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雀舌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雀舌用于茶名是出现在江南一带的绿茶。在门类繁多的武夷岩茶中也有雀舌,而且是一款极为金贵的好茶。武夷岩茶“雀舌”,因叶片长得像小鸟的舌头而得名。属于小叶种。目前,“雀舌”只在武夷山各个品种园中试种,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因茶树、叶片相对其它武夷岩茶品种小,产量也比较低,是岩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
  现在正是武夷岩茶火热上市的时候,茶客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搜罗各色武夷茶,各式各样的品茶会、斗茶会也开得热闹。我一直喜欢武夷雀舌,大费周章在朋友那里搜罗一通,只收齐两款雀舌。开汤斗茶时昭告身边茶友,并不费力就召集了好些品茗客。他们大多是冲着雀舌的大名来的。
  
  第一款雀舌,悠长持久的香
  
  干茶外形匀整,条索纤细紧结,色泽是很深沉的乌绿与黑褐色,油润起霜。闻干茶香,花香沁人心脾,微微带点火香。
  第一水,岩火香更显于茶的本香,滋味厚足,汤水柔滑。
  第二水,香气激发出来,水中含香,唇齿回甘。
  第三水,花果香更为明显,花香在鼻,果香在口,舌面两翼有微涩感,回甘快。
  第四水,香和味保持平稳发散,没有太强烈的冲击力。连绵悠长。
  第五水,还有淡淡花香,汤水淡薄些许,有回甘时的那种清甜。
  叶片完全展开,呈现出尖尖的锯齿,叶片长而细,柔软油绿。
  茶友品评:这款雀舌发酵程度高,花果香明显,挂杯香好,耐品。干茶香的表现虽不突出,水中含香甚是饱满,虽有微微生涩,很快回甘转圜。到了后段,香气褪去,还能保持茶汤的清甜,说明做茶师傅对这款茶的做法到位,发酵烘焙得当,文火慢炖,茶的芬芳物质在水的浸泡下一点点被释放。
  
