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电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我国电力行业的日益强大,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需要保持更高的质量要求。本文就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
引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提升。由于电力项目管理方面还处于严重落后的水平以及对精细化管理理念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应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理念,以此来改善中国的电力工程事业的突破性进展。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粗放式管理模式
我国现阶段部分工程管理是属于粗放式管理方法,严重影响电力项目的利益,并且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粗放式管理即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并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过程[1]。并且随着国家电力发达和改革,电力工程建设的项目逐渐增加,质量水平也随之提升,在日常作业中,还是有许多的问题出现,需要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的电力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项目的本身来说要求变得更加严格。不完善的制度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人员在资金成本上没有管理到位,使得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有些项目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要求现实化,这对于项目本身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建材并没有按要求被项目管理人保留,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材料损失问题。四是因为项目相关人员并没有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所以造成了建设项目资源不足,造成了资源、资金等问题的出现。
1.3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正因为电力工程建设的规模扩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整个管理团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管理团队的人缺乏专业素养,导致与目标产生偏差,缺乏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没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有些管理者就自己的经验盲目指挥,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工程交付后,一些安全隐患就会慢慢显露出来,而且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部分管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业务能力不强,应变能力等出现问题,影响了管理效果。部分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没有意识到管理存在对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从而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作业,对质量安全无法给予保障。
1.4忽视建筑质量
质量问题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在目前的电力项目里还存在不重视质量问题,不仅导致建设缓慢,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经济的损失,严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等,并且还会造成资源等严重浪费。
1.5施工进度状况多
在施工的阶段,好多因素都影响着施工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并且会导致进度缓慢。施工完成度不高,还可因为没有对电力施工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导致施工环节状况多并存在安全隐患[2]。
1.6人员安全问题
施工人员在进行电力作业的时候危险性极高,因为电压可以高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施工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但由于危险系数过高,所以一般的安全措施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在电力工程在人身安全技术方面需要优化。
2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策略
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让电力工程更好的发展,还因为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和物资的浪费,有利于改善施工的进度及质量,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3]。
2.1建立完善的精确化管理体系
2.1.1提高人员自身素质
为防止在电力工程项目上发生资源浪费现象,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资金及成本控制的学习和关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并且对于设备以及材料的储存方法、地点,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及规范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工程的进展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各企业在招聘时,提高招聘的标准和要求,应严格筛选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为工程质量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做保障。
2.1.2成立专项管理部门
成立电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部门,明确目标及职责,将管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保证质量达标且减少安全隐患。为保证工作可顺利开展及结束,要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可以保证部门独立的同时,还可强调部门的统一。在企业聘用人才方面要严格筛选,才可以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合。
2.2建立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
建立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数据库是进入此模式的基础,通过大量电力建设工程过程的基本数据及信息的采集,进行分析,就可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这样对于成本、进度及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细分,后进入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可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促进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从而完善精细化管理逐步先进化,并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2.3提高项目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让精细化管理最大化实施,所以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并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管理人员,应积极回应组织开启相关的培训工作,确保工作的进展顺利。同时也应当针对各部门人员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培训。其中,监管部门需要提高身为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确保施工人员在基本的工作中进行相关学习,施工人员需定期进行安全测试,不合格的人员重新接受培训。为了建立相比较科学的管理框架,需相关管理人员借鉴其他项目采用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来保证项目的质量。
2.4工程成本加强精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的成本主要是在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及社工现场费这几个角度进行精细化管理加以控制,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应当做好精细化管理前工作:
一是电力工程项目所提的质量要求应当严格遵守,对前期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初步预算进行项目的物料采购、相机租赁及人员分配等其他方面,却保预算在可控范围内。二是在施工现场充分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物料和机器维护及保养工作,并有效减少物料使用、机器维护及保养费用。
2.5加强设计质量的精确化策略
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高度重视设计内容,因为一个优质的工程设计是电力项目质量的保障,应在工程设计精细化管理上加以重视。根据实际电力工程进行考虑,气候、地质、资料等方面,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自然条件等情况进行设计。为了施工可以有序进行打下个好的基础,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校对设计方案及图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设计方与施工方以共同讨论的方式确定工程设计,再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复才可确认。
2.6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所使用的物品较多,成本较大,而施工人员又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职业,因此,应当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能力,定制风险控制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安全无伤害”。另外,为避免事故发生,企业应当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关于安全制度的培训,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中相关的规定进行作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决。
结论: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保障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的关键,并对我国电力事业有着积极作用。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准确掌握项目进度与目标,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应当从制度、质量管控、安全作业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措施。从而不斷促进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祥东.燃气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和精细化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20(11):19-20.
[2]兰水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精细化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178+180.
