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我国,它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把评价作为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其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此为立足点,结合教师实施评价实践活动的体会,详细地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具体实践过程、操作步骤及其实验效果。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课程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而评价在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评价能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加速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评价能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调整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标准把评价作为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从教师中心、内容驱动的课程向学生中心、提高驱动的课程的转化。这种变化要求一种新的以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为基础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遵循的是“教学—→学习—→评价”单一方向的后置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则是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这三者之间体现了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模式。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去操作呢?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强调评价学生既要有客观性,又要有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理论诠释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从几个方面对传统测试与评价的模式提出了挑战:⑴在指导思想上提出符合素质教育的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确定了学生在各类评价活动中的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的主体地位,否定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目标的评价思路。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相促进的教学行为。⑶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的补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完整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⑷评价的重点不再简单地只是重视笔头考试和结果。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使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
评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改进教学实践,使学校能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语文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评价的方式最主要的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判断自己的语言发展状态,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终结性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反馈作用,对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检测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我校的语文课程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方式为辅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语文学科评价体系的实践操作
(一)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老师改进教学。它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紧跟在一节课后的评价活动。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而不单纯是平时测验成绩的累计。
(1)公正性原则。课程评价要自始至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和鼓励性原则,要有益于保护并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可行性原则。课程评价是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措施,但要注意评价的过程不加重学生负担。例如,教师既要防止过多占用课上教学时间,又要注意不要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造成评价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因此,评价方式必须简单易行,具有实效性。(3)过程性原则。新课程改革倡导注重学生发展,认为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并不适合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本身也应成为一个过程,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应关注到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关注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变化。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反映学生的发展潜能。(4)多元开放原则。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发展目标的扩大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发展。它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仅有书面作业、口头问答、表演等课内外学习行为,还有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等板块,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443000)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课程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而评价在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评价能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加速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评价能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调整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标准把评价作为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从教师中心、内容驱动的课程向学生中心、提高驱动的课程的转化。这种变化要求一种新的以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为基础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遵循的是“教学—→学习—→评价”单一方向的后置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则是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这三者之间体现了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模式。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去操作呢?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强调评价学生既要有客观性,又要有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理论诠释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从几个方面对传统测试与评价的模式提出了挑战:⑴在指导思想上提出符合素质教育的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确定了学生在各类评价活动中的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的主体地位,否定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目标的评价思路。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相促进的教学行为。⑶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的补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完整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⑷评价的重点不再简单地只是重视笔头考试和结果。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使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
评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改进教学实践,使学校能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语文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评价的方式最主要的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判断自己的语言发展状态,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终结性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反馈作用,对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检测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我校的语文课程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方式为辅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语文学科评价体系的实践操作
(一)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老师改进教学。它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紧跟在一节课后的评价活动。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而不单纯是平时测验成绩的累计。
(1)公正性原则。课程评价要自始至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和鼓励性原则,要有益于保护并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可行性原则。课程评价是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措施,但要注意评价的过程不加重学生负担。例如,教师既要防止过多占用课上教学时间,又要注意不要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造成评价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因此,评价方式必须简单易行,具有实效性。(3)过程性原则。新课程改革倡导注重学生发展,认为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并不适合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本身也应成为一个过程,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应关注到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关注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变化。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反映学生的发展潜能。(4)多元开放原则。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发展目标的扩大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发展。它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仅有书面作业、口头问答、表演等课内外学习行为,还有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等板块,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4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