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问题设计是课堂高效的保证。教师应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简洁、明确、适度等基本原则,围绕着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问题及相应的问题链,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空间,从而高效低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课堂教学高效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巧妙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习的指向性和主动性,从而出现“话”学生自己说、“情”学生自己抒、“题”学生自己解、“法”学生自己探的局面,使学生在“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情”中信,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设计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引导到阅读、思考中。
一、问题设计应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提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授课。
1、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老师可否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有个别学生答可以,原因是都有“谏”,大同小异;大部分同学都谨慎地回答不行,至于为什么,很少同学能答出。于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标题异同:少了“讽”和“纳”。接着问:“讽”是何意?根据书的注释,学生发现,“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而后又问:为什么要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劝呢?可不可以直言不讳,开门见山地对皇帝说自己的看法呢?有同学说不可以,因为伴君如伴虎。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敢于直谏帝王的大臣:学生七嘴八舌举了不少,有魏征、比干、伍子胥、屈原、召公等。随后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除了魏征外,其它忠臣都落得被迫自杀,或被帝王杀害、被流放的悲惨遭遇,因此,直谏勇气和忠诚固然可嘉,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相比之下,讽谏更显出进谏者的智慧:既让圣上乐于接受规劝,又能保全自身,不啻为明智之举。讽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点拨引导之后,学生就对“讽”的理解加深了,同时,也便于教师提出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学习用设喻讲道理的方法。
2、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射虎,看孙郎”的这一典故的作用?可设计以下问题:1、历史上射虎的人很多,诸如许多猎户,作者为何一定要自比为孙权呢?2、“孙郎”的“郎”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会将猎户对孙权身份对比,发现,孙权是建立吴国的统治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非凡的抱负,由此可以推断,作者自比孙郎,有非凡的抱负,昂扬的斗志。而“郎”呢,学生查资料可知,是青年男子的美称。词人以此表明自己虽已近四十,但仍有少年豪气。如此,这一典故的作用就很明了了。
二、问题设计要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不如说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表达。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首先教师要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相应的办法。比如在教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抓住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设计一个主问题:我为何心绪不宁?又是什么让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问题出来,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被点燃。学生有的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有的从写作的方法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视角,通过交流,互相补充,于是,实现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设计什么样的“主问题”上,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都包含在这“主问题”里了。
三、问题设计要巧用变化,变直为曲,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1、巧用变化。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女娲造人》一文,教学的重点通常会落在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和《风俗通》来理解神话的特点。而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仅限如此的话,学生对神话特点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于是我在这环节结束之后提出:袁珂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丰富了女娲的形象,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站在袁珂的肩膀上用我们的智慧把女娲的神话传说修改得更为完美呢?现在请你找出你认为文章不够合理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运用你的才智进行合理地补充和调整。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性就很高。他们提出女娲想出用藤条甩泥点造人的过程太过急,需要过渡;女娲用泥土造出第一个人后,一接触土地就活了,这只能说明是大地造人,而不是女娲,这情节不合理,如果加上“女娲轻轻地向他吹了口气,他就活了”着一情节,故事会更合理。面对如此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还需要我们大谈想象要丰富、合理吗?
2、变直为曲。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得新,产生“投石机破水底天”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四、问题设计应简洁、明确、完整
老师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必须把课堂教学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并抵达真理,获得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于是设计出一串的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的分析获得对整体的认识。但人的认识规律并非如此。比如我们读一篇文章 ,马上就可以判断喜欢或者不喜欢,不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才得出喜歡或者不喜欢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认识是完整的,人的判断是综合的,并不是一点一点拼凑完整出来的。同时人的思维又是个性化的,不同人有不同角度的解读。把问题切割、细化,意味着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追索,只能得到惟一的答案,也就是意味着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因此,问题应尽量避免繁琐化、细化,而应简单、明了,以简洁的语言明确教师的意图,为学生指明方向,然后给出空间让学生完整地、自主地学习。
有位老师为《口技》这篇古文设计了下面这些问题:① 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可以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文中两次写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④开头结尾都写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 目的就是要学生认识到文章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生动地表现叩击艺人的技巧高超。但是,这一连串的问题下来,模糊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识,淡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学生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亦步亦趋,茫然地不知道走向哪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一个问题就可以把所有这些问题概括了: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表现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那么,学生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欣赏、思考作者写法的高妙,比老师所想的更加丰富、深刻、全面。
总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优化的课堂设问可以使教与学达成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不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还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特色,从而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高广方.如何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M].现代教育论丛,2007
[3]刘永和.问题设计: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M].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
