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便是要做其中牢不可破的一环,将常州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曾是进贡宫廷的御用品,素享“宫梳名篦”之美誉。旧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的村庄,家家户户从事梳篦生产,世代相传。
常州梳篦曾经的辉煌与当前的式微,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物件、老工艺似乎江河日下、难以挽留,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留住这发间的精彩,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了解常州梳篦的人,都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日用品,做起来并不容易,木梳要经过28道工序,篦箕更是要经过72道半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如今,常州做梳篦的手艺人屈指可数。邢粮和梳篦制作打了近30年交道,一生没做过其他工作。他的出身地,陈渡桥边家家户户都是梳篦好手。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做这行。“有人说,会做梳篦的人越来越少,不是的,是肯做梳篦的人越来越少,太苦了。”
“梳篦是载体,只有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才能提升它原有的价值。”梳篦制作经验,让邢粮体悟颇深,他创作的《常州印象》系列工艺梳与江南特色的常州老房子相结合。“把梳篦展示出去,就相当于把常州的文化送出去。”邢粮这样告诉记者。
邢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梳篦首席设计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11年,邢粮创办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2000平方米生产基地、100余名员工,公司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是2012年国家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单位。
努力取得成就
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是邢粮最初的想法,邢粮19歲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拜师学习梳篦制作技艺,那时他根本就没想到会有今天的艺术成就。能学一门手艺、有口饭吃是他最初的想法。时至今日,梳篦制作对于邢粮来说已经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他毕生的事业和目标。“和我一起学徒的有几十个人,到现在就我一个人还在坚持,只因一念执着:‘要把梳篦工艺做精、做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个事业好好地传承下去。”
邢粮说:“那时候拜师,可不像现在我带徒弟,管饭还给工钱,我们都是自己带上饭盒到师傅家去学的。”邢粮回想起当时学习制作梳篦的场景,笑说曾一度想过放弃:“做篦子时有一道工序叫作胶篦子,完成这道工序需要使用生漆,我对这种涂料过敏,皮肤上都是红疹,奇痒无比。”这是邢粮最为深刻的记忆,凭着一股钻劲,他坚持了下来。
经过30多年的自我探索与提升,邢粮把传统文化韵味和时尚现代风格相结合,他先后把留青竹刻、漆艺、青花瓷及象牙浅刻等元素融入传统梳篦的制作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佳绩。邢粮也被常州广大百姓熟知,先后获得“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梳篦首席设计师”等荣誉。面对众人的赞誉,邢粮淡然处之,鲜有人知晓他背后的心酸,有人能因为梳篦叫他“邢师傅”,他便倍感荣幸。
作为一名梳篦工艺师,邢粮必须不断充电。他时常困惑于今年应该拿什么作品去参加评选,在哪些方面又必须提高。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他一直都在探索传统工艺的新突破,随后,邢粮梳篦工作室凭借高超的技艺与良好的口碑,短时间内便站稳脚跟,如今已拥有4家专卖店。2017年,他还将在新北万达和常州北站开设门店。在保持梳篦的传统工艺之外,邢粮还将增加梳篦的花色与品种。
设备技术改良
确实,梳篦这一文化符号,在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其素有“宫梳名篦”之称。相传,慈禧太后的象牙梳就是常州出产,至今仍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常州梳篦在美国旧金山的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作为一名从艺之人,必须“精艺求精”。邢粮一直都在探索传统工艺的新突破,先后将留青竹刻、扬州漆器、青花瓷以及象牙浅刻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元素融入常州梳篦的制作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在多次评选中获得佳绩。
常州虽然梳篦制作的历史悠久,但是在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和其他同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几年前,邢粮带领团队考察号称“木梳之乡”的安徽泾县,当地人甚感惊讶,因为他们的木梳制作技艺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常州学习的。如今,他们的木梳产量和销量都排在了同行前列。
看到别人制作梳子的各种先进设备,想到常州不少木梳制作企业使用的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机械设备,邢粮心里很着急。他是个要强的人,既然扎根这一行,就要把梳篦产业做大做强。在那段时间里,不管是参观学习,还是自己研究设计,在梳篦的制作工艺上,邢粮走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对业界来说,其梳篦制作工艺可圈可点。对此,他有自己的底气:“虽然在规模化生产上,我们常州落下一筹,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独门技艺,黄杨梳就是我们常州的特色,因为现在懂黄杨的人很少,看料全都要凭经验。”他正在着手编纂关于黄杨选料的论文,希望能把这种技艺发扬光大。
创新刻画美篦
