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整体素质的发展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为首位,可见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语言智能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美的教育者首先要求幼儿有积极的情绪参与,其次才要求审美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能与幼儿身心相符合,使幼儿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并对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感受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自我创造的需要,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智能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068-01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在首位,它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审美能力。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幼儿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起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把美术、音乐和文学自负盈亏为审美教育的三大法宝,他认为抓住了这三大法宝就是掌握了情感秘密的钥匙。在幼儿期幼儿园的活动中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语言活动向幼儿来展示介绍的,语言活动中有故事、诗歌、谜语、看图讲述、自编故事、诗歌等等。各种教学内容,其中蕴涵着意境美、词句美、情趣美,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的教育者首先要求幼儿有积极的情绪参与,其次才要求审美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能与幼儿身心特点相符合,使幼儿的精神变得丰富多彩,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那么在语言智能活动中教师如何来担任美的教育者呢?
一、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感觉美
1、直观教具
幼儿期对事物的感觉理解常常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教具。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准备恰当形象、易引起幼儿共鸣、能理解与感受的直观教具。例如在儿歌《娃娃开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使幼儿一下子就理解了......的可爱。又如:在看图讲述《谗嘴猴子》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挂图上有急迫的猴子和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使幼儿理解了词汇与故事的意境。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精心为幼儿准备直观教具使幼儿能正确理解,认识美的事物。
2、运用想象来感受美
幼儿理解感受到了美的词汇,美的意境,还需要内化。让幼儿通过想象来内化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例如《梧桐树寄信》中,幼儿欣赏后,让幼儿将眼睛闭上,教师有针对地讲故事中美的画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表象来想象:草地上铺满了银白的浓霜……使幼儿再次感受美。
二、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虽然爱美天性人人有,但是较高水平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并非与生具来,只有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去追求,使其精神得到升华,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要运用童话形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通过童话故事中那可爱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浪漫的意境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与能力。
三、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自我创造的需要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发幼儿爱美的天性。在语言活动中以往我们较注重知识的积累,过多要求会背诵多少首儿歌,会复述多少故事,学会说多少句式,拿这个标尺来衡量幼儿,对于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提高很少考虑,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所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
1、避免过多的灌注,要引发幼儿主动学习
那如何来避免过多灌注呢?就是要多用提问引导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问题要便于幼儿自己理解回答,同时要了解幼儿,从幼儿思维出发,顺着幼儿的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教师设定固定模式。对于答案是“是”和“不是”的问题要少提,尽量不提。
提问要引发幼儿讨论的欲望,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教师要让幼儿成为问题回答的主角,教师可暂时不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价,他们回答后可说:“是吗?对吗?”然后鼓励幼儿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再做出适度的指导。这样既可满足幼儿的需求又能丰富幼儿的词汇,促进他们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感受美的存在,会用以往美的感受再造美。孩子是在这种感受美、再造美、再感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在创编过程中还注意启发幼儿想象创造,鼓励幼儿在创造中求新求异,想象再造出合理的画面。鼓励幼儿运用以往的经验,再造美的事物。所以,教师在组织语言活动中,根据幼儿实际发展状况考虑传授知识和提供经验的比重。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
幼儿审美教育不能仅此通过语言智能活动来完成,只有在各个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言智能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068-01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在首位,它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审美能力。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幼儿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起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把美术、音乐和文学自负盈亏为审美教育的三大法宝,他认为抓住了这三大法宝就是掌握了情感秘密的钥匙。在幼儿期幼儿园的活动中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语言活动向幼儿来展示介绍的,语言活动中有故事、诗歌、谜语、看图讲述、自编故事、诗歌等等。各种教学内容,其中蕴涵着意境美、词句美、情趣美,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的教育者首先要求幼儿有积极的情绪参与,其次才要求审美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能与幼儿身心特点相符合,使幼儿的精神变得丰富多彩,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那么在语言智能活动中教师如何来担任美的教育者呢?
一、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感觉美
1、直观教具
幼儿期对事物的感觉理解常常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教具。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准备恰当形象、易引起幼儿共鸣、能理解与感受的直观教具。例如在儿歌《娃娃开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使幼儿一下子就理解了......的可爱。又如:在看图讲述《谗嘴猴子》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挂图上有急迫的猴子和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使幼儿理解了词汇与故事的意境。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精心为幼儿准备直观教具使幼儿能正确理解,认识美的事物。
2、运用想象来感受美
幼儿理解感受到了美的词汇,美的意境,还需要内化。让幼儿通过想象来内化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例如《梧桐树寄信》中,幼儿欣赏后,让幼儿将眼睛闭上,教师有针对地讲故事中美的画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表象来想象:草地上铺满了银白的浓霜……使幼儿再次感受美。
二、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虽然爱美天性人人有,但是较高水平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并非与生具来,只有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去追求,使其精神得到升华,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要运用童话形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通过童话故事中那可爱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浪漫的意境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与能力。
三、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自我创造的需要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发幼儿爱美的天性。在语言活动中以往我们较注重知识的积累,过多要求会背诵多少首儿歌,会复述多少故事,学会说多少句式,拿这个标尺来衡量幼儿,对于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提高很少考虑,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所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
1、避免过多的灌注,要引发幼儿主动学习
那如何来避免过多灌注呢?就是要多用提问引导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问题要便于幼儿自己理解回答,同时要了解幼儿,从幼儿思维出发,顺着幼儿的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教师设定固定模式。对于答案是“是”和“不是”的问题要少提,尽量不提。
提问要引发幼儿讨论的欲望,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教师要让幼儿成为问题回答的主角,教师可暂时不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价,他们回答后可说:“是吗?对吗?”然后鼓励幼儿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再做出适度的指导。这样既可满足幼儿的需求又能丰富幼儿的词汇,促进他们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感受美的存在,会用以往美的感受再造美。孩子是在这种感受美、再造美、再感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在创编过程中还注意启发幼儿想象创造,鼓励幼儿在创造中求新求异,想象再造出合理的画面。鼓励幼儿运用以往的经验,再造美的事物。所以,教师在组织语言活动中,根据幼儿实际发展状况考虑传授知识和提供经验的比重。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
幼儿审美教育不能仅此通过语言智能活动来完成,只有在各个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