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先起跑线
一、修辞方法的基本常识
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它属于积极修辞范畴。在《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八种常见修辞方法,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这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同时,这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熟练地掌握,以便于能正确地运用到语言活动当中。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由比喻的概念和结构我们可以知道,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以下两种: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1)同类比较。
例如:他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我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例如: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没有相似点就无从比起,也达不到好的表达效果。最常见的比喻有四种: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暗喻虽然不用“像”“如”等喻词,但实际上比明喻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加密切,其相似点得到更多的强调。
(3)借喻:借喻是借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它不用任何喻词,也不说出本体,仅仅出现喻体,它的基本格式是“乙代甲”。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在这里用喻体“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直接代替他们之间的“隔阂”这一本体。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重要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定好计划一样。
以上四种常见的比喻,我们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要通俗。选择喻体应该注意通俗性和明确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而用一些生僻的喻体,就会使人难于理解。
2.比喻要符合民族的传统习惯。各民族对某些事物的属性都有一种传统的看法。用这些事物作比喻,就要符合这种传统习惯。
3.比喻要恰当。如果喻体不恰当,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例如:他抡起石头般大小的拳头,有力地挥动着。
用“石头般大小”来比喻“拳头”,不但不能使所表示的概念更为贴切,反而使它显得模糊。
4.比喻要新颖。
(二)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分以下几种情况:
1.“借”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有时我到北海公园去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红领巾。
用“红领巾”这为个明显标志代少先队员,能突出形象。
2.借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借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借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二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借代这种修辞方式,使描绘的事物形象生动,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还可以使文章简练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借体事物和本体事物必须有密切联系。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
2.借代必须有代表性,要抓住特征。
3.借代要明确。
4.要注意借代的感情色彩。
(三)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几种方式。事实上,前一种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例如: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中有这样的句子:
例1: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例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例1的“延安”是无生命的“物”,但作者却说她“换新衣”,写成了有感情、有动作的人。这种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手法叫拟人。例如2中作者希望自己生上翅膀驾上云,将再回来看望母亲延安,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这里作者把人说成了人以外的事物。这种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的手法叫拟物。拟人,和拟物统称为比拟。
比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可以把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对象中,可以把所描写的场面或对象的形状、动作逼真地描摹出来,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感人。但运用比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比拟要有真情实感。比拟的运用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要把形象的美丑,情感的爱憎褒贬统一起来,不要搞颠倒。这样,才能使人受到感染,否则,就会显得装腔作势,既不协调,也不确切。
2.运用比拟要符合事物的特征。比拟是想象的产物,它的运用既要使描写对象人格化,又要使它不失去自身的特点。
3.比拟受文体的限制。在运用时要注意语体的特点。比拟在寓言、童话、诗歌和通俗的科学读物中用得较多,政治论文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但在宪法章程、公文、布告等应用文体中不用比拟手法。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也叫“夸饰”、“铺张”或“扬厉”。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红旗万里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3.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 上看不合理,但是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
例如:酒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夸张要有据;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不能既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另外,还要注意语体。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形式。例如下面几副对子:
例1: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
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中。
例2: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
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
例3: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例1以相等的字数和相同的词性构成了整齐匀称的形式,上下联表达了相似的内容;是正对;例2上下联分别从对人民,对敌人两方面,说明总理爱憎分明的立场,是反对;例3上下联是顺承关系,构成一个复句,是串对(或流水对)。
从结构上看,对偶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运用对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上下联意思雷同。
2.避免上下联在内容上互相包含。
3.避免上下联倒置。
(六)排比
用一连串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去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叫排比。从形式上看常见的有三种,句子的排比,短语的排比,词的排比。例如:
