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的生活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经典修辞方法,反讽引起了语言学领域的众学者的研究兴趣,尤其在近现代文学著作中体现颇多。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口中的反讽,“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不过是这种“反其意而用之”生活化的理论阐释。本文以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试图探索反讽的生活化。
  关键词:反讽 生活化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反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经典修辞方法,从阿里斯托芬式糊涂,到苏格拉底式问答,再到罗马式反讽,近代文学理论变革更是对其进行了内涵外延,由古典修辞学概念扩展为大众文学创作原则。“反讽”这种语言现象伴随着现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愈发引起了语言学领域的众学者的研究兴趣,尤其在语用学理论和文学著作中显现颇多。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口中的反讽,“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不过是这种“反其意而用之”生活化的理论阐释。本文以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文本,试图分析反讽的生活化的概念和属性。
  一 反讽的生活化
  简·奥斯丁的小说世界并没有恢弘的历史壮美或彻骨的命运悲剧,她只是将19世纪初英国的乡村田园风尚和孕育于其中的绅士淑女爱情,以女性作家的精巧细致的观察感和轻松生动的描述力诉诸于笔端,无论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主角还是柯林斯这类配衬,都显得那么具有亲和力和生活感。尤其是作者最具风格的“奥斯丁式反讽”,通过凝练的文字、幽默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图,将反讽升华为艺术,有的学者甚至宣称“简·奥斯丁是一位艺术家,但首先更是一位讽刺家”(王红丽,2009)。文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宣称:“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根据我的书本知识,我坚信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而这正是作者简·奥斯丁对于当时社会的认知,一方面为生活的情深感动之处吸引热爱,另一方面又为之虚伪和愚蠢而不满,于是喜剧和反讽便成了她对于生活的最佳诉求,批判假道学,追求真生活。这种人生在世的矛盾体悟表现为主人公们的精神感悟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异化效果与交互机制,即反讽的生活化。诉诸于文学笔端的反讽,常常本着嘲弄与狡诈并存的双重意境的交互机制,而一处细节、一段描述或一种腔调却能获得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异化效果。美学视域中的反讽多表现出生活的喜剧形态,如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全民的,大众的,整个世界的,同时也是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的双重性表现,即是欢乐兴奋又是讥笑嘲讽,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而文中通过班内特一家五个女儿婚姻的描写,简·奥斯丁轻松精巧地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尤其是傲慢的达西与偏见的伊丽莎白之间“沁怀却不惊心、动情却不骇俗”的爱情经历,更将生活的真谛与魅力淋漓而至,不可不谓“简·奥斯丁反讽”为烙印的成熟和凝练的反讽艺术的功效。
  二 生活化之“背离”
  反讽是对“质量原则”的背离,其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言之无物”、言之背“理”,或者用美学理论解释反讽的“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背叛而形成美的一种平衡,在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甚至会表现出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多重意图,彰显反讽的生活化之“背离”。这种背离正体现着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理性主义退潮与大众生活向往。简·奥斯丁挥洒自如地以反讽的笔调将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生活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突破之前英伦文坛充斥的工业革命和理性主义发展到极端的“污染”衍生出来的“浪漫主义”与“哥特文学”,展现出“弥足珍贵而纯粹”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生活风尚,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来临起到了破旧立新的作用。无论爱情多么的崇高至纯,婚姻在奥斯丁看来,也不过“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而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论调,在《傲慢与偏见》中比比皆是,尤其是通过班内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的对比和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的转变,更是获得了寓教于讽的生活印证和谨慎周到的道德启示。简单直接的述理和说教已经不合时宜,文本中字里行间隐藏的生活本質,都需要读者自己的努力认知与自我体悟,这必然依赖于反讽生活化的“有悖常理”的诠释。基于此,简·奥斯丁略显冰冷无情的定论,“这种只顾情欲不顾道德的结合,实在很难得到永久的幸福”,也就真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生活了。
