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玉器在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高峰,数百年间制造了大量作品,其中有少量已消失,大量作品流传于世,为人们所收藏,这些作品与现代玉器不易区别,如何鉴别这些玉器,受到了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明清玉器所用玉料
明清时期玉器使用的玉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翡翠,又以新疆和田玉为主要玉料,和田玉的玉料主要有绿、黑、白、青、糖、黄等色,绿玉有两种,一种以北京明定陵出土绿玉带钩为代表,绿色翠浅,有黑点及白斑,微透明;一种如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所言,绿色较深,上面“俨然黄土一层”,带有黄土色斑。
白玉分有多个等级,明代白玉多偏黄,可能是表面氧化的结果,清代的白玉多偏青色。
青玉是明清玉器使用最多的玉料,浅色的近于白玉,深色的近于墨玉,多数明代青玉色偏暗,呈灰青色,清代使用的青玉,颜色多近于天青色,色浅的近于白色,被称为青白玉。
明清时期使用的黄玉非常珍贵,源于玉材数量少,明代的黄玉玉色偏绿,又与东北岫岩黄玉不同。清代黄玉主要有两类:一类色浅,近于秋葵色或柠檬色,数量很少;一类黄如熟栗,又带红糖色,与东北岫岩透闪石黄玉相似,清代宫廷遗有较多的岫岩玉作品,这类黄玉产于岫岩的可能性很大。
糖玉多为青玉中带有红糖色,为含铁元素所致,明、清两代都有,明代的玉颜色多呈灰黄色,多为中晚期作品,清代作品多为中期以后制造。现今玉器中糖玉颇多,新疆且末产的青色黄糖色浅,和田、青海、岫岩,俄罗斯玉之中也多有糖色玉,一些现今玉料中的糖色玉同清代所用玉料相近。
明、清使用的墨玉情况复杂,玉上的黑色有三种,玉色、烧色、沁色。玉色又有三种:一为青玉带有黑色芝麻状斑,斑密集呈黑色,现今有人称其为青花玉,西周、汉代,宋、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这类玉料不易受沁,一些西周、汉代作品今日尚“旧玉如新”;一为青玉中带有大块黑色玉,与烧色极难分辨,宋、明玉器中多有此作品,一为深碧绿如墨色,一些清代玉器采用此料。
几种明代玉器皿
玉器皿产生的时代非常早,但周、秦时期的作品很少,汉、唐才见增多,即使如此,已知的汉、唐玉器皿仅为可数的几件。宋代文献中所记玉酒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宋人史绳祖墓出土有荷叶式玉杯,朱唏颜墓出土有光素圆形撇口玉杯,传世作品中能够鉴定为宋、元时期的玉器皿数量已有不少。
明代早期玉器皿的制造继承了宋、元玉器皿的传统,明早期朱檀墓出土了玉花瓣形杯,结构简练并有镂雕单柄,保留了宋、元作品的风格。
明代中晚期玉器皿的考古发现主要见于北京明定陵,有执壶、爵杯、碗等,另外北京明万贵墓出土有白玉双螭耳杯,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有八方形杯、盘及双螭耳杯。与宋、元作品相比,明代玉杯有了较大的变化,杯体出现了几何形的主体样式,柄、耳的设计也更力口具有稳定感。
常见的明代玉器皿主要有壶、杯、碗、盘、炉、瓶、罐等。执壶是一侧有柄,一侧有流,中部壶体有一定容积的玉器,多用为酒壶,大的也可做茶具。考古发现的明代玉壶代表性作品有定陵出土的青玉金托“万寿执壶”,壶矮腰长颈,腰部浅阴线“寿”字,两侧各一“卐”字,后嵌桃式盖钮。还有北京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白玉龙柄执壶。
故宫博物院存有较多的明代执壶,可以确定为明代玉执壶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
1、花、木式执壶。以树木、花果为主体造型的执壶,代表作品为青玉竹节壶、青玉莲瓣壶。青玉莲瓣壶可分为高壶及矮壶两种,矮壶的代表性作品如高16.1厘米,口径7.8厘米,圆体,表面雕两层莲瓣,内饰凸起的“寿”字,双枝缠绕式柄,兽吞云纹流,圆形盖,盖面饰六瓣莲瓣,后嵌鸳鸯衔莲钮。高式莲瓣执壶则上粗下瘦,莲瓣于其外,过肩。
2、矮壶。北京小西天出土的明代龙首执壶为圆形,似碗有盖,盖钮与盖相连,柄部龙首不吞,龙颈为柄,应属明朝末期的作品,并表明明代的矮型玉执壶制造年代偏晚,清官遗存明代矮执壶有下列几种:
(1)八方形执壶。“子冈”款婴戏执壶为代表,作品高12.3厘米,口径3.8×6.1厘米,长八方形壶体,光素夔式柄,长方形口、足,后嵌狮形盖钮,壶外饰凸起的婴戏图;(2)方壶。代表作品为双喜字方壶,壶体为立方形,四面中部凸起委角方板,两侧凸雕“寿”字图案,后部为方折拐子式柄,前部为折柱状流,口、足为方形,较壶腰内收,覆斗式盖,后嵌方桃式钮。
3、菱花式执壶。截面似六瓣菱花,壶腹形成凸、凹的条棱变化,上部较下部略宽阔,菱瓣式口、足,盖面饰凸起的仿古戟式纹,亦有凸、凹的棱式变化,光素变式柄,柄上端饰小兽面,渐细折柱状流,壶外琢凸起的行书诗句。
4、阔腹式执壶。壶腹似球,圆环式口、足,饰凸起的芦雁纹。
5、隐式执壶。外形似物或器,空其腹,能贮水外注,代表作品为青玉辟邪式执壶,作品为大头,有角,鳞身,尾后翘为壶柄,胸前一小兽为流,头部可开启向腹内注水,腹空。
6、低腹高壶。壶型较高,下部为壶腹,上部为长颈,这一类壶在明代较为流行,以圆腹为最常见,主要类型有下列几种;
