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败者(中篇小说)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常晚
  走着走着,一个词跳上心头:失败者。
  常晚被这个结论打蒙了,这三个字像是一颗手榴弹扔在脚下,眼见着嗞嗞冒烟,弹跳了两下,轰的一声,将他的世界炸个血肉模糊。
  他在路边站了一会儿,等待硝烟散去,放眼四望,烈日悬天,酷热依然,本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十字路口,行人如常,千人千相,各走各的路,各奔各的前程,环形过街天桥上面挤满了人,艰难蠕动着,都要挤出自己的位置与出路。常晚突然觉得,是个人都比他强。
  那年夏天,他大概五六岁,跟着奶奶走亲戚。奶奶和表大娘坐在院子里说话,他到大门外和村上的小孩玩。几个孩子将他围在中间,突然一个抬手打了他一巴掌,还用手指头一下一下点着他的脸,警告什么。他张嘴大哭。几十年来他一次次回想,前因后果,全记不起,只有这一巴掌,清脆响亮,让他惊讶,继而是羞辱。疼痛倒不重要了。天哪,他并非处处受着疼爱与呵护,原来还会,竟然还会,有人打他。他很快明白过来,这是人家的地盘,不是他们村。
  小小的他,也知道挨打是件丢人的事。他当然不敢还击,也没有哭着回表大爷家向大人告状,他从那一群孩子中走出,找到一截土墙,自己哀哀地哭,慢慢整理思路。多年之后,他还记得那种哭泣,是地下的泉眼,温柔低回,一股一股地涌出,只是为了安抚自己。那一巴掌,是他幼小人生的重大打击,他怎么会挨打呢?他是爷奶父母姐姐的心肝宝贝。爹妈为了要他,费了老大的劲,上面四个姐姐,分别叫转、换、变、招,他才出场。他爹说,好饭不怕晚,于是他叫了晚。晚在全家人的呵护关爱下,穿着姐姐们的衣服成长,都是她们弄好了送到眼前,他什么都不用干,只是吃睡玩耍,好好长大,不由得性格里有一些柔弱。他细细碎碎地哭完,彻底平静下来,走回到表大爷家里,将这件事隐瞒下来。
  那个打他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他都不知,可能对方也早已忘记这件事。
  长大上学之后,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偶有父母姐姐间或拍打一巴掌,不是真正的打。那种正式的明确的来自外界的挨打,再没有过。可是,当这种失败感突然袭来,他就像猛挨一掌,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那个在别人村子里哭泣的孩子。
  别人的地盘,别人的舞台,别人的风景。这世界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他。
  上周,他收到通知,一个画家的作品展,他是被那种群发微信通知的,这种消息向来是不会带着他的名字而来。尤其现在,他刚刚被裁员。敏感的他,应该是拒绝的,但他还是去了,人家能想到你,也不错的。几年前,他们报纸还存在的时候,他采访过这位画家,做了一个整版,他又给另外写了一个评论,发表在一家大企业办的异常精美的内部刊物上,据说读者都是高端人士,有收藏古董和字画的雅好。画家作为回报送了他一幅小画。多年来就是这样,机会合适的时候,得到这些名家的半幅画、一张字,再有合适机会,转手卖出,换几个钱。去看个热闹总是可以的吧。他告诉自己。
  夏季里最热的天气,偏偏展厅里空调不给力。他来得很早,在门口签了到,领了装在袋子里的画册,匆匆将展览看了一遍。无法仔细看,因为装修材料的气味呛人,冷气盖不过它们,油漆、涂料、甲醛们便合力占了上风。他跑出来,坐在路边树荫下的石条凳上。他看到各方人士一个个到来,有的面孔熟悉,有的似曾相识,有的全然陌生。这个城市文化界的大名人小名人真名人假名人准名人纷纷涌来,他们只进去一会儿,也都出来了,三三两两站在大树下说话。人们大部分不认识他,或者装作不认识。有一位女士的目光掠过他的脸,他也看到了她,就在他们目光差一点对接的时候,她快速移开了,走到一群人里面,跟他们打招呼。她不该记不起他的,因为他们曾在一起吃过一回饭,隔着饭桌还聊了几个话题。从她那匆匆移开的目光看,她是认出了他。为了排遣不自在,他扭动了一下花白的脑袋,就像是活动颈椎,胳膊撑在石条凳上,不小心碰到了旁边坐着的人,相互看看,也不言语,因为不认识。三个人向着不同的方向而坐,都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每个人手里,提着相同的袋子。
  常晚在上个月荣登裁员名单。纸媒不景气,报社不得不大面积裁员。他之前是这家报纸跑文化的记者。这次办画展的画家知道他被裁了,但还是邀请了他,他是怀着一丝感动来的,却不知他的到来又是一次自找伤害。如果还是记者,他此刻应该跑前跑后采访的。他后悔不该来,但他没有立即走开,他还是想坐在树荫下,看看他曾经出入、忙碌的这些场合。门口进出的人更多了,新来的不明真相,一往无前地拥进去,里面的人奋力向外撤,门外站着的人更多了,大有將盛会引向室外的劲头。常晚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是一个旁观者,他内心里还有一个执拗的想法,难道真的没有一个人主动上来跟我打招呼吗?
  那些不断被化学气味驱赶出来的人,报告着里面的进展:开始合影了,大腕讲话呢,名家剪彩哩,记者在采访……再过一会儿,门口那里一阵喧闹,有大腕离去,后面尾随了很多人,大腕快步走到自己车前,早有人为他拉开车门,他坐进去,车开了,大腕那红扑扑的脸膛露在摇下来的玻璃上,向大家挥手道别,带着胜利者的微笑,为他能从人群包围中逃脱。汽车从石凳旁边经过,常晚身边坐着的人赶快起身,拿出手机拍照。那位跟着汽车小跑的记者,因道路不够用,踏上道沿,趔趄一下,踩到了常晚的脚,追跑两步,拍到了照片,走回来,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哥。终于等到了有人跟他说话,于是他起身走了。
  好些年前,他也是那些追着大腕合影或者拍照的人之一,为了工作,也为了虚荣而开心几天,后来不好意思了,年龄渐大,不愿跟年轻人挤在一起。他早早有了白发,四十出头就一半白。一开始他也染过,当染发剂挨到头皮,一阵蜇疼,感觉不妙,从此不愿意染。这灰白色对于功成名就的男人来说,是学问,是地位,是风度,对于他这样的人,就是潦倒,就是落魄,就是失败。
  一切是想将他置于不义之地的凶险和严酷,上天派来非凡的酷暑折磨世人,他浸泡在自己的汗水河流里,承受着好像永无尽头的炎夏轰鸣。高温已经持续几十天了,这个城市一到夏天就摆出一副把人往死里热的架势,总觉得要出一件大事为热天买单。他在路边往家走,竟然忘记了乘公交车。这个世界所有的信息,人们脸上呈现的表情,就连空气里都飘散着一种味道,正在汇成一股力量,向他无情地宣告,你,是一个失败者。他像是被太阳晒蔫的树苗,慢慢萎了下来,腿脚竟然也不灵便了。   当年他连考三年大学,终于上了一个地市二本院校,毕业后分配在镇中学教书。业余时间写写画画,在市级报纸发了几篇小散文,到省城参加过培训,自己搞了个剪贴本,贴满了署名常晚的豆腐块文章,于是成为本镇才子,结婚生女,按说可以从此平安幸福地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镇上来了一批省上艺术家采风团,观看一座帝王陵墓,他作为本镇文艺青年陪同前往。艺术家各有风采,鸿儒谈笑,举手投足,个个都让他着迷,他请他们在他的本子上签名,要了其中几位的联系方式。他给他们写信,多数人不回信,有位大家风范,竟然回了。他拿着那封写有艺术家大名的回信,激动得看了一遍又一遍。从此镇上盛放不下他,他也于日落黄昏时候,骑自行车来到帝王陵前,展开一些天地悠悠、古往今来的畅想。他带着本地特点,去省城拜访了那位给他回信的老师,说他想来大城市工作。调动是不可能的,想都别想,隔着几层山呢。他只好停薪留职,双方两不找。那位老师一个电话,介绍他到一家报社当记者。城中村租一间小房,夫妻两地分居,一个月坐班车回家一两次。那时年轻,也不觉得辛苦,在来往班车上,反而有一种幸福感,窗外的大地也成为风景,陪衬他的满腔热望。文化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魔力,让他不知疲倦地在这个城市一跑十八年。后来,纸媒有不景气的苗头,他那家小报纸干脆自行消亡了。好在他已经买了房,每月还着贷款,女儿考上省城的大学,妻子在单位办理内退,跟了过来,他们在省城也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他这些年混在文化圈,很是认识了一些名人大腕。名家一句话,他又换了一家大报社。一切都很正规,还给他办了五险一金,前年又统一办理医保卡,叫作社会保障卡。报社人事部的人一再告诉他,这个卡千万不能丢,补办起来特别麻烦,将来退休后,养老金也是打到这上,这个卡相伴你一辈子的。从此他听到张学友唱那首歌,一辈子,一生情,他自己默默再加上一句:一张卡。他常被顺带邀请出现在各种饭局集会上,赶的是大场子,见的是大人物,俨然是一个小小成功人士,跟着名家大腕吃吃喝喝,将他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当油腻男这个词出现,他揽镜自照,默默自问,油腻吗?似乎有一点,多乎哉,不多也。不由在镜前走神。纸媒继续不景气,全国各地报社纷纷倒闭裁员,内地也有一点征兆,人还来不及应对——其实也没有应对方案,一天早晨像昨天那样去上班,他的名字出现在被裁名单里。他突然体会到,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某个名单里有你的名字。一少半人突然间失业。大家联合抗议,根据工龄拿到一些补偿,匆忙走人了。他在此工作时间短,拿得更少。犹如一场梦醒,却原来一直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小记者一声老哥,叫得他心里一紧。人们不会轻视一个地位卑下的年轻人,但会小看一个老大不小的平庸者。他独自走在路边,他为了这个场合特意穿的一件中式白色棉麻布衫因汗水而贴在身上,他摸着自己脂肪肥厚的肚子,有了羞愧感,为什么混得不好还吃得这么胖呢?这一肚子里,装的都是什么?挫败,沮丧,嫉妒,憎恨,自责?好像都有一点,反正无论如何不敢说这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跟苏东坡,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人家是天上的星辰他是地上的灰尘,人家是池中的荷花他是水边的青苔,不管怎么说人家还在体制内呢,就算是发配,那也是皇帝亲手指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小的时候听奶奶这样说,不解其意,现在明白了。挫折失败的时候,人变得安静,变得敏感,看到之前忙碌时见不到的景象,听到从前听不进的话,理解先前不理解的事。失败者这个词,强行与自己发生了关系。去年他填一张表格,在年龄那一栏里,写下四十八的时候,他着实吓了一跳。后来他意识到,四十八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四十八岁而无成就。
  他回到家里,走进书房,打开柜子,检视自己保存的名人字画,如果能全部变现,也就十来万元吧。十来万元又能怎样呢?能增加你的成就感?解决你人生的什么问题呢?而谁又会来收购这些东西?就自己的状况来说,怎样才能走向成功?能写几笔,能画几下,可都不怎么样。那些所谓的散文,其实是给别人写的评论和访谈,顶多再加几句浅层次的人生感悟,要出书的话,得自费几万元,书出了后,想有点动静,要开发布会、研讨会,还是得拿钱说话,买得小圈子里半日关注,报纸在边角处发个消息,微信上自己和家人起劲转发,其实是自欺欺人。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折算成钱,还得自己掏钱让人关注,那根本不能算是成功。想想还是作罢。
  于是,比四十八岁又大了一岁的常晚被一种失败感控制着。再过一年,跨过五十的坎,那就年过半百了,老家人常说,土埋半截咧。年纪老大却没有成就,真真是件悲哀的事。
  再也不用每天去上班,电话也很少响起,好像人们都知道他是个没用的人了。买菜的路上,看到街心花园里零零落落的人在打太极,在舞剑,几个女人凑成一支小队伍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在跳舞。他们怎么能那么心平气和,每月的几天日子里,到银行去查看退休金是否到账。
