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29日,将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任职满一周年的日子。
郭树清主政证监会一年期间,证监会推出诸如强制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等各项政策、办法高达70条之多,在保障股民权益、严打违规行为、释放证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一年时间弹指一挥间,郭树清一改学者型官员风格,气势磅礴地对证券市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可是二级市场却依旧低迷。截至2012年10月8日,郭树清主政证监会的11个月,上证综指下跌了近400点,深成指下跌近2000点,上证综指盘中一度跌破2000点。
“不改革创新,我们将无路可走。”原证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公开表示,股市要革除多年积弊,绝非一日之功,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给监管层足够的时间。郭树清的证券市场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创纪录的外科手术
尚福林履新证监会的时候,有人认为他坐上了火山口。尚福林在证监会的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完成,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郭树清走马上任的时候,股市的创新、监管改革空间仍然广阔。郭树清自上任以来公布推出的各项政策、办法高达70条之多,几乎接近尚福林在任期间数年的总和。
从强制分红、加强监管到三板建设、发行改革,郭树清新政几乎触动了市场每一个层面的神经。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郭树清主席上任一年以来查处内幕交易案件42起,案件数创历年新高。他提出 “内幕交易零容忍”口号,严厉打击和查处内幕交易案,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丑形现身。
郭树清提出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在制度设计和创新上尚有不少空间,借鉴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债。郭树清上台后的两个月内就有17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截至2012年前三个季度,公司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幅高达25%。
此外,证监会明确“借壳重组标准与IPO趋同”,即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审核借壳重组,同时参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级市场的持续萎靡令郭树清的新政出现争议。乐观者认为,郭树清是在给资本市场做外科手术,是从制度设计入手,扎实地推动二次股改。但悲观者认为,现在的政策有些宽松,只是小修小补,缺乏力度。
如此多项新政的推出,能在任内完成并且有效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可能并不多。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更可能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偏离最初的预期。
争议强制分红
郭树清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重构。
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证监会提出两大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二是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
证监会同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处理分红事务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强调“红利分配的政策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而导致降低对股东的回报水平”。
支持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在分红、退市、监管等层面真正为投资者构筑起利益保护的制度之墙,才能真正改变圈钱市场的本质,恢复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反对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利润用于分红还是回购股票,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和股东意愿。对于一些快速成长的公司而言,如果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强制分红可能削弱这些公司的成长速度。市场和人心是杆秤,只有让投资者感受到满意的公司业绩,市场才能让我们看到满意的行情。
按照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在一个规范的市场里,分红后除权股价下跌,这相当于拿股东自己的钱给自己派发红包,只是一个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而已。
曾有股民在3月11日致信证监会,希望证监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减免现金分红税,并改善相关除权的规定。信中称,“公司觉得很冤,掏出了钱,股东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收入;投资者觉得更冤,投资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年终分红,腰包没有鼓起来,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目前,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来源于公司的税后利润,个人投资者、基金在收到分红后还需要再按1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现金分红重复征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应考虑取消红利税。
本刊统计,截至2011年底,不分红的“铁公鸡”占比高达51.8%。尽管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提出为股市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不分红的“铁公鸡”占比并没有出现下降趋势。分红制度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细则的制定。
零容忍的制度缺陷
2011年12月1日,郭树清指出,将对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始终保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日,证监会宣布,因吴建敏在任期间违规持有参与审核的股票,解聘其第三届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这是证监会首次解聘审核委员。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11月郭树清主席上任以来,证监会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42起,与以往调查的内幕交易案件数量比呈增加趋势。为何采取如此力度的严惩后,内幕交易案数量不降反增?