(1)圆腹筒颈,壶腹略圆,敛面为椭圆,其上有筒式壶颈或圆筒,或六方筒,坡形肩;
(2)壶的主体为仿古样式,如北京故宫藏青玉钫式执壶,壶体似钫,截面为方形,上窄下阔,两侧筛浅浮雕的花叶纹,盖顶或盖,立兽钮,兽吞流,柄、流、盖钮为时样,壶体仿古;
(3)六方执壶、八方执壶。壶体为六方或八方式,一般为阔腹,高颇,撇口,典型作品为六方“寿”字花卉纹壶,壶体略高而扁,八棱式,阔性,八方式盖,兽钮,颈中部凸起呈葫芦形,其上雕“寿”字,盖、足及壶腹饰凸起的折枝花卉图案。俯式兽吞夔尾柄,仰式兽吞流。
7、高腹执壶。壶体高,上部为阔腹,腹下部细而窄,作品之盖一般较高,与下腹对应,传世作品有莲花式、六方式、弧凸四方式等,代表作品竹节柄高腹壶,长方口,坡肩,肩饰莲瓣纹,四面式壶体,每面微外凸,饰花卉图案,覆斗式高盖,盖与壶的四条垂边皆有竹节式戟,竹节式壶柄,仰式兽吞流。
明代玉执壶主要为上述几种样式,高壶多为高盖,钮与壶身造型不甚统一,浅浮雕花纹,偶有贴饼状装饰于壶颈,多为兽吞式流。
玉杯 目前可确定的明代玉杯主要有花果式杯、镂空式杯、双耳杯、单柄杯、托杯、仿古玉杯等几类。
1 花果式杯。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宋、元作品一般体积略小,其外的镂雕柄也很简练粗实,明代作品的镂雕部分略有加大,多有细枝繁叶,更易损坏,代表作品为“子刚”款桃式杯,杯形似桃,其上刻诗。
2 镂空杯。杯外多为镂空图案所包裹,镂空部位较大。杯身较小,镂空部分一般为枝叶,少量的为树木山石,有 时与笔洗较难区别,一般玉杯应在枝叶中留有供使用的饮口。
3 双耳杯。早期双耳杯见于宋代,有双童耳银杯、玉杯等。明代双耳玉杯承其传统,但样式更为丰富,主要有几种:(1)双螭耳杯。此种杯于南京、北京明墓考古发掘中都有出土,螭纹的使用似受宋、明仿汉玉器的影响,颇具虎气,有螭前足及口皆伏于杯口者,也有螭头高出杯口者,一些研究者认为螭头头位较高者,为明晚期作品。一般作品以蝻身为杯耳,螭后足及尾连于杯体下部,后蹬而凸雕于杯侧;
(2)双龙耳杯。传世玉器中有一款玉杯,与明代双龙耳杯相似,但双耳为龙首,兽身,短四足,翘尾,足肘之上又有较多的横线纹,这一式玉杯数量较多。又有玛瑙制品,《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41》图190、194、196皆属此类,其中一些作品龙形古朴,可能早于明代,一些作品工艺及纹样皆属清代风格,图196玉杯带有明代的托盘,可能为后来拼配,就这件玉杯所附龙形耳而言,方形头,钻孔类眼,三道立眉皆属明代龙纹风格,作品应为明代制造。类似的宫遗作品亦应为明代制造;
(3)婴耳杯。1987年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玉器中有一件婴耳八方杯,两耳各为双婴,杯面中部又雕一婴,作品有五子登科之意,以此器为标准,可确定宫遗玉器中的一批明代婴耳杯,主要有镂雕女婴执花耳直口圆杯,前、后反向双童耳外饰莲瓣直口杯,踏云双童形杯耳婴戏图圆杯,相背童子形杯耳直口杯等等;(4)双花耳杯。杯耳各为一朵花朵,其下有少量枝蔓,个别作品花蕊部位嵌有宝石,此类双耳杯无考古发掘资料可依,但这种在玉件上嵌粗粒宝石作品在明代非常流行,可资借鉴;
(5)镂空双耳杯。杯两端带有较大的镂空耳,镂空部分多为复杂的花枝;
(6)双圭夔式耳杯。杯之双耳似横向伸出的小圭,其下细柱弯成夔形。《中国玉器全集5》图140收录有一件鹿纹八角杯,就形式判断,绝对为清代之前的作品。据此可判断圭式耳杯为清代之前作品,多数为明代制造。杯耳之圭或有变化,主要为:圭中部有凸脊,圭表面平而外端有尖,圭板外端呈连弧状,板_上饰纹等。《古玉精粹》图108青玉菱瓣式杯,原定为明代作品,但其耳上圭板有上、下的折叠变化,同图124雍正款玉杯同,两杯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6)
“福”“禄”“寿”字玉杯。一些宫遗玉杯的耳上带有上述字样,多数为明代作品;(7)兽吞耳玉杯。这类玉杯的两侧各有一兽头,兽口吞有夔形柱,按常规,兽吞夔式耳为炉耳,但一些作品,体小而平口,似为饮用之杯。
4 斗杯、八方杯。八方形玉杯,南京板仓村明墓已出土,器薄口平。宫遗玉器中有斗形杯多件,一些带耳,一些不带耳,与八方杯应属同一体系,一些带有花纹的作品,花纹是明代风格,如乾隆题诗,并“梅道人”诗斗杯。作品用带墨斑白玉制,又将墨斑上砸出斑坑,就其图案风格,用玉风格而言,应冯明代仿古类作品,又官遗“福”“禄”双耳斗式杯,口沿饰回文,与板仓村明墓玉杯纹饰同,耳部风格亦为明代玉器风格,为明代作品。
5 乳钉纹杯。乳钉纹为明代玉器常用纹样,多见于玉圭,制造乳钉时,先用管钻套钻乳钉,再行磨圆,作品往往留有钻痕,宫遗玉器中有一批乳钉纹玉杯。应为明代作品。明代乳钉纹圭多见于妇女墓葬,乳钉纹杯亦或多为妇女所用。
6 单柄玉杯。宋、元玉器中已见单柄玉杯,杯口一侧平出横錾,薄片状,或有火珠、龙、螭图案,其下托以弯柱,或为螭身。明代作品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錾、柱形式多样,花纹亦增复杂。或透空,或仿古,或为动物形。又有双耳,单柄共用,杯外有三处装饰者。
7 随杯。羽觞杯,荷花瓣等样式玉杯,匝杯扁而长,上宽下窄,椭圆形足,前端有流,后侧为柄,羽觞杯为椭圆形,似舟而浅,两侧横出两耳,为仿汉样式。
8 托杯。目前见到的早期玉托杯为宋代作品,杯似碗,其下有圆筒状托子,托子的中腰处有一周向外延展的承盘。此类托杯在明代已不再使用。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的一套玉托杯,杯可独立使用,其下有托盘,托盘中部有一个与杯足相适应的圆环,由此而知这一类盘是专门为托杯而制的托盘。