  三 生活化之“间接”
  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语言形式和话语功能的间接关联建立在共同的认知背景和尊重“合作性原则”的生活基础之上。虽然简·奥斯丁的小说确有被人诟病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但这也恰恰成就了她“滴水藏海、两寸牙雕”的艺术风格,即便是徘徊于狭小有限的生活空间和生命深度,读者们也可以通过她回环宛转、移情借影的文学手法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即通过反讽实现了生活化的“间接”魅力,几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例如文本的开篇之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独白的风格略显生硬刻薄,其话语功能却为通篇的生活气息定下写实生动的基调,对此Fauconnier和Coulson解释为,“语言表达式本身仅仅具有产生意义的潜势,它只有与人们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义”(1999:143-158)。正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读者可以借助文化背景知识图示和修辞手法来完成对该语篇的核心概念的推理,即‘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的美国司法制度的讽刺’(郭健,2013)”,读者也可凭借核心概念来建构《傲慢与偏见》文本中的爱情,“要是爱你爱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你知道对于感情,17岁的我和23岁的我有什么区别么?17岁的我感受到了一点点喜欢就会去相信这份感情和眼前的人并且无所谓地付出,23岁的我哪怕感受到了很强烈的感情也无法完全相信这份感情,即使想要全身心投入骨子里还是有所抵触。”或者呈显纸上的婚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不但让整篇文字显现出前所未有有的生活化,更让现实生活中的读者释卷却难释怀,即便你是任何一处的“单身汉”或者“四邻八舍”,也可以透过历史的雾霾尽情穿越移情。而生活化的世故人情也通过此岸即彼岸的共同生活认知实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类似直接效果,如班内特先生评论韦翰的丑陋、无耻与耻辱时的委婉与隐晦,却不会让文本之外的读者误解其意,其根本就在于反讽的生活化之间接。   四 生活化之“不真诚”
  反讽是一种不真诚的言语行为,冲突的缓解而非激发,情节的发展而非绝决,批评的隐性而非直面。理想世界的逻辑与理性固然让人憧憬,而真实生活却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剧场,我们既是台上的演员,同时也是台下的观众,或者说生活就是一种“不立文字”、“难得糊涂”的“不真诚”的体悟与实践。简·奥斯丁通过巧妙的文学构思与娴熟的写作技巧,以一种“不真诚”的审美范畴将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巧夺天工地融合一体,文字表象产生合理推断,剧情发展引发常情疑惑,思绪感悟如流水般移情,待到最后结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出现时,最真实的生活就如约而至,待温故字里行间方知反讽的生活化“不真诚”。如班内特先生清楚直视其夫人的愚蠢,为了维护其母亲尊严与家庭地位却不得不在多数情况下以反讽待之,“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们。”“high respect”之类的明褒暗讽的字眼以及夸张的对话语调,将丈夫的狡黠幽默和妇人的肤浅庸俗惟妙惟肖地示于世人。《傲慢与偏见》诞生之前,人们倾心于理想主义至善至美至真,或者迷醉于哥特風格阴暗晦涩诡秘,而奥斯丁式喜剧的嘲讽语言破旧立新,还原了世俗生活中“可意会难言传”的真谛,将生活有道理却难“道”理的特质“绵里藏针”的生动展现,例如“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或者“现在千恩万爱都已落空,她倒第一次感觉到真心真意的爱他”。又如,“不过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生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似乎除了辛辣的反讽,人们无所作为。亦如作者面对国王青睐的真情拒绝:“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五 结语
  《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体现着背离、间接和不真诚,恰恰反映了简·奥斯丁浓郁的生活感悟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正如她所说的:“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而对于简·奥斯丁笔下的生活世界来说,无论是傲慢与偏见的矛盾,还是沉醉与反讽的交织,恰恰构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正如尼采的《谜》所述:“替我解一个谜,谜底是一个词。当然男人把它拆穿,女人就把它编织。”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 S.Coulson.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ive adjectives[A].In Fox,B.D Jurafsky & L.A.Machaelis(eds.)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C].Palo Alto,CA:CSLI,1999:143-158.
  [2] Grice,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Morgan,J.L.(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J].New York:Seminar Press.113-128.
  [3] Grice,H.P.1989.Studies in the Ways of Words.[C]Cambridge,MA:Harvard and University Press.