经济学者马光远认为,《证券法》对内幕交易行为惩处明显偏轻,对内幕交易者,仅仅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以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样的惩罚力度对于获利大、来钱快的内幕交易者来说只是隔靴搔痒,由于最高院没有司法解释,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当前中国股市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证券执法有必要选择加重内幕交易的民事索赔部分。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李响认为,股民要维权,就必须举证出自己所受损失是内幕交易发生期间,而且能举证出损失与内幕交易存在因果关系,这对于股民来说的确比较困难。
但是以美国、日本、英国为首的成熟资本市场,他们通过法律或判例做出制度安排,采取无过错责任,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大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更有利于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以任茂东为代表的人大代表们也曾建言,“应当减轻内幕交易案民事赔偿中受害人的举证责任,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此外,监管层在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索赔机制,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需要。
创业板退市制度难以遏制三高
2011年以来,诸多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与上市之前的高增长形成天壤之别,也与管理层推出创业板的初衷背道而驰。
深交所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通过修订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定稿施行的创业板退市制度,更为严格和务实。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实施让无序的创投市场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清理。
不少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PE行业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下,一批有实力的创投公司将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上,而一大批创投公司则会离开这个舞台。在创业板推出前后而生的一些公司,会为其之前高PE估值下的投资付出一定的代价。”
长期来看,由于该制度旨在优胜劣汰,因此可增加绩差公司的危机意识,逐步引导上市公司走向正途,也可改善绩差股的投机氛围。李剑阁认为,坚定不移地“埋葬死者”,让其成为投资者理性择股的清醒剂,成为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生死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公开表示,退市制度对解决股市三高问题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还需采取其他方式。
创业板退市制度针对创业板公司量身定做,在短期内会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打压,但它对财务造假之类的问题并未涉及。
养老金入市惹争议
2011年12月15日,郭树清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养老金入市,“地方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全国大概有两万亿元余额,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投资机构和委托一个机构来做,这个效果对市场大有好处。”
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会长戴相龙则很快做出了回应,“地方养老金如果收上来,有一部分用来买股票还是可以的。第一保值增值了;第二增加资本市场的机构对我们的鼓励。”
2012年3月19日,广东省千亿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时间被当做“养老金入市”大门开启的试点。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管理养老金等社保基金的组织,集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作等职能于一身,以政企合一方式运营基金,缺乏监督、信息不透明,难免暗箱操作,效率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金该如何入市,投多少资金入市?入市后赔了该怎么办?担忧的论调不绝于耳。
由于各省的经济差异,全国养老金委托投资的开启,似乎还为时尚早。考虑到基金安全,官方已经明确表示,“短期内养老金不会大量入市。”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养老金入市,首先要考虑市场风险,即使是真入市,也要有一个过程。贺强表示,“入市要有一定的比例,真正进入到股票市场中的不会太多。”
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即使入股市,其所占资金比例最多也不会超过40%。”郑秉文预计比例应该在30%以下,剩下70%可以持有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等。“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就可以分散化。”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则糅合了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和401K,而在养老金管理上则倾向于公权对私权的约束。这种公私边界和政府公共服务责任不尽明确的养老金体系,虽给予了公权以较大的自由处置权限,却使政府肩负了人口老龄化下养老金出现支付缺口的主要风险。
基金公司能够拿出的投资方案,在投资策略、仓位控制、标的选择、时机把握方面,都与之前的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没有太大差别。这是否适合养老金的投资属性和投资诉求也是业内争论的焦点。
目前,养老金入市尚未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一旦养老基金出现缺口,谁来承担?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规范的、没有高股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市场,仍然是监管层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审核制改革深水区
2009年IPO重启以来,在发审委力推下,新股发行呈现空前规模,然而,大量新股的发行也对市场资金形成“抽血”作用。对此,市场将其归咎于IPO审核制度,并呼吁向注册制过渡,使其彻底接受市场检验。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曾经给郭树清写了一封信,提出证监会应下决心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放弃IPO审批这一巨大的权力,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从实质性审批转向“程序性审核”。
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在一个内部场合,向发审委委员提出问题,“IPO不审行不行?”实际上,IPO制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接轨的注册制。
李剑阁认为,从发行制度入手可以揭开证券市场改革的大幕,但是不能低估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有人认为,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变更为注册制,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或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
