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厂坝5号区域可能即将垮塌,请确保受威胁的群众尽快撤离。”2018年2月26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相关工作人员收到滑坡预警信息,立即组织周边民众撤离,暂时封闭350国道。次日早上八点,春厂坝滑坡点出现滑坡垮塌。
“滑坡体下缘周围紧挨着小金县客运中心、加油站,如果没有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及时监测预警,疏散群众,后果难以预计。”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四川中科川信科技)副总经理王鑫磊表示。
作为山区大国,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滑坡、沉降等地质灾害多发。今年,随着“北斗三号”组网成功,“高大上”的北斗逐渐走向“接地气”,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能量,为预警、抢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云平台监测,精准度达毫米级
以北斗技术为核心,近年来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致力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系统性产品、地质灾害与环境防灾减灾平台建设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开发上线 “四川唯一,全国领先”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公共平台——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预警平台(以下简称: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成功应用于山洪、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震、滑坡等多类型自然灾害,累计监测项目3000余个,成功预警小金县山体滑坡、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泥石流、九寨沟县“8.16”特大洪涝灾害等多个项目。
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由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由软硬件相结合构成。软件部分为数据集成端,硬件部分则为一线监测端。相较于同类产品,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解算精度更高、集成度与兼容性更强,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当硬件检测端被放置在所需检测的位置后,可通过北斗卫星、地面滑坡点基站、监测点三方建立初始定位坐标,24小时不间断传递更新坐标的相关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传送至云服务器后,经过检测平台复杂且迅速的计算分析后,便可获得监测点是否发生位移、于何时发生位移、位移速率达到多少等信息。”王鑫磊解释,通过对实时毫米级更新的数据不断分析,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可以实现预警信息管理、发布和统计,同时与地图联动,线上及时召开会议会商,辅助制定应急预案和救灾方案。
在王鑫磊看来,获取毫米级的监测点位移数据是灾害监测的一大技术难题。“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监测产品监测的数据是厘米级,这对于某些特殊領域,比如建筑、水库等来说,难以满足监测的需求。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建筑某处发生超过1厘米的位移,已经是肉眼可观了,此时的检测信息参考价值不大。”
挖掘“北斗”二次价值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投入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预示着其相关行业的蓬勃未来。在此背景下,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自2017年成立之初,便选择以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大数据的角度切入进行产品研发。
随着近几年北斗系统大举进军民用领域,其相关终端产品层出不穷,已在多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北斗+交通运输,北斗+公共安全,北斗+智慧城市……无一不显示着卫星导航技术在渗透与融合方面的独特性。“只要对智能有所渴求,北斗+就能大有所为。”王鑫磊表示,四川中科川信科技也正在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持续升级研发,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授时技术普适化。目前,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核心技术申请获得了26项国家知识产权。
“深耕自然灾害监测领域的同时,进行多领域(水利水电、市政交通、新基建)技术储备和研发,后期将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打造智能化运行系统。” 王鑫磊表示,这离不开企业在基础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对内,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吸收、引进大量行业内技术、管理等优秀人才,打造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极强的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同时,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配备先进的研发设施设备,完善研发活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对外,四川中科川信科技与中科院、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行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研发合作关系,签署成立了地质工程研究实习基地、GNSS工程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背靠中科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中科川信科技长期进行产学研成果创新,致力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系统性产品研究和相关技术服务。
“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做‘全国第一、国际领先’的环境和多灾种联合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者。” 王鑫磊表示,受惠于成都优良的营商环境,未来将突破现有的研发板块,挖掘北斗系统的二次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群众。
“滑坡体下缘周围紧挨着小金县客运中心、加油站,如果没有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及时监测预警,疏散群众,后果难以预计。”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四川中科川信科技)副总经理王鑫磊表示。
作为山区大国,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滑坡、沉降等地质灾害多发。今年,随着“北斗三号”组网成功,“高大上”的北斗逐渐走向“接地气”,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能量,为预警、抢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云平台监测,精准度达毫米级
以北斗技术为核心,近年来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致力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系统性产品、地质灾害与环境防灾减灾平台建设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开发上线 “四川唯一,全国领先”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公共平台——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预警平台(以下简称: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成功应用于山洪、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震、滑坡等多类型自然灾害,累计监测项目3000余个,成功预警小金县山体滑坡、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泥石流、九寨沟县“8.16”特大洪涝灾害等多个项目。
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由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由软硬件相结合构成。软件部分为数据集成端,硬件部分则为一线监测端。相较于同类产品,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解算精度更高、集成度与兼容性更强,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当硬件检测端被放置在所需检测的位置后,可通过北斗卫星、地面滑坡点基站、监测点三方建立初始定位坐标,24小时不间断传递更新坐标的相关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传送至云服务器后,经过检测平台复杂且迅速的计算分析后,便可获得监测点是否发生位移、于何时发生位移、位移速率达到多少等信息。”王鑫磊解释,通过对实时毫米级更新的数据不断分析,北斗智慧云监测平台可以实现预警信息管理、发布和统计,同时与地图联动,线上及时召开会议会商,辅助制定应急预案和救灾方案。
在王鑫磊看来,获取毫米级的监测点位移数据是灾害监测的一大技术难题。“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监测产品监测的数据是厘米级,这对于某些特殊領域,比如建筑、水库等来说,难以满足监测的需求。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建筑某处发生超过1厘米的位移,已经是肉眼可观了,此时的检测信息参考价值不大。”
挖掘“北斗”二次价值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投入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预示着其相关行业的蓬勃未来。在此背景下,四川中科川信科技自2017年成立之初,便选择以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大数据的角度切入进行产品研发。
随着近几年北斗系统大举进军民用领域,其相关终端产品层出不穷,已在多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北斗+交通运输,北斗+公共安全,北斗+智慧城市……无一不显示着卫星导航技术在渗透与融合方面的独特性。“只要对智能有所渴求,北斗+就能大有所为。”王鑫磊表示,四川中科川信科技也正在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持续升级研发,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授时技术普适化。目前,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核心技术申请获得了26项国家知识产权。
“深耕自然灾害监测领域的同时,进行多领域(水利水电、市政交通、新基建)技术储备和研发,后期将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打造智能化运行系统。” 王鑫磊表示,这离不开企业在基础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对内,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吸收、引进大量行业内技术、管理等优秀人才,打造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极强的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同时,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配备先进的研发设施设备,完善研发活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对外,四川中科川信科技与中科院、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行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研发合作关系,签署成立了地质工程研究实习基地、GNSS工程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背靠中科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中科川信科技长期进行产学研成果创新,致力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系统性产品研究和相关技术服务。
“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做‘全国第一、国际领先’的环境和多灾种联合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者。” 王鑫磊表示,受惠于成都优良的营商环境,未来将突破现有的研发板块,挖掘北斗系统的二次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