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进化的结果
原来,这主要是植物进化的结果,即自然选择和适应演化。
叶片是植物进行同化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被认为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且可塑性较强的器官,在各种选择压力下形成了不同的应对逆境的适应类型,其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叶片解剖结构被证明与叶片内外物质、能量交换及其自身保护有紧密的联系,是构成叶片形态结构的骨架,也是研究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与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新研究发现,树叶生长需要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树叶的寿命长短以及光合作用率的高低,其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植物和环境中共同作用,从而创造了树叶形状及结构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叶片因为含有叶绿体而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营养物质的作用。简单地说,叶片就是为植物制造营养的车间。从营养器官的角度出发,叶片只要能制造营养,长成什么样都行,但从植物整体的角度看,叶片的生长必须符合植物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产生”一片叶片,植物自身必须考虑到三个重要因素:即制造一片叶片需要的物质量、叶片的寿命和叶片吸收、转化阳光的效率。因为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理特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所以这三个因素也不尽相同。而这三个因素反映到具体的一片叶片上,就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形状,更具体地说,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的叶脉结构。
叶脉构成植物结构,可以为植物抵御破坏,甚至传送化學信号,与动物神经类似,所以叶脉对于叶片非常重要。在叶片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叶脉既起到运输物质的管道作用,又起到支撑叶片的骨架作用。不同的叶脉结构在叶片上形成了不同的叶脉密度、叶脉间距离和叶脉回路。植物正是通过叶脉决定了叶片的寿命、功能等。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与叶脉互相作用,最终使每一种植物都有了样式独一无二的叶片。可以说,每一片造型独特的叶片都是植物进化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有些植物学家尝试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来推测古时候的环境变化。
一叶知木
既然每个树种都有其独特的叶形和叶脉,那如何区分它们呢?而且人们常说“一叶知秋”,那能“一叶知木”吗?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跟大家重新认识几种根据叶形态比较好认的树种,以便大家在春游时派上用场。
银杏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银杏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在中国保存了下来,因而它被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
银杏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呈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叶面多皱折,完整者呈扇形,上缘呈现不规则的波状弯曲,有的中间凹入。它的叶脉形式为“二歧状分叉叶脉”(叶脉作二歧分枝,不呈网状亦不平行,通常自叶柄着生处发生)。在长枝上常2裂,基部宽楔形,柄长3~10(多为5~8)厘米,幼树及萌生枝上的叶常较而深裂(叶片长达13厘米,宽15厘米),有时裂片再分裂(这与较原始的化石种类之叶相似)。秋季落叶前变为黄色。
银杏喜温凉潮润的气候条件,但又耐寒耐旱,适应性极强,这与其叶片结构不无关系。银杏叶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气孔下陷,维管束发达,使其疏导能力和支持能力加强,这也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在表现。而大量晶体的存在,可改变细胞渗透压,提高吸水和持水力,还可加强叶的机械性能。另外,栅栏组织结构和细胞形状与叶片着生方式和生理功能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