由于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但市场仍寄希望于“权力之手”,而不是彻底终结IPO审核,让真正的市场机制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
郭树清上任后对IPO制度进行改革,推出了IPO审核十道关,例如发行公司的信息预披露时间从原来的发审会前5天提前约1个月,全面公布IPO申报企业名单和基本信息情况等制度。
新政确实提升了IPO审核的公开性。但只是技术方面的调整,不能将其称为制度方面的改革。IPO的窗口期调节并没有任何新意,IPO仍旧沿袭了前两年的跃进态势,对交易市场的压力并未出现丝毫减轻。
郭树清主政证监会一年期间,证监会推出诸如强制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等各项政策、办法高达70条之多,在保障股民权益、严打违规行为、释放证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一年时间弹指一挥间,郭树清一改学者型官员风格,气势磅礴地对证券市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可是二级市场却依旧低迷。截至2012年10月8日,郭树清主政证监会的11个月,上证综指下跌了近400点,深成指下跌近2000点,上证综指盘中一度跌破2000点。
“不改革创新,我们将无路可走。”原证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公开表示,股市要革除多年积弊,绝非一日之功,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给监管层足够的时间。郭树清的证券市场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创纪录的外科手术
尚福林履新证监会的时候,有人认为他坐上了火山口。尚福林在证监会的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完成,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郭树清走马上任的时候,股市的创新、监管改革空间仍然广阔。郭树清自上任以来公布推出的各项政策、办法高达70条之多,几乎接近尚福林在任期间数年的总和。
从强制分红、加强监管到三板建设、发行改革,郭树清新政几乎触动了市场每一个层面的神经。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郭树清主席上任一年以来查处内幕交易案件42起,案件数创历年新高。他提出 “内幕交易零容忍”口号,严厉打击和查处内幕交易案,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丑形现身。
郭树清提出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在制度设计和创新上尚有不少空间,借鉴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债。郭树清上台后的两个月内就有17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截至2012年前三个季度,公司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幅高达25%。
此外,证监会明确“借壳重组标准与IPO趋同”,即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审核借壳重组,同时参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级市场的持续萎靡令郭树清的新政出现争议。乐观者认为,郭树清是在给资本市场做外科手术,是从制度设计入手,扎实地推动二次股改。但悲观者认为,现在的政策有些宽松,只是小修小补,缺乏力度。
如此多项新政的推出,能在任内完成并且有效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可能并不多。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更可能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偏离最初的预期。
争议强制分红
郭树清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重构。
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证监会提出两大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二是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
证监会同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处理分红事务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强调“红利分配的政策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而导致降低对股东的回报水平”。
支持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在分红、退市、监管等层面真正为投资者构筑起利益保护的制度之墙,才能真正改变圈钱市场的本质,恢复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反对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利润用于分红还是回购股票,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和股东意愿。对于一些快速成长的公司而言,如果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强制分红可能削弱这些公司的成长速度。市场和人心是杆秤,只有让投资者感受到满意的公司业绩,市场才能让我们看到满意的行情。
按照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在一个规范的市场里,分红后除权股价下跌,这相当于拿股东自己的钱给自己派发红包,只是一个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而已。
曾有股民在3月11日致信证监会,希望证监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减免现金分红税,并改善相关除权的规定。信中称,“公司觉得很冤,掏出了钱,股东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收入;投资者觉得更冤,投资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年终分红,腰包没有鼓起来,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目前,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来源于公司的税后利润,个人投资者、基金在收到分红后还需要再按1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现金分红重复征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应考虑取消红利税。
本刊统计,截至2011年底,不分红的“铁公鸡”占比高达51.8%。尽管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提出为股市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不分红的“铁公鸡”占比并没有出现下降趋势。分红制度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细则的制定。
零容忍的制度缺陷
2011年12月1日,郭树清指出,将对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始终保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日,证监会宣布,因吴建敏在任期间违规持有参与审核的股票,解聘其第三届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这是证监会首次解聘审核委员。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11月郭树清主席上任以来,证监会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42起,与以往调查的内幕交易案件数量比呈增加趋势。为何采取如此力度的严惩后,内幕交易案数量不降反增?