  如果想要一個稳定的职业,那就是回到老家镇上,继续当中学老师。国家干部,体制内,这些名字听起来很温馨,有个机构保护着的感觉。如果当年不离开,在学校好好干,也许能当个校长副校长什么的,也或者混得好,爬得快,调到县上教育局,一路从政,也有可能的。不,人生没有如果,都是一次性的,对了,张学友那首歌,还应该再加一句:一次性。当初他离开那里,就没有想过回去,他只想走得远,走得高。可如今,差不多又回到原地。唉,一切都怪自己没本事没魄力不争气,在城里招聘,也能干出名堂的呀。当年报社有一个跟他一样从外地来的青年,利用自己当记者认识人多的身份,开了个小公司,先搞文化创意,拉线帮忙,倒卖书号与名家字画,后来收购了纺织城一个废弃厂区,办起文艺酒店,做成本市一大名牌,又全国开起了连锁店,成为董事长,整天飞来飞去,端的是文艺饭碗,赚的是真金白银。还有另一个哥儿们,刚来报社时,只有高中学历,虽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可他数理化太差,没有考上大学,来报社记者都当不了,只能干临时工,取送报纸收发文件之类。晚上上辅导课,参加成人自学考试,考完大专考本科,考完本科考研究生。有一年一位当时最热的文化名家来本市办讲座,报社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跟大师对话的记者,有人推荐了这哥儿们,说他常看这方面的书,于是把他从勤杂工的办公室叫出来,派了一个摄影记者,跟着去了。从那记者拍回的照片看,他跟那位大师从容对话,相谈甚欢。临分别大师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走遍很多地方,还没有遇到过这么优秀的文化记者。等考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离开了报社,回家专门攻读,三年后再考博士,考了一个还不算,先后考上北京、南京两所大学两个专业的博士。有了博士津贴和学术经费,开始了南北双城记的生活。此刻,常晚在百度上输入他的名字,果然,是南京一家重点大学的副教授。他的照片跳出来,常晚心咚咚跳,好像副教授会突然从电脑里伸出手挠他两下:哈,常晚,这么多年了,你没有一点进步啊。   十几年,一个人竟然可以做出这么多成绩,一步步上台阶,跨上了常晚永远也够不着的高台面,而自己呢,忙来忙去,却原来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纸媒的命运,竟然决定了你的命运。技不如人,虚掷光阴,这个事实,必须得承认。当你被滑落甩脱出去,证明你没有到了非你不可的地步,离不了你的程度,别人有十张八张牌,大王小王,连牌对牌,挑着打配着出,而你手中只一两张,还是个4或5。常晚是个善于自省的人,他看着窗外的骄阳,城市被烤得炽热,人们在地面行走,如蚂蚁一般,却都有自己的方向,而他,迷失了自己。简直要流下悔恨的泪水。年近半百这把利剑悬在头顶,他都做了些什么呀?来到城市二十年了,一觉醒来,一事无成。
  烦恼无人可说,母亲,妻女,姐姐,七个女人的爱加起来,也弥补不了他现在的痛苦,亲情也有走不到够不着的地方。她们一定会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回到咱镇上继续教书,也挺好的呀。
  与其这样每天在家消沉,烟灰缸里堆满烟蒂,不如让这种自卑感彻底放逐现实之中,好好洗涤一回,碾轧一下,煎炒烹炸一番,置之死地而后生。常晚决定,出去走走。到哪里呢?北京,上海,香港,这几个城市,足够高大上,是中国人最向往的地方,影视作品里已经熟识,最会让一个有失败感的中国人更加纯粹,更加柔顺,或许也会激发出一丁点奋斗的动力。鉴于他没有港澳通行证,还是去掉香港吧。
  很多想法一落到实处,就会碰壁。根本不像电影上演的,一个人心情不好,登上飞机去巴黎散心,坐上大巴看着窗外的风景,然后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要么夕阳西下,要么细雨蒙蒙,远处有一辆绿皮火车缓缓地驶过,还要有音乐或者歌声相配,导演只是为了将失败变成美学,别的他可不管。只有失败的人才知道,失败其实很残酷,不是装扮一番供人欣赏的,而是要独自承受,压根没有诗与远方、田园情调那一套。出门需要钱。从前去过北京、上海,都是有活动,参观采访呀,培训学习呀,跟着名家搞活动呀,充当工作人员,拎包随从之类,公家掏钱,有人赞助,从头到尾不花自己一分钱的,弄得好了还有一些补贴,车马费劳务费啥的。
  首先要为自己的这趟出行筹措资金,并且不想让妻子知道,还假装是有业务外出。
  要自己掏钱了,就得精打细算,他决定去北京不坐高铁,还坐从前夕发朝至那趟直达列车,硬卧二百多元,是高铁的一半价钱。再者说了,一个心情失落的人,没有必要赶时间,北京也没人等你,巨大的北京压根就不知道谁来了谁走了。从北京到上海,他查了机票,折扣很低,可以飞去。至于住的地方,如家酒店就可。三年前他给一个单位办接待活动,在如家一次消费了四千多元,人家给办了一张金卡,住房打八折。他还从来没有用过。可再优惠,也得二百多元,想想还是有点贵,档次还能再降一点。
  他联系那个姓余的人,那人上次提出购买他手中的一个笔记本。那是他十多年前刚当记者时去北京采访一位大作家,让大作家在本子的扉頁上给他写一句鼓励的话,大作家用颤抖的手写了,还送给他一本签名书,认真地盖了两个章子。不用说大作家已经故去。他不卖,因为那上面有自己的名字,他不知道这姓余的又倒卖给谁。现在他一说愿意出让,姓余的立即说,我半个小时到你家楼下。他将那个笔记本和书拿出来,在签字处拍了照片,自己留个纪念。其实有个照片又能怎样呢?人留这些东西原本无意义,能换成钱才有用,这叫造福于民。他打开那个本子,上面是自己当年的工作记录。
  随便翻开一页,蓝色圆珠笔的笔迹已经被岁月晕染开来,快要化掉的感觉:采访画家某某,名人之后,非常低调平静。站在梯子上作画,一手颜料盘一手毛笔,像个泥瓦匠在粉刷墙壁,每一幅要用几天时间完成,色彩不满意,在上面重新涂一层。旁边一座楼上有一套两室一厅,专门存放画作。他说他的画现在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因为他不是美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但他相信将来总会得到人们喜爱的,他相信一个民族对一个画家的认可不只用头衔作为标准。他说他比凡·高幸运多了,起码衣食无忧,可以每天专心作画。所以他存了很多画作。临走送我一本画册,毛笔签名,硬皮,太大,装不进包里,一路拿在手中。
  再一页:采访书法家,他一边跟我说话,一边用毛笔从上到下画直线,不停地画。他说训练每天都不能停,一停下来手就生。
  又一页:采访归来,灯火阑珊,公交车太挤,干脆走五站路回家,累,但心情激动,人家能从乡村奋斗出来,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我为什么不能?
  下一页:某某的书房,书架里装满书,书从地面靠墙摞起来,一人多高。不读当代人的作品,家里也从不保留别人的赠书,而是撕下前面签名那一页,书放到卖废纸的那一堆,每个月有专人拿麻袋来收。
  在一页格子的下面写着:艺术是繁花,生命只是绿叶。这是有一次开会,听到这句话,觉得很好,赶忙写在下面空白处。
  最后一页上,用大大的字体写着:我要以此为新的起点,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及各种技能,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向社会及报社奉献青春。那是进报社第二年,得了一个先进个人奖,让填写一张表格,他先在本子上打了草稿。而现在他为之奉献青春的那家单位,早就没了。
  电话响起,姓余的说,已到楼下。他合上本子,连同书一起拿下去,要换取说好的七千元。姓余的边掏钱边说,哎,把那本书也给我算了,我再给你三千元,凑个整数,咋样?那本书指的是另一位大作家的签名本。当时他让大作家抄写了书中的一段话,那天大作家心情好,抄完后又写上“受常晚先生嘱抄录”,然后盖上鲜红的印章。还调侃说,你这名字有意思,不是晚一次,是回回都晚。前年大作家去世后,他在朋友圈里发了照片,姓余的私信他,出价两千元购买,他没有卖。他曾经问姓余的,你要这些东西干吗?倒卖吗?这些只对当事人有意义,别人拿去没用,都是废纸。姓余的说,哎呀,价值大得很,你现在要是有几本鲁迅的签名书、巴金的几张手稿,那就发大财了。我不倒卖,就是自己收藏。我专门买了一套房子,存放这些东西。常晚仿佛闻到一股子纸张的霉潮味。姓余的说,我自己文化不高,可就是爱好文化,这些年挣的钱,都投到这上了,花了有上百万元,反正我喜欢的东西,必须得拿到手,晚上做梦都是这些事,你就转让给我吧,看,这是一万元。姓余的拿出一整沓钱,用骨节粗大的手向他递过来。   好吧,我上去给你拿。常晚接过钱,转身上楼,想这姓余的到底是不是在倒卖,早知这样,当年不让大作家写我常晚名字了,有着自己名字的一本书倒来卖去,毕竟不好。他又能卖给谁呢?谁要这些东西干吗?纸张不好存放,不是读书人,却放一屋子这玩意,有啥意思,不小心着火了,或者水淹了,全部玩完。当然,能换成钱,用于生活,也是好的。他又想起两位作家慈祥的面孔,让一个失败者此时感到一丝温暖,他的这趟出行好像带着他们的注视和祝福。早知这样,当时买上几百本,陆续拿去让他签名。
  他拿着那本书下楼。姓余的从坐着的石墩上起身,迎上几步来,伸出双手的一瞬间,变形金刚一样,胳膊和手好像突然变长了,恨不得提早哪怕半秒钟将东西拿到自己手里,分明是常年做粗活的手,如两把大钳将那本书牢牢夹住,一瞬间脸上现出“哈哈归我了”的满足和开心。常晚退后半步与他保持一点距离,好像他身上会迸出火星,烧自己一下。
  第二章 迷彩服
  直快列车早上7点到达北京西站。常晚不像别的旅客那么着急,他在车上洗脸刷牙,将双肩包两个带子都弄到右边肩膀上,这样更像一个闲散的游人而不是目的明确的赶路者。出站后过了天桥在一个豆浆店吃了早餐。他还没有想好要住哪里,其实住一个比如家更便宜的旅馆也是可以的,就是晚上睡个觉嘛,白天都在外面闲逛。
  他路过了前年曾经住过的大酒店。那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是随行记者,那几天从这个大门坦然出入,并不需要知道酒店住一晚多少钱,现在他想进去看看——当然他肯定不住,他就是看看。前台服务员告诉他,普通标间和单间980元,豪华间1580元。他装模作样地问,有优惠吗?服务员告诉他,会员卡打八折,网上订的话,有更多优惠。他假装要网上订的样子,拿出手机退后两步转身离开。大厅里摆了一排桌子,盖着绿色桌布,几个人弯腰站在桌前签字、领材料。是一个会议的接待处,可并没有人接待他,有一刻他有所恍惚,我如果走上去报上我的名字,或许就会有呢。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群人或那样一群人在这里开会,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格与名单,名单上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一个一个出现在上面,而他又是被一种什么力量从这种队伍里推开了?本来可以走旁边小门的,但他走了中间的旋转门,好像缓缓地转着出去,就会有什么不同。他想,上次的住,不是住在生活里,而今天要用自己的钱住的话,才是真正的住酒店。
  他低着头,在北京街头慢慢行走,无数双腿从他眼前超过。他看到一双粗壮的腿,带着强悍的力量,闯进他的视野。单是粗壮也倒罢了,若是浑浑圆圆,大白萝卜那种,倒也耐看。却不是的。小腿肚子陡然鼓出两个大肉疙瘩,脚腕那里又收得很细。不知怎么想的,偏偏还穿一条半长不长的黑色紧腿裤,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打底裤,裤腿边刚好绷在那两个结实而巨大的肉疙瘩上方。随着走动,右边的肉疙瘩好像很是愤愤不平,将裤腿边顶得向上堆拥而去,所以显得两条裤腿不一样长。命运不知道对一个女人多么凶狠,才赐她一双这样的腿。上身注定苗条不了,雄壮的双腿架起厚实的身躯,薄纱衣服里挤出裹胸的肉肉,随着行走全方位颤动,很是波澜壮阔,好像搬运自己的肉身成为一个课题,让主人不胜其烦,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右边肩膀微微向后侧着。这大块头的身躯在上班人群中步步巍峨地挪动,将迎面而来的一小群人冲散。那是幾个年轻姑娘,充足的睡眠让她们脸色发光,小幅度地说笑打闹,形成一股清流,突然被巨石劈开,又轻盈地在巨石身后快速围拢成形,哗哗有声,说笑碰磕而去,一个动人的小场景消失在常晚的身后。北京街头,有这么多的人,匆匆行走,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去处,而常晚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住处。所谓合适,当然是又便宜又干净又设施良好,尽管这样的地方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但人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拐一个弯,他眼前又出现许多新的腿。进入一座大楼,等电梯的时候,他突然又看到刚才那双腿,裤边一高一低的情况更加严重了,高的那一边,凌乱地裹在膝盖下面。电梯门打开,几个人走进去,他从镜子里看到那年轻女子的脸,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厌烦和不配合。常晚在潜意识里,可能就是想看到她的脸,才一路跟来,断定她也是一个失意者。他只是想进到这个有很多公司还有一家小酒店的大楼里看看,这里面的格子间或许也坐着一些失败者,他能找到自己的同类,相互注视一下,彼此认出,那些目光,就像熨衣服一样,投在他的脸上,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柔软的失败者,辛酸而又感动地行走在首都的街头,行走在永不枯竭的人群中,行走在失败者组成的河流里。他就像那些上班的人一样,进到大楼里,看到许多格子间,像是现代化养鸡场,每人驻守自己一两平方米的地盘,好让老板任何时候看过去一目了然。常晚曾经忠诚地驻守了好多年,现在,连这样小小的一块地方也没有了。刚才那双雄壮的腿,不知走向了哪一间,放下自己的双肩包,鸡叨米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原来人们的所谓奋斗,无非是想得到某个大楼里的某个格子间,这块小小的格子间,维系着生活前途命运爱情烦恼梦想这些指标。
