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没事的时候,我常常想,当下的中国是不是已经没有艺术的土壤,或者说中国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适合生存的年代。
把艺术品作为谋生的手段无可厚非,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应有其超然物外的独立标准,而这标准显然不是以暴发户随意操控的大盘价格为基础的,可让人深深悲哀的是当代的国人恰恰只关注大盘中的数字,而不去在意这数字背后的价值?股票如此,艺术品如何能免俗?在迅速攀升的价格面前,什么艺术家的体面,什么批评家的尊严统统湮没在钞票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这个时代跟人说你在搞艺术人家会笑话你,别人都在搞市场,你搞什么艺术?正常的思维都觉得先把艺术搞好再去搞市场。可现实正确的路线却是先搞自己的政治地位,再搞自己的市场地位,然后搞不搞艺术其实已经无所谓。这话估计也可以进MBA课程了(笑)。我曾听说过一位商人满怀崇敬的说起一位国内知名画家自我经营的成功,他说这位画家的成功之路可以写进MBA课程的经典案例,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唯一的需要进入的是艺术史的长廊,可不幸的是目前所有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不管你是什么学者,艺术家,医生,工人,农民,所有人。在现在这个物质为尚的社会里,不但思想的光辉不会照耀华夏大地,就是思想的小花都不会开放。
现在我一边教书一边画画,每当我告诉学生要挖掘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语言到内容要不断地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眼里只关注那些真正的大师。但是每每又担心这样的大环境,特别是中国画领域,体制的限制何其多,坚持自己的路有多难走。不愿意迎合的异类在体制内如何受到排斥,骄傲和自信都驱散不了这种孤立,这种孤独不是几个同道中人的一两句慰籍就能排遣,这是一种长期的被忽略,国人的集体漠视,这种漠视不是自发的而是集体的对艺术的无知以及体制舆论的导向。在这种大环境下,艺术的空气何其稀薄,在炒作与被炒作,吹捧与被吹捧的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远远抵不过名利场的吸引力。
二
很多画家在一种技法一个题材上面专注很多年,甚至一辈子只画“一张画”,当然这很有可能使之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以此为鉴,很多人认为我应该把住一种题材长久的画下去,别人会在你长期的、符号似的作品的猛烈轰击下,记住你的作品、或者记住你的图式,然后记起有你这么个人,然后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好事情”对你抛出橄榄枝。但是在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可以一辈子关注同一件事的那个兴趣点来临之前,我希望做尽可能多的尝试,而且人的一生有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感受,慢慢成长,慢慢领悟,怎么可能一张画一种技法画到老死?
我依稀记得在哪里看过说张大千在美国办展览的时候,毕加索曾去过,浏览全场后留下一句话:这么大的场地只有一张画。据说张大千听后很震动,后来变法。对传统中国画来说时间和阅历是促成作品境界提高的重大前提,就图式来说都是一种类型,但境界可以大不相同,但是当代中国画,或者当代水墨并不尽然,境界在山水画里,生机在花鸟画里,世间百态的人,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人何其复杂?如何用一种形式一种语言就解释完全,所以我愿意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寻找,寻找各种适合我的表达。我的作品样式很多,也不很成熟,我自己也很担心这些探索会不会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在我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一些在这方面出现的瓶颈会在另一种样式中得到解决,触类旁通。我只是领悟了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已经让我惊喜,没有所谓的无用功,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阶段,虽然不是直线上升,但循环是有宽度和广度的,只是它的效果会在日后体现。
三
以前有画廊跟我说不愿意跟女画家合作,主要是女画家情绪化,今天说好卖,明天她又不卖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又听过策展人说合作过的女画家大多手上画不多,一般都是先有展览再有作品,我听完汗颜,决定努力修复这一不良形象,逐步变成一个先有画再有展览的合格的艺术工作者。玩笑而已。人这一生有得必有失,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没有付出努力也就不必期待天上落陷饼,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能把这一切都看透,做与不做就是全凭自己心意。有些人总会站在某个制高点上指责别人不进取,不上进,虽然我觉得自己在人生路上比较能够把握自己,但还是觉得进取与上进不是所有人的心之所求,有人喜欢恬淡,平静的生活,他满足于这种现世安稳,如果他怡然自得,你为什么偏要他上进进取?如果心里欲壑难填,自然永不满足,不管是名还是利,终其一生,难得安稳,求不得,人生至苦,以己度人,满世界都是苦海。以前我也不明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落到手里都想抓住,现在明白一点,人与人,都不同,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求仁得仁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宋建华