玉托杯的使用延续到了清代,清代宫廷中使用的玉托杯中,有很多是清代制造的,一般来看,清代的作品除了玉材选择不同于明代作品外,造型与装饰风格也与明代作品有区别,清代的托盘厚且高,一些作品有明显的足,盘内的装饰花纹也较复杂、厚重。
依据南京出土玉托杯而鉴选出的宫遗明代玉托杯有如下特点:托盘较薄,高度不大,其上的装饰花纹也较浅,一些托盘背面光素无足,中部承杯处向内凹,外形主要有长方形委角、海棠式、椭圆等。
碗 碗是吃饭用的餐具,较少有陈设效果,制造时又需好料,费料耗工,因而必须在玉器制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可出现,使用者也较为显贵。明代以前的宋、辽时期,玉、玛瑙碗已较多地出现,考古发掘中亦有所见。而明代玉碗的确定,主要是在宫遗玉器中鉴选出来的。《珍品全集·41集》则列明代玉碗四件(图186—189)。这些作品的外型已不具宋、元作品的风格,但同清代宫遗作品相比较,它们胎体的厚度、均匀度,边沿的准确度都不同于清代宫廷作品,玉材的选用更接近于明代玉器,图案的结构、题材皆明代风格,因而确定为明代作品无疑是正确的。图186、187两件所饰为带枝花卉纹,花朵大而叶小,为菊花、牡丹、山茶等四种。两件作品的图案结构基本一致,略有变化,琢制时多用坡线,图案边缘的阴线呈由外向内的坡状,空白处不减地。图案表面有较大的平面,似凸起又不甚凸起。这类花朵排列图案,同明代中期雕漆作品边带图案风格一致。图189为浅浮雕的飞龙纹图案,龙方头细身,圆环式眼,典型的明晚期龙纹风格,龙身旁的杂宝图案也为明代图案特点。
玉制文具
文具和珍玩,是书房里的用具和摆件,汉代玉器中有较多的玉文具,如笔屏、水丞、洗、镇等,至宋、明,做成气候,清代,玉文玩是有条件的文人所追求的用品,明人屠隆《文具雅编》有详细的品种记述,清代玉文具比明代还要多,如砚滴。墨床。清代玉文具主要品种如下:
笔架 为架笔的工具,多为山形,有素三峰、多层岩、山水、蟠龙、多孔石等样式。多孔石笔架的岩石边线呈长线条。洞岩是用柱状砣头将山峰表面砣为高低变化状,其中又有直径不同的穿透性孔洞,似太湖石的风格。所谓“卧仙”笔架,应为卧式人物。
水丞 又称水中丞。它是用来贮水的,研墨时用小匙将水提出。故宫收藏的一件八方形作品,为八棱柱形,上有顶,下有底,内空可贮水,外侧每一棱面中部都琢有一种卦纹,卦纹上下各有一夔龙,器顶有一孔,插入空心滴柱,器底琢有“水中丞”三字,器物上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砚滴 是在容器的上部有一个滴注,滴 注被提起时可将容器中的水带出。砚滴有兽形砚滴、鸟形砚滴等,而最常见的是异兽砚滴。这类异兽砚多为卧形兽,兽腿短而向前折或有一足后蹬,兽头方而扁,鼻眼在上平面,嘴在前面的立面上,合嘴,背部有成绺的对称形长毛,尾分叉。这些兽、鸟形砚滴造型与明代作品一脉相承。
笔洗
《文房器具笺》日明代“笔洗,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或素或花,工巧拟古”。清代玉洗多见平底浅洗、耳环装饰洗、瓜叶式洗、高壁式洗。
印盒 又称印色池,是专门盛装印泥的。印盒有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样式,较精的作品一般都饰以较浅的浮雕纹饰,以花果、螭龙纹为多,也有山水图案。图案中有较多的平面,于器物表面。山水图案受文人画影响,或远水近水,或枯树草亭,或排雁昏鸦伴有策杖行人。结构简练,意境深远,恬淡为趣。玉笔杆明代的玉笔杆是目前已发现的玉笔杆中年代较早的作品。杆上有帽,皆为圆柱形,以一色玉制成。不加嵌饰,笔杆之上雕有纹饰,多为浮雕,图案薄而浅,清宫遗存的明代玉笔杆上多有螭纹。清宫遗玉中有一件白玉杆珐琅斗笔,珐琅笔斗有明显的康熙珐琅风格,笔杆龙纹亦早,应为康熙作品,乾隆以后,玉笔杆样式较多,有带凸雕山水图案的,有管状镂空的,有圆杆雕文的,有素杆的。
笔格 又称笔架,是架笔的工具,在文房中是不可缺少的,笔格的产生年代很早,但考古发掘到的早期玉作品是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玉笔架,为长方形,较薄,上方有卧笔的架槽,该墓还出土有水晶山式笔架。明人屠隆曰:“玉笔格有山形者,有卧仙者,有旧玉子母猫,白玉作用,横卧为坐,身负六子,起伏为格,有纯黄纯黑者,有黑百杂者,有黄黑为玳瑁者,因玉沾取为形体,扳附眠抱,诸态绝佳,真奇物
明青玉“寿”字花卉碗口径14.5厘米也”。屠隆的记述表明明代的玉笔格形状已十分复杂,题材广泛且用玉多样。屠隆的记述为识别明代的玉笔格提供了线索。宫遗玉器中多有笔山,可为架笔的玉动物、玉人物及其他类型的笔架,其中较多的为山形笔架,又称笔山,以三峰形最为常见,一些作品表面光素,一些作品引入了绘画中的山石皴法,表面呈凸起岩石状,岩石起伏变化造型奇特,山石的表现方式中以叠岩与洞岩最常见,叠岩中的山石似页片叠压。卧人式作品有婴童、妇女、文人等,其中不乏可充笔架者。典型作品为白玉太白醉酒,作品为仰卧老人,手持灵芝式如意,屈膝。作品为明清所作,笔山之外宫廷使用的桥式笔架、戏童笔架,为清代笔架精品。