  常晚从电梯里下来,再次出现在大街上。
  走累了,坐在路边歇会儿,看着许多腿许多鞋从眼前经过。行人东张西望的样子,外地人居多,不知因什么事由而来,好像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也是好的。没有人关心,他这个外地人这样坐在路边,到底想干什么。快中午了,他也饿了,在一个饭馆吃了一份盖浇饭,又走几步找到一家小旅馆,觉得不可能再遇到比这个更合适的了。推门进去办理入住手续。白床单已经发灰,但毕竟是洗干净的,散发着令人安心的气味。
  睡了一会儿午觉,睁开眼睛,怔怔地看着这个小小的房间,一时恍惚,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在哪儿。如果我刚才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人们会把我怎么办?旅馆老板会报告派出所,派出所来人,从我的身份证上,先联系老家那个镇,镇上的人告诉他们,我二十年前就到省城工作了。不,他们会先看车票,知道我从哪个城市来的,但跟那个城市的谁联系呢?他们还会查看我的手机,他们当然有能力破解密码,他们看里面的通话、微信,找到最近的联系人。他们一时还找不到我的妻子女儿,因为电话里,存的是她们的名字,而不是老婆、女儿。她们得到我客死北京的消息,定会是晴天霹雳,不只她们,所有认识的人都会惊得张大嘴巴。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如果想让别人对你产生高度关注,那就是突然死去。啊就是那个常晚吗我前天还见,啊就是咱报社的常晚吗怎么会死在北京,啊挺好一个人哪话不多老是谦虚地笑又没有生病怎么突然没了呢……人们在格子间里、在电梯里、在电话里、在微信朋友圈里,说着他的名字,传着他的事迹,搜罗他种种优点。常晚快要流出眼泪,靠在床头,抽了一支烟,喝了一杯茶。再次确认,他不会死的,他如此热爱生活,他死也要活着,他只是消沉而已,他只是偶尔想想有关生死的问题,一个快要五十岁的中年人,不能不想这个问题。因为世界不断传来这样的消息,明星,要人,普通人,好像谁都有可能突然离去,不管你多么热爱这个世界,可这个世界早晚会推开你。他看看窗户,感到外面的太阳仍然热烈地照着,无论成功人士还是失败落魄者,都被同一个太阳照着。人生在世,毕竟还是有一些公平的。一个没有腿的人,定会羡慕上午那一双粗腿。   应该再出去走走。他下到一楼。这种小旅馆,只是在一楼有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门面,所有客人,都住在二楼以上。
  一个新来的旅客站在柜台前办理入住手续,一名男子推门进来,问住一晚多少钱,服务员头也不抬地说,198,男子问,能便宜点吗?服务员说,最低180,男人转身出门。常晚有点后悔,怎么中午的时候没有问一句能便宜点吗?那男人——说他是老人更合适些——继续向前走,抬头看着路边的门面。一个“真情商务酒店”,玻璃门上印着24小时空调热水Wi-Fi,他推门进入。常晚操心着这个老人是否能找到满意价位,便站在路边假装东张西望。走过来一个年轻女子,外地长相与口音,向他发放传单,一个装修市场开业的广告。常晚伸手接住,向她友好地一笑,如果大家都不要她手里的传单,她可能就会失业。酒店旁边一家小菜店,暂时没有顾客,店主夫妻俩在说话,自然也是外地口音。路边走过的人,边走边打电话,普通话里夹杂方言,说着自己的产品如何经得起市场考验,卖得很火,一度断货。这么多人来北京谋生,在北京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个老人又出来了,带着挺严峻的表情,能不能再省几十块钱和想有一个休息地方的矛盾在纠结,他的步态已经显出疲劳,腰身明显塌了下来,但他仍然继续向前走。常晚跟在后面。那老人背着一个用了好多年的黑色双肩包,中学生用过淘汰下来的那种,穿一件洗旧了的迷彩服上衣,是前些年那种质量好的厚实的,袖子挽到胳膊肘上面,当成短袖穿,下身穿条厚蓝料子裤,脚穿一双黑皮鞋,鞋跟那里磨去很多。常晚前几年,曾采访过一个开劳保店的人,说近几年这种迷彩服料子也薄了差了,不如前些年厚实,含棉量高。这位老人,大约七十岁的样子,短短的灰白色的浓密头发根根直立,面孔白皙,目光有神,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审视与探索。从一家又一家旅店出来,他的目光更加严峻,腰身也更松懈,但他依然向前走着。
  去年春天开始,报纸明显缩版。从前64版、48版、32版,现在经常24版、20版,甚至有一天只有16版,越来越薄的报纸拿在手里,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人们开始传言,纸媒的严冬就要到来。版面少,用稿量也就少,有时候写好的稿子,排不上版面,见不了报,没有工分,收入下降,记者们不像从前那么忙了。常晚到书画一条街去,想看看那里的行情,他家里存放的字画,能不能换几个钱。转来转去,他发现,人们都是想将自己手里的东西变现,对于收购,不感兴趣。
  他转到另一条街上,到一个小超市买瓶水喝。柜台后面,挤坐着三个女青年在聊天,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
  一个约六十岁的男人推开玻璃门进来,你好,他潇洒地对三人说。
  三个女子暂时停下正在进行的闲聊,热烈的脸立时降温,换上对待顾客应有的表情,淡淡敌意与警惕,爱来不来。这种闹市区的小超市,生意倍儿好,不必要什么热情服务,也不寄希望于回头客,不得不需要一瓶水一盒烟一包卫生巾的人,自然会走进来,屈从于你的价格或者条件。小小超市,每天玻璃门推开千百回,涌进来五花八门的社会负能量,见惯了坏人坏事,年轻轻的人需要一身斗争经验,迅速成长为老江湖才能应付。几位女子冷冷看着来人,等待他说出想买什么或者问路或者咨询。
  能不能给我两块钱?我回家。那人不卑不亢地说。并非乞讨,也不解释,只是直言相告。
  老板不在,他的钱,我们不能动,上面有摄像头。其中一个,看着门外,业务熟练地说,分明是见多识广,对这种人不必惊讶,也不得罪。另外两人,低下头保持沉默,甚至屏住了呼吸。
  那人并不纠缠,甚至清高地微笑了一下,洒脱地转身出门,来到街上,走了几步,进入另一家门面,过半分钟,又出来了。他中等身材,腰板挺直,皮肤黝黑,头发理个板寸,穿一身迷彩服,脚上白色旅游鞋,洗得很干净,左手抓着一个红色塑料袋,卷起来,里面不知装的什么,步履轻松,看不出刚刚受挫,这样的事件对他来说小得不能再小。这个年龄的男人,常常因不服老而步态夸张地轻快,走路似乎带有表演性质,为了向世人宣告,他还有能力行使男人的一切权力与功能。总让人担心他的鞋子会不会甩出去,是因为这个他才穿旅游鞋的吗?他们不愿意对老年的到来束手就擒,常常眼里放射夺人光彩,目光炯炯,火苗般扫来扫去,扫过年轻女性的脸时,速度放慢下来,回环往复,让对方心生厌恶,当然,如果他们地位足够高,钱足够多的话,情况除外。他再次进入一个门面,不到一分钟,推门出来,不知是否成功了。仍然用那种毫不在乎的步子,继续向前走,扭头看向路边的小店,判断哪一个可以进入。等到他第六次从一家店里出来,常晚站在门口。老哥,抽支烟。常晚故作闲人状。那人上下打量他,伸手拿过常晚递来的一支烟和五元钱,烟放嘴唇上,钱装裤兜里,向他笑了笑。常晚打着火,先给他点上。那人深深吸了一口,有些挑衅似的,向着常晚的脸吐出烟雾,傲慢地问:
  咋?跟踪我?
  不敢不敢,闲转哩,有点小好奇,想知道老哥是何方高人。
  你哩?哪儿的?弄啥的?他像一个真正的老闲人一样,扎起架势反问常晚。
  我,闲人一个,有机会了写个稿子、访谈啥的。
  你想访谈我?
  要是愿意,就谈一下嘛。两人并肩站在路边,看着街上来往的行人。烟快要抽完了,常晚问,你这样,每天能挣多少?
  靠这挣钱?早饿死了。实话跟你说吧,老哥是耍哩,穷开心,权当社会调查,看看世态炎凉。那个超市,挣那么多黑心钱,两块都不愿给,啥东西嘛,都不怕我晚上拿砖头把门给他拍了。老哥当年满地拾钱的时候,这些碎怂们,还不知在哪里哩。他用手挥一挥小街上行走的人,似乎这些人都得罪了他。
  那是那是,一看你老哥这势,肯定有来头。其实他心里想的是,笨狗扎了个狼狗势,老城区这样的人多了去,从年轻混到年老,越老越坏,成了滚刀肉,人称老皮。
  来头不是一般的。被他一夸,更加自得起来,那人在路边蹲下,常晚将手里的报纸铺开,在路沿上坐下。
  七年前,本地晚報的社会版有一个整版报道,一名五十多岁的曾因诈骗罪入狱的农民,释放后不思悔改,冒充国家干部,骗取女子的钱色。这个农民同时与两个女人同居,白天夹着公文包去上班,晚上按时回家,每天包里都有文件与合同,称自己下属单位的公司有很多生意要谈。他平日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也都是洗净熨好再整整齐齐放在柜子里,做的饭菜也很可口。在那两个女人的眼里,他生活讲究,挺有情趣,阳台上种着花花草草,施肥浇水,经管得挺好,有时候下班回来会买一束鲜花,每天给花换水。他还时常出差,培训,开会,怎么看都是个干部。他给两个女人都说他离了婚,房子给了前妻,而单位的房子还没有分下来,只好先租房。他其实每天出门在外卖小商品,维持基本生计,然后,再想浪漫一点,档次高一点,那么就把从这个女人那儿骗来的钱,花在那个女人身上,他从这个女人那里,出差到另一个女人那儿。这样两个女人都觉得他混得挺好,蛮有经济实力。事情败露在其中一个女人知道了另一个女人,本是想去抓第三者,俩女人见了面,拉开架势要谈判一番,相互说着说着,突然觉得自己莫不是遇到了传说中的骗子,于是这俩女人分别回去,到男人那里取证,联手将男人送进派出所。报纸上还有那个男子的照片,确实一副挺讲究的模样。可是常晚没看过那张报纸。   迷彩服告诉常晚,他刚来省城时,最羡慕“老闲人”这个称谓,可他不够格,他只是个农民,也不够老。不安心在家种地,最爱到处流窜,四处为家。而“闲人”是特指这个城市里的某一种人,那时当城市闲人是他的最大理想。他有的是聪明才智,可总是用不到正事上。当年想考大学,老是差了几十分。他妈常给人说,我这儿子,除了学习不好,啥都好。那个年代,考不上大学,意味着你走不出农村。可他敢为人先,远在乡下人还没有大面积涌向城市的时候,他就夹个人造革公文包行走在省城大街上了,吃香喝辣的日子也很是过了一些。跟着几个没有固定住处的闲人倒腾“生意”,事情没弄好,翻把了,判刑了,家里老婆离婚了。
  妈的,就判了两年半,她都不愿等,拉屁倒,我还自由了呢,彻底不回老家了。我跟那些女人,要说是骗,也不完全属实。实打实过日子总是真吧,我天天回家总是真吧,晚上搂着睡觉总是真吧,打电话发短信说着买菜做饭下雨了关窗子,家长里短家务收入花销这一切,都是真吧,她们爱我也是真吧,啥甜言蜜语没说过。俩女人中,只要有一个帮我瞒下来,保住我,就没事。命背,都翻脸不认人,全都忘了我对她们的好。
  给你说实话吧,我常常都不觉得那是骗,做这一切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啊,我是如此热爱生活,爱那些女人,爱她们对我的信任。其中一个总想跟我结婚,绕着圈往结婚话题上引,我何尝不想结婚。我常常觉得有两个我,街头卖小商品的我是我,包里装着文件下班回家的我也是我,有时候站在政府门外,就想,我怎么就没有在这里头上班呢?回家用钥匙打开门,女人把饭做好端上桌,俩人边吃饭边看电视,对着里面的新闻发发议论。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一直小心维护着,想一直这样过到老,咋会有假呢?有一个,一看爱情剧就靠在我肩上,说她总算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噢,那你说,既然爱情是真的,那咋一说我是骗子,爱也就没了呢?她爱的到底是不是我这个活生生的人?