  第二款雀舌,销魂的三道香
  
  茶叶外形不逊于第一款,匀整紧结,颜色更鲜绿一些,很明显看出发酵程度不如第一款。干香表现不俗,茶友的一致评价:“底香好,本香足。可以闻到茶的清香。”
  第一水,汤色金黄明亮,赏心悦目。热香高,花香直接从盖碗中溢出,离茶桌最远的茶友也能闻到清幽茶香。不同于第一款,因为焙火和发酵轻,口感鲜爽,滋味清淡。
  第二水,花香表现仍然高调,滋味浸出,带一点青味。
  第三水,香气略微减弱,涩感明显于第一款茶。冲击回甘的感觉也更为强劲,水显得柔顺不足。
  第四水,茶香更为清淡,气韵也略微低沉,回甘还有力度,口腔中是清冽的甜香味。
  第五水,几乎感受不到茶香,也无涩感。水更显轻柔,汤底清透无杂质。清丽的黄更明艳动人。
  茶友品评:因为工艺上的差别,使这两款雀舌各具特色。第二款茶香气更甚于茶汤的滋味,这也是雀舌的明显特征,加上轻焙火和轻发酵,让这茶的香更加高昂悠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高香之余,茶汤缺少厚度,耐泡不足,不过前三道水的雀舌香已经很让人销魂了。
  雀舌是盖香、水香、底香三香合一,它把武夷岩茶的“花香”演绎到极致,单闻杯底的香气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以为带着“岩骨”气韵的武夷茶都是铮铮汉子,却也有这样柔弱雅致的女子,与她对话不多言语,只要对上她脉脉合“香”的眸子便读懂她的心思了。
其他文献
读小学五六年级时,祖父常常会把我叫到他身边,考考我:“念了好几年书了,本子写了一摞摞,会不会写一个——字?”  “什么字?”我有些不服气。  “就我喝茶时用的这个癿子癿的,怎么写呀?”祖父一边问,一边用手举起那个被烟火熏得黑压压的锥形器具,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像是料到我不会写似的,一脸胜利者的表情。我还真不会写,于是仓皇而逃,甚至有好几天躲着不去见他。偶尔,我会噘起小嘴,嘟囔着反击一句:“世上哪有
期刊
编辑整理:汐汐    本期流浪了许久的茶多拉之盒经云南、广西、广东、香港,最后终于回到了台湾莉森茶友的手中,承载着各地茶友对茶的感悟及祝福也让本次活动增加了更多的感动与深切的关怀。尽管由于报道时间的关系,每一站的品鉴未能详尽报道,但是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各地茶友对于茶的执著与热忱,而千里茶缘则因这小小的茶盒牵系得更加紧密。    自在的云南站    主持人:阿垚  与前几站茶友的分享不同,云南站的主
期刊
起始,是一种不经意的偶遇,如同爱情故事中擦肩而过的瞬间,一个念头的相约于寥寥几句电话中的寒暄,便牵手相会在武夷烟雨蒙蒙的青山碧水中。  高速路渐到终点,车窗外也闪过或雄踞或秀丽的山山水水,如同一副浅绛山水画般,武夷渐入眼中,那一片如汹涌海洋般连绵的绿,或温顺的小坡或险峭的山峰,或蜿蜒的溪畔或错落的农居旁,青翠欲滴的绿色如同一张巨大的画卷,漫天漫地。而我们,汽车、黑色的柏油路只是不经意间点缀在这张画
期刊
许玉莲: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专栏作者。著有《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    喝六堡茶后会觉得身体特别舒畅,那是很久以来就习以为常的事,往往能清楚感应到有一股暖和暖和的热流,一寸一寸循着血液逐渐遍布全身,有一股气在身体中央从内向外辐射,散至头顶、每一粒手指头和脚趾头,当我听见人家怪异地问:怎么你喝六堡的样子像喝酒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脸色泛红似醉酒态
期刊
天地失和,溽热难耐,周末在家闲居,阖户闭窗,打开空调,气温才逐渐降了下来。于是饮清茶,读闲书,敷座而坐,用以消暑祛热。  前些日子朋友来访,特意以西乡午子绿茶相待,朋友饮后大为赞赏,以为香深味厚,最堪消夏。今天无事,加之天气炎热,于是备碾煮水,决定用煎茶法再次冲瀹此茶,或者能得到不同的品饮感受。  所谓煎茶法,是相对于大家所熟知的“冲泡法”而言的。除了对诸如择泉、煮水、备器以及品饮环境有所要求外,
期刊
没有哪个时代,如今天这般茶道盛行。我们生活的日常世界,俨然已被茶道所包围。据不完全统计,福州市区有茶叶门店20000多家,而在石狮一个县级市,茶叶门店也有4000多家。笔者老家也有一片50亩左右的茶山和一家年产5000斤左右的茶厂,虽然笔者没有亲自经营老家的这份产业,却也能从中感受当下中国茶叶经济的时代纠结。  种种疑问声,茶叶价高?茶叶生态?喝茶本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却在很多环节受到质疑。现在
期刊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一清茶事”恰是这酿制半日清闲之地。  “第一滴水”的首家分唐——“一清茶事”,以独特的姿态静观城市的热闹。门前莲花及丛生竹映带左右,棕榈鸟巢、鹅卵石门墩、原木立柱、稻草泥墙、竹灯笼以及躲在四处的石槽、石柱都在慢慢呼吸。原石原木,带着岁月的痕迹,在纱缦红烛映照之下,清凉而不失温情。如果把“第一滴水”
期刊
朋友约我去琅岐岛散心喝茶,老远一段路,连开车都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带着一身疲劳,我们进入琅歧岛,—个还未被时代化开发的地方,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摇下玻璃窗,瞬间有了晕眩的感觉,朋友说那是一下子吸入太多氧气的缘故。感觉很神奇,脑袋先晕眩而后慢慢地清晰,再到一种通贯全身的舒畅。经过的湖畔零落着垂钓者,一动不动地融入了风景。他们身上的衣着昭示着,他们只是暂时逃离纷繁城市的休憩者。也许很多时候,很好的休息能
期刊
主持:卦卦    俗话说“茶要新,酒要陈,方能品尽世间醇。”对于一个喜爱茶的人而言,总有几种贮藏方式使之津津乐道。有的茶友认为,茶叶最难得的就是它的清新之味和自然之味,保鲜是关键,不仅如此,还不能让其它的异物之味将其污染,所以要做好隔离“娇藏”;有的茶友则喜好老茶那纳尽世间滋味的陈香,觉得本是自然之物,当然就以最自然的“放养”即可那到底茶是娇藏的好,还是放养的优呢?  卦卦:国内一家冰箱公司今年推
期刊
郑启五:老茶人,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传统的英式下午茶一直是英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一环,它既有时间的定位,又有滋味的考量,还有环境上的配置,我读了李孟苏的英伦随笔《庄园与下午茶》,曾写下《好文如好茶》。眼下本厦门老茶客既然现身英国,脚踩伦敦,下午茶,下午茶,能饮一杯无?  尝试一下奢华的方式?附近的Dorchester Hotel里有一家高品位的茶吧,提供了传统的英式下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