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好多老师忽略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不能机械评价,需要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口语交际能力很难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得到直接的测试,考试这一功利性的评价目标让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一纸空文。但是,“听、说”向来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积极思考的倾听者,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出色的演讲者,两个方面的能力互相促进。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抛却考试的功利性目标,还学生以充分的话语权。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还学生自我展示权
我的语文课开篇不是老师声情并茂的导读,而是学生绘声绘色的课前演讲。每节课上,我给学生3分钟的演讲时间,2分钟让其他学生点评,最后我再用一两句话来进行总结性评价。
对于演讲质量的要求,我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学习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并且要有合适的恰当的肢体语言;学习成绩较好但较为吃力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字正腔圆,中间不卡壳;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生,本来学习就比较吃力,我就要求他们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内容,要有话说。一轮的课前演讲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基本能够接受这种展示形式,并乐于积极准备和表现了。
至于学生点评,要遵循由浅入深、优劣并举的原则。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往往会从一些较为肤浅的角度去点评,套路大多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叙述了一段怎样的经历”,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继续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深刻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表现手法上或者表达方式上或者修辞手法上有没有独到之处”,“这个同学演讲得是否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是否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他的表达”,“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演讲的技巧,或者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等等,长此以往,学生演讲的水平提高了,思考点评的水平也提高了,学习起课文来越来越轻松,也不愁阅读分析和写作了。
我觉得:课前3分钟演讲,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还学生自我思考权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可谓风起云涌,我们学校也积极实践,并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5+1”育人策略。“5”是课堂五步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巩固提升、反馈评价。其中:合作探究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多人的看法碰撞,又会引起每个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一轮轮的思考辩论中,小组内部形成统一的意见;而小组展示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意见统一了,还要能准确无误的进行意思表示,要用一定的技巧阐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让其他的小组心服口服。随着课堂“5+1”育人策略的推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课堂氛围越来越好,也给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自我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权利。
三、课堂讲解小老师,还学生毛遂自荐权
语文课本的编排,往往是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编排的,同一个单元中的文章有很多相似点,如果老师都去讲解既费时又费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一般带着学生详细学习前几篇文章,待学生摸着这类文章的学习规律了,剩下的一两篇自读文章就让他们自己来讲。先通过每个学生的自主预习,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补充,整理出这篇文章的要点,并推荐出本小组的发言人到讲台前为全班同学进行讲授,第一个小老师讲完,其他小组的小老师就只能进行纠正或者补充了。
经过实践,我发现启用课堂讲解小老师这个方法还比较奏效,即让学生自己梳理掌握了学习一种文章的要领,又给了学生毛遂自荐的权利,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课外活动多样化,还学生口才发展权
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学校主要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辩论会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口才的良好环境。
结合不同的节日,组织一些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比如说:在清明节组织“缅怀历史,不忘先烈”的演讲比赛,在“七、一”时举行主题为“历史的选择”或“党的生日”的演讲比赛,在国庆节前夕举行“爱我中华”的主题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演讲比赛中,学生既能够了解节日的来源,学习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一些别样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其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考试等眼前的功利性目标,就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抛却那些功利性目标,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自我思考的权利、毛遂自荐的权利和口才发展的权利,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才是母语教育的初衷。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还学生自我展示权
我的语文课开篇不是老师声情并茂的导读,而是学生绘声绘色的课前演讲。每节课上,我给学生3分钟的演讲时间,2分钟让其他学生点评,最后我再用一两句话来进行总结性评价。
对于演讲质量的要求,我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学习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并且要有合适的恰当的肢体语言;学习成绩较好但较为吃力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字正腔圆,中间不卡壳;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生,本来学习就比较吃力,我就要求他们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内容,要有话说。一轮的课前演讲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基本能够接受这种展示形式,并乐于积极准备和表现了。
至于学生点评,要遵循由浅入深、优劣并举的原则。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往往会从一些较为肤浅的角度去点评,套路大多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叙述了一段怎样的经历”,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继续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深刻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表现手法上或者表达方式上或者修辞手法上有没有独到之处”,“这个同学演讲得是否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是否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他的表达”,“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演讲的技巧,或者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等等,长此以往,学生演讲的水平提高了,思考点评的水平也提高了,学习起课文来越来越轻松,也不愁阅读分析和写作了。
我觉得:课前3分钟演讲,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还学生自我思考权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可谓风起云涌,我们学校也积极实践,并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5+1”育人策略。“5”是课堂五步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巩固提升、反馈评价。其中:合作探究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多人的看法碰撞,又会引起每个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一轮轮的思考辩论中,小组内部形成统一的意见;而小组展示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意见统一了,还要能准确无误的进行意思表示,要用一定的技巧阐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让其他的小组心服口服。随着课堂“5+1”育人策略的推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课堂氛围越来越好,也给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自我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权利。
三、课堂讲解小老师,还学生毛遂自荐权
语文课本的编排,往往是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编排的,同一个单元中的文章有很多相似点,如果老师都去讲解既费时又费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一般带着学生详细学习前几篇文章,待学生摸着这类文章的学习规律了,剩下的一两篇自读文章就让他们自己来讲。先通过每个学生的自主预习,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补充,整理出这篇文章的要点,并推荐出本小组的发言人到讲台前为全班同学进行讲授,第一个小老师讲完,其他小组的小老师就只能进行纠正或者补充了。
经过实践,我发现启用课堂讲解小老师这个方法还比较奏效,即让学生自己梳理掌握了学习一种文章的要领,又给了学生毛遂自荐的权利,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课外活动多样化,还学生口才发展权
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学校主要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辩论会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口才的良好环境。
结合不同的节日,组织一些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比如说:在清明节组织“缅怀历史,不忘先烈”的演讲比赛,在“七、一”时举行主题为“历史的选择”或“党的生日”的演讲比赛,在国庆节前夕举行“爱我中华”的主题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演讲比赛中,学生既能够了解节日的来源,学习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一些别样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其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考试等眼前的功利性目标,就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抛却那些功利性目标,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自我思考的权利、毛遂自荐的权利和口才发展的权利,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才是母语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