秘阁 又称臂格。写字时置于肘下,以免将墨迹蹭污。宋代文献中已记载有秘阁的使用,玉制作品的实物尚不能确定。玉制文具中,最不易使用的是玉砚,但文献中已有宋人使用玉砚的记载,因而宋人使用玉秘阁,应是必然的。《珍品全集·41》图132收录双螭玉臂格一件,长10厘米,宽3.4厘米。片状,两侧下卷,表面浮雕双螭纹,双螭相对,口衔灵芝。目前公布的宋代玉器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尚不见螭衔灵芝图案,而带有螭衔灵芝图案的玉器在元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出现多件,这件作品的螭纹具有宋、元风格,目前将其定为元代作品,是已知的最早的玉秘阁。宫遗玉器中有一批玉秘阁,造型与上述元代双螭秘阁相仿,片状,两侧下卷,前后两端呈等距的斜“s”状。作品的长度、宽度不同,大致有透雕云螭纹、浅浮雕竹叶或花草纹、浅浮雕花鸟,并阴线诗句等不同图案,其中一些带有“子刚”“子昂”款,这些作品分别属于明、清早期及清中期制造的作品,从图案来看其中的浅浮雕且有阴线相间图案的作品应具明代风格,浮雕图案圆润复杂的作品,应为清代制造,从文字来看具有诗句的作品中,其中带有浮雕诗句及粗阴线诗句的,应属明清早期作品。
镇纸、压尺汉代玉器中有兽形玉镇,可用于镇座席。但汉代帛与纸已用于书、画,使用时必有镇压,玉镇用于文房也是必然之事。屠隆《文具雅编》记明代镇纸“古玉彘,古人用以挣助殉葬者,有白玉卧狗,有卧螭,有大样坐卧哇哇,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又有玉蟾蜍,其背平斑点如洒墨色,同玳瑁,无黄晕,俨若虾蟆背状,肚下纯白其制古雅肖生,用为镇纸,摩弄可爱”。这一记载说明了明代玉镇纸使用的多样性,玉彘即古人殉葬的猪形玉握,握于葬者手中,明代人用为镇纸,可见镇纸的使用原则是求实用,求古朴精致。故宫藏玉中有专门用于镇纸的明代玉器,典型作品为双螭(子母螭)镇纸及山石卧风镇纸,双螭镇纸呈较厚的片状,镂雕大螭,回首顾盼身旁小螭,山石卧凤镇纸为一片状山石,其上镂空孔洞,一卧凤栖于石旁,凤尾如帚,搭于石上。
压尺与镇纸使用方式类似,但压尺较长,更便于压住翻开的书卷。《文具雅编》又记明代双螭压尺“有玉碾双螭尺”,这类作品的下部为长条形玉尺,尺上凸起双螭为钮,目前所见作品多为清代制造。
砚 宋米芾《砚史》记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理坚”是讲材料硬度高,
“不甚着墨”是讲墨不易沾于表面,由此看来此砚是玉质或近于玉质的材料制成。宋人高似孙《砚笺》对玉砚略有考释,可见玉砚出现的时间很早,使用玉砚的关键在于砚堂的处理,太滑则不发墨,因而需于用墨处不出光,使有芒(见砚笺卷三引李方叙),也就是在着墨处不能琢得过于光滑,而要留有芒,以便发墨,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的玉砚为明早期作品,长方形,片状,上端有小砚池,类似形状的作品,宫遗玉器中亦有,其上有龙纹,时代特点明显,清代宫廷留有许多玉砚,一些上有“嘉庆御赏”款,作品多为清代所作。
陈设玉图画
陈设用玉是安置于室内专门用于观赏的玉器作品,这一类器物在玉器中产生得较晚。商代使用的玉簋,汉代使用的廓外带有装饰的玉璧都有很强的陈设作用,但作品或可兼有其他用途。宋人著《武林旧事》记有高二尺的“白玉碾花商尊”应是一件仿古玉鼎彝。作品已不宜实用,而是陈设用品。安徽宋人朱唏颜墓出土有仿古玉卣,元人范文虎墓出土有螭纹玉卣,作品体积较小。应是陈设兼实用的玉器,通过这几件作品可以看出,宋代的陈设玉已较广泛地使用。明代玉器较宋代玉器,在陈设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明入画图中常见桌几上设有花觚、香炉,传世玉器中又能见到较多的明代炉、瓶、觚、卣,可见明代玉陈设品在富有人群中的普遍使用。
清代玉陈设制造的高峰在乾隆时期,以宫廷玉器最具特点,宫廷大型陈设主要有大玉山、大玉瓮、玉屏风、大玉瓶,仿古玉鼎彝主要制造于乾隆、嘉庆时期,又以乾隆时作品为多,作品为仿古代铜器,造型花纹都有变化,大玉瓶高度多在40厘米以上,无盖,有仿古及时样作品,瓶、盒、鼎彝类中瓶、盒属时样作品,鼎彝为仿古作品,应属玉陈设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人物、动物、植物、摆件等生物造型玉器,在形象 准确性方面较明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提高,宫廷画院在绘画中,引入了欧洲画法,雕刻造型中也融进了写生基础,一般来说这一类的宫廷玉器的设计,作者多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加工技法也很精湛。插屏、座屏类玉器则属绘画与雕刻技术的结合,使画稿有了较强的立体感。
清代玉陈设大致可分为三类:器皿类、自然景物、屏类。器皿多见仿古的簋、壶、钫、觚、卣、鼎,时样的瓶、奁、炉、熏,作品可分解为主体部分、盖、钮、足、耳,主体部分多较厚,瓶类器物中有扁瓶,但也较厚,表面弧形土凸起,造型以直方、圆弧、S形边线为主,盖随器型,以凸起的造型为主,很少有片状平盖,盖一般小于器身,在形状上与器身融为一体,一般来看,器物的盖钮小于盖,钮与盖之间有联柱,钮的样式有几何形:如方形、椭圆形、环形、叠外形,钮上或有装饰,还有花鸟蝶型钮、兽钮、镂雕钮、几式钮、龙钮、瓜钮足。器是有封闭式直壁足,封闭式斜壁足,柱状足,如意足,垂云足,人形、兽形足,除一些高足作品外,器足不大于器身,封闭式器足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足上或无花纹,有花纹的,花纹或与器盖花纹相应,或与器身花纹相连。器物两侧多有装饰性的耳,主要有几何形耳,如贯耳、朝冠耳、光素夔式耳、折带形耳;兽头式耳,如象耳、羊耳、辟邪式耳、龙耳、兽吞夔柱耳;花蝶耳,如菊花耳、牡丹耳、蝴蝶耳,器物耳下多有柱,柱上带有活环。个别器物为六耳、四耳,一些器物盖上也带耳,且有活环,形成双重耳、双重环,但难见三重以上耳环者。清宫廷制造的大件玉器皿主要是大玉瓶和大玉瓮,瓶有平安、太平之意,宫廷瓷器、木器、珐琅之中多有大瓶,由于材料限制,大玉瓶较之要小,高度超过60厘米就很少了,且多无盖,不知是丢佚还是本来就没有做。档案中多有制造大玉瓮的记载,现故宫存大玉瓮不过10件,最大的是乐寿堂福海玉瓮,中部虽已掏空,作品重量尚有数千公斤。
