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職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核心能力意识;二是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与课程;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构建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关键词] 学分制改革;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8-0024-02
一 学分制改革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加速开展。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技能、工艺和理论知识不断涌现,这使得小型化、有创意课程内容显得更为实用。另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一改原有结构,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创新组合。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首先,会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选修课也会趋向于多元化;其次,课程结构会采取模块组合,会提升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再次,课程内容也会趋向于小型化和综合化发展。实行学分制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越来越灵活,也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曾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而顺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另外,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断调整,逐渐涌向相当多的新能源、新技术、新行业,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技能又比较强的高级人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所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则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学生比起学年制更具有自主选择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选择课程时,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较好地促进学科门类的渗透和交叉。学分制以目标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具备了更多的自我设计权力,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得到较快发展。
(三)實行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都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解决这种差异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进行选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控制学习的进度。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能够自行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四)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也能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间的竞争程度。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着压力感不强、教学内容长年不变、教学模式呆板等现象,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如果这些教师不进行改善,那么必然没有学生会选择他们教授的课程。
二 学分制改革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核心能力意识
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要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合理界定其具体内容,通过学分制来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体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际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与课程
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首先,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针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展开深入调研,根据职业岗位来灵活设置专业,开设相应的模块化课程;其次,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则应该找准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方向;再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该具有自身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既体现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应该抓关键、抓重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同时,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该在已有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高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高职教师应该主动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实行职业能力分层化教育模式,首先要结合相关专业,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量化工作任务;其次是将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融入传统教学方法中,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构建的目的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其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保证各种制度和政策有效实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通过建立保障机制,从政策、制度、组织、人才等方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
(二)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适合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各方面应适合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过低的保障机制,达不到高职院校的要求,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率比较低;过高的保障机制,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简捷性。构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过程中,其政策、组织以及管理制度的设定都应简洁明确。
职业性。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要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
(三)构建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涉及到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等资源的应用,这些都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应该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评估优势,形成以全国性的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参与的政策保障体系。第一,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得到广泛传播,得到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职院校的了解和认同;第二,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给予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对高职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等;第三,设立专门的核心能力考核体系,使其能够客观、公正评价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组织保障机制。为实现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长效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的系统性和有机的衔接性。构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组织保障机制,即在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配备专门的评价机构和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评价人员,同时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明确所有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合作,保障学生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制度保障机制。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外部的政策保障,还要通过内部的规章制度来调节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第一,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學分制教育模式下,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对学生的考核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除了方法能力,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核,避免考核走过场、走形式;第二,制度保障机制要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要与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和阶段目标联系起来,组建相关的督导机构,对各系、部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进行督导和质量监控,不断总结新问题,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逐渐趋于完善。
[关键词] 学分制改革;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8-0024-02
一 学分制改革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加速开展。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技能、工艺和理论知识不断涌现,这使得小型化、有创意课程内容显得更为实用。另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一改原有结构,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创新组合。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首先,会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选修课也会趋向于多元化;其次,课程结构会采取模块组合,会提升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再次,课程内容也会趋向于小型化和综合化发展。实行学分制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越来越灵活,也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曾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而顺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另外,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断调整,逐渐涌向相当多的新能源、新技术、新行业,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技能又比较强的高级人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所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则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学生比起学年制更具有自主选择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选择课程时,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较好地促进学科门类的渗透和交叉。学分制以目标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具备了更多的自我设计权力,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得到较快发展。
(三)實行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都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解决这种差异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进行选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控制学习的进度。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能够自行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四)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也能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间的竞争程度。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着压力感不强、教学内容长年不变、教学模式呆板等现象,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如果这些教师不进行改善,那么必然没有学生会选择他们教授的课程。
二 学分制改革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核心能力意识
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要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合理界定其具体内容,通过学分制来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体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际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与课程
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首先,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针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展开深入调研,根据职业岗位来灵活设置专业,开设相应的模块化课程;其次,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则应该找准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方向;再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该具有自身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既体现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应该抓关键、抓重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同时,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该在已有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高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高职教师应该主动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实行职业能力分层化教育模式,首先要结合相关专业,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量化工作任务;其次是将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融入传统教学方法中,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构建的目的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其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保证各种制度和政策有效实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通过建立保障机制,从政策、制度、组织、人才等方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
(二)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适合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各方面应适合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过低的保障机制,达不到高职院校的要求,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率比较低;过高的保障机制,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简捷性。构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过程中,其政策、组织以及管理制度的设定都应简洁明确。
职业性。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要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
(三)构建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涉及到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等资源的应用,这些都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应该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评估优势,形成以全国性的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参与的政策保障体系。第一,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得到广泛传播,得到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职院校的了解和认同;第二,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给予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对高职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等;第三,设立专门的核心能力考核体系,使其能够客观、公正评价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组织保障机制。为实现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长效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的系统性和有机的衔接性。构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组织保障机制,即在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配备专门的评价机构和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评价人员,同时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明确所有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合作,保障学生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制度保障机制。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外部的政策保障,还要通过内部的规章制度来调节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第一,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學分制教育模式下,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对学生的考核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除了方法能力,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核,避免考核走过场、走形式;第二,制度保障机制要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要与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和阶段目标联系起来,组建相关的督导机构,对各系、部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进行督导和质量监控,不断总结新问题,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逐渐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