1.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
2.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3.春,这是何等庄严、肃穆、伟大的葬礼。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形式必须适应内容的需要,不能为了加强’气势而不顾内容,滥用排比的形式。
2.排比的各项必须有典型性,不要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拿来凑数。
3.排比的各项不能相互包含,必须是轻重相称,平等并列的关系。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思想内容的修辞方式叫反问。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于字面意义相反;字面上是肯定的,内容上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内容上则是肯定的,这是反问的两种表现形式。
反问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辞,但不能滥用。反问一般是在道理上已经非常清楚,是非十分鲜明的情况下,为了激发别人的思考,让他自己去做结论时才使用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条件,还是不用反问为好。
以上是常用的八种修辞格,在正确运用时要分清一些修辞格之间的区别。
1.分清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2.分清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分清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征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来说是对比,就形式上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4.分清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同,字数要求不严。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之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对偶句的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分清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只要我们能认清这八种修辞方法及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并在具体语言活动中去主动加以实践,那么,也就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了。
二、仿写的基本知识
句式的仿写考查的是积累,是想象,是文采,是涵养。
语文里的语法和修辞,在语言表达方面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通俗地讲,语法是怎样把话说得对,修辞是怎样把话说得好。把话说对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般要求,而把话说好则是语言表达上的更高要求。自从1998年出现修辞仿写题型以后,其灵活的形式以及独特的考查效果,一直被出题专家看好,有继续沿用之势,人们称之为高考语文试卷里的“保留节目”。
高考仿写的基本类型:
1.嵌入式。
例1:(1999年全国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参考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间;乐曲渐趋高潮
例2:(2004年高考辽宁卷)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参考答案]每一片树林里,帮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辽阔。
2.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快乐,快乐就像朝阳下跳跃的孩童,如朝霞似火。
3.对联式。
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请为图书馆的上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令古
下联: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知识通中外,
4.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句式仿写。
例1:(1998年全国卷)仿用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智慧之窗。
[参考答案]①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②时间如同一位法官,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无私的。时间好比一支画笔,它在人们的脸上画出了人生的沧桑。
③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好比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涤去心灵的杂质。
例2:(2004年江苏卷)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参考答案]橡皮: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圆规:宁可两脚伶仃,也要让生活丰润圆满。
直尺:尽管身躯有限,而生命的长度因比而延伸。
5.开放式。
例1:(2004年全国卷)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一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参考答案]献血者说:让我们血脉相连,心灵相通。
例2:(2001年全国春季卷)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参考答案]勤奋是成功的基石,登上了多少难攀的台阶?
捷径金手指
仿写句子主要的特点是内容一相对,句式一相称,修辞一相同的句子。
例: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参考答案]
①山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史书:
岩层是书页,
化石是文字,
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
②地球是生物的母亲:
水资源是母亲的乳汁,
森林草地是母亲的外衣,
花草树木和动物是母亲的孩子。
③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
苦难是五线谱,
悲哀是音符,
泪水辛酸是插曲的歌词。
④山是石的一幅画卷:
碎石是淡墨,
奇石是浓彩,
青草树木是对山的渲染。
⑤茶是人生的一种诠释:
茶水是奋斗,
茶叶是成功,
甘甜微苦是生活的内容。
⑥天空是世界的舞台:
风是配乐,
阳光是照明,
白云小鸟是天空的演员。
⑦宇宙是星的乐章:
星云是音乐,
彗星是节奏,
恒星行星是宇宙的音符。
③世界杯是球迷的盛宴:
小组赛是开胃菜,
决赛是正餐,
球星和媒体是世界杯的饭后甜点。
一、仿写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审题。
审题干:即题目中有多少要求,有什么要求。审题例:即句式的特点,仿用的关键词、修辞(积极、消极)、上下文内容的一致等方面。
第二步:拓展思维,展开联想。
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达意思。
第四步:句子的内容要健康,语境要积极。
第五步:检查是否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
二、仿写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题干明确要求的仿写。
认真审读题干的说明文字,严格按照题干的要求来答题,这是句子仿写必须遵守的原则。例如,2004年河南、河北等地卷第24题: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
[解析]2004年的几套全国卷,以及福建、浙江等地方卷,句式的仿写都是要求考生写对联,主要是写春联。春联就是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形式上看,春联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春联凝练集中地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时代的风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也就是说;在给出的三句上联中,并不要求考生全部写出三句相应的下联。如果做第一题,只写出与第一、二两句相对应的下联就可以了;如果做第二题,只写出与第三句相对应的下联就可以了。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把三个句子的下联都写出来了,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还由于增加了审题和答题的容量,致使各联都写得比较粗糙,从而影响了得分。
[参考答案]第一题①树一代新风。②大地气象新。第二题国泰民安万里河山映日红。
