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语教学法流派众多,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语教学起过促进作用。本文就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的形成原因、背景、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探讨,以期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和教学法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现代英语教学法流派是指英语教学法的体系,是英语教学法的高层次概念。它指的是研究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英语教学的性质、英语教学原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手段等而形成的一整套英语教学法的科学规律的体系。随着外语教学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先后产生了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各流派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了解这些主要流派的优缺点,教师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运用它们的可取之处来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下面就对几个主要的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流派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 -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也叫做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到了十八世纪, 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 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 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對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 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 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 又当成教学手段。
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翻译法的缺点是: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3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Richards,1986:3-4)
语法翻译法在1840 —1940 年代间大行其道,之后便被许多学者群起围攻。可见,当目标语只被用来执行其阅读功能时,语法翻译法确实有其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需求不仅限于阅读,而期待能够通过听说来交流时,语法翻译法这套祖传秘方就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了。但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中,有些还是完全应用语法翻译法来教授英语知识。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句型,一词一句的翻译,台下学生则一片寂静。教师讲解完,就到学生做练习,做完练习又到下一课的讲解,翻译,练习。如此循环下去,学生学的还是哑巴英语。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妥协法、综合直接法、折衷直接法、循序渐进直接法等,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直接法主张外语学习相同于幼儿母语学习, 应把外语直接与客观事物建立联系,排除母语翻译和语法规则。(Richards,1986 :9 - 10) “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应云天,2001:70)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在19 世纪60年代兴起,至20 世纪20 年代逐渐没落。
直接法其优点是: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1.忽视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儿童在家里学习本族语的方法,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2.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3.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当时叫做陆军法或口语法(Oral Approach),到了50年代,发展为听说法,又称结构法,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埃比、里弗斯等。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章兼中,1983:90)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教学目标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重点放在发展听、说技能上。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英语900 句》是听说法的典型教材。 听说法的优点是:1.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 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 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 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听说法在20世纪60 年代达到全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衰退,因为教师发现学生在经过无数枯燥严肃的机械式练习后,并不能有效胜任课堂外实际的口语沟通。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Noam Chomsky 提出了足以驳斥结构学派和行为心理学派的学习观点: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和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此外,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只是经由背诵、模仿而僵化养成的语言习惯。(Richards,1986:59) 相反的,人类并不像是学说话的鹦鹉,而是经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所学习得来。这两个理念严重地削弱了听说法的魅力,从此以后语言教学的领域陷入了百家理论争鸣的世界。
四、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应云天,2001:71)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不完全侧重听说。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 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和培养语言能力。它批评听说法的缺点,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正名。
认知法的优点是: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其缺点是: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过分强调要在认知语法规则基础上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病。
五、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形成的。(束定芳,2001:205)交际法创始于上世纪70 年代初的西欧国家, 中心是英国。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对各种专业外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以适应社会对外语的多种需求, 于是交际法便应运而生, 成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它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口语,强调交际能力。它强调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强调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即强调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强调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主张教学过程交际化,把教学过程和培养交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外语交际情境。《跟我学》(Follow Me) 是典型的交际法教材。
交际法的优点是: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3. 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Richards,1986:67)。其缺点是: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3. 如何避免有错必纠和放任自流, 正确对待语言错误还须进一步探讨。
交际法是现代国外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之一,虽然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学者已得出共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语言教学界以来,对中国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旨在将语言学习者潜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化为实际的语言使用能力。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交际教学法的实施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具体教学环境发生冲突,遇到了各种限制和阻碍。为了将它更好地运用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就必须将它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
六、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常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Davies,2004:196)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是: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陈欣,2007:77)
但是任务后对语言重点的分析和实践,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回到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套路里。因此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个新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验证和充实。
总之,由于外语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没有哪一种方法是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况的万能教学法。每一种教学法都各有千秋, 相辅相成。我们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把自己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或囿于一种狭隘的教学经验,而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外语教师应该对各种教学法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目标等因素,采取有所侧重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说道:“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刘润清,1995:163)我们应该看到上文所论述的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不是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而专门设计的,而外国的外语教学法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将所设想的外语教学优化模式建立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科学的教學法,采其长抑其短,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Davies,E and Pearse,E.2004.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Richards,J.C. and T.S.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陈欣,2007, 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之我见[J]。 成都大学学报,第21卷第5期:76-77.
