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航天人、更深入地理解航天精神,本刊特推出“院士风采”栏目,不定期地介绍航天各院、所过去和现在在职的院士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宣传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1919年7月出生,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47年~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四名倡导人之一,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方案论证和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他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0年前后曾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84年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1985年他参与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年他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王希平
1921年7月生,云南大理人,白族,中共党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8年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1977年后任五院508所所长、五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空间返回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 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的技术。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的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强了功能,延长了寿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
1982年参加返回式卫星任务,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他负责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参与研制的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国土普查卫星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9月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19年7月出生,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47年~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四名倡导人之一,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方案论证和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他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0年前后曾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84年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1985年他参与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年他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王希平
1921年7月生,云南大理人,白族,中共党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8年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1977年后任五院508所所长、五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空间返回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 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的技术。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的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强了功能,延长了寿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
1982年参加返回式卫星任务,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他负责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参与研制的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国土普查卫星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9月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