  假如我爹妈没有把我生在农村,假如我考上大学出来了,假如给我一个平台,这城市有我的一个岗位,啥事业我干不好,要是我有钱,要是我真的是一个副处级干部,那些女人不是上赶着来吗?经常我都忘了自己是在行骗。都几年了,平安无事,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唉,现在想想,不该贪心,要是指着一个过下去,那不是好好的吗?啥骗不骗,人生不就是一场骗,哄高兴了是爱情,哄不高兴那就是骗。我一直认为,我并没有犯罪,是谁把我的生活弄错了。
  唉,也没啥,这不是,蹲了几年,又出来了。给你说,老哥我改造好了,牢狱饭不好吃,那地方再不能去了,年龄大了,死到那里头就麻烦了。多活几年,多看看这个花花世界。我现在,就做点小生意,生意不好了逛街,连带着拾几个零花钱。我骗了吗?我啥也没说,只说我回家,就两三块钱,给了给,不给拉屁倒,谁还为这报警立案去。
  就像是眨了个眼,可六十咧,老汉咧。你猜咋,上个礼拜在路上遇到前几年抓我的警察,问我这几年再犯事没,我说没有,彻底学好了,现在是守法公民,不信你回去调我的资料。他就问我想不想把户口转来,说是要成立直辖市,人口得过一千万,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几个户籍指标,必须完成。先开始规定的要有大学文凭,其实,大专也行,高中也行。我老天,还有这等好事!我当天就跑回老家,想把户口迁出来,一夜变成城里人,美成啥咧。可是村里人都劝我,好事能轮上你?你户口一迁走,家里地就没咧,听人说,要通高铁,高铁站就建在咱村边,占住谁家的地,给赔好多钱,到时地也值钱,房也值钱。而你到了城里,超过六十了,又不给交养老金,两下里划不着。把他家的,这把人难为死。这城市啊,不需要的时候恨不得把你撂远,又是无业游民咧,又是盲流咧,啥难听说啥,需要你来充人数的时候热情得很,啥条件都没咧,就想一下搂到怀里,听说几分钟就能办好落户,当年咋敢想能把户口迁到城里来,现在能迁咧,农村户口可又值钱咧,唉,咱咋啥都赶不上。
  老哥你经历丰富得很,叫我说你也不完全是个坏人,用我们行业的话说,从你身上折射出改革開放的进程,映照着时代发展。
  发展屁哩,背得不像啥咧。那人抽着烟,看着街道景色,眼睛里却是莫名的欣慰与喜悦。唉,人背不能怪社会,反正迁不迁户口,我也要老死到这城市里,将来死咧叫警察拉到南郊的火葬场去烧了,灰一撒拉屁倒。不能生到城里,我死到城里,总能成吧?
  常晚的稿子写好后,却没有通过终审,报社领导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到社会正能量,格调也不高,再怎么说他是一个骗子,法律都定了性的。他给经常联系的几家杂志投稿,人家也是不登,说讲述一个罪犯的故事,导向有问题。
  此刻,北京街头这个穿迷彩服的老人,他再次进到一家店里,等了一分钟,走出来,努力直起腰身,茫然的脸上更添一丝愤懑。
  一个不是军人而穿着迷彩服的人,差不多就是一个失败者了。
  老人其间还掏出手机,停下来,可能在回微信,是告诉家人,他快要找到住的地方了吗?
  常晚观察了这么长时间,认定他不是坏人,坏人一般不会如此心疼钱的,他们常常不惜违法犯罪搞来钱,只是为了一下子挥霍掉。而这个老人,为了省几十块钱走了快半个小时,不屈不挠地一家一家这样问下去。
  常晚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个老人又从一家店里出来,他递一根烟给他。对方没有接,警惕地瞅着他,用中部方言说,我不吸烟。常晚多年的记者生涯,知道怎样跟陌生人打交道,他笑笑,问,大叔你看我像坏人吗?
  那人也笑一下,但还是挺紧绷的,眼睛闪出尖锐的光,上下打量他。
  我就住在你早先问过的那个旅馆。
  你跟我这么大老远,想弄啥哩?那人眼里现出一丝愤怒。
  我到这边办完事,刚好又看见你。还没找到合适的旅馆?
  对方有点尴尬地笑笑。
  大叔来北京干啥哩?常晚尽量用拉家常的口吻说。
  送孙女上大学,后天回家,想随便凑合两夜,实在不行就睡火车站广场去。他说得有点赌气,分明他不是那种去睡广场的人。   常晚说,我住的标间,有两张床,如果你不嫌弃,晚上可凑合一下。看你这样,睡觉不打呼噜吧?反正我一個,能有人聊天,也挺好的。那人目光闪亮地看着他,像探照灯一样想把他照个清楚。两个男人站在路边,都有点光脚不怕穿鞋的坦诚,亮出自己局面:你看,我没啥可丢没啥可惦记的,你还能把我怎样呢。
  那,晚饭我负责管了。那人语气柔软下来,四下望望说,刚才好像路过一个庆丰包子铺,咱晚上吃包子吧。
  行,想必你也累了,可以先回去休息。
  好好,那人立即同意,他急于想有个落脚的地方。
  两人很快走回旅馆,常晚给前台服务员说,他等的朋友来了,让那人拿身份证登记。那人似乎也很愿意这样做,彼此的防线又消除了一些。他用着守法公民的坦然甚至是小小急切,从包里拿出身份证,交给服务员。常晚扫了几眼身份证,没看真切,上楼的时候,那人递他手里,又让他仔细看了看。名叫何新政,比常晚大二十岁,来自一个省会城市。
  何新政倒在床上,将黑色双肩包和被子枕头靠在身后,很快睡着了。
  常晚把电视调到静音,看了两集连续剧。那人还没有醒,瞅了几回,他只是如此放心地在一个刚认识的人身边安睡,有些扁平的脸被电视画面一会儿染成红色,一会儿又涂满蓝色。他一动不动,双手交叉扣在肚子上,呼吸均匀,胸口微微起伏,像一个柔软的雕塑。一个男人可以睡成这样,就像……就像死去一样。自己睡着时也是这样吗?如此恭顺,如此依赖,对世界没有了一点戒备和抗争。眼看晚上6点多了,常晚轻轻关上门,下楼去到刚才他们路过的庆丰包子铺,买了15个包子、两杯稀饭,放塑料袋里提着回来。他觉得,两个不太熟悉的人,面对面坐一起吃饭,毕竟有点不自在,不如靠在床头,各吃各的。
  房卡开门声,使何新政惊叫一声,起身看了看四周,缓过神来,想起自己为何睡在了这里。哎哟,不是说好了晚饭我请吗?这咋一下子睡了俩仨钟头?昨晚火车上没有睡好。他进到卫生间关上门,一会儿出来,拿出自己包里塑料袋装着的洗漱用品,进去洗了把脸,说,你等会儿啊,我出去给咱再弄点吃食。
  他拿着手机,以那种拦不住的架势出去了,双肩包留在床上,拉链还保持开着的状态。常晚扒拉一下包里,只有一件破旧的上衣外套、一件长袖T恤。
  十来分钟后何新政回来,提了两个凉菜、两瓶啤酒。说都是给常晚买的,他不喝酒,也不吃凉菜,他胃不好,只吃几个包子,喝一杯稀饭。
  何新政的孙女今年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也是他当年就读的学校。在儿子儿媳商量着送孩子来开学的时候,他突然说,他也一起来,到北京看看,大学毕业四十多年,再没有回来过,这次他一起来,看着孙女入学,然后他就自己行动,不再跟儿子儿媳一起走。儿子知道他的脾气,也就听了他的,夫妻二人已经买好今晚返回的车票。
  何新政年轻时候,应该是个长得挺排场的男人。20世纪70年代,作为工农兵学员,走出农村,进了北京城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分回家乡的小城市,后来调到省城一家企业。唯一不好的是上大学前在家就结婚了,妻子是农村户口,夫妻分居两地,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虽然到城里来了,妻子却没工作。两个孩子还好,都上了大学,有自己的出路,夫妻俩日子过得还算平静。不想90年代末,企业破产,人员全部下岗回家,工资停发。一下没了收入,儿子面临结婚、买房,他拿不出钱接济,儿子也没钱给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傍晚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去两站路外一个家属院扫地,还摆过几天地摊,跟市容人员在街上打架,东西被没收。苦熬十年,直到六十岁,单位给办理了退休,才拿到退休金,一个月两千多块,夫妻两个,吃饭倒是够了,但想有存款,就比较困难。老伴前年脑梗,住了一次医院,出院后,人变得呆呆傻傻,连现在是哪一年哪一月都不知道,就只每天做饭,吃饭,拉话,看电视。
  常晚想起奶奶说的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现在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男人,只能困守在别人的房间,靠在床头吃包子,喝稀饭。那么他的自己行动,都是什么项目呢?
  何新政说,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大街看一看,有空的话,再回到母校转转,看看孙女。
  故宫想去吗?
