星”“艺术大师”“娱乐界领军人物”……脸皮儿薄者说句“不敢当”,脸皮厚者心有戚戚焉地就默认了。新近发现,有些出镜者开始自戴高帽儿了了。仅举一例:在一档婚恋节目中,一来自某营养会所的女嘉宾自我介绍说是营养师、是作家;主持人好奇地问她有什么著作,该女说写了一本有关营养学的书;主持人问在哪儿出版的,答曰“还没写完呢”。
是不是凡在营养会所上班者都算“营养师”,不知道。但一个字尚未发表,就敢在电视上大言不惭自诩作家?遑论您那大作写完后能不能出版,就算出版了,營养学的学术专著作者,大抵也难称“作家”——不信,您查看一下辞典就知道了。
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或曰自戴高帽儿,本欲让人高看一眼,因此暴露出了浅薄,反倒让人小瞧。
跑到电视上去自暴浅薄者,远不止此一例,且不乏所谓“专家”、“名星”。否则,不值一论。
二
某文艺频道上的相声——“我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听着听着,把侯先生听死了”“后来我喜欢听高英培,听着听着,把高先生听死了”“后来我喜欢听谁呀?马三立,听着听着,把马先生听死了”“我又改为爱听侯耀文的相声,听着听着,把侯先生听死了”……还是该频道,搞幽默大赛,一对年轻参赛演员上台——“还说快板呐?”说着,指着写有高凤山等4位已故快板表演艺术家名字的“诊断证明”,“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吗?累死的,累得跟孙子似的!”
有句歇后语“先辈碑前撒尿——亵渎祖师爷”。对年轻的相声演员来讲,上述那些已故表演艺术家中,把一生献给了发掘整理繁荣相声艺术的如侯宝林、马三立,足可堪称祖师爷。以调侃已故者为笑料,为噱头,是对亡者的极不尊重,已属无德;身为徒子徒孙辈的尔等对祖师爷非但不懂屈尊敬贤僾见忾闻,反却如此亵渎,艺德何在?节操何在?
三
上述的幽默大赛,每个节目演完后,点评嘉宾针对节目题材、内容之优劣和演员表演之得失有的放矢地给予一番中肯的点评,不仅有益于作品质量和演员水平的提高,且对普及曲艺知识、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亦不无裨益。这就要求担当点评嘉宾者纵非才高八斗满腹珠玑,起码也须多少懂点儿曲艺方面的专业知识。遗憾的是,点评嘉宾并不如此。例如其中一位评委点评发言积极,却是千篇一律——“你们这节目特好”“你们演得特好”“我特喜欢”“特好玩儿”“特逗乐”“特……”
节目好,演得好,应该赞许,应该鼓励。“节目特好”,但你得讲清楚怎个“好”法。是选材好还是内容好抑或主题好?是针砭时弊嘲讽世事了,还是传播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了?“演得特好”,怎个“好”法?是捧逗俱佳,还是包袱抖得响贯口说得溜?“我特喜欢”,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是因其熔高雅诙谐于一炉,还是因其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就算你说不出什么“门道”上来,只奉承其“好玩儿”“逗乐”罢,除了“特”字外,如果上过小学的话,也不会词汇贫乏到连真、很、非常、十分、格外、相当等字词都不知道而显得那么胸无点墨的程度吧?演员不必是学者,但你一登台、一上镜,不论是自己演出还是点评他人的演出,其实都是在传播文化。文化的传播者,岂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当然,这也不全怨点评嘉宾,电视台邀請哪位去点评,就不考虑考虑该先生或女士有无这个能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