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化学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从这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2.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化学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懷。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学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二期课改中受到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从这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2.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化学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懷。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学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二期课改中受到重视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