2.要注意例句隐含要求的仿写。
对于仿写句子的试题来说,除了要注意题干对仿写的明确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例句的特点对仿写的隐含要求,即题干上虽没有说,但写出来的句子却必须满足的要求。不然的话,仿写出来的句子仍然是不合格的。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22题:
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一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阁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上只是说“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但“《溪流》的格式”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却没有说,完全要借助考生自己的审题来进行确定。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溪流》的格式”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要符合“没有……,也没有……,但……是……”的格式。(2)要让所写的对象与另外两种对象进行比较。(3)要语句通顺。如果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就肯定会被扣分。
[参考答案]
星星
没有月亮娇媚的倩影,
也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
但天空中的那些亮点,
是你永恒的坐标。
3.要注意例句结构形式的仿写。
因为仿写的句子必须与给出的例句相似,所、以仿写时必须注意句子的结构。首先要搞清楚例句到底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还需要搞清楚是否是“把字句”“被动句”“连动句”“兼语句”等句式;如果是复句,还要搞清楚分句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然后才能够进行符合要求的仿写。例如,2001年全国卷第26题: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 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封;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句①中,需要仿写的句子有三个。第一个句子“希望是地平线”,其修辞手法是比喻中的暗喻;第二三两个句子“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是对第一个句子的解说,并且两个句子相互之间又构成一个具有让步关系的复句。在句②中,第一个句子“风是帆的伙伴”,其修辞手法也是比喻中的暗喻;第二个句子“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仍然是对前一个句子的解说,但它属于一个“把字句”。例句中具有这些句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仿写出来的句子也就必须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和关系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①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4.要注意例句修辞方法的仿写。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句子都是用修辞方法来表述的。如果供仿写的例句是用修辞方法来表述的,那就必须严格按照例旬的修辞方法来进行仿写。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试题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外“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来写,写出来的必须是四个比喻句。除此之外,从例句的隐含要求来看,四个句子都是暗喻“××是××”,而且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的三个比喻,使四个比喻以排比旬的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既然如此,仿写出来的句子除了必须是题干所要求的比喻句之外,还一定要符合例句隐含着的多方面的要求。
[参考答案]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
山谷是序曲,
山峰是高潮,
树木、花鸟是山的音符。
5.要注意例句思想感情的仿写。
仿写的句子大多是富有哲理、蕴含蓄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认真领会其中的哲理或意蕴,把握其中感情色彩的褒贬等,从而仿写出与其思想感情一致的句子来。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_____________。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
[艉析]这一试题除了对学生仿写句子形式的考查之外,还包含了对考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独创性和深刻性的考查,兼顾了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内容特点。答题时,不仅要写出与例句相似的句式,而且还要把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的思想感情表达得“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参考答案](1)(教学楼内)腹有诗书气自华,轻声缓步方高雅。(2)(阅览室里)把报刊留下,将思想带走。
6.要注意各种要求的综合仿写。
仅仅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前面才以具体的试题为例来说明要注意其中某一个方面要求的仿写。事实上,任何一道试题的仿写,无不都是需要注意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仿写。因为,任何一个句子的仿写至少都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而形式和内容的内部又往往还包含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只有把它们都注意到了,并且都仿写出来了,才完全符合要求,否则就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要求。例如,2Q04年高考重庆卷第24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爱心__________________
(2)机遇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道试题中,题干上只是要求“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那么,仿写出来的句子到底要在哪些方面“与例句句式相同”呢?把例句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合在一起,仿写出来的句子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要求。
(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毫无疑问,仿写的句子必定应有“比喻”这一修辞方法。
(2)在例句中,在“人生不发返程车票”这一比喻句之后,紧接着的两个句子是对前面一个比喻句的解说,而且用来解说的两个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假设复句:“一旦……,(就)不……”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
C3)在内容方面,句子强调的是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态度谨慎,考虑清楚,一旦付诸了行动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不可能重新再来。因此,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参考答案]爱心没有可供交换的商品,一旦奉献了,绝不要求回报。
机遇没有知心的朋友,一旦错过了,绝不会再来拜访。
三、仿写要有三个意识
1.话题意识。
仿写,看上去是只言片语,实际上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语言扩展,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一句话、一段话丰满起来。
2.文体意识。
文体指的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在仿写中往往被忽略。如果下笔前弄清楚语段所使用的手法,这样写出的句子与例句整段才能形神兼备。
3.应试意识。
考场是一块特殊的阵地,学生由于心情紧张,考场上心理可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在审题乃至做题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如题目要求,条件限制,例句中包含的隐性信息等都要求学生不能粗心随意,否则因小失大,前功尽弃。要求大家认真审题,确保万无一失。
