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伯先生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这是一篇人物速写。作者温源宁,广东陆丰人,出生于1899年。是一名留英归来的法学博士。1925年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27年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上世纪30年代,他曾在一本英文周刊(中国评论)上主持专栏,并写了一系列“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中国名人小传”(钱钟书语),后来结集为(不够知己)一书。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文中所写的陈通伯,即陈源,笔名西滢,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上世纪20年代中期,围绕着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和他曾经有过一番激烈的论战。陈先生1929年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晚年定居英国伦敦。1970年患脑溢血去世。
  体形消瘦,中等身材,面色苍黄,显然,陈先生天生不是户外工作的材料,只适合做室内工作。一离开椅子,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一坐上椅子,他就百事可为,可以说话,可以阅读,可以讲课,我甚至想说,还可以打一架。他这种久坐不起的习惯,竟然把他的躯体培育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当他坐在那里的时候,这种情况还不惹眼,但是,只要一站起来,他的头就显得太重,而难以被脊柱所支持:于是便形成了明显的弯曲。
  陈先生的相貌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他的脸却能叫人见过一次就终生难忘。他那脸上有点凶相,尤其是由于笑而扭动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在把什么东西收缩到什么地方去。是收缩利爪,还是收缩毒牙?那种收缩是否更像是老虎后退到老虎洞穴中去?我不知道,但是我同样不知道,为什么我宁愿看见陈先生绷紧了脸也不愿意看见他笑。
  陈先生的一双大眼睛具有魔力,端正地镶嵌在见棱见角的脸上,覆盖在头顶上的头发从中间分开,锐利的目光可以看透一切事物和一切的人。甚至在眼皮已经由于疲倦而下垂的时候,眼睛也总是清澈明亮依旧。那里面好像名种优点都有——洞察、理解、敏捷、机智,唯独缺乏善意。缺点只是被看做缺点。有时,伴随着审视判断也会笑出声来,不过,那是讽刺的嘲笑,不是出于幽默的善意笑声。所以,陈先生的眼光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就会使这个人觉得不痛快,不舒畅,使他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时敞开胸怀是危险的。因此,人们在他面前十有八九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从他身边带走的,只能是对于他那双眼睛的记忆:清澈、漂亮,缺乏善意。
  陈先生最开心的时候是他和他的书默默相伴的时候。那是什么样一种相伴啊!他的兴趣之广也反映在他的藏书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阳光下的一切课题,一应俱全,无所不有。而且,陈先生是读书的。从藏书家的观点看来,他那许多书中很少有几本称得上善本。陈先生对漂亮的装帧和精致的印刷全都不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书会有那么多二手货的原因。他买书是为了读,而不是为了看。虽然他的博览群书能够表明他兴趣的广泛,但是没有证据能证明他的心胸宽阔。就像他喜爱的这三位作家——简•奥斯丁、H.C.威尔斯和阿纳托尔•法朗士,陈先生在他的所言所行中也确实很有一些“理智与情感”,但是,在他对人对事的看法中,也像他们三位,也掺杂着不少“傲慢与偏见”。
  在读书之外,陈先生还从写文章和翻译的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和消遣。他写的文章大多属于评论性质。这是人们可以预料得到的。他擅长于分析和讽刺。他的文笔是多么轻松而明快,实在是语言所难以形容!首先是那阴险的微笑——把目标引进虎穴,然后在玩弄够了的时候,发出一阵冷笑或是大笑,再把它一口吞掉。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陈先生的评论方法总会使我回想起一个严冬,晴朗而寒冷的一天,一只小猫在草地上跳来跳去戏耍着一只老鼠的情景。看起来既有趣又冷酷,结果都不外乎是以艺术的形式完成一次凶杀。
  陈先生目前是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他主持学院很有见地,他的学院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同类院校之佼佼者。这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一个优秀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品质——稳健、清醒、见识——在陈先生这样一位光辉的典范身上无不具备。因此,在我不得不做的任何行政工作中如果能有陈先生这样的领导,我会非常高兴,但我确实不希望在一个荒岛上有他和我单独做伴。
  (江枫/译,选自(不够知己),岳麓书社2004年版)
  [总评](不够知己)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叫做“一知半解”。“不够知已”也好,“一知半解”也好,都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这些文章的一种评价。作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认识多么客观准确,恰恰相反,他很清楚自己的看法所带有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其实任何人笔下的人抽,都不过是自己对这些人的一已之见。问题在于,许多人面对亲朋故旧,常常习惯于隐恶扬善,藏匿自己的真实看法,而有的人却敢于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尖锐鲜明地表达出来。面对同一个“模特”,一百个平庸的作者也画不出一幅真实的肖像,而一个高明的画师却完全可以从某个侧面揭示出人物的心灵。在这篇文章中处处可以感到作者的那种尖锐甚至有点刻薄的笔锋,但在这种尖锐和刻薄的后面,却透露出一种难得一见的诚恳。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虽然未必是人物的全貌,但却肯定触及了他内心的某种真实。何况作者所记述的正是鲁迅当年的一个重要的论敌,对照一下鲁迅的杂文和有关的资料采看一看,也许奢更有意思。
