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逐渐退出课堂,转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但我国的教育毕竟是延续封建教育体制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观念和实践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对策,才能推动新课改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不能忽视教师主导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师生之间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因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一些教师只注重突出學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结果学生似乎是自主了,而效果却不佳。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要做好课前备课,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安排,尤其是在课堂中,要通过话题、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以目标为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有了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面对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精讲释疑,而对个体学生则要关注其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了问题的引导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提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物理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多以问题情境方式进行。的确,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在情境中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获得知识的构建,但这里必须注意,情境中定要包含问题,而不能一味地以情境为主。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用手拿起一本书,问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例子,学生说了很多后,然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摩擦力的分类方法,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学生说得很高兴,但却不能从生活案例中对摩擦力进行分类。相反,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案例后,以问题“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这些摩擦力如何分类”为引导,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再追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作探究不能忽视自主学习的基础性
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地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全面分析问题,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而合作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合作,如果在合作学习中忽视了自主学习,学生的合作就会被架空,甚至一些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不知所言,也学无所获。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后,要及时向学生出示目标,引导学生紧扣目标自主学习,然后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以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深化性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W合的表述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导学案方式进行反馈,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活动加深对教材基础知识的了解,然后再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讨论,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四、实验教学不能只重形式而要重实践性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动手中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而传统物理教学中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采用更多的是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识记实验结论的方式。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就存在“走形式”现象,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其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物理,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如在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2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通过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等过程,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获得了技能培养。
总之,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以其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让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不能忽视教师主导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师生之间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因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一些教师只注重突出學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结果学生似乎是自主了,而效果却不佳。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要做好课前备课,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安排,尤其是在课堂中,要通过话题、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以目标为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有了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面对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精讲释疑,而对个体学生则要关注其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了问题的引导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提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物理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多以问题情境方式进行。的确,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在情境中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获得知识的构建,但这里必须注意,情境中定要包含问题,而不能一味地以情境为主。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用手拿起一本书,问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例子,学生说了很多后,然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摩擦力的分类方法,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学生说得很高兴,但却不能从生活案例中对摩擦力进行分类。相反,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案例后,以问题“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这些摩擦力如何分类”为引导,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再追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作探究不能忽视自主学习的基础性
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地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全面分析问题,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而合作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合作,如果在合作学习中忽视了自主学习,学生的合作就会被架空,甚至一些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不知所言,也学无所获。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后,要及时向学生出示目标,引导学生紧扣目标自主学习,然后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以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深化性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W合的表述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导学案方式进行反馈,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活动加深对教材基础知识的了解,然后再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讨论,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四、实验教学不能只重形式而要重实践性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动手中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而传统物理教学中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采用更多的是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识记实验结论的方式。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就存在“走形式”现象,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其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物理,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如在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2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通过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等过程,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获得了技能培养。
总之,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以其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让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