[3]吕作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精细化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3):3.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
引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提升。由于电力项目管理方面还处于严重落后的水平以及对精细化管理理念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应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理念,以此来改善中国的电力工程事业的突破性进展。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粗放式管理模式
我国现阶段部分工程管理是属于粗放式管理方法,严重影响电力项目的利益,并且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粗放式管理即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并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过程[1]。并且随着国家电力发达和改革,电力工程建设的项目逐渐增加,质量水平也随之提升,在日常作业中,还是有许多的问题出现,需要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的电力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项目的本身来说要求变得更加严格。不完善的制度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人员在资金成本上没有管理到位,使得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有些项目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要求现实化,这对于项目本身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建材并没有按要求被项目管理人保留,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材料损失问题。四是因为项目相关人员并没有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所以造成了建设项目资源不足,造成了资源、资金等问题的出现。
1.3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正因为电力工程建设的规模扩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整个管理团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管理团队的人缺乏专业素养,导致与目标产生偏差,缺乏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没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有些管理者就自己的经验盲目指挥,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工程交付后,一些安全隐患就会慢慢显露出来,而且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部分管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业务能力不强,应变能力等出现问题,影响了管理效果。部分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没有意识到管理存在对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从而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作业,对质量安全无法给予保障。
1.4忽视建筑质量
质量问题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在目前的电力项目里还存在不重视质量问题,不仅导致建设缓慢,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经济的损失,严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等,并且还会造成资源等严重浪费。
1.5施工进度状况多
在施工的阶段,好多因素都影响着施工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并且会导致进度缓慢。施工完成度不高,还可因为没有对电力施工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导致施工环节状况多并存在安全隐患[2]。
1.6人员安全问题
施工人员在进行电力作业的时候危险性极高,因为电压可以高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施工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但由于危险系数过高,所以一般的安全措施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在电力工程在人身安全技术方面需要优化。
2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策略
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让电力工程更好的发展,还因为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和物资的浪费,有利于改善施工的进度及质量,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3]。
2.1建立完善的精确化管理体系
2.1.1提高人员自身素质
为防止在电力工程项目上发生资源浪费现象,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资金及成本控制的学习和关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并且对于设备以及材料的储存方法、地点,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及规范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工程的进展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各企业在招聘时,提高招聘的标准和要求,应严格筛选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为工程质量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做保障。
2.1.2成立专项管理部门
成立电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部门,明确目标及职责,将管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保证质量达标且减少安全隐患。为保证工作可顺利开展及结束,要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可以保证部门独立的同时,还可强调部门的统一。在企业聘用人才方面要严格筛选,才可以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合。
2.2建立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
建立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数据库是进入此模式的基础,通过大量电力建设工程过程的基本数据及信息的采集,进行分析,就可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这样对于成本、进度及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细分,后进入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可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促进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从而完善精细化管理逐步先进化,并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2.3提高项目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让精细化管理最大化实施,所以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并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管理人员,应积极回应组织开启相关的培训工作,确保工作的进展顺利。同时也应当针对各部门人员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培训。其中,监管部门需要提高身为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确保施工人员在基本的工作中进行相关学习,施工人员需定期进行安全测试,不合格的人员重新接受培训。为了建立相比较科学的管理框架,需相关管理人员借鉴其他项目采用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来保证项目的质量。
2.4工程成本加强精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的成本主要是在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及社工现场费这几个角度进行精细化管理加以控制,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应当做好精细化管理前工作:
一是电力工程项目所提的质量要求应当严格遵守,对前期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初步预算进行项目的物料采购、相机租赁及人员分配等其他方面,却保预算在可控范围内。二是在施工现场充分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物料和机器维护及保养工作,并有效减少物料使用、机器维护及保养费用。
2.5加强设计质量的精确化策略
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高度重视设计内容,因为一个优质的工程设计是电力项目质量的保障,应在工程设计精细化管理上加以重视。根据实际电力工程进行考虑,气候、地质、资料等方面,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自然条件等情况进行设计。为了施工可以有序进行打下个好的基础,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校对设计方案及图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设计方与施工方以共同讨论的方式确定工程设计,再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复才可确认。
2.6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所使用的物品较多,成本较大,而施工人员又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职业,因此,应当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能力,定制风险控制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安全无伤害”。另外,为避免事故发生,企业应当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关于安全制度的培训,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中相关的规定进行作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决。
结论: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保障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的关键,并对我国电力事业有着积极作用。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准确掌握项目进度与目标,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应当从制度、质量管控、安全作业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措施。从而不斷促进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祥东.燃气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和精细化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20(11):19-20.
[2]兰水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精细化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178+180.
[3]吕作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精细化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