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彻底抛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教育目标逐渐向问题解决方向转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学习技巧,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本文重点探索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用手指展开全面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手指;应用
在传统模式教学中,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一味地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难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可充分利用手指开展数学教学,把直观、形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更容易理解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双手的学具作用,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并用,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能够热情参与到其中。
一、学会数手指、“识读”手指
虽然大部分小学生都接受过学前教育,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对数学的学习有些困难,此时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双手学做“手指操”,目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有着直观认识,包括认识10以内的数,促使数学学习更加简便快捷。另外,在手指训练中,必须要充分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小学生具备动作不协调不灵活和记忆力弱的缺陷,所以在手指练习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动作,然后对其进行反复强化和纠正,最好是手把手的教学[1]。接着进行数手指和“适度”手指训练,同时还需要遵守先简后难、先慢后快的原则,注重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实现边数边掰手指的目的,不需要追求速度,也不要多数和漏数,训练时间要始终,同时还需要因人而异。
二、利用十指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计算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麻烦,且效果较小,可以利用学生的双手,来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10以内的加法时,学生的双手一共有10指,两边加起来即可完成10以内的加法,把左右手伸出来的手指数一数,手指的总数就是求和。同样10以内的减法,需要先伸出对应的手指,然后减去与手指相同的手指数,剩余的手指就是差[2]。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4+5的加法时,先让学生伸出左手四个手指,然后在伸出右手5个手指,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手指,就是4+5的和;在计算9-3时,首先伸出9个手指,然后在放下3个手指,接着数一数还有几个手指是伸出来的,就是9-3的差。
三、巧用双手做乘法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9以内的乘法口诀是必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和记忆,可以巧用手指进行9以内的乘法教学[3]。例如9的倍数乘法教学,将十个手指编号,手指编号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1、2、3……9、10,然后随机选取一个数来乘以9,比如9×6,此时需要把编号为6的手指放下,此时放下手指的左边是5个手指,右边是4个手指,所以9×6的答案是54。
四、巧用手指帮助记忆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量单位,例如我们常见的人民币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等等。在学习和记忆各种单位间的进率时,大部分老师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虽然短时间可以记住,但是很容易失去记忆,更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4]。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用手指帮助记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更容易掌握。
(一)拳头巧记大小月
一年有12个月,月份天数为31天称为大月,其它月份则称为小月,那么该如何有效记住大小月份呢?可以通过利用拳头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握紧拳头,手背向上,两只拳头紧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凸凹有序的排列着,凸起为大月,凹下为小月,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记忆。
(二)巧记常用单位与进率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公里,利用手指表述:先伸出左手,掌心向上,小指为毫米、无名指为厘米、中指为分米、食指为米、大拇指为公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公里=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此时把左手全部伸开,可通过手指之间的距离看出相隔一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依次类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手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器,更在教学中发揮出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挖掘和开发,一定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手指艺术[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2):69.
[2]柳彩虹.巧用手指游戏,提高小学低年级课堂管理效果[J].新课程·上旬,2017,(12):68.
[3]周彩娣.以灵动的手指突破小学低段写字教学的瓶颈[J].小学教学参考,2017,(31):93-94.
[4]王倩.“手指碰碰碰”——低年级数学游戏课例之八[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9):74-7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手指;应用
在传统模式教学中,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一味地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难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可充分利用手指开展数学教学,把直观、形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更容易理解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双手的学具作用,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并用,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能够热情参与到其中。
一、学会数手指、“识读”手指
虽然大部分小学生都接受过学前教育,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对数学的学习有些困难,此时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双手学做“手指操”,目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有着直观认识,包括认识10以内的数,促使数学学习更加简便快捷。另外,在手指训练中,必须要充分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小学生具备动作不协调不灵活和记忆力弱的缺陷,所以在手指练习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动作,然后对其进行反复强化和纠正,最好是手把手的教学[1]。接着进行数手指和“适度”手指训练,同时还需要遵守先简后难、先慢后快的原则,注重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实现边数边掰手指的目的,不需要追求速度,也不要多数和漏数,训练时间要始终,同时还需要因人而异。
二、利用十指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计算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麻烦,且效果较小,可以利用学生的双手,来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10以内的加法时,学生的双手一共有10指,两边加起来即可完成10以内的加法,把左右手伸出来的手指数一数,手指的总数就是求和。同样10以内的减法,需要先伸出对应的手指,然后减去与手指相同的手指数,剩余的手指就是差[2]。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4+5的加法时,先让学生伸出左手四个手指,然后在伸出右手5个手指,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手指,就是4+5的和;在计算9-3时,首先伸出9个手指,然后在放下3个手指,接着数一数还有几个手指是伸出来的,就是9-3的差。
三、巧用双手做乘法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9以内的乘法口诀是必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和记忆,可以巧用手指进行9以内的乘法教学[3]。例如9的倍数乘法教学,将十个手指编号,手指编号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1、2、3……9、10,然后随机选取一个数来乘以9,比如9×6,此时需要把编号为6的手指放下,此时放下手指的左边是5个手指,右边是4个手指,所以9×6的答案是54。
四、巧用手指帮助记忆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量单位,例如我们常见的人民币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等等。在学习和记忆各种单位间的进率时,大部分老师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虽然短时间可以记住,但是很容易失去记忆,更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4]。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用手指帮助记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更容易掌握。
(一)拳头巧记大小月
一年有12个月,月份天数为31天称为大月,其它月份则称为小月,那么该如何有效记住大小月份呢?可以通过利用拳头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握紧拳头,手背向上,两只拳头紧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凸凹有序的排列着,凸起为大月,凹下为小月,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记忆。
(二)巧记常用单位与进率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公里,利用手指表述:先伸出左手,掌心向上,小指为毫米、无名指为厘米、中指为分米、食指为米、大拇指为公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公里=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此时把左手全部伸开,可通过手指之间的距离看出相隔一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依次类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手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器,更在教学中发揮出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挖掘和开发,一定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手指艺术[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2):69.
[2]柳彩虹.巧用手指游戏,提高小学低年级课堂管理效果[J].新课程·上旬,2017,(12):68.
[3]周彩娣.以灵动的手指突破小学低段写字教学的瓶颈[J].小学教学参考,2017,(31):93-94.
[4]王倩.“手指碰碰碰”——低年级数学游戏课例之八[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