乾隆称玉山子为玉图,他是从立体图画角度欣赏作品的,宋、明玉器中已有山子,但结构简单,加工粗糙,作品表现的是景色的一角,或一人、一兽,欣赏时一眼而过,无需仔细揣摩,清代宫廷玉器把山子提高到陈设品、欣赏艺术品的高度,用玉做的立体图画完整地表现自然景色、人物活动场面、典故故事,人小景大,不仅有沙盘模型的效果,且讲求布局、气韵、细部的生动、自然、准确,宫廷制造的玉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关山行侣图等一批作品,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玉插屏之意,是将玉屏插于座上,作陈设用。乾隆御制诗中皆称之为“玉……图、屏”,今人称清官玉屏为“砚屏”,谓挡砚之用,尚需研究,玉屏有大小,大者似屏风,小者如牌,上面镂图案、文字,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剔雕、阴线雕、平面浮雕图案,一些图案还有视平线及视点的高低变化。图案内容有动静物写生,景物、人物故事,还有书法、诗句。
题材纹饰
龙 古人把龙分为不同的种类,《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日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另外还有亏龙、龟龙等。清宫廷常见的龙纹图案多为云龙、夔龙、螭龙。云龙为蛇身龙,汉代器物图案中尚不明确,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北朝时期的玉鲜卑头,所饰龙纹已有蛇身特征,呈多种动物体组合,其后的龙纹多为鼍头、鹿角、蛇身、鹰爪、兽肢组合。宋、元、明时期尤为明显。清代的云龙图案较明代图案不同,表现在图案复杂化、神秘化,龙嘴方而阔,鼻部隆起,鼻梁有上窄下宽的变化,下巴较宽,腮及嘴角有较密的须,背部的鳍更显灵活,在云龙图案的使用中增强了立体感,克服了明代玉器云龙图案表面呈平面的倾向。清代图案中长身龙或蛇身龙身旁多有云朵,云朵似飘浮,用以衬托龙的行动环境,表现龙的行动是在空中,且行动本身无阻碍。
夔龙 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中国古人认为夔是一足,《说文》释夔:
“神魈也,如龙一足,从攵,象有角手,人面之形。”一足有角的动物图案,在商代开始流行,商代玉器中有很多侧面的兽身、一足、带蘑菇形角的动物,现代人称为夔龙,汉代玉器上出现了一种带状装饰,为直线或弧线,线框内有谷纹,这类图案见于汉代的玉环、玉剑饰、玉樽等多种玉器。且对后世玉器装饰产生了较大影响。安徽朱唏颜墓出土的玉卣,正面有折带形龙身的夔龙纹,两侧有s形带状夔龙耳,明代的玉樽玉角端上饰有兽头带状龙身的蓥龙纹。
清代宫廷玉器上夔龙纹的使用,大体延续了宋、明风格,有独立的夔龙和夔形图案佩,以细长的绳状龙身及兽头形龙头为特点,也有的夔身短而粗,局部呈带状,夔头有鸟头型、兽头形之分,兽形龙头多仿战国玉佩之兽头。《珍品全集·42》图25清代青玉莲花纹香囊,顶部为仿古双夔龙式提梁,是在战国龙首玉璜造型上演变而来。
螭 螭或为龙或为兽,是古人以自然界动物为基础神化而来,古文献对螭的解释较多,《说文》释螭“若龙而黄”,古文献称汉代玉玺白玉螭虎钮,汉代玺印上的螭虎形象应是准确的,这类螭纹在战国及汉代其他玉器上也有出现,并为汉以后玉器的主要装饰图案。宋、明玉器中的螭纹使用率很高,其中一些螭纹趋于平民化,螭形极似爬行类小动物。
清代宫廷玉器中的螭纹,形态上更接近龙,螭头形状复杂,一些作品为螭首龙身,一些作品为龙首螭身,螭与龙在图案上有所区别,表现内容却非常接近。《珍品全集·42》图15清乾隆白玉蟠螭佩,原型见于南北朝,作品更似龙,在南北朝蟠螭佩基础上,更加龙形化。辟邪辟邪是瑞兽,汉代文献多有异兽记载,如獬豸、乘黄、天禄、天马、辟邪等,玉器中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圆雕兽形玉镇,作品有两类,一类较小,一类略大,形态各不相同,但又有较为一致的特点,如四肢短、重心低、张口、有翼等,何为辟邪,何为天马,何为天禄,多有解释,名称不易确定,凸胸、短颈、小头,额中一角,腹部刻有乾隆题诗“咏汉玉天马”首句为“茂陵万里求天马,即得做歌记瑞之”,认此为天马,作品较陕西汉墓出土玉天马相差甚远,汉以后,这类神兽成为玉器作品的重要题材,唐、宋玉器中的这类作品,造型受狮子造型影响,多为圆头长鬣。
清代宫廷玉辟邪为有角瑞兽,有狰狞之势,多肌肉表现。《珍品全集·42》图90辟邪为双角兽,口衔灵芝,身旁一小雀。图96辟邪为一组三兽,兽头似狮而有角。记》记孔子在娠,有麟吐书于阙里,可知古人认为麟为祥瑞之兽,但麟为何型,记载并不明确,汉代器物上麟图案不易确认,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益寿”铭谷纹璧,廓外饰一兽,似鹿麟身,有角,图案源于鹿鳄结合,此图案发展分为蛇身兽身两个方向,为蛇身便为葱,发展为兽身便为麟,唐、宋玉器麟纹不明确,明代玉带多有麒麟纹,且打阴雕作品,清宫廷玉麒麟延续明代风格,
