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在生态建筑中存在的误区——盲目追求“技术化”展开论述。具体分析了“技术化”“指标化”存在于生态建筑中的条件和根源。为实现生态建筑的良性设计,分别阐释了两种途径,继承传统和设计为本的两种生态建筑,同时指出建筑师在此过程中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技术化;良性;设计本质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技术化”“指标化”根源
目前,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根据本国的技术条件、地域特征进行了生态建筑设计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具有创造性的生态建筑,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银行,杨经文设计的梅纳拉大厦等。生态建筑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不管是低碳、绿色、生态都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良性结合,同时它也为未来建筑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发展方向。
诚然,我们是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但是对于生态建筑存在着很多错误的理解:一是唯技术论,认为只要在建筑中堆砌一些新技术,例如太阳能集热器、雨水回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等,用软件计算一下各种指标就以为设计成了生态建筑;二是建筑处在生态建筑等级评价体系中,设计中所测算的数值能够满足评价标准,就认为是一个生态建筑。这两种错误的理解普遍存在于我国设计界中,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质上生态建筑内涵,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普及,甲方、建筑师、审查方以及大众等等这一系列的设计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是非常清楚真正内涵上的生态建筑;二是我国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虽然有古代传统的、朴素的生态观,但是近代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是巨大的,提倡生态建筑也是刻不容缓的,但单纯强调高技术的应用,例如不太恰当选择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后,再通过很多设备去节能降耗的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三是作为一名建筑师,设计的理念和手法不尽相同:有的从传统中挖掘生态理念,有的借助高技术,有的被动的应对环境因素,有的则机械的测算满足要求即可,设计理念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应从建筑师角度出发,正确引导生态建筑的良性发展。
2 技术堆砌回归设计本质
为解决“技术化”的误区,必须清楚生态建筑是什么。简而言之,生态建筑是将人造的环境和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建造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肯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例如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能源的消耗等,如何使这个系统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就是生态建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改变“技术化”的生态建筑设计误区,其解决办法是让技术堆砌回归设计本质,目前比较倡导的有两种方式:一是继承传统的生态建筑。秉承传统的古已有之的生态智慧,已有很多建筑师继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观,不依赖人造技术设备等,而是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构造等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认为只有根植于当地地理、文化环境中的本土建筑才是一個社会建筑的真实表达。具体的设计过程是:从建筑影响微气候的7个方面评价传统建筑;采纳、完善或发展传统建筑中的设计方法,适应现代的需要。法赛运用及其简单的土坯建筑技术,为当地的穷苦人设计造价低廉,环境舒适宜居的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在Sadat Rest House(图1)中,利用对拱顶和穹顶的设计,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屋顶一部分处于阴影区,这样可以吸收室内和室外炎热屋顶的热量,使能量得以转化。
二是设计为本的生态建筑。这些建筑师重视本土文化、地域环境和气候特点,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精华,又适当的引入新技术的设计手法。以众所周知的建筑师杨经文为代表,杨经文先生以设计高层生态建筑而著称,从生态气候学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由生态气候的观点出发研究建筑功能、微气候等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其具体目标是降低能耗同时满足人宜居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图2),虽然是早期作品,但它是杨经文设计生态摩天楼的一个原型,在这里,梅纳拉大厦总结了生态气候学的日照轨迹,中庭周围螺旋上升的空中花园的设置,反映了隔热装置的布置方式,以及朝向定位的理论,这些都是杨经文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生态策略通过设计本身来达到建筑的生态平衡,同时适宜的引入新技术,使得办公人员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造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良性集成。
3 结语
当前,应用大量技术来追求生态建筑的实现不断泛滥,大到政府,小到设计师,很大一部分已经陷入一种误区,生态建筑就是加入设备、技术等,达到控制指标即可,走出误区从新回到正确的设计道路中已经迫在眉睫。建筑师作为设计者,无论是从传统建筑出发找寻现代生态设计方法,还是以设计为本,引入较新的技术,使生态系统与当地的生态产生良性的结合,建筑师在引导生态建筑朝着健康道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作用。□
图片摘自:http://image.baidu.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分院.绿色建筑和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小波.城市生态学[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艾弗·理查德. 朱赛鸿,寒梅译.杨经文生态摩天楼[M].香港:恒美印务,2007.