经济学者马光远认为,《证券法》对内幕交易行为惩处明显偏轻,对内幕交易者,仅仅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以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样的惩罚力度对于获利大、来钱快的内幕交易者来说只是隔靴搔痒,由于最高院没有司法解释,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当前中国股市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证券执法有必要选择加重内幕交易的民事索赔部分。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李响认为,股民要维权,就必须举证出自己所受损失是内幕交易发生期间,而且能举证出损失与内幕交易存在因果关系,这对于股民来说的确比较困难。
但是以美国、日本、英国为首的成熟资本市场,他们通过法律或判例做出制度安排,采取无过错责任,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大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更有利于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以任茂东为代表的人大代表们也曾建言,“应当减轻内幕交易案民事赔偿中受害人的举证责任,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此外,监管层在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索赔机制,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需要。
创业板退市制度难以遏制三高
2011年以来,诸多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与上市之前的高增长形成天壤之别,也与管理层推出创业板的初衷背道而驰。
深交所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通过修订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定稿施行的创业板退市制度,更为严格和务实。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实施让无序的创投市场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清理。
不少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PE行业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下,一批有实力的创投公司将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上,而一大批创投公司则会离开这个舞台。在创业板推出前后而生的一些公司,会为其之前高PE估值下的投资付出一定的代价。”
长期来看,由于该制度旨在优胜劣汰,因此可增加绩差公司的危机意识,逐步引导上市公司走向正途,也可改善绩差股的投机氛围。李剑阁认为,坚定不移地“埋葬死者”,让其成为投资者理性择股的清醒剂,成为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生死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公开表示,退市制度对解决股市三高问题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还需采取其他方式。
创业板退市制度针对创业板公司量身定做,在短期内会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打压,但它对财务造假之类的问题并未涉及。
养老金入市惹争议
2011年12月15日,郭树清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养老金入市,“地方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全国大概有两万亿元余额,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投资机构和委托一个机构来做,这个效果对市场大有好处。”
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会长戴相龙则很快做出了回应,“地方养老金如果收上来,有一部分用来买股票还是可以的。第一保值增值了;第二增加资本市场的机构对我们的鼓励。”
2012年3月19日,广东省千亿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时间被当做“养老金入市”大门开启的试点。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管理养老金等社保基金的组织,集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作等职能于一身,以政企合一方式运营基金,缺乏监督、信息不透明,难免暗箱操作,效率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金该如何入市,投多少资金入市?入市后赔了该怎么办?担忧的论调不绝于耳。
由于各省的经济差异,全国养老金委托投资的开启,似乎还为时尚早。考虑到基金安全,官方已经明确表示,“短期内养老金不会大量入市。”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养老金入市,首先要考虑市场风险,即使是真入市,也要有一个过程。贺强表示,“入市要有一定的比例,真正进入到股票市场中的不会太多。”
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即使入股市,其所占资金比例最多也不会超过40%。”郑秉文预计比例应该在30%以下,剩下70%可以持有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等。“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就可以分散化。”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则糅合了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和401K,而在养老金管理上则倾向于公权对私权的约束。这种公私边界和政府公共服务责任不尽明确的养老金体系,虽给予了公权以较大的自由处置权限,却使政府肩负了人口老龄化下养老金出现支付缺口的主要风险。
基金公司能够拿出的投资方案,在投资策略、仓位控制、标的选择、时机把握方面,都与之前的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没有太大差别。这是否适合养老金的投资属性和投资诉求也是业内争论的焦点。
目前,养老金入市尚未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一旦养老基金出现缺口,谁来承担?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规范的、没有高股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市场,仍然是监管层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审核制改革深水区
2009年IPO重启以来,在发审委力推下,新股发行呈现空前规模,然而,大量新股的发行也对市场资金形成“抽血”作用。对此,市场将其归咎于IPO审核制度,并呼吁向注册制过渡,使其彻底接受市场检验。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曾经给郭树清写了一封信,提出证监会应下决心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放弃IPO审批这一巨大的权力,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从实质性审批转向“程序性审核”。
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在一个内部场合,向发审委委员提出问题,“IPO不审行不行?”实际上,IPO制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接轨的注册制。
李剑阁认为,从发行制度入手可以揭开证券市场改革的大幕,但是不能低估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有人认为,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变更为注册制,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或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
由于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但市场仍寄希望于“权力之手”,而不是彻底终结IPO审核,让真正的市场机制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
郭树清上任后对IPO制度进行改革,推出了IPO审核十道关,例如发行公司的信息预披露时间从原来的发审会前5天提前约1个月,全面公布IPO申报企业名单和基本信息情况等制度。
新政确实提升了IPO审核的公开性。但只是技术方面的调整,不能将其称为制度方面的改革。IPO的窗口期调节并没有任何新意,IPO仍旧沿袭了前两年的跃进态势,对交易市场的压力并未出现丝毫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