《珍品全集·42》图94录麒麟吐 书,麒麟为卧姿,回首状,双角头似龙,牛蹄形足,狮尾形尾,口吐云,身卜打云。
角端 《元史·耶律楚才传》记元太祖驻师东印度,遇大兽,一角如犀,楚才认兆识角端,今人称机器角端为角端,其本为传说中一般独角兽,元以前工艺品中尚不易确定此类作品,明代玉器之中有少量作品,故宫藏明代玉角端熏炉,为阔身、短肢、昂首兽,身内取空为膛头,为盖,嘴为透孔,又有万历款掐丝珐琅角端,但作品寥寥,不为气候。
清代宫廷视角端为重器,数量大增,体积益大,用多种材料制造,玉角端作品数量巨大,多为青玉、碧玉制造,成对出现,体积硕大,为宫廷重要陈设器,许多作品配有座托,使用时置于几上,位于宝座两侧,增加宫室威严气氛。的猛兽。《穆天子传》:
“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子。”《尔雅·释兽》狻……食虎豹”。宋、元时,建筑、器物中多幼狮形象,玉器中出现了子母狮坠、独立莲花狮坠。有学者认为其形源于西方狮毛犬,明代狻猊又被列为龙九子。古人所言狻猊为何形,今尚无定论,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玉带上,有非洲狮形象,其名或为狮子,明人认为狻猊喜烟火,用为炉钮之形,但明代之炉多无盖,钮更稀。
清代宫廷玉器中狮子增多,
《乾隆御制诗》三集卷65有“题和田玉狻猊”诗,可见其喜爱,清代宫廷玉器中有狮形钮,也有圆雕玉狮,不乏较大的玉狮陈设,这些作品或为蹲坐,或为卧状,有较多的字母狮,作品在造型上有较多的想象,
《故宫藏玉》图150玉狮极具特点,主要为短身粗腰,头大而宽,且扁,阔嘴,嘴下有长须分向两侧,头占整个作品近三分之一,足短粗,尾一改宋、明鞭状,呈大片多歧形。作品的形象在神话与现实间,为多种动物特点的组合,且有较大的变形。
兽面图案 为玉器中最古老的图案,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都有较为统一的兽面图案样式,周、秦、汉、唐玉器中也有较为固定的兽面纹样式。宋、明以后,玉器中兽面纹多为三类:一为样式较自由的兽面纹,如四川广汉窖藏宋代兽面纹;一为仿汉代样式的兽面纹;一为炉、瓶玉器皿主体装饰的大兽面纹,早期的作品为安徽朱晞颜墓出土玉卣所饰。清代宫廷玉器,尤其是仿古玉器,延续了宋明玉器的兽面纹装饰传统,大量装饰兽面纹,如合符上的小兽面纹,用于器物主体装饰的大兽面纹。但图案的组织有很多的变化,眉、眼、耳、鼻有多种样式,眉常见卷草式、卷云式、多枝式、绳纹式、宽带式;眼有圆环形、椭圆形、火焰形、折角雷文形、臣字形、鸟形;鼻多为如意形,还有平鼻、勾
明清玉器所用玉料
明清时期玉器使用的玉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翡翠,又以新疆和田玉为主要玉料,和田玉的玉料主要有绿、黑、白、青、糖、黄等色,绿玉有两种,一种以北京明定陵出土绿玉带钩为代表,绿色翠浅,有黑点及白斑,微透明;一种如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所言,绿色较深,上面“俨然黄土一层”,带有黄土色斑。
白玉分有多个等级,明代白玉多偏黄,可能是表面氧化的结果,清代的白玉多偏青色。
青玉是明清玉器使用最多的玉料,浅色的近于白玉,深色的近于墨玉,多数明代青玉色偏暗,呈灰青色,清代使用的青玉,颜色多近于天青色,色浅的近于白色,被称为青白玉。
明清时期使用的黄玉非常珍贵,源于玉材数量少,明代的黄玉玉色偏绿,又与东北岫岩黄玉不同。清代黄玉主要有两类:一类色浅,近于秋葵色或柠檬色,数量很少;一类黄如熟栗,又带红糖色,与东北岫岩透闪石黄玉相似,清代宫廷遗有较多的岫岩玉作品,这类黄玉产于岫岩的可能性很大。
糖玉多为青玉中带有红糖色,为含铁元素所致,明、清两代都有,明代的玉颜色多呈灰黄色,多为中晚期作品,清代作品多为中期以后制造。现今玉器中糖玉颇多,新疆且末产的青色黄糖色浅,和田、青海、岫岩,俄罗斯玉之中也多有糖色玉,一些现今玉料中的糖色玉同清代所用玉料相近。
明、清使用的墨玉情况复杂,玉上的黑色有三种,玉色、烧色、沁色。玉色又有三种:一为青玉带有黑色芝麻状斑,斑密集呈黑色,现今有人称其为青花玉,西周、汉代,宋、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这类玉料不易受沁,一些西周、汉代作品今日尚“旧玉如新”;一为青玉中带有大块黑色玉,与烧色极难分辨,宋、明玉器中多有此作品,一为深碧绿如墨色,一些清代玉器采用此料。
几种明代玉器皿
玉器皿产生的时代非常早,但周、秦时期的作品很少,汉、唐才见增多,即使如此,已知的汉、唐玉器皿仅为可数的几件。宋代文献中所记玉酒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宋人史绳祖墓出土有荷叶式玉杯,朱唏颜墓出土有光素圆形撇口玉杯,传世作品中能够鉴定为宋、元时期的玉器皿数量已有不少。
明代早期玉器皿的制造继承了宋、元玉器皿的传统,明早期朱檀墓出土了玉花瓣形杯,结构简练并有镂雕单柄,保留了宋、元作品的风格。
明代中晚期玉器皿的考古发现主要见于北京明定陵,有执壶、爵杯、碗等,另外北京明万贵墓出土有白玉双螭耳杯,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有八方形杯、盘及双螭耳杯。与宋、元作品相比,明代玉杯有了较大的变化,杯体出现了几何形的主体样式,柄、耳的设计也更力口具有稳定感。