  何新政沉吟一下,说,掏钱的地方,我不去,上大学时候,去过了。
  一起去吧,我给你买票。六十岁以上是半票,就三十元。
  那多不好意思,让你掏钱,咱俩萍水相逢,你叫我住在这里,已经很感谢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别人,你没看电视上,成天说的都是咋样防人。
  是我请你陪我去,我一个人也怪没意思的。
  按说你该喊我叔哩,你比我儿子,也就大了不几岁,可人到了社会上,还是称兄道弟好一些。当年我们上高中时候,搞大串联,天南海北,都叫革命战友,现在这样叫,不合适了。我说小老弟,你是来北京出差跑业务?那是每天发补助的,你住这小旅馆,就能省出不少差旅费。我们当年出差也是这样,拣最便宜的旅馆住。这样好,出一趟差,还能挣点钱。
  常晚不得不承认,他跟着这个人,偷偷观察他,请他来与自己同住,其实是想找个人说话。这样一个后天就是陌路的老者,今生永远也再见不到,可能会是最好的倾听者。他跑下去买来酒菜,就是为了让常晚吐露心声吗?他坚持喊大叔,而这人称呼他小老弟。
  电视画面还在闪烁,帝王伟业仍在继续,捉鳌拜,平叛乱,这些跟老百姓远得犹如天上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迷恋、好奇、激动?说来说去,还是对帝王将相感兴趣,普通人,哪怕住在陋巷,吃着菜根,贩夫走卒,三餐不保,却始终心系庙堂,操着国家大事的心,时刻准备着接到通知,洗把脸换身衣服,出门去过那种似乎能立即进入角色的伟大生活,就像这位老人,说起时政新闻,立即热情地发表见解。窗外的北京城快要安静下来,差不多每个人都回到和将要回到属于自己的房间。而常晚离开自己的城市,花着自己的钱,坐着火车来到这里,就是带着迷茫与失落,想在远方寻找到什么。男人不必时时坚强,也做不到战无不胜,常晚是一块被失败鞣制得温顺厚实的皮革,是生活和好的一团面,已经足够温柔,但还需要再醒一醒,揉一揉,擀一擀,捏制花样,变得更加合乎要求,而这鞣制的过程,擀碾的步骤,也包括向另一个混得不怎么样的男人倾诉吧。甚至,他潜意识里可能还盼望着一些意外,一场事故,这个男人刚才说那些都是编的,他压根就是一个骗子,一个作案分子,趁夜里他熟睡时拿走他的东西,或者在撕扯中打伤他,派出所的人来,将他带走,他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被人询问、指证,解释为什么跑到北京来,为什么将一个陌生人带回自己房间。总之,应该有个什么事件,不管是好事坏事,进入到他沉寂的生活之中,打破一下目前的局面。   电视一直是静音状态,帝王将相们只张嘴,不发声,因为他们都在倾听一个男人的讲述,一个失败者的懊恼。常晚后悔,他没有利用前些年,多考几个从业资格证;没有巴结好报社领导,混个部门小头头,免于被裁;没有经济头脑,将那些结识多年的大腕们哄得高兴,为他所用;没有利用记者身份,编织社会关系网,给自己打造一个平台;没有在纸媒倒塌之前,跳到更好的地方;没有趁着年轻脑子好,多多读书,成为一个饱学之士;甚至没有在前几年,敢于贷款多买两套房子,今年突然增值。总之总之,当你明白一切的时候,是晚了的时候。人生是一场竞技,力量不够的人,会被痛打几拳,扔下场来,擦着嘴角的血,默默离开。
  何新政静静地听着,不插话,不提问,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但分明,他是懂了的。电视里的宫廷争斗告一段落,广告无缝对接,一个年轻人跳出,为一瓶饮料而歌。彼此沉默了一会儿,何新政慢慢说,你们还算好啊,遇上好时代,信息流通,早早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是到六十岁了,才明白过来,才把这个社会看清看透。晚了,什么也做不成了。叫我说呀,不行,叫你立即倒闭,失业,没饭吃。理科好,文科也保险,富不了,但也穷不到哪儿去。我这孙女,我建议她学中文,中文是个万金油,哪儿都能抹一下,女孩家,轻轻松松,工作也好找。唉,不听我的,儿子儿媳也都不听。算了,管不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的心可没有老,还总想着干点啥,单位破产这十来年,尝试过很多。一开始,我设计过一个煤气阀门,安上后,省煤气,简单易行,就是一个小小的弯管,在我家煤气灶上试过,省百分之十几的气,这我都有详细的记录。跑了省上很多部门、单位推广,没人认可。我们搞设计的,东西不能直接转化成产品,必须得有工厂上马制作才行。后来,还给出版社干过校对。想着我设计图纸那么精细,干这个肯定没问题,可没想到汉字那么复杂,一个字有多种用法,看着是对的,一查字典,是另一个。保证不了时间和质量,人家也不用我了。我还自学过法律,帮人写状子,打官司,但又有了司法考试,考不过的,不能公开从事,只能背地里帮忙。我试了两年,没考过,太难,通过率才百分之十几。我还给报社当过信息员,就是看到街上哪儿出了啥事,赶快给报社打电话,他们采用后,根据反响大小给我钱,三十五十的,不稳定。后来又有了网络,人人都是自媒体,报社连信息员也不需要了。这两年呢,我又想回到老家磨面粉,你不知道农村人现在也懒了,怕出力,面都是买的。我们县上有个面粉厂,磨之前麦子拿水泡泡,磨出的面粉压秤,都是潮的,拿手一抓,能结块状,放家里都想发霉。我就想买一套旧设备,在自家老宅院里磨面,保质保量,就不信没有人来。可村里人都说,不行。为啥?我家不临街,过道窄,农用三轮车进不去,就离街上三四十米,都是问题。关键是孩子不同意,说太辛苦。想想也是,快七十的人了,自己拿不下来,雇人吧,也划不着,再说农村现在没有劳力,都外出打工了。
  总想起俺娘说的话,钱难挣,屎难吃。你不知道现在社会,人心都坏了,坏完了。农村里也都是坏人,总想沾你的光,想着咋咬你一口。我想开磨面坊,他们现在说风凉话,如果真开起来,要是挣住钱了,他们就会想法坑你,坏你的事,叫你弄不成。
  找来找去,就不信没有我能做的事,我就该一辈子受穷?其实这次到北京来,是听说我一个亲戚的小孩,有点手艺,在这儿揽活,给马路上铺地砖,管吃管住,每天工钱二百多,我想到他那儿看看,跟他学学。我能设计图纸,难道还铺不了地砖?肯定铺得比他们好。
  常晚说,可你是个技术人员,名牌大学走出来的高才生,怎能干那活儿呢?那是民工干的活儿。
  咳,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挣钱就行。一个月要是落四五千块钱,那多好的,我从来没有一个月拿过那么多钱。他眼里闪出光彩,好像钱已经到手的样子。
  哎,那你回去后,打算做啥呢?何新政突然问常晚。
  不知道,开公司或开店,没本钱,再就业,没有年龄优势,回老家去上班,不甘心。
  要是开个小店,卖生活用品,倒是稳定,可你一个大记者,面子上也下不来吧?而且见天捆死在那儿,你不像我们,破产企业职工,人也老了,干啥都行,只要挣钱。何新政说出了问题的实质,常晚也不反驳。何新政继续说,我是说呀,你要有啥新的事业,有适合我干的职务,我就去投靠你。我会画图纸,搞设计,工作认真,身体还好,跑腿也没问题。我这个人呀,没有坏心眼,就是脾气倔,性子急躁,这我自己清楚,所以总是吃亏。
  两人说话到很晚,常晚两瓶啤酒细水长流地下到肚里,晕晕乎乎,什么时候睡着的,也不知道。
  天亮了,从各自的床上醒来,发现一切安然无恙,两人完全放下了戒备,像是一家人了,相互招呼着,吃了昨晚剩下的包子,喝了开水,一起出门。何新政晾了开水倒进自己的塑料大水杯里,确保他外面一天喝的。在前台服务员的注视下,两人一起走出去,就像所有出差来京的人一样,早出晚归办事情。何新政见常晚没有带水杯,便在旁边小店,买了一瓶水,递给他,说到了景点可能会贵,还买了一袋面包片、两根小火腿肠,装在背包里。
  去往地铁站的路上,何新政对北京的市政、行人、建筑、警察等进行点评,多是批评嘲讽的语气,堂堂的首都北京竟然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让他这个早年在此求学的人失望。地铁安检处,工作人员让他们把水打开喝一口,常晚乖乖听从,何新政举着水杯大声质问,难道我这是危险品吗?你摸摸,还温着哩,我们外地人到北京来是参观学习的,难道是什么危险分子吗?工作人员不与他多言,总之不喝一口不让他进,何新政大有不理论一番不罢休的架势,双方僵持下来,挡住了后面的人。常晚劝解一阵,何新政很生气地喝了一口水,狠狠拧上杯盖,通过关口后,又回过头拿手指点着工作人员,低声咒骂。令常晚吃惊的是,他的咒骂非常凶狠,仿佛有深仇大恨。
  地铁上,两人并肩而立。过了几站,何新政突然转头说,你说说中国人贱摆不贱摆?这地铁上,半拉外国人都没有,偏偏要放英语,人家外国的车上,外国的旅游景点、公共场所,给你放中文不?拿你中国人当回事不?当年我评工程师职称,为个英语过不了关,整整折腾了三年。你说说,中国人为啥非得学英语?常晚笑笑,没有接他的话。他突然严肃地问,刚才地铁票,多少钱一张?来回票錢记下,我回去给你,说好的是给我买故宫门票,地铁票我自己出啊。常晚说不用不用,他执意问多少钱,常晚报了票价。他说,噢,在我们那儿,地铁也是计站的,但公交车全部一块钱,坐一站一块,跑几十里地还是一块,六十岁以上免票。前些年,我们有个市长说了,要让老百姓得实惠,从那时候起,市内公交车,不管是普通的还是空调的,都是一块。哼,都愿到北京来,北京有啥好的?他愤然说。常晚发现,何新政对社会上的事情有着一股强烈的参与愿望。有愿望的人,常因这个世界没有把他想要的东西及时送到眼前,没有按照他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而愤愤不平。这个何新政,有那么多力量用来愤怒,很小一件事,都会让他发脾气,还没有走到故宫,他已经跟人吵了好几架,锐利的目光看向四周,然后用洪亮的嗓门展开批评。常晚觉得,这样一个老愤青,竟然能平安无事,不挨打不出事故,全仗着周围人讲文明有涵养让着他,那么常晚,也决定对他忍让到底。反正他又不是什么坏人,他只是……对,他只是人穷脾气大,他对于这个将他抛弃了的世界,如孩子般踢打哭闹。   在故宫里,何新政安静下来,不再抨击时政,大概是觉得对于几百年前的事情,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他在那些大殿、廊道、花园驻足,似有沉思,凡有文字的地方,他都将自己变成一个认真的小学生,停下来伸着头仔细地看,小声念出来,还掏出本子,将一些数据记下,好像他要以此为参照回去搞什么工程似的。煞有介事地背着手,用脚步丈量大殿的宽度,口中念念有词,遇到有人挡住了他的脚步,他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人家,生气人家破坏了他的丈量,走到这头后,再走回去重新来一遍,拿本子记下来。他脸上认真的表情让人觉得这个地方与他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刚才在天安门西出地铁站,他一定要走到西华门去看一看。伸着头,探着身子,脚下不小心踩着了警戒线,门口的警卫指挥他,向外走,不许踩线。他后退两步,站在一边,用严肃的表情看着警卫,好像随时会跟人家上去理论。常晚吓得拉他快走,他站着不动,说,看一看怕啥哩。静静地站了好大一会儿,似乎希望碰巧看到什么隆重画面,作为此生的重要谈资。故宫里的常晚被人流推拥,走着走着,不见了何新政,回头看去,也望不到人。常晚走回一段路,见何新政站在一个台阶上瞭望,脸上表情是坏了大事的惊慌失措。是他又停下来记录什么而耽搁了。两人这才想起,还没有加微信,赶忙扫了微信,又存了电话号码,说再走散了,就发定位,打电话。到了中午,何新政掏出面包片打开来,又给常晚一根火腿肠,两个人边走边吃,吃完喝水。何新政为他这个英明决策很是得意,说,咱吃点东西,就不饿了,可以安心参观,来一次不容易,好好看看,下午闭馆时再出去。
  两人归来,天快黑了,都很累,尤其是何新政,毕竟快七十岁的人了,躺在床上长长地出气。刚才路过庆丰包子铺,他抢着买了十个包子,还给常晚买了一瓶啤酒、一份花生米。两人回到房间,先歇息再吃饭。
  吃着包子,继续看电视里的帝王伟业,何新政问他,后天飞上海的话,怎么去机场?常晚说,准备打车去,提前叫好了顺风车。何新政说,要不这样吧,我也晚走一天,明天我上亲戚小孩那儿去看看,后天我去机场送送你。常晚忙说不用不用,这里离机场很远,你回来要倒好几趟地铁,太麻烦了。何新政说,你听听我这安排行不行?后天咱俩一起退房,一起去机场,送走你,我直接去火车站,我回去的火车是晚上的,时间宽裕得很,游游逛逛。我不坐高铁,没意思。常晚问他,那你买到卧铺票了吗?现在暑期高峰,不好买哩。他说,要啥卧铺啊,无座票都行,车站随到随买。见常晚用疼惜的目光看着他,何新政羞涩地一笑,突然像个孩子,说,我没有坐过飞机,想去机场看看。
  第三章 励志姐
