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里的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指语感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本里的全部内容都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的,它为我们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提供了文字材料。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能通过直接感知,同言语、行为主体进行心灵交流。这样,“思想教育与语文教育也就自然而然融为一体,文与道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语感教学既然在语文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从课本中积累词汇,把课文作为培养语感的对象
  
  凡是语言修养较高的人,他们在积累词汇上都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主要来自于严格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要求学生大量积累词汇。词汇的积累,主要来自于书本,平时阅读一定要教育学生“字求其训,句求其意”,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在对课文语言感知时,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它们的基本意义,比喻义,引伸义和词的感情色彩,运用各种形式的词语练习。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知识重在积累,量的增多可以引发质的飞跃,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其用心恐怕也与此有关吧。
  
  二、诵读吟咏,积累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读书是一项主要的语感实践。会读而且读得好,是有语感的表现,也会使别人产生语感。读要读出重音所在,语义褒贬,声调抑扬和作者笔端所流露的感情。这样才能对作者的心灵沟通,对推敲语文的音符节奏,格调和情味产生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认识到:朗读多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就会跟自己的口头语结合起来,从而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一句话:“排出九文大钱”一句写出了孔乙己当时的一种什么心情、什么神气、什么性格?若是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养成这种反复揣摩、推敲的好习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就会大有益处。
  
  三、留心周围生活,形成语感
  
  要教育学生把日常听课、听报告、听广播、看电视以及与人交谈中所听到的新词语随时记录下来,并且将所有搜集到的词语按内容、性质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查阅、辨析它们的细微差别。通过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增强了语感。生活积累多了,阅读别人的文章方能很快联系自己的经历,引起联想,展开想象,深入领会和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一旦提笔成文,也方能很快根据观察体验所得,选择出最能反映当时场景或思想感情的词语来。譬如:收看播放罗京逝世的新闻,播音员那严肃的表情、沉重的语调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失去罗京的沉痛,在以后表述沉重感情时,他们就会知道该如何表述这种语感。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听新闻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感的形成。
  
  四、多背诵名篇佳作,培养和加强造句的语感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清朝人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即是背诵。孙洙的意思是说,所选“唐诗三百首”都是好诗,“熟读”这些好诗的好处是会写诗。这不无道理。其实,就当今的学生而言,不仅要背诵好诗,还要背诵名篇佳文;背诵好诗的好处也不只是会写诗,还能全面增强阅读与语感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诗文能提高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自然语感会随之增强,鉴赏力也就提高,在说话与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也能得心应手。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思维的,更说不上表达。古人云:“《文选》烂,秀才半。”巴金十三岁就能背下几部书,其中包括收有220篇名篇佳作的《古文观止》。事实上,大凡在事业或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背诵上下过工夫的,背的东西多了,烂熟于心的范文多了,才会记得别人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也才会想到自己该怎样去遣词造句,深入体味到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或句子,悟出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弦外之音”,隐含着哪些信息,从而逐步培养和加强造句的语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仪器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光外,还得有自己的眼光
期刊
语文课堂应当是这样的:“就像一首让人不知肉味的乐曲,就像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歌!”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学习”,“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富有弹性的教学建议,给老师们的教学留出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让老师们感到难以把握。由此导致教学中忽视或偏离语文知识的倾向,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解决好“随文学习”的问题?本文仅就字词和语法修辞两个方面的“随文学习”谈谈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课文中生字词的“随文学习”    字词教学是初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年各地中考佳作为例,阐述了中考作文的创新技法:见解新颖显个性、材料新鲜受青睐、明眸善睐亮全篇。  【关键词】创新 技法    中考作文由于时间太仓促,考生的作文大都落于俗套,难以引起评卷老师的关注。要使自己的作文胜人一筹,就要为文章设置几个亮点,这就需要懂得创新技法。    一、见解新颖显个性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意高则文胜。”……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期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中学生,我感到的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虚胆怯。在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文献后,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终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想,也许许多语文教师都普遍面临如此现状吧。    一、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课堂一直是展示我个人才情的舞台。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自认为自己的课讲得很精彩,
期刊
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初步掌握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教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⑴学生不能解答两步应用题与还没学会解答一步应用题有密切联系。⑵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不同的结构,因此解答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教学文言文时,要抓住“情感介入”、“互动互联”、“实际运用”三个环节。    一、情感介入    “情感介入”是学生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1、文言文中首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分步骤地复述。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读起文章来就会有重点,
期刊
一、让学生确定学期学习目标    我们做每件工作都应有适度的目标,才知奋斗的方向。目标适度,一是指难易上的适度,即“跳起可以摘到苹果”的度,制定目标过多,会“贪多嚼不烂”;二是指适合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教材的实际。    二、抓住课堂,授之方法    1、贴近学生,不好高鹜远  许多初中生语文的基础不好,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低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
期刊
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当我们煞费苦心、面面倶到地指导完一篇学生习作后,结果看到的学生习作或大同小异,或似曾相识,或依葫芦画瓢,缺乏新意。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习作呢?笔者认为,必须在习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习作不断闪烁创新的火花。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写作文离不开观察,但观察要讲究方法,要有序,这个序就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