梳篦制作首先是一个传统工艺,但新的时代又要求在梳篦制作过程中要有新的亮点。那么,如何才能在传统与时代的博弈中,把握创新的分寸,对此邢粮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创新,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现在的梳篦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它的实用功能,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欣赏功能。在制作过程中,要是你把梳篦定位为实用性的,那工艺创作所占的比重就需要适当减少,去满足它的功能性,现在的梳篦制作材料上乘,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有保健养生的作用;要是你准备把梳篦制作成一件工艺品,那就应该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美学创作上边,充分将它的欣赏价值挖掘出来。很多人觉得梳篦尺寸小,在这上边创作时间不长、难度不大,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每件作品主题的选定、细节的构思,包括前期的选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门拜师学艺的人也随着梳篦的名气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慕名而来的学子,邢粮有自己的标准:“必须从梳篦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开料开始,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道工序。要想在制作梳篦的事业中获得成就,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大家都是零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梳篦制作的关键要领。”
古语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邢粮并不赞同,谈到他的徒弟却倍感欣慰:“他们的眼界广、想法活,在与你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出很多新的灵感。”譬如《常州印象》这组作品,邢粮起初是用纯墨制作的,但总觉得缺少些灵动的元素,这时,徒弟一语道破:为何不在墨色画面中加入一点点淡彩呢?”这瞬间让邢粮豁然开朗,增加些许色彩后,整个画面更加鲜活。邢粮坦言:“希望后来者都能居上,这样才能使我们常州的梳篦做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在创业之初,很多人苦劝邢粮,出来创业已经晚了。而他觉得选择创业没有时间早晚,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当欣欣向荣。虽然邢粮已经57岁,但年龄并不妨碍他实现理想。相反,因为有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得他在创业之初驾轻就熟。能够坚守这份信念,邢粮并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作为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他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便是要做其中牢不可破的一环,将常州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有了荣誉,更有了压力,邢粮经常与他的团队说这样一句话:“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梳篦做长久。工作室创立时间不长,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提高。”俗话说,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做一把篦箕,需要72道半工序,一个人无法完成所有工序,再高超的制作技艺也难支撑整个团队的运作。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才能让所有制作工序顺利完成。梳篦,就像邢粮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曾是进贡宫廷的御用品,素享“宫梳名篦”之美誉。旧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的村庄,家家户户从事梳篦生产,世代相传。
常州梳篦曾经的辉煌与当前的式微,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物件、老工艺似乎江河日下、难以挽留,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留住这发间的精彩,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了解常州梳篦的人,都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日用品,做起来并不容易,木梳要经过28道工序,篦箕更是要经过72道半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如今,常州做梳篦的手艺人屈指可数。邢粮和梳篦制作打了近30年交道,一生没做过其他工作。他的出身地,陈渡桥边家家户户都是梳篦好手。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做这行。“有人说,会做梳篦的人越来越少,不是的,是肯做梳篦的人越来越少,太苦了。”
“梳篦是载体,只有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才能提升它原有的价值。”梳篦制作经验,让邢粮体悟颇深,他创作的《常州印象》系列工艺梳与江南特色的常州老房子相结合。“把梳篦展示出去,就相当于把常州的文化送出去。”邢粮这样告诉记者。
邢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梳篦首席设计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11年,邢粮创办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2000平方米生产基地、100余名员工,公司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是2012年国家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单位。
努力取得成就
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是邢粮最初的想法,邢粮19歲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拜师学习梳篦制作技艺,那时他根本就没想到会有今天的艺术成就。能学一门手艺、有口饭吃是他最初的想法。时至今日,梳篦制作对于邢粮来说已经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他毕生的事业和目标。“和我一起学徒的有几十个人,到现在就我一个人还在坚持,只因一念执着:‘要把梳篦工艺做精、做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个事业好好地传承下去。”
邢粮说:“那时候拜师,可不像现在我带徒弟,管饭还给工钱,我们都是自己带上饭盒到师傅家去学的。”邢粮回想起当时学习制作梳篦的场景,笑说曾一度想过放弃:“做篦子时有一道工序叫作胶篦子,完成这道工序需要使用生漆,我对这种涂料过敏,皮肤上都是红疹,奇痒无比。”这是邢粮最为深刻的记忆,凭着一股钻劲,他坚持了下来。