[4]刘润清,1995,《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束定芳,庄智象,2001,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应云天,2001,《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梁蔚菁(1979-),女,汉族, 广西桂平市。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现代英语教学法流派是指英语教学法的体系,是英语教学法的高层次概念。它指的是研究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英语教学的性质、英语教学原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手段等而形成的一整套英语教学法的科学规律的体系。随着外语教学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先后产生了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各流派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了解这些主要流派的优缺点,教师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运用它们的可取之处来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下面就对几个主要的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流派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 -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也叫做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到了十八世纪, 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 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 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對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 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 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 又当成教学手段。
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翻译法的缺点是: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3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Richards,1986:3-4)
语法翻译法在1840 —1940 年代间大行其道,之后便被许多学者群起围攻。可见,当目标语只被用来执行其阅读功能时,语法翻译法确实有其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需求不仅限于阅读,而期待能够通过听说来交流时,语法翻译法这套祖传秘方就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了。但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中,有些还是完全应用语法翻译法来教授英语知识。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句型,一词一句的翻译,台下学生则一片寂静。教师讲解完,就到学生做练习,做完练习又到下一课的讲解,翻译,练习。如此循环下去,学生学的还是哑巴英语。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妥协法、综合直接法、折衷直接法、循序渐进直接法等,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直接法主张外语学习相同于幼儿母语学习, 应把外语直接与客观事物建立联系,排除母语翻译和语法规则。(Richards,1986 :9 - 10) “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应云天,2001:70)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在19 世纪60年代兴起,至20 世纪20 年代逐渐没落。
直接法其优点是: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1.忽视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儿童在家里学习本族语的方法,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2.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3.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当时叫做陆军法或口语法(Oral Approach),到了50年代,发展为听说法,又称结构法,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埃比、里弗斯等。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章兼中,1983:90)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教学目标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重点放在发展听、说技能上。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英语900 句》是听说法的典型教材。 听说法的优点是:1.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 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 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 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听说法在20世纪60 年代达到全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衰退,因为教师发现学生在经过无数枯燥严肃的机械式练习后,并不能有效胜任课堂外实际的口语沟通。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Noam Chomsky 提出了足以驳斥结构学派和行为心理学派的学习观点: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和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此外,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只是经由背诵、模仿而僵化养成的语言习惯。(Richards,1986:59) 相反的,人类并不像是学说话的鹦鹉,而是经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所学习得来。这两个理念严重地削弱了听说法的魅力,从此以后语言教学的领域陷入了百家理论争鸣的世界。
四、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应云天,2001:71)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不完全侧重听说。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 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和培养语言能力。它批评听说法的缺点,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正名。
认知法的优点是: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其缺点是: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过分强调要在认知语法规则基础上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病。
五、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形成的。(束定芳,2001:205)交际法创始于上世纪70 年代初的西欧国家, 中心是英国。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对各种专业外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以适应社会对外语的多种需求, 于是交际法便应运而生, 成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它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口语,强调交际能力。它强调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强调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即强调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强调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主张教学过程交际化,把教学过程和培养交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外语交际情境。《跟我学》(Follow Me) 是典型的交际法教材。
交际法的优点是: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3. 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Richards,1986:67)。其缺点是: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3. 如何避免有错必纠和放任自流, 正确对待语言错误还须进一步探讨。
交际法是现代国外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之一,虽然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学者已得出共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语言教学界以来,对中国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旨在将语言学习者潜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化为实际的语言使用能力。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交际教学法的实施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具体教学环境发生冲突,遇到了各种限制和阻碍。为了将它更好地运用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就必须将它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
六、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常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Davies,2004:196)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是: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陈欣,2007:77)
但是任务后对语言重点的分析和实践,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回到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套路里。因此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个新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验证和充实。
总之,由于外语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没有哪一种方法是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况的万能教学法。每一种教学法都各有千秋, 相辅相成。我们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把自己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或囿于一种狭隘的教学经验,而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外语教师应该对各种教学法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目标等因素,采取有所侧重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说道:“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刘润清,1995:163)我们应该看到上文所论述的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不是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而专门设计的,而外国的外语教学法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将所设想的外语教学优化模式建立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科学的教學法,采其长抑其短,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Davies,E and Pearse,E.2004.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Richards,J.C. and T.S.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陈欣,2007, 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之我见[J]。 成都大学学报,第21卷第5期:76-77.
[4]刘润清,1995,《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束定芳,庄智象,2001,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应云天,2001,《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梁蔚菁(1979-),女,汉族, 广西桂平市。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