四、仿写句子四忌
1.忌话题脱离。
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例: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一;海鸥说:_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解析]在给定的例句中,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并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 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海鸥”回答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这就是脱离话题。
[参考答案]月亮说:我坦荡的心灵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
2.忌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例: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术,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啊,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解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①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②农民的脚下泛着黄泥巴,不,那不是黄泥巴,那是农民播下的希望的种子。
③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砌下的通向成功的阶梯。
3.忌修辞不符。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例: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着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解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中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4.忌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相对于前三项要求而言,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例: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解析]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点明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趣味不高,因而不合适。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飘飘悠悠,迷失方向。
一、修辞方法的基本常识
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它属于积极修辞范畴。在《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八种常见修辞方法,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这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同时,这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熟练地掌握,以便于能正确地运用到语言活动当中。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由比喻的概念和结构我们可以知道,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以下两种: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1)同类比较。
例如:他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我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例如: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没有相似点就无从比起,也达不到好的表达效果。最常见的比喻有四种: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暗喻虽然不用“像”“如”等喻词,但实际上比明喻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加密切,其相似点得到更多的强调。
(3)借喻:借喻是借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它不用任何喻词,也不说出本体,仅仅出现喻体,它的基本格式是“乙代甲”。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在这里用喻体“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直接代替他们之间的“隔阂”这一本体。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重要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定好计划一样。
以上四种常见的比喻,我们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要通俗。选择喻体应该注意通俗性和明确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而用一些生僻的喻体,就会使人难于理解。
2.比喻要符合民族的传统习惯。各民族对某些事物的属性都有一种传统的看法。用这些事物作比喻,就要符合这种传统习惯。
3.比喻要恰当。如果喻体不恰当,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例如:他抡起石头般大小的拳头,有力地挥动着。
用“石头般大小”来比喻“拳头”,不但不能使所表示的概念更为贴切,反而使它显得模糊。
4.比喻要新颖。
(二)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分以下几种情况:
1.“借”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有时我到北海公园去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红领巾。
用“红领巾”这为个明显标志代少先队员,能突出形象。
2.借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借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借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二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借代这种修辞方式,使描绘的事物形象生动,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还可以使文章简练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借体事物和本体事物必须有密切联系。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
2.借代必须有代表性,要抓住特征。
3.借代要明确。
4.要注意借代的感情色彩。
(三)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几种方式。事实上,前一种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例如: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中有这样的句子:
例1: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例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例1的“延安”是无生命的“物”,但作者却说她“换新衣”,写成了有感情、有动作的人。这种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手法叫拟人。例如2中作者希望自己生上翅膀驾上云,将再回来看望母亲延安,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这里作者把人说成了人以外的事物。这种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的手法叫拟物。拟人,和拟物统称为比拟。
比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可以把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对象中,可以把所描写的场面或对象的形状、动作逼真地描摹出来,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感人。但运用比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比拟要有真情实感。比拟的运用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要把形象的美丑,情感的爱憎褒贬统一起来,不要搞颠倒。这样,才能使人受到感染,否则,就会显得装腔作势,既不协调,也不确切。