经过30多年的自我探索与提升,邢粮把传统文化韵味和时尚现代风格相结合,他先后把留青竹刻、漆艺、青花瓷及象牙浅刻等元素融入传统梳篦的制作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佳绩。邢粮也被常州广大百姓熟知,先后获得“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梳篦首席设计师”等荣誉。面对众人的赞誉,邢粮淡然处之,鲜有人知晓他背后的心酸,有人能因为梳篦叫他“邢师傅”,他便倍感荣幸。
作为一名梳篦工艺师,邢粮必须不断充电。他时常困惑于今年应该拿什么作品去参加评选,在哪些方面又必须提高。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他一直都在探索传统工艺的新突破,随后,邢粮梳篦工作室凭借高超的技艺与良好的口碑,短时间内便站稳脚跟,如今已拥有4家专卖店。2017年,他还将在新北万达和常州北站开设门店。在保持梳篦的传统工艺之外,邢粮还将增加梳篦的花色与品种。
设备技术改良
确实,梳篦这一文化符号,在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其素有“宫梳名篦”之称。相传,慈禧太后的象牙梳就是常州出产,至今仍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常州梳篦在美国旧金山的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作为一名从艺之人,必须“精艺求精”。邢粮一直都在探索传统工艺的新突破,先后将留青竹刻、扬州漆器、青花瓷以及象牙浅刻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元素融入常州梳篦的制作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在多次评选中获得佳绩。
常州虽然梳篦制作的历史悠久,但是在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和其他同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几年前,邢粮带领团队考察号称“木梳之乡”的安徽泾县,当地人甚感惊讶,因为他们的木梳制作技艺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常州学习的。如今,他们的木梳产量和销量都排在了同行前列。
看到别人制作梳子的各种先进设备,想到常州不少木梳制作企业使用的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机械设备,邢粮心里很着急。他是个要强的人,既然扎根这一行,就要把梳篦产业做大做强。在那段时间里,不管是参观学习,还是自己研究设计,在梳篦的制作工艺上,邢粮走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对业界来说,其梳篦制作工艺可圈可点。对此,他有自己的底气:“虽然在规模化生产上,我们常州落下一筹,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独门技艺,黄杨梳就是我们常州的特色,因为现在懂黄杨的人很少,看料全都要凭经验。”他正在着手编纂关于黄杨选料的论文,希望能把这种技艺发扬光大。
创新刻画美篦
梳篦制作首先是一个传统工艺,但新的时代又要求在梳篦制作过程中要有新的亮点。那么,如何才能在传统与时代的博弈中,把握创新的分寸,对此邢粮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创新,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现在的梳篦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它的实用功能,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欣赏功能。在制作过程中,要是你把梳篦定位为实用性的,那工艺创作所占的比重就需要适当减少,去满足它的功能性,现在的梳篦制作材料上乘,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有保健养生的作用;要是你准备把梳篦制作成一件工艺品,那就应该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美学创作上边,充分将它的欣赏价值挖掘出来。很多人觉得梳篦尺寸小,在这上边创作时间不长、难度不大,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每件作品主题的选定、细节的构思,包括前期的选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门拜师学艺的人也随着梳篦的名气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慕名而来的学子,邢粮有自己的标准:“必须从梳篦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开料开始,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道工序。要想在制作梳篦的事业中获得成就,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大家都是零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梳篦制作的关键要领。”
古语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邢粮并不赞同,谈到他的徒弟却倍感欣慰:“他们的眼界广、想法活,在与你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出很多新的灵感。”譬如《常州印象》这组作品,邢粮起初是用纯墨制作的,但总觉得缺少些灵动的元素,这时,徒弟一语道破:为何不在墨色画面中加入一点点淡彩呢?”这瞬间让邢粮豁然开朗,增加些许色彩后,整个画面更加鲜活。邢粮坦言:“希望后来者都能居上,这样才能使我们常州的梳篦做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在创业之初,很多人苦劝邢粮,出来创业已经晚了。而他觉得选择创业没有时间早晚,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当欣欣向荣。虽然邢粮已经57岁,但年龄并不妨碍他实现理想。相反,因为有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得他在创业之初驾轻就熟。能够坚守这份信念,邢粮并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作为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他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便是要做其中牢不可破的一环,将常州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有了荣誉,更有了压力,邢粮经常与他的团队说这样一句话:“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梳篦做长久。工作室创立时间不长,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提高。”俗话说,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做一把篦箕,需要72道半工序,一个人无法完成所有工序,再高超的制作技艺也难支撑整个团队的运作。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才能让所有制作工序顺利完成。梳篦,就像邢粮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