  [4] Levinson,S.C.1983.Pragmatic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Searle,J.R.1969.Speech Act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曹岭岚:《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及其修辞效果》,《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7] 陈慧:《从关联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反语》,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8] 李国燕:《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9] 马小宇:《〈傲慢与偏见〉中会话的话语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 郭健:《语篇理解中核心概念的建构与整合——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长城》,2013年第4期。
  [11] 王红丽:《简·奥斯丁反讽成因探索》,《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 文旭:《反讽话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闫金萍:《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4] 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董金平,女,1966—,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其他文献
摘要 作為六度夺得欧·亨利奖的少数族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被认为是美国最具声望的印第安女作家,她的四部小说《爱药》、《甜菜女王》、《痕迹》和《宾戈宫》被称为“北达科他四部曲”,她同福克纳的创作相同的一点就是鲜明的地域特色,福克纳以美国南方的故事来组织小说,厄德里克则以北达科他州为故事的起点。这四本书都刻画了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与男权社会对于印第安女性的双重迫害,并且将复苏的女性形象做了深度的刻画,
期刊
摘要 《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人物形象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作者对朱老忠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定位,迎合当时政治文化的规训,有意遮蔽了朱老忠身上的某些农民本色,彰显和放大了其农民性格中优秀的因素,从而符合当时的英雄标准。  关键词:梁斌 《红旗谱》 朱老忠 农民 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红旗谱》这部以发生在冀中平原的革命风暴作为背景,通过朱老忠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再现了20世纪中国
期刊
摘要 论文重点分析了女性主义思想特点在小说《占有》中三首史诗中的表现。通过对史诗中女性角色的描写,拜厄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女性主义思想的完美画卷。史诗中的女性都是既坚强又勇敢的,而且女性追求自由、勇于抗争的美德也被突显了出来。最后,她们终于成为了觉醒的一代,并开始为她们的权力、地位、独立、自由抗争。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 史诗 《占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世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女勇士》处于种族、性别双重边缘化他者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的真实状况,探究华裔作家汤亭亭如何通过杂糅方法,模糊西方/东方、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平和两者矛盾,构建华裔女性新身份。  关键词:二元对立 他者 华裔女性 杂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被称为“当今在世的美国作家之中,作品被各种文选收录率最高、大学讲坛讲授最多、大学生阅读得
期刊
摘要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主人翁摩西·赫索格是个善于思辨的美国犹太人。出于对犹太文化的坚守和对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渴求,时政、伦理、宗教、哲学、军事和天文地理在其思想王国里自由驰骋,突显了作家贝娄希求文学能反作用于社会和倡导发挥文学的道德作用的主观倾向。在贝娄的笔下,摩西·赫索格成为“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思想的自由和正义的行为是他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赫索格 思想 自由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一本世界级的经典小说,是由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耗费多年创作而成的。这篇小说以发生在独立战争之后的历史变迁为社会背景,描写了没落的贵族艾米丽为保护美国南部的文明做殊死抗争的故事。本文主要是对这篇小说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为南方文明献上一曲挽歌。  关键词:艾米丽 落后的思想 女性主义 恋父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这篇小说的
期刊
摘要 《胎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经典短篇小说,讲述了科学的狂热崇拜者艾尔默,为了实现征服自然、战胜上帝的梦想,不惜以牺牲妻子的生命为代价,通过科学实验消除妻子脸上胎记的故事。霍桑对这种盲目追求科学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在小说的结尾以“死亡”的形式提出了严重警告。反对以科技理性扼杀纯真人性的理念正是霍桑短篇小说科技观的体现。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 《胎记》 科技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其中的深刻主题和象征是密不可分的。《白鲸》中的主题和象征初看似乎并不难以理解,但事实上,这些主题和象征有时是模棱两可,富有多重涵义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 主题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白鲸》(Moby-Dick)是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风格与维多利亚经典小说的创作风格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部小说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创作风格,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手法,在场景设置及人物刻画方面都与维多利亚经典作品有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突破。这部作品在人物刻画和叙事策略上体现了其独特的“距离美”,这种美融于陌生化了的小说人物刻画及叙述之中。本文主要通过这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塑造及独特的叙述策略,来讨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男主人公达西的社会背景和言行举止的深度分析,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他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达西是傲慢的贵族,又慷慨友爱,善良豁达,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又执着追求崇高的爱情。这些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众多小说人物形象中女性所喜爱的Mr.Right。  关键词:傲慢 高贵 责任感 真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