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虽然内涵丰富,然而它要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借助艺术,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艺术化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惊人的魅力!它让多少人如痴如迷,魂萦梦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孩子,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必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予的活动。
一、图画再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表现课文的中心,或揭示课文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则会提高教学效率。《白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漠漠水田,白鹭伫立,映照其中,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当图画出示后,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描绘这幅画?结合课合是作者充满诗意的联想,让人感到韵味悠然,可绎难寻,甚至就不知道不觉地进入了那种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用图画引导学生学语言时,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艺术的直观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大概轮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生命桥》一文,讲到老羚羊带领众羚羊跃过悬崖时,老羚羊纵身一跃,年青的羚羊接着一跃,从老羚羊背上跳到了对面的悬崖上。学生如果对这一过程不甚清楚,这时就可以用简笔画勾勒出它的直观示意图,难点就会不攻自破。通过简笔画,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羚羊们是怎么脱离危险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羚羊为了群体的牺牲精神。
二、音乐渲染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就变得更加丰富了,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只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用音乐渲染,可以普遍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图画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欢快激动,或者是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如《二泉映月》讲述了瞎子阿炳一生悲惨的遭遇,但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当时阿炳孤苦无依的生活。于是,我就给学生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课堂上,那悲凉的曲子,加上我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也感同身受,有的都哭了,仿佛成了课文中的阿炳,课文语言似乎成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深情地读着。我领悟了,音乐在课文中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在课堂,音乐渲染,同样可以震撼幼小的心灵。音乐象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在实践中,我深感到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表演体验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这不仅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其中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因为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奇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室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儿童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儿童对所处情境,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家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用恰切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角色变了,语言行为必然随之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它们的想象活动几乎与扮演者同步进行。此时,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此时学生就由习惯上的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角色扮演一般在巩固阶段进行,必要时也可在教学重点段进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重点。角色扮演相比之下在低年级用得比较多。在高年级运用时,也同样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像《负荆请罪》《晏子使楚》这类历史题材的课文,以及《九色鹿》《螳螂捕蝉》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充分利用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越来越敢说敢演,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不管在哪个年级运用,都要恰如其分,运用得当。一些很庄重的或很悲凉的课文,像写英雄人物、反面人物的课文,就不宜运用角色扮演了。
图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的直观手段, 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一条通往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去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光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艺术化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惊人的魅力!它让多少人如痴如迷,魂萦梦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孩子,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必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予的活动。
一、图画再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表现课文的中心,或揭示课文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则会提高教学效率。《白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漠漠水田,白鹭伫立,映照其中,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当图画出示后,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描绘这幅画?结合课合是作者充满诗意的联想,让人感到韵味悠然,可绎难寻,甚至就不知道不觉地进入了那种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用图画引导学生学语言时,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艺术的直观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大概轮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生命桥》一文,讲到老羚羊带领众羚羊跃过悬崖时,老羚羊纵身一跃,年青的羚羊接着一跃,从老羚羊背上跳到了对面的悬崖上。学生如果对这一过程不甚清楚,这时就可以用简笔画勾勒出它的直观示意图,难点就会不攻自破。通过简笔画,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羚羊们是怎么脱离危险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羚羊为了群体的牺牲精神。
二、音乐渲染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就变得更加丰富了,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只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用音乐渲染,可以普遍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图画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欢快激动,或者是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如《二泉映月》讲述了瞎子阿炳一生悲惨的遭遇,但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当时阿炳孤苦无依的生活。于是,我就给学生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课堂上,那悲凉的曲子,加上我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也感同身受,有的都哭了,仿佛成了课文中的阿炳,课文语言似乎成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深情地读着。我领悟了,音乐在课文中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在课堂,音乐渲染,同样可以震撼幼小的心灵。音乐象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在实践中,我深感到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表演体验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这不仅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其中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因为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奇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室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儿童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儿童对所处情境,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家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用恰切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角色变了,语言行为必然随之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它们的想象活动几乎与扮演者同步进行。此时,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此时学生就由习惯上的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角色扮演一般在巩固阶段进行,必要时也可在教学重点段进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重点。角色扮演相比之下在低年级用得比较多。在高年级运用时,也同样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像《负荆请罪》《晏子使楚》这类历史题材的课文,以及《九色鹿》《螳螂捕蝉》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充分利用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越来越敢说敢演,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不管在哪个年级运用,都要恰如其分,运用得当。一些很庄重的或很悲凉的课文,像写英雄人物、反面人物的课文,就不宜运用角色扮演了。
图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的直观手段, 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一条通往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去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