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中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电视剧作为当今社会中传播力度最强、受众范围最广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守正创新,既是创作指引,更是文化担当。这两年,我正是沿着这样的引导方向、怀着这样的使命担当,完成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作。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创作的难度之大不仅在于历史的“束缚”又或审查之严格,更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线索中抽丝剥茧来完成尊重历史的故事脉络和人物塑造;在若隐若现的历史思潮中激浊扬清来弘扬鼓舞人心的思想光辉和民族精神。《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作始终遵循唯物主义史观,倚重特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来塑造“正”的品质、传承“正”的力量。守一而止是为“正”,“正”字从一,从止,“一”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止”意为“止步”,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正”字蕴涵着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统一”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一直印刻在中国人骨头上、流淌在中华子孙血脉里的中国精神,此即是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天下》所守之“正”。
诚然,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有关于“统一”主题的表达屡见不鲜,但是《大秦帝国之天下》与“统一”的契合度是绝无仅有的。《大秦帝国之天下》以始皇帝嬴政为“统一”的主题承载者,全剧紧紧围绕始皇帝嬴政在“天下战乱五百余载,民心思之一统”的历史背景下,凭借秦国强大的国力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文臣武将辅佐,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果断兼并六国,完成了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主线进行创作。在主题与主线之间,我们用宏大叙事的艺术手法完成了“一个趋势”的描摹和“三个矛盾”的构建,从而撑起了《大秦帝国之天下》这部史诗巨制的框架。“一个趋势”即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统一”的趋势,所谓大势所趋,我们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战国晚期的社会全貌,不仅写秦国,更写六国,不仅展现王侯贵族,更展现各个国家广大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对统一之后太平生活的向往,利用这种多线并行、全景展现的方式充分烘托了“统一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有了这一宏大趋势的铺垫,全剧的主题和叙事逻辑就有了根源,《大秦帝国之天下》就有了正剧的气质,这就如同国画的创作,先浓墨重彩勾勒出整体的意象,营造出氛围,往下再完善细节就有了底子,也不容易跑偏。“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底子是有了,不论从电视剧创作的技巧上还是观众期待上,我们还得构建矛盾,以矛盾推动剧情的发展,引导观众思考全剧的主题。在《大秦帝国之天下》中,我们构建了三个主要矛盾。其一,关于统一天下的时机问题,即嬴政的果断兼并天下和吕不韦的德化蚕食六国之间的矛盾;其二,关于天下统一之后如何治理的矛盾,即是世卿世禄的分封制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之间的矛盾;其三,秦推动统一的车轮前行而六国竭力阻挡的矛盾。
剧中关于统一天下的时机的矛盾,主要通过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政治理念差异展现出来。吕不韦主张德化天下、缓图六国;而嬴政坚决要兴兵诛暴乱,以武力果断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吕不韦的缓图方略更优,还是嬴政的兴兵平天下更正确,至今依旧可以供人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嬴政果断兼并六国使战火不熄五百余年、四分五裂的华夏大地尽快恢复了平静,使“统一”的信念深入炎黄子孙的骨血。《大秦帝国之天下》正是将这一点通过人物理念上的差异、剧情上的矛盾冲突清晰呈现出来,供大家探讨,引发思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制度前进的一大步。《大秦帝国之天下》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分封制的必然性、必要性通过故事的方式揭示出来,通过影视这一直观的、大众的文艺作品形式来展现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阐明中国社会在关键历史时期的发展、变革,这是作为重大题材文艺作品,《大秦帝国之天下》必须承载的使命。全剧以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为主线,围绕秦推动统一的车轮前行而六国竭力阻挡的矛盾进行事件、情节、人物关系的创作,既描写秦国嬴政、吕不韦、李斯、王翦、姚贾等人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凸显信陵君、韩非、李牧、燕太子丹等六国之士誓死抗秦的品质;既揭示秦国内部存在的斗争,也刻画六国君王在天下大势面前的姿态。
全剧创作的思维导图,用“历史必然趋势”的土壤来巩固主题“统一”的根,在土厚根深的基础上竖立起三大矛盾为粗壮的主干,以此为依凭,有铺排、有计划地进行事件、情节、人物的塑造,开枝散叶。土厚、根深、干粗,即使在创作上有些情节、人物的设置有失偏颇,枝叶长歪了,我们也能很快地修剪、纠正过来。《大秦帝国之天下》这棵大树能够长得挺拔高大,除了全体创作者耗尽心血、投入精力去培植以外,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培养它的土壤是厚重的、是有丰富营养的,这土壤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流传万世的历史史实;在于它的根是不可撼动的,是中华儿女两千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正因如此,《大秦帝国之天下》在“守正”上能做得扎实,作为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天下》是能经得起观众和时间考验的。
当然,“守正”是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基础和准则,作为电视文艺工作者,我们希望在坚守准则的同时有所创新,以使作品更受观众喜欢、作品的艺术品质更上一层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守正”,还得“创新”。《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剧视觉美学上的创新,二是历史剧语言艺术上的创新。
《大秦帝国之天下》从筹备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在《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上有所突破。十三年前,我和我的老师黄健中导演共同执导了《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当时由于拍摄条件以及制作成本的限制,也是基于故事主人公秦孝公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考量,《大秦帝国之裂变》总体呈现出朴素、坚硬的视觉美学质感,那么十三年后的今天,《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创作体量更大、创作资金更充裕,剧中的秦国也发展了一百多年,我该以与众不同的视觉美学来呈现这部作品,以满足今天的观众对电视剧视觉美学的品质要求。经过和总制片人焦阳、美术总监霍廷霄、造型总监陈同勋的反复探讨,我们定了一个主基调,即是以油画的效果来呈现本剧的视觉美学。为什么选择油画的效果?首先,油画从用料上、表现上都是较为写实的,这与《大秦帝国之天下》历史正剧的品质要求是高度符合的;其次,油画的色彩变化丰富又不轻佻、厚重又不僵化,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取向。为此,我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勘景,最终选定在新疆进行全剧主要的外景拍摄,在贵州都匀秦汉影视城进行王城内景拍摄。新疆地域辽阔,其地貌特征极其符合《大秦帝国之天下》宏大叙事的创作表现要求。努尔加地区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油画效果;那拉提草原上变化多端的天气加之雪山、草地,让镜头里的画面更显壮美、丰富。除此之外,道具、服装、造型上的创新也是花了大工夫,美术组跑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一是有史可考,二是真材实料,三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譬如服装、旗帜的颜色,秦国尚黑,但纯黑又给人很强烈的压抑感,所以我们用黑红来作为秦将、秦兵服装的主色调;齐国,海滨之国,因此齐国的服装、旗帜中融入了海洋的主色——蓝色。可以说,《大秦帝国之天下》在视觉美学上的创新,是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正剧的美学品格作了创新性的发展。
《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台词处理是另一创新。纵观已有的历史剧,不论是《大秦帝国》系列的前三部,又或是《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语言艺术上或稍过于文言、或稍过于白话。我们充分考虑到《大秦帝国之天下》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先秦语言更古雅、更具韵律感,譬如《诗经》其实是当时人们传唱的诗歌。因此,在《大秦帝国之天下》的台词创作上,我们采用了一种文白夹杂的语言表现方式,拿捏好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度,既不失历史正剧的古雅,尽力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又能让广大观众听得懂。这是我们充分考虑了提高历史剧品质和观众接受度最大化的一次嘗试。
《大秦帝国之天下》创作的过程中充满艰辛与挑战,但能够用这部厚重的作品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守正创新,溯源华夏精神,传承中国力量,对于一个导演、一个文艺工作者而言,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