  下了飞机,立即感到空气的湿润,云层低垂,甜腻的热。常晚乘地铁10号线,坐了十几站,上到地面,在那一带转悠。他上次来出差,采访上海书展,就是住在这一带老城区,还在思南公馆听了一场文化访谈。上海这么大,不可能转遍,到曾经来过的地方,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白天风如细绸,夜里灯火温润,上海时时处处让人迷恋,而他怀着一种莫名的感动与酸楚,好像这座城市理解与包容了他的失败,看着那些历经风霜却仍然呈现尊贵的老建筑,行走在梧桐密密树荫里的窄小街道,都是单行道,汽车快速地开过,他竟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是大上海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临时客串小角色。一个中年男子,西装革履,体态矫健,从一座楼里出来,快速跑过马路,用手压着没有扣扣子的黑西服下摆,使它不至于飘飞起来失了体统,他要冲到马路对面打那辆差点跑掉的出租车。
  常晚有一个恶作剧般的心理,想伸出手指,戳一戳上海,看她有什么反应。上海报他以平静的面容,不怒,不笑,不嗔,不理。在一个路口,他看到一个老人,奋力蹬着三轮车,拉一车破烂东西,细白松弛的面容,因为热而变得粉红,淌着汗,掀起衣襟擦一擦,从他身边经过。上海人的长相,有那么几种类型,而这位老人,像选项填空一样,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上海也有穷人。他为这个发现有一丝窃喜。这个让全国人民眺望的城市,竟然也有失败者。不但有,还会有一大批,一定的。他们都在哪里呢?这个蹬三轮的老人是吗?他想拦住他问一问,老人离他很近了,三轮车快要蹭到他身上,是一车斗建筑垃圾。老人用全部力气和这一车垃圾在较量,这使得他面呈悲壮。劳作的人,自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叫人不能亵渎与打扰。
  常晚决定继续在街头寻找。上海人高傲,把外地人不往眼里放,攀谈可能性不大,那就默默观察吧,不需要询问,不必征求他们的意见,常晚自会看出谁是失败者。
  很多街道都很窄,显得楼房更高,他突然想起一首诗,他采访过的一位诗人写的:我从上海啥啥酒店二十三层的窗户望出去/啥啥酒店,啥啥广场和啥啥展览馆/把时间扭曲在一起/这个早晨闷热而华丽/我以外来者的眼光/对他漫不经心地一瞥/看见了上海的中心地带/在潮湿的八月里谨慎地涌动/并成为这个时代的脚注……诗里那些酒店名字、广场名字,常晚都忘记了。显然,这是一位成功者写的诗。每个人的人生格局与眼界,其实都在你的诗句里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一个普通人,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如果常晚会写诗,他顶多写一写家乡的小河、夜晚的灯光、母亲劳作的身影、妻子疲倦的眼神,再开阔一些,是吹过树林的风,感情无限延伸,把夜色拉长,累了,就停下来,和石头一起沉默。可人家不经意间,就瞅见了上海的中心地带,并且就成了时代的脚注。不用说,肯定是住在上海的繁華地段。
  前年,那位诗人来常晚的城市为新诗集做签售活动,在诗歌已经不景气的情况下,涌来的读者,坐满了书店摆放的凳子外,还站了密密麻麻一圈人。对谈之后是签售,面对排了几十个人的队伍,诗人不急不慌,在每一本书上都一笔一画地签上对方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还与读者间或说话。当他余光看到有手机拍照时,会适时抬起微笑的面孔,挑战一下人家的抓拍水平。人群慢慢蠕动,他似乎很享受这个队伍,每一个笔画从容不迫。常晚那本签名书是提前半个小时,在书店楼上贵宾室采访时签的,书店提供的书。诗人要乘三个多小时后起飞的航班,但他没有一点着急的样子,因为他知道身边的人都在为他服务,也知道这年头追诗人的人,毕竟有限,统共也就百十来人。当他签完最后一个字,起身离开,汽车就会在书店门口等他,他的箱子、提包也不用他操心,他那种从容的样子,让人觉得飞机也会等他的。   而常晚怎么也生不出俯视上海的豪迈,他住的是一家小酒店,统共四层,没有电梯,楼梯上贴的二十年前流行的粉红色瓷砖,好几个地方被磕掉一块,疤疤拉拉的,露出里面的水泥。房间很小,横长的一扇窗户,高高地悬在墙的上方,开窗关窗的时候,要站到床上,并且窗户外面是另一个楼房的墙体,视线出去几米就被切断。酒店有点落寞地待在一条小街上,里里外外到处呈现着为省钱而迁就的局促,当然也有着为像他这样人而守候的贴心与平易。你尽可以出门到街上,去感受现代化的大上海。
  路边一个小小的敞开的水果店,房顶很低,大个子进入都有点窘迫感,门口小桌上,一次性塑料盒里,西瓜、甜瓜切成块,放了一个塑料叉子,蒙了塑料薄膜。他问了价,忙碌的店主是个五六十岁的男人,正在给另一个顾客称桃子,告诉他,十五元一盒。可够贵的,再一想这是上海繁华地段,他好几天都没吃水果了,便拿了一盒甜瓜,走进去交钱。店主又要给另一个人打开冰箱拿冷饮,恨不得再长出一只手,先在冰箱旁边的墙上,扯了个塑料袋要帮他装好,他说,自己来吧,店主转身开冰箱取东西了,他在一筐桃子上面,用塑料袋装好那盒甜瓜,将十五元钱放在桃子上,走出了低矮的小屋。店主的声音突然追出来,哎你把十五元钱给我付在哪里了?微信扫了吗?他叫得是那么急切、投入,十五元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比上海自贸区建设,比全球石油价格浮动要紧多了。用的是上海普通话,这个地段的人都知道,出没于此的,多半是外地人。常晚又走回店里,指给他看桃子上的十五元钱。店主拾起钱,立即满面笑容,连说了两个对不起,还对他挥挥手道了再见。他很想问问对方,你感到过失败吗?甜瓜卖这么贵,挺挣钱的吧?但那人又给另一個顾客称葡萄去了。上海人务实,忙着挣钞票,没有时间考虑成功或失败。
  这么大的上海,竟然没有一个他认识的人,他如一粒尘埃飘浮。第二天傍晚,街灯刚刚亮起的时候,他路过一个国际品牌折扣店,站在马路这边望向对面,富丽的颜色很是迷人,关键国际品牌和折扣两个元素,很吸引人。他等待几辆汽车快速驶过之后,过了马路,进到那家店里,是卖皮鞋和皮包的,价格是挺便宜,但全是仿制品牌,因为有一个女式皮包,他去年听到报社两个女孩子议论,从美国代购那里直邮,一千多元,国内商场卖两千元,而这家店里,要价三百二,还能打折。上海人也卖假货,这个结论让常晚再次心中窃喜,又莫名地一暖,大上海多么有人情味啊。他拎起那个包,左右看看,想着要不要给妻子买一个。中年男店员走过来介绍说,这是这个品牌最受欢迎的款式,能直背能斜挎。说着掏出里面的长带子,从两边扣上,提起来给他看,确实很精巧,关键是价格便宜。常晚有点动心。但他面色平静地问,还有别的样式吗?这个稍微有点简单,我爱人可能不喜欢。再用挑剔的眼光看去,这冒牌货,不知怎么就显出一点削薄与贫气,这种样子在正品是简约,在仿品就是简陋,跟二三百的价格,倒是蛮般配的。常晚听人说,现在很多女士都背高仿的包包,一般人看不出来,只有自己知道。
  这是经典款式呐。那男店员说,你真心要吧?还有别的样式,旁边库房里有的。常晚表示感兴趣。男店员叫前面给人拿鞋子的一位女店员说,你带这位先生去库房看看好吧?他走过去接替女店员的工作。
  两人出了店门,到后边巷子,拐到背面,钥匙打开门,进一间屋子。女店员路上已经问了常晚想要哪一类的。常晚说,皮的,软的,轻的,能背能挎,能装东西。他上个月听妻子说过,她想要一个这样的包,出门买菜办事时,能把胳膊和手腾出来。女店员已经打开灯,一个包与箱的小世界呈现在眼前,行李箱立了一地,形成一个平台。女店员揭开帘子,从里间拿出几个包,嘴里说,软的,轻的,斜挎的,能装东西的,立即四五个包出现在平台上,红的,黑的,绿的,蓝的,给常晚说,你慢慢挑啊,我微信上生意来了。她坐在一张凳子上,低头看手机。常晚从那几个中,挑出两个,比较来去,干脆拍了照片,给妻子发去,怕她没有及时看,又打电话,假装信号不好,走出门外,小声说,质量挺好的,关键是便宜。妻子用着完全信服了上海的口气说,嗯,两个都挺好的,你定吧,营业员是女的吧?让她帮着参谋一下。
  于是常晚走回来问女店员,她觉得哪个好。白白瘦瘦的女店员,又是上海人的选项填空,甚至再精确些,是严格按照那种徐娘半老,文化不高,极其爱美的上海女人长的,穿件粉红衣服,稀疏的头发吹了蓬松造型,类似于早些年的爆炸头,尖尖的嘴巴,快速地说话,声音有些沙哑:看先生你的样子,很儒雅的,爱人一定也有文化,这一个墨绿的蛮好的哩,符合你所有的要求。这女人呈现出十分敬业的样子,在她看来,为了卖出一个包包值得说很多话,稍微夸张些的赞美也是允许的。常晚其实已经很满意了,南方人做什么都精细,仿也仿得挺好,他只是在两个里面拿不定主意,便假装说,到底是不是真皮的?我看怎么不像。女店员说,啊哟你说这话气死我啦!但她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倒像是撒娇,变戏法一样,手里有了一个打火机,噌地弹出火苗,对着包底燎过去,手法十分轻盈,挨上离开,挨上离开,非常快速,最终那火苗根本没有挨上,倒是吓了常晚一跳。如果不是皮的,立即就着了呀。她说。
  常晚想,何不两个都拿上呢,给妻妹一个,那远在乡村的娃她姨,背上一个来自上海的皮包,将是一件多美的事?关键是便宜。来一趟上海,若不买东西,回去的路上后悔就来不及了。人在离家的时候,总是会对家人怀着柔情,那么,要不要给女儿也买一个呢?她明年大学毕业,背上一个来自上海的皮包去找工作,走向社会,多好的。关键是便宜。他将这个孔雀蓝的拍照微信发给女儿,问她喜欢吗?他想,等两分钟不回微信,他就打电话。女儿很快回了,连说几个喜欢。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女店员一直在手机上忙碌。
  他说,三个都要的话,再多打点折吧。
  女店员说,我们打八折的,你要三个的话,给你打七折好了,价都不一样的,打完都是二百多吧。但常晚知道,这不是最终价。他说,再便宜些,你这都是冒牌货。那女人说,啊哟你说这话气死我啦!我们都是正规的加工企业,得到这些品牌许可的,你看,有执照的。她从手机里调出营业执照的照片给他看。常晚兴趣不在执照上,被动扫了一眼,也没看清,那女人也不需要他看清。两人饶有兴致地进行砍价,这女人不时说,稍等我微信生意又来了,低头对付一下手机,然后说,这一会儿做成三单生意了,我们的货走得非常好,关键是品质好,一会儿扫个微信,你朋友有想要的,我负责发货,快递费我包了。她轻轻拍拍胸脯,发出空洞的声音,显出一种豪迈,突然又不像上海女人了。常晚觉得,她应该叼根烟卷的,对,她一定是抽烟的,不然怎么有打火机,她的嗓子也是哑的。上海人干什么都有一种敬业精神。他中午在一家小有名气的餐厅吃一碗阳春面,服务员是位个头不高的年轻女子,穿着干净的黑色绲红边统一制服,鸭蛋脸精雕细刻,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等待常晚点餐的时候,她无意识地向窗外看了一眼,沉静的面孔呈现安心隐忍又不屈不挠。她不该干这个工作,她想随时走向更精彩的生活,她甚至储备好了过那种生活的气质与涵养,上海女人的一生都为此而磨炼与等待。当然如果那种生活不来的话,她还会认认真真地为顾客端饭,踏实地干好眼前的一切。几分钟后,她沉默地为他端来面条,手里拿着餐巾纸裹好的筷子,轻轻地放在他眼前。那女子脸孔无论如何算得上漂亮,尽管没有化妆,尽管有了细小的皱纹,但仍然有一种令人尊敬的气质。那么阻止她有更好职业的,一定是身高原因,她穿着统一配置的平底黑布鞋,双腿短而秀气,矮得坦坦荡荡,矮得楚楚动人。常晚想问问她,你是失败者吗?可那女子脸上有一种柔软的坚硬,不愿多说一句无关的话,她礼貌,她得体,她尊重你,但这一切与你无关,只是她自己的事情。常晚在身后注视,她又走向另一个桌子,收走顾客吃完的碗盘。而眼前这个卖包包的女人,差不多是可以问的咯,但是她那么忙,微信生意不停地来,根本没有机会讨论失不失败这个话题。这个话题会让她莫名其妙,她或许会说,啊哟你说这话气死我啦!   砍价几个来回,常晚终于亮出底牌,三个一共五百。那女人说,啊哟不行的,没有这么低的价,都是全牛皮的哩。头摇得花枝乱颤,脸上的粉也快要掉落下来。常晚咬定五百元,那女人说最低六百,一会儿又说,五百五好了。常晚说,五百,来,微信支付,我扫你。那女人说,好吧,难为情,但是你给我现金,我微信上钱好多了。常晚掏出五百元现金,放在她面前的箱子上。那女人收起钱来,给他将三个包分别装上,再拿一个大塑料袋装在一起。她锁好门,在夜色中跟常晚道了再见。