2.运用比拟要符合事物的特征。比拟是想象的产物,它的运用既要使描写对象人格化,又要使它不失去自身的特点。
3.比拟受文体的限制。在运用时要注意语体的特点。比拟在寓言、童话、诗歌和通俗的科学读物中用得较多,政治论文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但在宪法章程、公文、布告等应用文体中不用比拟手法。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也叫“夸饰”、“铺张”或“扬厉”。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红旗万里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3.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 上看不合理,但是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
例如:酒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夸张要有据;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不能既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另外,还要注意语体。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形式。例如下面几副对子:
例1: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
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中。
例2: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
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
例3: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例1以相等的字数和相同的词性构成了整齐匀称的形式,上下联表达了相似的内容;是正对;例2上下联分别从对人民,对敌人两方面,说明总理爱憎分明的立场,是反对;例3上下联是顺承关系,构成一个复句,是串对(或流水对)。
从结构上看,对偶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运用对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上下联意思雷同。
2.避免上下联在内容上互相包含。
3.避免上下联倒置。
(六)排比
用一连串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去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叫排比。从形式上看常见的有三种,句子的排比,短语的排比,词的排比。例如:
1.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
2.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3.春,这是何等庄严、肃穆、伟大的葬礼。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形式必须适应内容的需要,不能为了加强’气势而不顾内容,滥用排比的形式。
2.排比的各项必须有典型性,不要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拿来凑数。
3.排比的各项不能相互包含,必须是轻重相称,平等并列的关系。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思想内容的修辞方式叫反问。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于字面意义相反;字面上是肯定的,内容上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内容上则是肯定的,这是反问的两种表现形式。
反问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辞,但不能滥用。反问一般是在道理上已经非常清楚,是非十分鲜明的情况下,为了激发别人的思考,让他自己去做结论时才使用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条件,还是不用反问为好。
以上是常用的八种修辞格,在正确运用时要分清一些修辞格之间的区别。
1.分清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2.分清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分清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征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来说是对比,就形式上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4.分清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同,字数要求不严。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之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对偶句的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分清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只要我们能认清这八种修辞方法及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并在具体语言活动中去主动加以实践,那么,也就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了。
二、仿写的基本知识
句式的仿写考查的是积累,是想象,是文采,是涵养。
语文里的语法和修辞,在语言表达方面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通俗地讲,语法是怎样把话说得对,修辞是怎样把话说得好。把话说对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般要求,而把话说好则是语言表达上的更高要求。自从1998年出现修辞仿写题型以后,其灵活的形式以及独特的考查效果,一直被出题专家看好,有继续沿用之势,人们称之为高考语文试卷里的“保留节目”。
高考仿写的基本类型:
1.嵌入式。
例1:(1999年全国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参考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间;乐曲渐趋高潮
例2:(2004年高考辽宁卷)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参考答案]每一片树林里,帮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辽阔。
2.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快乐,快乐就像朝阳下跳跃的孩童,如朝霞似火。
3.对联式。
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请为图书馆的上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令古
下联: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知识通中外,
4.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句式仿写。
例1:(1998年全国卷)仿用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智慧之窗。
[参考答案]①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②时间如同一位法官,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无私的。时间好比一支画笔,它在人们的脸上画出了人生的沧桑。
③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好比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涤去心灵的杂质。
例2:(2004年江苏卷)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参考答案]橡皮: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圆规:宁可两脚伶仃,也要让生活丰润圆满。
直尺:尽管身躯有限,而生命的长度因比而延伸。
5.开放式。
例1:(2004年全国卷)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一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参考答案]献血者说:让我们血脉相连,心灵相通。
例2:(2001年全国春季卷)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参考答案]勤奋是成功的基石,登上了多少难攀的台阶?