常见的明代玉器皿主要有壶、杯、碗、盘、炉、瓶、罐等。执壶是一侧有柄,一侧有流,中部壶体有一定容积的玉器,多用为酒壶,大的也可做茶具。考古发现的明代玉壶代表性作品有定陵出土的青玉金托“万寿执壶”,壶矮腰长颈,腰部浅阴线“寿”字,两侧各一“卐”字,后嵌桃式盖钮。还有北京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白玉龙柄执壶。
故宫博物院存有较多的明代执壶,可以确定为明代玉执壶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
1、花、木式执壶。以树木、花果为主体造型的执壶,代表作品为青玉竹节壶、青玉莲瓣壶。青玉莲瓣壶可分为高壶及矮壶两种,矮壶的代表性作品如高16.1厘米,口径7.8厘米,圆体,表面雕两层莲瓣,内饰凸起的“寿”字,双枝缠绕式柄,兽吞云纹流,圆形盖,盖面饰六瓣莲瓣,后嵌鸳鸯衔莲钮。高式莲瓣执壶则上粗下瘦,莲瓣于其外,过肩。
2、矮壶。北京小西天出土的明代龙首执壶为圆形,似碗有盖,盖钮与盖相连,柄部龙首不吞,龙颈为柄,应属明朝末期的作品,并表明明代的矮型玉执壶制造年代偏晚,清官遗存明代矮执壶有下列几种:
(1)八方形执壶。“子冈”款婴戏执壶为代表,作品高12.3厘米,口径3.8×6.1厘米,长八方形壶体,光素夔式柄,长方形口、足,后嵌狮形盖钮,壶外饰凸起的婴戏图;(2)方壶。代表作品为双喜字方壶,壶体为立方形,四面中部凸起委角方板,两侧凸雕“寿”字图案,后部为方折拐子式柄,前部为折柱状流,口、足为方形,较壶腰内收,覆斗式盖,后嵌方桃式钮。
3、菱花式执壶。截面似六瓣菱花,壶腹形成凸、凹的条棱变化,上部较下部略宽阔,菱瓣式口、足,盖面饰凸起的仿古戟式纹,亦有凸、凹的棱式变化,光素变式柄,柄上端饰小兽面,渐细折柱状流,壶外琢凸起的行书诗句。
4、阔腹式执壶。壶腹似球,圆环式口、足,饰凸起的芦雁纹。
5、隐式执壶。外形似物或器,空其腹,能贮水外注,代表作品为青玉辟邪式执壶,作品为大头,有角,鳞身,尾后翘为壶柄,胸前一小兽为流,头部可开启向腹内注水,腹空。
6、低腹高壶。壶型较高,下部为壶腹,上部为长颈,这一类壶在明代较为流行,以圆腹为最常见,主要类型有下列几种;
(1)圆腹筒颈,壶腹略圆,敛面为椭圆,其上有筒式壶颈或圆筒,或六方筒,坡形肩;
(2)壶的主体为仿古样式,如北京故宫藏青玉钫式执壶,壶体似钫,截面为方形,上窄下阔,两侧筛浅浮雕的花叶纹,盖顶或盖,立兽钮,兽吞流,柄、流、盖钮为时样,壶体仿古;
(3)六方执壶、八方执壶。壶体为六方或八方式,一般为阔腹,高颇,撇口,典型作品为六方“寿”字花卉纹壶,壶体略高而扁,八棱式,阔性,八方式盖,兽钮,颈中部凸起呈葫芦形,其上雕“寿”字,盖、足及壶腹饰凸起的折枝花卉图案。俯式兽吞夔尾柄,仰式兽吞流。
7、高腹执壶。壶体高,上部为阔腹,腹下部细而窄,作品之盖一般较高,与下腹对应,传世作品有莲花式、六方式、弧凸四方式等,代表作品竹节柄高腹壶,长方口,坡肩,肩饰莲瓣纹,四面式壶体,每面微外凸,饰花卉图案,覆斗式高盖,盖与壶的四条垂边皆有竹节式戟,竹节式壶柄,仰式兽吞流。
明代玉执壶主要为上述几种样式,高壶多为高盖,钮与壶身造型不甚统一,浅浮雕花纹,偶有贴饼状装饰于壶颈,多为兽吞式流。
玉杯 目前可确定的明代玉杯主要有花果式杯、镂空式杯、双耳杯、单柄杯、托杯、仿古玉杯等几类。
1 花果式杯。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宋、元作品一般体积略小,其外的镂雕柄也很简练粗实,明代作品的镂雕部分略有加大,多有细枝繁叶,更易损坏,代表作品为“子刚”款桃式杯,杯形似桃,其上刻诗。
2 镂空杯。杯外多为镂空图案所包裹,镂空部位较大。杯身较小,镂空部分一般为枝叶,少量的为树木山石,有 时与笔洗较难区别,一般玉杯应在枝叶中留有供使用的饮口。
3 双耳杯。早期双耳杯见于宋代,有双童耳银杯、玉杯等。明代双耳玉杯承其传统,但样式更为丰富,主要有几种:(1)双螭耳杯。此种杯于南京、北京明墓考古发掘中都有出土,螭纹的使用似受宋、明仿汉玉器的影响,颇具虎气,有螭前足及口皆伏于杯口者,也有螭头高出杯口者,一些研究者认为螭头头位较高者,为明晚期作品。一般作品以蝻身为杯耳,螭后足及尾连于杯体下部,后蹬而凸雕于杯侧;
(2)双龙耳杯。传世玉器中有一款玉杯,与明代双龙耳杯相似,但双耳为龙首,兽身,短四足,翘尾,足肘之上又有较多的横线纹,这一式玉杯数量较多。又有玛瑙制品,《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41》图190、194、196皆属此类,其中一些作品龙形古朴,可能早于明代,一些作品工艺及纹样皆属清代风格,图196玉杯带有明代的托盘,可能为后来拼配,就这件玉杯所附龙形耳而言,方形头,钻孔类眼,三道立眉皆属明代龙纹风格,作品应为明代制造。类似的宫遗作品亦应为明代制造;
(3)婴耳杯。1987年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玉器中有一件婴耳八方杯,两耳各为双婴,杯面中部又雕一婴,作品有五子登科之意,以此器为标准,可确定宫遗玉器中的一批明代婴耳杯,主要有镂雕女婴执花耳直口圆杯,前、后反向双童耳外饰莲瓣直口杯,踏云双童形杯耳婴戏图圆杯,相背童子形杯耳直口杯等等;(4)双花耳杯。杯耳各为一朵花朵,其下有少量枝蔓,个别作品花蕊部位嵌有宝石,此类双耳杯无考古发掘资料可依,但这种在玉件上嵌粗粒宝石作品在明代非常流行,可资借鉴;
(5)镂空双耳杯。杯两端带有较大的镂空耳,镂空部分多为复杂的花枝;