  常晚毫无目的地游逛两天,每天走路超过两万步,将自己走得很累,脚底板疼。再次被上海的灯光温柔地照拂着,他停下脚步仰视那些老建筑,大门里曾经进出的人,都是怎样的成功者与失败者。注视路边一个个狭窄得胖子都不好进去的小门,每一个门口,规范尺寸挂着门牌号码,不论建筑的大小与门的宽窄。他伸出手,轻轻抚摸了一下那个铁皮门牌。每个弄堂门口有一个玻璃亭子间,亮着灯光,有的里面有人,有的没有人。他拐进一个亭子间里没有人的弄堂,向里面走,一个门突然开了,出来一个男人,与他迎面走过。他并没有受到盘问。他轻轻走在影视作品和书中无数次描写过的地方。他看见那些小小的窗子,拉着窗帘,里面亮着灯光。他看到小小的窗台上,摆放着一个个小花盆,那些花盆似乎都擦得干干净净,不,是因为空气湿润,根本没有尘土落上花盆,里面不知名的花,在灯光里,静静地呈现开放的姿态。他身边经过一个女人,用嗲声嗲气的上海普通话在打电话,叫北方人听了,不由得要起鸡皮疙瘩,觉得这不应该是她的真实状态,可那女人确实在说着办公室呀,开会呀,文件呀之类的事情。
  他怀着被上海人总体看作乡下人的那种满足与获得,那种失落与忧伤,那种类似于奋进、妥帖的心情,决定回家。他来的那天就在手机上买好了明天下午三点从浦东机场起飞的飞机,这样将两个机场都经过了,由西到东,他的行踪穿越了大半个上海。
  他提前四小时进入出发状态,退了房,来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大馄饨小馆子吃了饭,坐地铁,换乘一次,来到机场,将一个个程序走完,来到登机口,离登机还有半个多小时。坐了一会儿,听到晚点的通知,飞机从前站还没有起飞。
  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手端相机,站在玻璃幕墙那里,抓拍飞机滑行的画面。那飞机像一只大胖鱼,缓缓地由停机坪上过来,向旁边的登机口靠拢,朝着伸出的廊桥上依偎过来,舱门对准廊桥。仿佛直到这一刻,这个钢铁制造的家伙,才回到现实生活,而之前在天上飞行时,只是一种魔幻状态。有时候常晚看到天上移动的那个小白点,夜晚时候,它们是一闪一闪的小红点。常晚家的院子上空是飞机航线,每过几分钟,就有一个小红点闪烁前进,实在不能想象一个小点承载着那么多人,还装着行李,装着吃喝用度,装着情感,装着思念,装着焦虑,装着成功与失败,装着一样都不能少的人间万象,莫不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超度着这一切,使他们暂时脱离地面?这个女人,可能也时常产生着类似的胡思乱想,因为她拍完照了,相机拿在手里,还是专注地站在大玻璃跟前,注视着那架飞机。它静静地停着,与那只廊桥严丝合缝地对接在一起,廊桥就像是飞机长出来的一部分。乘客们鱼贯而出,经由这个管道,将自己输送到各个出口,由这个大楼排泄出去,奔向自己的生活。那女人穿着造型有点夸张的A字形丝绸连衣长裙,湖蓝色与白色过渡,下摆快要拖到地面,显出一点稍嫌造作的文艺范儿。刚才她走向玻璃幕墙的时候,丝绸翻卷出浩荡的波涛,此刻它們恭顺地下垂,安静得让人担心,好像要出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已经不年轻的女人,里面穿着一条紧身裤,抵御公共场所的空调。她们的包里,一定还有一条披肩,随时会拿出来,护住容易受凉的肩膀。外人看到她们光鲜亮堂,稍一接触,就知道从头到脚,全身都是小毛病。
  那女人走回来,坐在常晚旁边的座位上,确实不年轻了,脸比背影至少大了二十岁。她伸着胳膊,把相机拿得挺远,回放刚才拍到的画面,一看就是眼睛花了。当她感到常晚也转过脸在看时,她将相机移一点过来,细手指摁着,一张张闪现在两人眼前,然后她说,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出真实发生着的画面,眼睛看到的,是那么生动立体,一拍下来,就成了死板的平面。她轻轻叹了一声。
  这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女人,脑袋尖尖,头发长长,眉眼间有一股柔软而忧郁的气质,拿那么大的相机仿佛力不胜任。她将相机上的图片倒到手机上,然后发微信群。她说她在办一个摄影培训班,群里已经有近百名学员,在线为学员们传授摄影知识,而这知识也是她自学来的。她主动提出加常晚的微信,开玩笑说,放心吧,不会硬拉你进群的,也不会兜售广告。这个年龄的女人,总是话多,每个话题都是一个线团,扯起头就没完,任什么也挡不住她们说话的欲望,不但说话,还开玩笑,还仰头张嘴大笑。
  可常晚感到,这个女人,她的大笑和夸张的语调,都是为了掩饰某种情绪。有一种人敏感细微,如昆虫的羽翼蝴蝶的翅膀,接收到最细小的振动与声波,长久遭受丝丝缕缕的打磨及浸润,静水深流,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与共鸣,不免心灰意懒,疲惫而忧伤。这个女人呢,要不断提醒自己,才能保持在喜乐状态,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深流之下,所以她不时大笑两声,以排遣某种尴尬。
  四十年前,她是省体操队的队员。当年挑选她时,教练希望她将来个子矮一些,最好不要超过一米五八。为此专门到她家看了她父母的身材,估计她不会长太高。果真,十三岁后,她的个头不再长了,小巧玲珑,四肢修美,很符合一个体操运动员的身材。那时有一部电影《乳燕飞》,她看了好多遍,激动得快要落泪,认为自己就是娜仁花演的那个幸运儿,训练的时候,觉得自己终将飞翔而起。然而,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出成绩,顺利地走向大型比赛场,让人们看到她在电视直播里翻杠,跳马,旋转,落地。每一个那样的人后面,是千百个失败者的身影。完美的个头并不能决定着她脱颖而出,十五岁被定论为再没有前途,终结了体操生涯。
  三十年前,高中毕业待了两年业的她,参加公交公司的乘务员招工考试。文化课通过后,发放一个表格,到指定医院检查身体。除了查健康情况外,公司对身高有着要求,男一米六,女一米五五。因为这些人卖几年票之后,都是要开公交车的,身高不够的话,踩油门够不着,不利于安全。   秤台上铺了一张报纸,每个人脱掉鞋子站上去,颇有点刀下见菜,不容含糊的意思。搭眼一看个头够标准的,那位女护士也就不太认真看,随便地说,一米六二,一米七三,让人觉得她会对每一个人,都这样随意一报似的。她走上身高体重秤,心里很是紧张,她的体重远远超了,因为停止高强度训练后,她很快发胖,又处于一生中最容易健壮的二十岁,沉重的肉身,再也飞升不起来,根本看不出她曾经灵巧地运动。但人家对体重没要求,只在意身高。她想踮一下脚尖,那个负责看秤的女人按了一下她的肩膀,凑上去看她头顶,报给填表格的人,一米五三。
  一周后,公布录取名单,红榜贴在院子里传达室的墙上。匆匆看一遍,没有自己的名字,再仔细看一遍,还是没有。旁边的人走了几轮,到楼上去拿到招工表格离开了,她还站在那里,将那写有三十多个名字的红榜看了好几遍。社会给她上了人生又一课,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某个名单里没有你的名字。她记得那个叫王丽娟的,并没有比她高,她当时在医院里的玻璃门前跟她站在一起,用余光看了的。因为知道有身高的要求,所以几个个头比较低的女孩子相互暗自打量。可现在红纸黑字的录取名单上,却有王丽娟的名字。是不是搞错了,把我名字漏写了?她去到楼上人事处办公室,一名戴眼镜的黑瘦男人,正在办理发放招工表格,还给每人一个盖了章子的淡蓝色小卡片,说,从今天起,凭这个卡,免费乘坐市内所有公交车,等到手续办完,用这个换工作证。她问人家是不是漏了她的名字。人家说不可能,名单都过了几回,一个个对呢。那人从身后另一沓表格里翻到她说,有传染病和身高不够的不录取。她说,我文化考试挺靠前的,我将来不开车,我卖一辈子票,还可以干别的工作,调度员,修理工,哪怕打扫卫生也行。那人说,可我们招工都是按照驾驶员身高招的,这叫行业标准,知道不?说完挥挥手,那意思是让她走开,不要妨碍后面的人。有一对父女,来给女儿领取招工表格,那女孩刻意穿着一双酱黄色人造革高跟鞋,鞋跟和底子是一次成型的黑色橡胶,那个烘托她身高的鞋跟大约三四厘米,衬得她娇小的身材也婀娜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高跟鞋还很少见,一般姑娘家能穿一双方口平底黑色皮鞋,已经很不错了,而她的这一对后跟,就有了明显优势。显然人家是有备而来。她又来到楼下,再次站到名单前,好像这名单在她离开的几分钟内就会有变化,传达室那位大爷变戏法似的又贴出一张正式的,刚才那个,只是预演,考验一下你们的应变能力。那对父女走下楼来,没有立即离开,似乎要欣赏一下女儿将要成为其中一员的这个大单位的机关院子。尽管经过培训学习之后,会被就近分在下面分公司里的某一个,被固定在某一辆车上,与这个院子其实非常遥远,但这个绿树成荫的小院,对他们来说是那么温情可爱。那对父女站在树下,默默看了一会儿她的背影,父亲给女儿低声说,并不比你低,你看,头顶还尖尖的,好像还能长高。那个穿高跟鞋的女孩子,收回了笑容,走到她身边,因为之前的报名、考试,都见过面,相互也算认识,只是不知道名字罢了。那女孩与她并肩站在一起,默默地看着名单,也是很想让名单上有她的名字。其实很想给她说,当时给量身高的护士十块钱,她就不会按你,直接给你报一米五五。她肯定会转过头,用谴责的目光看着高跟鞋女孩,或者她会直接说,你那天为什么不跟我说?那女孩会说,当时你没跟我们走在一起。张少鸽男朋友的表姐是那个医院的护士,提前给量身高的人说了,本来只是答应给她一个人帮忙,但张少鸽好心,又给我和王丽娟说了,所以我们几个等到最后,大家都量完,才过去的。最后我们主动凑了五十块钱,让张少鸽交给量身高那人了。高跟鞋女孩思忖着,能不能说,敢不敢说,如果不说对不起这个见了几回面的女孩,如果说了会不会有风险,而且也于事无补。她们是如此单纯,犹如一粒水滴,而将要面对的社会复杂如大海,女孩咬一咬嘴唇,父亲在大门口叫她。那女孩最后看了她一眼,走到父亲那里,两人消失在大门外。
  当时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最大理想就是进国营企业,有个正式工作。对于她来说,进星级大酒店不可能,人家除了身高外,还对身材、相貌、气质有着要求,所以她很向往公交公司这样一个大单位,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让你失业的地方,城市不断扩展,公交车总是不够用。
  其实,她的理想是考公务员,因为她家楼下一个姑娘,考上了公务员,进入市政府工作,她妈整天拿这说事。可公务员考试要大专以上文凭,那么,就一边干临时工一边参加自学考试吧。
  她还参加各种招工考试,假肢厂,糖果厂,纺织厂,玻璃厂,还考过报社、杂志社……她才知道社会分工如此之细,各行各业,各有门道,社会这个轰轰运转的大机器,半个零件都不能少,每个机构进人,都有着自己的条件与标准。只要沾上国营二字,她都去考,反正就是一门心思要投入体制的怀抱,先有个正式单位,将来有好地方可以调动,这是她和父母的一致思路。最后她考上了市织袜二厂,一听名字就是个小单位,但总算是国营企业,进入了“正常人”行列,接下来才能考虑婚恋问题。工作单位与性质也是介绍对象的重要砝码,国营,大集体,临时工,这是当时青年工人的三个档次,容不得含糊。
  成人自学考试规定的课程,春季、秋季各考一次,每门考试及格后,发一个成绩单,考不过的,明年再考,全部课程合格,拿上成绩单去换取毕业证书。还差两门课,全部都在秋季,该进考场了,她妈突然心脏病发作,进医院急救,她只好放弃考试。第二年秋天,过了一门,另一门差两分没有及格。第三年,她怀孕,要生孩子。考试日期在月子里,分明是考不成了。好在孩子早生了十来天,考试的日子,是她满月之后。她升起一丝希望,拿起书本复习,抱着孩子一边喂奶一边看书。这次如果考不过,還得等到明年秋天。她陷入焦虑之中,从而明白,所有的痛苦来自于你有追求有理想,而目前能力毕竟欠缺,手中这本薄薄的书,所考内容都在里面,如果都能领会了,背下了,怎么能考不过呢?好在月子里有的是时间,翻来覆去看书就是。
  她冒着生产后的虚汗,走进考场。
  那一次,你考过了吗?常晚问。
  过了,六十二分,挺惊险的。后来我明白,像我这样的人,是拿着自己并不过硬的现有条件,想在这社会上谋到想要的东西,那就比较困难。   接下来,她着手考公务员。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千千万万人都想进入公务员行列,录取的只是有限的几个。她都快考疲了,很想放弃,但已经考了几年,干吗不再试试呢?终于第五年,考上了公务员,她已经三十出头,由将要倒闭的织袜厂调到了区粮食局工作。真是人生处处有惊险。
  姐你还是挺厉害的。常晚由衷地说。
  唉,失败者,失败者。那女人自嘲地笑笑。
  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是人生最大的胜利,怎么能是失败者?