[4][英]布赖恩·艾德华兹. 周玉鹏译.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75-78.
关键词:生态系统;技术化;良性;设计本质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技术化”“指标化”根源
目前,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根据本国的技术条件、地域特征进行了生态建筑设计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具有创造性的生态建筑,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银行,杨经文设计的梅纳拉大厦等。生态建筑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不管是低碳、绿色、生态都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良性结合,同时它也为未来建筑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发展方向。
诚然,我们是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但是对于生态建筑存在着很多错误的理解:一是唯技术论,认为只要在建筑中堆砌一些新技术,例如太阳能集热器、雨水回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等,用软件计算一下各种指标就以为设计成了生态建筑;二是建筑处在生态建筑等级评价体系中,设计中所测算的数值能够满足评价标准,就认为是一个生态建筑。这两种错误的理解普遍存在于我国设计界中,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质上生态建筑内涵,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普及,甲方、建筑师、审查方以及大众等等这一系列的设计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是非常清楚真正内涵上的生态建筑;二是我国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虽然有古代传统的、朴素的生态观,但是近代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是巨大的,提倡生态建筑也是刻不容缓的,但单纯强调高技术的应用,例如不太恰当选择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后,再通过很多设备去节能降耗的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三是作为一名建筑师,设计的理念和手法不尽相同:有的从传统中挖掘生态理念,有的借助高技术,有的被动的应对环境因素,有的则机械的测算满足要求即可,设计理念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应从建筑师角度出发,正确引导生态建筑的良性发展。
2 技术堆砌回归设计本质
为解决“技术化”的误区,必须清楚生态建筑是什么。简而言之,生态建筑是将人造的环境和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建造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肯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例如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能源的消耗等,如何使这个系统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就是生态建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改变“技术化”的生态建筑设计误区,其解决办法是让技术堆砌回归设计本质,目前比较倡导的有两种方式:一是继承传统的生态建筑。秉承传统的古已有之的生态智慧,已有很多建筑师继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观,不依赖人造技术设备等,而是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构造等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认为只有根植于当地地理、文化环境中的本土建筑才是一個社会建筑的真实表达。具体的设计过程是:从建筑影响微气候的7个方面评价传统建筑;采纳、完善或发展传统建筑中的设计方法,适应现代的需要。法赛运用及其简单的土坯建筑技术,为当地的穷苦人设计造价低廉,环境舒适宜居的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在Sadat Rest House(图1)中,利用对拱顶和穹顶的设计,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屋顶一部分处于阴影区,这样可以吸收室内和室外炎热屋顶的热量,使能量得以转化。
二是设计为本的生态建筑。这些建筑师重视本土文化、地域环境和气候特点,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精华,又适当的引入新技术的设计手法。以众所周知的建筑师杨经文为代表,杨经文先生以设计高层生态建筑而著称,从生态气候学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由生态气候的观点出发研究建筑功能、微气候等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其具体目标是降低能耗同时满足人宜居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图2),虽然是早期作品,但它是杨经文设计生态摩天楼的一个原型,在这里,梅纳拉大厦总结了生态气候学的日照轨迹,中庭周围螺旋上升的空中花园的设置,反映了隔热装置的布置方式,以及朝向定位的理论,这些都是杨经文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生态策略通过设计本身来达到建筑的生态平衡,同时适宜的引入新技术,使得办公人员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造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良性集成。
3 结语
当前,应用大量技术来追求生态建筑的实现不断泛滥,大到政府,小到设计师,很大一部分已经陷入一种误区,生态建筑就是加入设备、技术等,达到控制指标即可,走出误区从新回到正确的设计道路中已经迫在眉睫。建筑师作为设计者,无论是从传统建筑出发找寻现代生态设计方法,还是以设计为本,引入较新的技术,使生态系统与当地的生态产生良性的结合,建筑师在引导生态建筑朝着健康道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作用。□
图片摘自:http://image.baidu.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分院.绿色建筑和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小波.城市生态学[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艾弗·理查德. 朱赛鸿,寒梅译.杨经文生态摩天楼[M].香港:恒美印务,2007.
[4][英]布赖恩·艾德华兹. 周玉鹏译.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