没事的时候,我常常想,当下的中国是不是已经没有艺术的土壤,或者说中国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适合生存的年代。
把艺术品作为谋生的手段无可厚非,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应有其超然物外的独立标准,而这标准显然不是以暴发户随意操控的大盘价格为基础的,可让人深深悲哀的是当代的国人恰恰只关注大盘中的数字,而不去在意这数字背后的价值?股票如此,艺术品如何能免俗?在迅速攀升的价格面前,什么艺术家的体面,什么批评家的尊严统统湮没在钞票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这个时代跟人说你在搞艺术人家会笑话你,别人都在搞市场,你搞什么艺术?正常的思维都觉得先把艺术搞好再去搞市场。可现实正确的路线却是先搞自己的政治地位,再搞自己的市场地位,然后搞不搞艺术其实已经无所谓。这话估计也可以进MBA课程了(笑)。我曾听说过一位商人满怀崇敬的说起一位国内知名画家自我经营的成功,他说这位画家的成功之路可以写进MBA课程的经典案例,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唯一的需要进入的是艺术史的长廊,可不幸的是目前所有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不管你是什么学者,艺术家,医生,工人,农民,所有人。在现在这个物质为尚的社会里,不但思想的光辉不会照耀华夏大地,就是思想的小花都不会开放。
现在我一边教书一边画画,每当我告诉学生要挖掘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语言到内容要不断地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眼里只关注那些真正的大师。但是每每又担心这样的大环境,特别是中国画领域,体制的限制何其多,坚持自己的路有多难走。不愿意迎合的异类在体制内如何受到排斥,骄傲和自信都驱散不了这种孤立,这种孤独不是几个同道中人的一两句慰籍就能排遣,这是一种长期的被忽略,国人的集体漠视,这种漠视不是自发的而是集体的对艺术的无知以及体制舆论的导向。在这种大环境下,艺术的空气何其稀薄,在炒作与被炒作,吹捧与被吹捧的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远远抵不过名利场的吸引力。
二
很多画家在一种技法一个题材上面专注很多年,甚至一辈子只画“一张画”,当然这很有可能使之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以此为鉴,很多人认为我应该把住一种题材长久的画下去,别人会在你长期的、符号似的作品的猛烈轰击下,记住你的作品、或者记住你的图式,然后记起有你这么个人,然后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好事情”对你抛出橄榄枝。但是在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可以一辈子关注同一件事的那个兴趣点来临之前,我希望做尽可能多的尝试,而且人的一生有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感受,慢慢成长,慢慢领悟,怎么可能一张画一种技法画到老死?
我依稀记得在哪里看过说张大千在美国办展览的时候,毕加索曾去过,浏览全场后留下一句话:这么大的场地只有一张画。据说张大千听后很震动,后来变法。对传统中国画来说时间和阅历是促成作品境界提高的重大前提,就图式来说都是一种类型,但境界可以大不相同,但是当代中国画,或者当代水墨并不尽然,境界在山水画里,生机在花鸟画里,世间百态的人,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人何其复杂?如何用一种形式一种语言就解释完全,所以我愿意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寻找,寻找各种适合我的表达。我的作品样式很多,也不很成熟,我自己也很担心这些探索会不会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在我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一些在这方面出现的瓶颈会在另一种样式中得到解决,触类旁通。我只是领悟了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已经让我惊喜,没有所谓的无用功,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阶段,虽然不是直线上升,但循环是有宽度和广度的,只是它的效果会在日后体现。
三
以前有画廊跟我说不愿意跟女画家合作,主要是女画家情绪化,今天说好卖,明天她又不卖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又听过策展人说合作过的女画家大多手上画不多,一般都是先有展览再有作品,我听完汗颜,决定努力修复这一不良形象,逐步变成一个先有画再有展览的合格的艺术工作者。玩笑而已。人这一生有得必有失,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没有付出努力也就不必期待天上落陷饼,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能把这一切都看透,做与不做就是全凭自己心意。有些人总会站在某个制高点上指责别人不进取,不上进,虽然我觉得自己在人生路上比较能够把握自己,但还是觉得进取与上进不是所有人的心之所求,有人喜欢恬淡,平静的生活,他满足于这种现世安稳,如果他怡然自得,你为什么偏要他上进进取?如果心里欲壑难填,自然永不满足,不管是名还是利,终其一生,难得安稳,求不得,人生至苦,以己度人,满世界都是苦海。以前我也不明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落到手里都想抓住,现在明白一点,人与人,都不同,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求仁得仁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