捷径金手指
仿写句子主要的特点是内容一相对,句式一相称,修辞一相同的句子。
例: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参考答案]
①山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史书:
岩层是书页,
化石是文字,
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
②地球是生物的母亲:
水资源是母亲的乳汁,
森林草地是母亲的外衣,
花草树木和动物是母亲的孩子。
③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
苦难是五线谱,
悲哀是音符,
泪水辛酸是插曲的歌词。
④山是石的一幅画卷:
碎石是淡墨,
奇石是浓彩,
青草树木是对山的渲染。
⑤茶是人生的一种诠释:
茶水是奋斗,
茶叶是成功,
甘甜微苦是生活的内容。
⑥天空是世界的舞台:
风是配乐,
阳光是照明,
白云小鸟是天空的演员。
⑦宇宙是星的乐章:
星云是音乐,
彗星是节奏,
恒星行星是宇宙的音符。
③世界杯是球迷的盛宴:
小组赛是开胃菜,
决赛是正餐,
球星和媒体是世界杯的饭后甜点。
一、仿写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审题。
审题干:即题目中有多少要求,有什么要求。审题例:即句式的特点,仿用的关键词、修辞(积极、消极)、上下文内容的一致等方面。
第二步:拓展思维,展开联想。
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达意思。
第四步:句子的内容要健康,语境要积极。
第五步:检查是否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
二、仿写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题干明确要求的仿写。
认真审读题干的说明文字,严格按照题干的要求来答题,这是句子仿写必须遵守的原则。例如,2004年河南、河北等地卷第24题: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
[解析]2004年的几套全国卷,以及福建、浙江等地方卷,句式的仿写都是要求考生写对联,主要是写春联。春联就是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形式上看,春联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春联凝练集中地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时代的风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也就是说;在给出的三句上联中,并不要求考生全部写出三句相应的下联。如果做第一题,只写出与第一、二两句相对应的下联就可以了;如果做第二题,只写出与第三句相对应的下联就可以了。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把三个句子的下联都写出来了,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还由于增加了审题和答题的容量,致使各联都写得比较粗糙,从而影响了得分。
[参考答案]第一题①树一代新风。②大地气象新。第二题国泰民安万里河山映日红。
2.要注意例句隐含要求的仿写。
对于仿写句子的试题来说,除了要注意题干对仿写的明确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例句的特点对仿写的隐含要求,即题干上虽没有说,但写出来的句子却必须满足的要求。不然的话,仿写出来的句子仍然是不合格的。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22题:
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一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阁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上只是说“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但“《溪流》的格式”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却没有说,完全要借助考生自己的审题来进行确定。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溪流》的格式”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要符合“没有……,也没有……,但……是……”的格式。(2)要让所写的对象与另外两种对象进行比较。(3)要语句通顺。如果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就肯定会被扣分。
[参考答案]
星星
没有月亮娇媚的倩影,
也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
但天空中的那些亮点,
是你永恒的坐标。
3.要注意例句结构形式的仿写。
因为仿写的句子必须与给出的例句相似,所、以仿写时必须注意句子的结构。首先要搞清楚例句到底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还需要搞清楚是否是“把字句”“被动句”“连动句”“兼语句”等句式;如果是复句,还要搞清楚分句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然后才能够进行符合要求的仿写。例如,2001年全国卷第26题: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 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封;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句①中,需要仿写的句子有三个。第一个句子“希望是地平线”,其修辞手法是比喻中的暗喻;第二三两个句子“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是对第一个句子的解说,并且两个句子相互之间又构成一个具有让步关系的复句。在句②中,第一个句子“风是帆的伙伴”,其修辞手法也是比喻中的暗喻;第二个句子“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仍然是对前一个句子的解说,但它属于一个“把字句”。例句中具有这些句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仿写出来的句子也就必须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和关系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①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4.要注意例句修辞方法的仿写。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句子都是用修辞方法来表述的。如果供仿写的例句是用修辞方法来表述的,那就必须严格按照例旬的修辞方法来进行仿写。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试题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外“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来写,写出来的必须是四个比喻句。除此之外,从例句的隐含要求来看,四个句子都是暗喻“××是××”,而且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的三个比喻,使四个比喻以排比旬的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既然如此,仿写出来的句子除了必须是题干所要求的比喻句之外,还一定要符合例句隐含着的多方面的要求。
[参考答案]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
山谷是序曲,
山峰是高潮,
树木、花鸟是山的音符。
5.要注意例句思想感情的仿写。
