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求知的欲望。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根据物理课的学科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三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呢?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在讲授关于金属膨胀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由两块金属合在一起的金属条,当用小火慢慢加热时,这个金属条开始向下弯曲。老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金属条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说是或不是。当学生一致同意金属条加热变软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时,老师把金属条反过来加热,这时学生发现金属条向上弯曲,并未下弯。紧接着通过问答引发不同的假设,直到最后得到合理的解释。全班同学的结论是:金属受热膨胀时,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是不同的。
二、通过提出有趣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认真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磨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磨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又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三、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
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这样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四、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内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装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他还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因此被促进。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你应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说,洒些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点效果,但绝达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实际工作人员只要撤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电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同学经过自己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滑动滑片,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学想对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学生想到学为所有,思考积极。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水到渠成地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彻些。
总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给出了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在讲授关于金属膨胀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由两块金属合在一起的金属条,当用小火慢慢加热时,这个金属条开始向下弯曲。老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金属条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说是或不是。当学生一致同意金属条加热变软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时,老师把金属条反过来加热,这时学生发现金属条向上弯曲,并未下弯。紧接着通过问答引发不同的假设,直到最后得到合理的解释。全班同学的结论是:金属受热膨胀时,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是不同的。
二、通过提出有趣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认真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磨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磨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又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三、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
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这样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四、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内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装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他还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因此被促进。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你应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说,洒些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点效果,但绝达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实际工作人员只要撤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电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同学经过自己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滑动滑片,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学想对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学生想到学为所有,思考积极。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水到渠成地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彻些。
总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给出了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