  有一种說法叫越成功越失败,因为你走上一个台阶,看到更大的世界,感到更大的落差。公务员干了快十年,觉得这样日子也挺无聊的,每天干同样的事情,现在就知道你将来的结局,并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实现人生抱负人生理想啥的。那么人生价值到底在哪里?我常想这个问题。还没等我想明白,事情就起了变化。前些年不是喊叫着转企改制吗?号召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好多单位是光说不动,只有我们领导,要给上级表现,率先将我们区粮食局改成了粮食公司,转眼之间,我又成了企业职工,而他改革有成绩,提拔走了。那些面临退休的人,退休金是公务员的一半,天天咒他骂他。可人家活得好好的,去年又升官了。
  就这样把我们推向市场,很快不行了,工资都成问题。我呢,就在单位办了停薪留职,开了个茶文化公司,咳,其实就是卖茶,想说得好听一些,整个什么文化。
  姐,你的人生经历,是很励志的。那你说,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成功没有标准,失败也没有标准。就像是同样说没钱,有的人没钱吃饭,有的人没钱买飞机,有的人一个月挣五千元高兴得很,有的人会因此跳楼。二十多年前,我月子里抱着孩子看书复习那会儿,焦虑和痛苦,现在还记得。那时年轻,那种奋斗精神,蛮可贵的。现在常常失去那种斗志,有时候就想拉倒算了,什么也不要做了,单位里已经办了内退,孩子也大学毕业有工作了。但人总是要有梦想,有期待。你可能笑我哩,五十多了还做梦。人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就会痛苦,会不安,一天不做事情,好像自己有罪似的,陷入焦虑自责之中。
  “那你还好,有事情做,而我呢,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常晚说。
  有失败感证明你对生活还有期许,我就是常常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激发起永不服输的劲头。
  语音播报不断响起,一听到他们的航班号之后是“我们抱歉地通知您”,就知道持续晚点。乘客们也是无奈,低头看手机,闭眼打瞌睡。已经晚了两个多小时,但二人因为谈得投入,并不觉得烦恼,好像机场有意安排的这一切,为常晚这趟为期几天的出走奏响一段别有意味的尾声。
  那女人有着非凡的倾诉欲:什么都不好做的,我也常受失败的打击,去年夏天销路出现问题,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连房租都没钱交,差一点被赶走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多大的事,就得受多大的麻烦,上天创造了我就是因为爱我,让我来这世上走一遭,流尽汗水与眼泪,经历失败与打击,然后我小心翼翼地伸出舌头,品尝到荆棘上蜂蜜的甜美。女人处于一种神经质的激动,嘴唇上开放一朵唾液小白花,自己意识到了,拿出餐巾纸擦一擦,再次露出细手腕上一只厚实的小口径白玉镯,玉的盈润衬出手腕的枯黄,好像不是为了好看,只是为向人表明她买得起,也只有她的手能够戴进去。那种自认为沾了点文化气儿的女人,常会戴上一只这样的镯子。她又顺势擦了眼睛,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中年妇女,容易激动,话又太多。老弟,回去后我要请你吃饭啊,还请你到我的茶楼来喝茶。这次出来好几天,没有人跟我说说话,感谢飞机晚点,让我一次说个够。请不必担心,也不用多想,我不会勾引你的,我已经对男人失去兴趣,从四十五岁之后就告诫自己,我将再也不会主动跟男人怎么着。当然,年轻时候也没有主动过,现在更没有必要了。她粲然一笑,黑瘦的脸布满皱纹,突然间挺可爱的样子。
  常晚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崇拜的感觉,在这个娇弱的女人面前自己反而很小,他手足无措般的,将袋子里的包拿出来看。女人说这包真好看,问了价钱,拿过来看一看,从包带子的边缘接缝处,仔细抠一下,断定不是真皮。常晚也像她一样抠一下接缝那里,现出过分的弹性与柔韧,果然是人造革。他惊叹南方人仿制手段如此高明,怎么看都像是皮子,却竟然不是。
  “假如你无法断定真假的话,价格就是最好的判断,真东西不会是这个价位。”女人说。
  常晚心中小小的失落,但一想,价格实在可爱,样子款式也都好,不是真皮,又能怎样呢?毕竟是在上海买的。
  突然有人惊呼:来了,来了!他们转头看向停机坪,那架晚了三个多小时的飞机,张着双臂,怀着急切与歉疚,滑行而来,靠近一直伸出去的廊桥。啊,终于来接我们了!有几个人扑向玻璃幕墙,要目睹飞机走近的场景。正说话的女人也拿着相机,跑了过去。而那座廊桥,张大嘴巴,苦苦等待几个小时,它已望穿双眼,时刻准备着,嗷地一口咬住,来个长长的热吻。
  飞机缓缓停下,对准,似乎又向着大楼的方向挤了挤身子,与廊桥紧紧吸附,两相依偎成一体。
  等飞机上的乘客下完,待空中乘务员收拾一下机舱,很快,他们,就可以登机了。
  责编:王十月
其他文献
推荐语:苏瓷瓷(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在黄明洋的诗歌里,所有的日常事物都不再简单。在《写给古小姐》里,他倾吐的绝不只是爱情,诗人把自己置于向“古小姐”——这一精神象征抒情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写作。“涪江边”“九月的合川”“图书馆十一楼”直到“祖国的土地上”“你的第三首诗里”,从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到想象所达之地,从生活轨迹的记载到内心战栗与燃烧的捕捉,诗,由此展开了更开阔、延伸的空间。
期刊
推荐语:臧棣(北京大学)  怀疑与朝气在青春的感觉中一直是一对充满激烈内在纠葛的难题。刘西溪这组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将青春的朝气用于人生的反思,作为诗人他不走捷径,直面青春经验中的种种问题,但骨子里,哪怕再多的灰色地带,也拦不住他坚信自己能凭借诗的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的,诗是一种寻找。他的写作验证了这一点。  野鸡、鬣狗出没在草丛里,这是镇上唯一的学校。  打领带的人也在这里出没。  还有
期刊
推荐语:刘大伟(青海师范大学)  颂体诗可追溯至《诗经》,内容以宗庙祭祀为主。后世宗庙颂诗开始流向民间,大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文人诗词中较为少见。自“十七年文学”开始,涌现了许多与时代话语紧密联系的颂诗,但因其艺术性的薄弱而少有人提及。近些年,很多诗人重新开启了颂诗体式,以期呈现“大的主题”“深的思考”和“强烈的抒情”。校园诗人郭旭升完成的组诗《颂词》显然具有这样的创作意图。  诗作《命运》以
期刊
推荐语:花宏艳(暨南大学)   张雪萌擅长在诗歌中营造一种现实之上的环境氛围,并在这种特定的审美空间内,力图超拔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与品性。   若说《海拉尔》是寄托着作者心灵原乡的个性之诗,那么《假若我有一个孩子》则是通过内视角的转化,表达出对人类“同一的爱”的企盼的共性之诗。《海拉尔》这首诗歌中,诗人借“腰刀”“桦树”等典型意象带领读者走入北方草原的氛围。乡土情结的外衣下,包裹的是对传统消亡等
期刊
推荐语:贾小瑞(鲁东大学)  余声的诗,我读得不多,好像也没必要尽读,就像我不清楚此时开得正艳的花儿的本门旁族,但不影响我在多彩的影中浸入春的深处。  还记得曾经读余声的诗,就留下了诧异的初印象。这一次,细读将要刊发于《作品》的五首,出乎意料的感觉又冒出了。余声正是二十出头的青春年少,却没有青春写作常见的情思意绪,没有漫溢字外的感伤,没有无序的挣扎。诗作也大体平缓、简净,少青葱季的燥急、繁复。转念
期刊
推荐语:张丽军(英国斯特林大学)  马晓康是中国90后作家群中亮眼的一颗新星。马晓康近年来不仅写作了大量有历史深度和深刻个人生命体验的诗歌,而且创作了反映自己留学生活的21世纪中国留学生长篇小说,取得较大的文学成绩。这次,马晓康呈现给读者的是他对留学生活进一步打磨、提炼的留学生小说。事实上,五四时期,创作社的郁达夫、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就是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文学。百年后的今天,马晓康的当代留学生小说呈现
期刊
砰砰响的玻璃  惊醒睡梦中的我  父親站在阳台落地玻璃边  不得其门而入  瘦弱的父亲已推不开  一扇进屋的门  就如曾经走南闯北的他已认不得  独自归家的路  前后出来查看的先生与我  只见玻璃门洞开着  而房间里父亲正在熟睡  是谁在我的梦里敲玻璃  岁月越来越频繁地揭露  我内心的软弱
期刊
魔头贝贝的诗  蠕动者  月亮若不孤独,就只是星辰一粒。  黑暗密不透风。但隔着一条马路  一道墙,母亲在吹拂。  盛开的灯光下,酒瓶一地  像还没绽放,就堕落的果实。  砧板闪烁着被刀刃假释后的回音。  影子相拥着入梦。  苦,在糖罐里。在冥王星与  官庄镇之间。像坟头摇曳的小花。  词句上缠绕的  永别:勒着喉咙的铁丝。那是  一支潺潺的笔,喊不出来的刺。  翠绿的青春在洁白的瓷盘中冰凉。  
期刊
当学校放学,我俩来到我家后院练习格斗。我们想让彼此变得更加强壮。在草地上,在松树和杜松树的树荫下,我和戈登扔掉背包,将浅绿色的花园浇水用的水管,一根接一根,做成一个圈。然后我们脱下衬衫,戴上金色的拳击套,开始格斗。  每轮两分钟。假如你踏出这个圈,你就输了。假如你哭了,你就输了。假如你被击倒或者你大喊叫停,你就输了。之后,我们喝可口可乐,抽万宝路,我们的胸部起伏着,我们的脸蛋都是深浅不一的色块,青
期刊
现在我要说了。我要说我们村庄的秘史……我知道它会遭到全村人的否认,无论是哪一个人。他们应当还会愤怒:怎么会,怎么可能?谁告诉你的?这是污蔑!  是的,我知道这个结果。但我还是选择要把它说出来,信与不信就交给你来判断吧。我不能总让自己的心上压着块石头,何况,我都已经……  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我的爷爷还活着,那时我的爷爷也才十一岁。就在他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一场了不得的战争:建文二年(1400年),村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