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财税制度随着国家的建立而逐渐形成,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所谓财税,即财政和税收的总称。随着夏王朝的建立,国家财政开始出现。作为一种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财政在其形成之后,就成为维护国家政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财政,以财行政。它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财政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而其“财”,主要来源于赋税,税收又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收缴,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赋税,据《史记·夏本纪》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言:“夏后代五十而贡,殷人七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皆什一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赋税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变中。
新疆博物馆收藏了有关财税方面的许多珍贵文物,从汉到近现代,以不同角度和方面展示了财税政策以及在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
反映财政税收发展历史
税收制度从春秋时期“初税亩”到隋唐的“租庸调制”以及明清的“一条鞭法”,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变化着。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麻布和脚布就记录了当时的赋役制度。纸质文书也反映了屯田赋税收缴情况。
租庸调赋税制是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规定“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绸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大唐六典》卷四十八《食货志上》),即课税以人丁为本,按丁受田,按田征税。即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同时还设立了许多附加税,如脚钱、营窖、税草、加耗、裹束等。其中“脚钱”为运脚费用,即运输费用,是各州租庸调和地税送纳配所以及运至两京所需加纳的运输费,通常交纳铜钱、织物等。可按户配脚,也可按丁支脚(《大唐六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新疆博物馆收藏的织物、文献、印鉴等实物资料向世人再现了当时的税收情景。
反映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同时期在国家的财政政策统治下,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社会财富积累丰富,官僚地主兴辟园林,生活安逸,正是“豪家多婢仆,门内多豪侈”。出土的墓葬雕塑和纸画均展示了当时古代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的场面,以及封建贵族地主庄园经济和庭院建筑的生活场景,从而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反映财政税收情况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逐渐产生了卖田文契及房地产买卖抵押凭证以及各种租赁合约、银锭、纳税执照、印花税票、盐税票、关税票等各种票种和田地注册证、文卷、会票;营业执照、度牒、身份执照、传统的会计帐簿、商用帐册。都能直观地反映当时的财政、社会的经济情况。在吐鲁番出土的纸质文书中就有租佃契约、买卖合约、借贷合同等不同的凭证。
历代流通的主要货币
朝代更替,秦“半两”,汉“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宋、元、明、清的各种年号钱;少数民族政权也铸造自己的钱币。在古代,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为数不少,有汉怯二体钱、察合台汗国钱币,还有仿制中原圆廓方孔的钱币,如汉龟二体钱、龟兹小铜钱、高昌吉利钱、突骑施钱、回鹘钱币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在于阗地区自行制造和发行的“和田马钱”,就是东西文化的完美体现。
历代使用的度量衡器具
“度量衡”名称源自《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历代使用的度量衡器有尺、斗、天平等。东汉就有鎏金的铜尺、彩绘骨尺、竹尺、术尺等种类,而其长度标准随着时代的不同有所差别。天平,据纸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到大约公元前500年,罗马的“杆秤”出现,杆秤靠移动秤砣的位置来保持与被称物品重量的平衡,实际上是将天平的一端(放砝码端)由固定式变成活动式。秤在我国也有很久的历史了。在新疆博物馆收藏了唐代的木尺、天秤、木提子,都是研究唐代度量衡具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历代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
历代国家为巩固疆域、发展社会经济。发动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并进行国防建设,促进了社会不断发展。将士当时的征战情景在历代砖雕、木雕、画像石都有所反映。新疆博物馆的铜雕、织物、板画展示了古代作战武官俑、武士俑、骑马俑、佩剑俑、兵器,再现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武士形象。
近现代财政税收文献
随着近现代财政政策的改革,经济交往也越发频繁,出现了各种银票、钱票、股票、期票及彩票、公债券等许多新型的各种票据。在新疆三区革命时期,为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了新疆省建设公债、邮票、期票(期票意为临时钞票,维文称“CHEK”)等,在1945年至1948年发行的期票有100元、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2500元和3000元八种面额,为发展经济,稳定三区革命时期经济市场起了重要作用。新疆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实物资料详实地展现了新疆近现代财政的情况。
新疆博物馆收藏了有关财税方面的许多珍贵文物,从汉到近现代,以不同角度和方面展示了财税政策以及在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
反映财政税收发展历史
税收制度从春秋时期“初税亩”到隋唐的“租庸调制”以及明清的“一条鞭法”,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变化着。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麻布和脚布就记录了当时的赋役制度。纸质文书也反映了屯田赋税收缴情况。
租庸调赋税制是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规定“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绸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大唐六典》卷四十八《食货志上》),即课税以人丁为本,按丁受田,按田征税。即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同时还设立了许多附加税,如脚钱、营窖、税草、加耗、裹束等。其中“脚钱”为运脚费用,即运输费用,是各州租庸调和地税送纳配所以及运至两京所需加纳的运输费,通常交纳铜钱、织物等。可按户配脚,也可按丁支脚(《大唐六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新疆博物馆收藏的织物、文献、印鉴等实物资料向世人再现了当时的税收情景。
反映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同时期在国家的财政政策统治下,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社会财富积累丰富,官僚地主兴辟园林,生活安逸,正是“豪家多婢仆,门内多豪侈”。出土的墓葬雕塑和纸画均展示了当时古代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的场面,以及封建贵族地主庄园经济和庭院建筑的生活场景,从而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反映财政税收情况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逐渐产生了卖田文契及房地产买卖抵押凭证以及各种租赁合约、银锭、纳税执照、印花税票、盐税票、关税票等各种票种和田地注册证、文卷、会票;营业执照、度牒、身份执照、传统的会计帐簿、商用帐册。都能直观地反映当时的财政、社会的经济情况。在吐鲁番出土的纸质文书中就有租佃契约、买卖合约、借贷合同等不同的凭证。
历代流通的主要货币
朝代更替,秦“半两”,汉“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宋、元、明、清的各种年号钱;少数民族政权也铸造自己的钱币。在古代,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为数不少,有汉怯二体钱、察合台汗国钱币,还有仿制中原圆廓方孔的钱币,如汉龟二体钱、龟兹小铜钱、高昌吉利钱、突骑施钱、回鹘钱币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在于阗地区自行制造和发行的“和田马钱”,就是东西文化的完美体现。
历代使用的度量衡器具
“度量衡”名称源自《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历代使用的度量衡器有尺、斗、天平等。东汉就有鎏金的铜尺、彩绘骨尺、竹尺、术尺等种类,而其长度标准随着时代的不同有所差别。天平,据纸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到大约公元前500年,罗马的“杆秤”出现,杆秤靠移动秤砣的位置来保持与被称物品重量的平衡,实际上是将天平的一端(放砝码端)由固定式变成活动式。秤在我国也有很久的历史了。在新疆博物馆收藏了唐代的木尺、天秤、木提子,都是研究唐代度量衡具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历代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
历代国家为巩固疆域、发展社会经济。发动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并进行国防建设,促进了社会不断发展。将士当时的征战情景在历代砖雕、木雕、画像石都有所反映。新疆博物馆的铜雕、织物、板画展示了古代作战武官俑、武士俑、骑马俑、佩剑俑、兵器,再现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武士形象。
近现代财政税收文献
随着近现代财政政策的改革,经济交往也越发频繁,出现了各种银票、钱票、股票、期票及彩票、公债券等许多新型的各种票据。在新疆三区革命时期,为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了新疆省建设公债、邮票、期票(期票意为临时钞票,维文称“CHEK”)等,在1945年至1948年发行的期票有100元、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2500元和3000元八种面额,为发展经济,稳定三区革命时期经济市场起了重要作用。新疆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实物资料详实地展现了新疆近现代财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