[4]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M].中学语文教学,2007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课堂教学高效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巧妙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习的指向性和主动性,从而出现“话”学生自己说、“情”学生自己抒、“题”学生自己解、“法”学生自己探的局面,使学生在“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情”中信,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设计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引导到阅读、思考中。
一、问题设计应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提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授课。
1、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老师可否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有个别学生答可以,原因是都有“谏”,大同小异;大部分同学都谨慎地回答不行,至于为什么,很少同学能答出。于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标题异同:少了“讽”和“纳”。接着问:“讽”是何意?根据书的注释,学生发现,“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而后又问:为什么要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劝呢?可不可以直言不讳,开门见山地对皇帝说自己的看法呢?有同学说不可以,因为伴君如伴虎。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敢于直谏帝王的大臣:学生七嘴八舌举了不少,有魏征、比干、伍子胥、屈原、召公等。随后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除了魏征外,其它忠臣都落得被迫自杀,或被帝王杀害、被流放的悲惨遭遇,因此,直谏勇气和忠诚固然可嘉,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相比之下,讽谏更显出进谏者的智慧:既让圣上乐于接受规劝,又能保全自身,不啻为明智之举。讽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点拨引导之后,学生就对“讽”的理解加深了,同时,也便于教师提出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学习用设喻讲道理的方法。
2、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射虎,看孙郎”的这一典故的作用?可设计以下问题:1、历史上射虎的人很多,诸如许多猎户,作者为何一定要自比为孙权呢?2、“孙郎”的“郎”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会将猎户对孙权身份对比,发现,孙权是建立吴国的统治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非凡的抱负,由此可以推断,作者自比孙郎,有非凡的抱负,昂扬的斗志。而“郎”呢,学生查资料可知,是青年男子的美称。词人以此表明自己虽已近四十,但仍有少年豪气。如此,这一典故的作用就很明了了。
二、问题设计要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不如说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表达。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首先教师要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相应的办法。比如在教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抓住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设计一个主问题:我为何心绪不宁?又是什么让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问题出来,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被点燃。学生有的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有的从写作的方法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视角,通过交流,互相补充,于是,实现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设计什么样的“主问题”上,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都包含在这“主问题”里了。
三、问题设计要巧用变化,变直为曲,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1、巧用变化。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女娲造人》一文,教学的重点通常会落在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和《风俗通》来理解神话的特点。而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仅限如此的话,学生对神话特点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于是我在这环节结束之后提出:袁珂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丰富了女娲的形象,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站在袁珂的肩膀上用我们的智慧把女娲的神话传说修改得更为完美呢?现在请你找出你认为文章不够合理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运用你的才智进行合理地补充和调整。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性就很高。他们提出女娲想出用藤条甩泥点造人的过程太过急,需要过渡;女娲用泥土造出第一个人后,一接触土地就活了,这只能说明是大地造人,而不是女娲,这情节不合理,如果加上“女娲轻轻地向他吹了口气,他就活了”着一情节,故事会更合理。面对如此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还需要我们大谈想象要丰富、合理吗?
2、变直为曲。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得新,产生“投石机破水底天”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四、问题设计应简洁、明确、完整
老师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必须把课堂教学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并抵达真理,获得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于是设计出一串的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的分析获得对整体的认识。但人的认识规律并非如此。比如我们读一篇文章 ,马上就可以判断喜欢或者不喜欢,不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才得出喜歡或者不喜欢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认识是完整的,人的判断是综合的,并不是一点一点拼凑完整出来的。同时人的思维又是个性化的,不同人有不同角度的解读。把问题切割、细化,意味着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追索,只能得到惟一的答案,也就是意味着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因此,问题应尽量避免繁琐化、细化,而应简单、明了,以简洁的语言明确教师的意图,为学生指明方向,然后给出空间让学生完整地、自主地学习。
有位老师为《口技》这篇古文设计了下面这些问题:① 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可以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文中两次写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④开头结尾都写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 目的就是要学生认识到文章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生动地表现叩击艺人的技巧高超。但是,这一连串的问题下来,模糊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识,淡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学生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亦步亦趋,茫然地不知道走向哪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一个问题就可以把所有这些问题概括了: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表现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那么,学生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欣赏、思考作者写法的高妙,比老师所想的更加丰富、深刻、全面。
总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优化的课堂设问可以使教与学达成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不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还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特色,从而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高广方.如何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M].现代教育论丛,2007
[3]刘永和.问题设计: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M].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
[4]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M].中学语文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