  (曾余/评点)
其他文献
学习《摆渡》以后,认识了作家高晓声,我就开始读他的作品,一年中我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小说。他的作品多数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他用含泪的幽默、冷静的分析和炽热的同情,谱写了中国农民的人性人情之美。比如他的《李顺大造屋》,写的是一个农民想建房子,结果折腾了20多年还没有造起来,高晓声在小说里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真实地刻画了李顺大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毅力,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读了他的作品,我总觉得农村太苦了
期刊
编译/张霄峰  一棵大树横倒在河面上,小青蛙在树上玩耍,不小心落入湍急的河流中,河水将它飞快地向下游冲去。一会儿它已经被冲出很远,那棵树已经不在视野之内。  小青蛙安慰自己,看不见大树也没关系,只要向上游游去,就能到达那棵大树,回到安全的地方。它看到岸边一只丑陋的独眼鳄鱼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便决定拿鳄鱼做参照物,离鳄鱼越远,就说明离大树越近了。于是它拼命游了起来,为了给自己一个惊喜,它甚至闭上了眼
期刊
【辩论材料】  近来,一些媒体和企业开始在校园内寻找中学生做形象代言人。一时间社会上的炒作沸沸扬扬,不少中学生都想借此机会圆自己的“明星梦”。更有些学生家长请了专业人员来为孩子的文艺特长和气质养成进行突击指导。中学生青春勃勃,意气风发,能带给人健康、向上的感觉,能使人对代言企业有良好的印象。但是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活动会让一部分学生分散精力,影响学习;而支持者说这正是让学生接受锻炼的一种途径,既拓展了
期刊
长大的路上,谁牵我的手最多?妈妈?不对,她总是很忙,很少有空牵我的手。爸爸?也不对,爸爸常年在外做工,印象中,他从未牵过我的手。哥哥?对,正是哥哥从小到大陪伴着我,他牵我的手最多。  小时候,妈妈对哥哥说:“去,领着你弟弟玩去。”比我大四岁的哥哥就顺从地牵过我的小手,领着我玩,逗我开心。  再大些,妈妈对哥哥说:“兄弟要互相帮助,你是哥哥,啥事一定要帮着弟弟。”哥哥懂事地点点头,牵着我的手,领着我
期刊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待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
期刊
拥抱塞尔玛  于筱筑    我一直说不准房东塞尔玛的年纪到底有多大,但是从她最小的儿子都已三十出头来推断,我估计她最少也已年过六旬。尽管她脖子上的皮肤已经皱得比老树皮还老,但她的双眼却炯炯有神。  我和塞尔玛是通过一个学姐认识的。当时我刚到法国,一下飞机,学姐就把我接到了塞尔玛家里。  当时塞尔玛正坐在旧式法兰绒沙发上晒太阳,看到我们便很亲切地过来拿行李,微笑着对我说“欢迎”,然后带我上楼看房间,
期刊
1998年夏天,我应邀到俄罗斯的彼得堡大学访问。当时俄罗斯全国都在积极筹备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在彼得堡的一个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大标语牌,上面写着著名诗人丘特切夫致普希金的名句:“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一样,俄罗斯心中怎能把你遗忘。”普希金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初恋情人。这个在欧洲开化较晚的民族,由于有了普希金而变得美丽高雅。普希金是整个俄罗斯民族感情栖居的圣地,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芦笛因爱而有了生命普
期刊
小猫喵喵和小狗汪汪是一同入住新主人家的。  当喵喵和汪汪分别从自己的笼子里走出来时,它们两个都呆住了。因为,它们都想起了自己的祖训:“猫狗是冤家。”  小狗汪汪仗着自己的个头大,轻蔑地看着小猫喵喵,慢慢地向喵喵逼近。而小猫喵喵也不甘示弱,立即躬起身子、翘起尾巴,准备应战。幸亏主人发现及时:“噢,我差点儿忘了,猫狗是冤家哩。”忙把它们分开来,并且规定它们谁也不能侵犯对方的领地。  于是喵喵住到西面的
期刊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他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忌妒又涌上心头,以致心神不安。彼得森从小就一直痛恨冈纳。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例如,冈纳在学校里得过许多奖,冈纳被选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加冕庆典,冈纳早早就获得领航员证书……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渡轮工作引发的:冈
期刊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且看王子怎样复仇》,介绍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东方王子,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他在失去王位的时候,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与西方王子哈姆雷特不太相同。将他们作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蚁垤仙人和《罗摩衍那》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另外三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的文明)。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两大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