仿写的句子大多是富有哲理、蕴含蓄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认真领会其中的哲理或意蕴,把握其中感情色彩的褒贬等,从而仿写出与其思想感情一致的句子来。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_____________。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
[艉析]这一试题除了对学生仿写句子形式的考查之外,还包含了对考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独创性和深刻性的考查,兼顾了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内容特点。答题时,不仅要写出与例句相似的句式,而且还要把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的思想感情表达得“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参考答案](1)(教学楼内)腹有诗书气自华,轻声缓步方高雅。(2)(阅览室里)把报刊留下,将思想带走。
6.要注意各种要求的综合仿写。
仅仅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前面才以具体的试题为例来说明要注意其中某一个方面要求的仿写。事实上,任何一道试题的仿写,无不都是需要注意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仿写。因为,任何一个句子的仿写至少都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而形式和内容的内部又往往还包含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只有把它们都注意到了,并且都仿写出来了,才完全符合要求,否则就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要求。例如,2Q04年高考重庆卷第24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爱心__________________
(2)机遇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道试题中,题干上只是要求“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那么,仿写出来的句子到底要在哪些方面“与例句句式相同”呢?把例句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合在一起,仿写出来的句子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要求。
(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毫无疑问,仿写的句子必定应有“比喻”这一修辞方法。
(2)在例句中,在“人生不发返程车票”这一比喻句之后,紧接着的两个句子是对前面一个比喻句的解说,而且用来解说的两个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假设复句:“一旦……,(就)不……”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
C3)在内容方面,句子强调的是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态度谨慎,考虑清楚,一旦付诸了行动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不可能重新再来。因此,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参考答案]爱心没有可供交换的商品,一旦奉献了,绝不要求回报。
机遇没有知心的朋友,一旦错过了,绝不会再来拜访。
三、仿写要有三个意识
1.话题意识。
仿写,看上去是只言片语,实际上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语言扩展,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一句话、一段话丰满起来。
2.文体意识。
文体指的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在仿写中往往被忽略。如果下笔前弄清楚语段所使用的手法,这样写出的句子与例句整段才能形神兼备。
3.应试意识。
考场是一块特殊的阵地,学生由于心情紧张,考场上心理可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在审题乃至做题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如题目要求,条件限制,例句中包含的隐性信息等都要求学生不能粗心随意,否则因小失大,前功尽弃。要求大家认真审题,确保万无一失。
四、仿写句子四忌
1.忌话题脱离。
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例: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一;海鸥说:_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解析]在给定的例句中,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并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 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海鸥”回答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这就是脱离话题。
[参考答案]月亮说:我坦荡的心灵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
2.忌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例: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术,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啊,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解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①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②农民的脚下泛着黄泥巴,不,那不是黄泥巴,那是农民播下的希望的种子。
③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砌下的通向成功的阶梯。
3.忌修辞不符。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例: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着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解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中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4.忌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相对于前三项要求而言,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例: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解析]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点明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趣味不高,因而不合适。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飘飘悠悠,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