(6)双圭夔式耳杯。杯之双耳似横向伸出的小圭,其下细柱弯成夔形。《中国玉器全集5》图140收录有一件鹿纹八角杯,就形式判断,绝对为清代之前的作品。据此可判断圭式耳杯为清代之前作品,多数为明代制造。杯耳之圭或有变化,主要为:圭中部有凸脊,圭表面平而外端有尖,圭板外端呈连弧状,板_上饰纹等。《古玉精粹》图108青玉菱瓣式杯,原定为明代作品,但其耳上圭板有上、下的折叠变化,同图124雍正款玉杯同,两杯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6)
“福”“禄”“寿”字玉杯。一些宫遗玉杯的耳上带有上述字样,多数为明代作品;(7)兽吞耳玉杯。这类玉杯的两侧各有一兽头,兽口吞有夔形柱,按常规,兽吞夔式耳为炉耳,但一些作品,体小而平口,似为饮用之杯。
4 斗杯、八方杯。八方形玉杯,南京板仓村明墓已出土,器薄口平。宫遗玉器中有斗形杯多件,一些带耳,一些不带耳,与八方杯应属同一体系,一些带有花纹的作品,花纹是明代风格,如乾隆题诗,并“梅道人”诗斗杯。作品用带墨斑白玉制,又将墨斑上砸出斑坑,就其图案风格,用玉风格而言,应冯明代仿古类作品,又官遗“福”“禄”双耳斗式杯,口沿饰回文,与板仓村明墓玉杯纹饰同,耳部风格亦为明代玉器风格,为明代作品。
5 乳钉纹杯。乳钉纹为明代玉器常用纹样,多见于玉圭,制造乳钉时,先用管钻套钻乳钉,再行磨圆,作品往往留有钻痕,宫遗玉器中有一批乳钉纹玉杯。应为明代作品。明代乳钉纹圭多见于妇女墓葬,乳钉纹杯亦或多为妇女所用。
6 单柄玉杯。宋、元玉器中已见单柄玉杯,杯口一侧平出横錾,薄片状,或有火珠、龙、螭图案,其下托以弯柱,或为螭身。明代作品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錾、柱形式多样,花纹亦增复杂。或透空,或仿古,或为动物形。又有双耳,单柄共用,杯外有三处装饰者。
7 随杯。羽觞杯,荷花瓣等样式玉杯,匝杯扁而长,上宽下窄,椭圆形足,前端有流,后侧为柄,羽觞杯为椭圆形,似舟而浅,两侧横出两耳,为仿汉样式。
8 托杯。目前见到的早期玉托杯为宋代作品,杯似碗,其下有圆筒状托子,托子的中腰处有一周向外延展的承盘。此类托杯在明代已不再使用。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的一套玉托杯,杯可独立使用,其下有托盘,托盘中部有一个与杯足相适应的圆环,由此而知这一类盘是专门为托杯而制的托盘。
玉托杯的使用延续到了清代,清代宫廷中使用的玉托杯中,有很多是清代制造的,一般来看,清代的作品除了玉材选择不同于明代作品外,造型与装饰风格也与明代作品有区别,清代的托盘厚且高,一些作品有明显的足,盘内的装饰花纹也较复杂、厚重。
依据南京出土玉托杯而鉴选出的宫遗明代玉托杯有如下特点:托盘较薄,高度不大,其上的装饰花纹也较浅,一些托盘背面光素无足,中部承杯处向内凹,外形主要有长方形委角、海棠式、椭圆等。
碗 碗是吃饭用的餐具,较少有陈设效果,制造时又需好料,费料耗工,因而必须在玉器制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可出现,使用者也较为显贵。明代以前的宋、辽时期,玉、玛瑙碗已较多地出现,考古发掘中亦有所见。而明代玉碗的确定,主要是在宫遗玉器中鉴选出来的。《珍品全集·41集》则列明代玉碗四件(图186—189)。这些作品的外型已不具宋、元作品的风格,但同清代宫遗作品相比较,它们胎体的厚度、均匀度,边沿的准确度都不同于清代宫廷作品,玉材的选用更接近于明代玉器,图案的结构、题材皆明代风格,因而确定为明代作品无疑是正确的。图186、187两件所饰为带枝花卉纹,花朵大而叶小,为菊花、牡丹、山茶等四种。两件作品的图案结构基本一致,略有变化,琢制时多用坡线,图案边缘的阴线呈由外向内的坡状,空白处不减地。图案表面有较大的平面,似凸起又不甚凸起。这类花朵排列图案,同明代中期雕漆作品边带图案风格一致。图189为浅浮雕的飞龙纹图案,龙方头细身,圆环式眼,典型的明晚期龙纹风格,龙身旁的杂宝图案也为明代图案特点。
玉制文具
文具和珍玩,是书房里的用具和摆件,汉代玉器中有较多的玉文具,如笔屏、水丞、洗、镇等,至宋、明,做成气候,清代,玉文玩是有条件的文人所追求的用品,明人屠隆《文具雅编》有详细的品种记述,清代玉文具比明代还要多,如砚滴。墨床。清代玉文具主要品种如下:
笔架 为架笔的工具,多为山形,有素三峰、多层岩、山水、蟠龙、多孔石等样式。多孔石笔架的岩石边线呈长线条。洞岩是用柱状砣头将山峰表面砣为高低变化状,其中又有直径不同的穿透性孔洞,似太湖石的风格。所谓“卧仙”笔架,应为卧式人物。
水丞 又称水中丞。它是用来贮水的,研墨时用小匙将水提出。故宫收藏的一件八方形作品,为八棱柱形,上有顶,下有底,内空可贮水,外侧每一棱面中部都琢有一种卦纹,卦纹上下各有一夔龙,器顶有一孔,插入空心滴柱,器底琢有“水中丞”三字,器物上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砚滴 是在容器的上部有一个滴注,滴 注被提起时可将容器中的水带出。砚滴有兽形砚滴、鸟形砚滴等,而最常见的是异兽砚滴。这类异兽砚多为卧形兽,兽腿短而向前折或有一足后蹬,兽头方而扁,鼻眼在上平面,嘴在前面的立面上,合嘴,背部有成绺的对称形长毛,尾分叉。这些兽、鸟形砚滴造型与明代作品一脉相承。
笔洗
《文房器具笺》日明代“笔洗,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或素或花,工巧拟古”。清代玉洗多见平底浅洗、耳环装饰洗、瓜叶式洗、高壁式洗。
印盒 又称印色池,是专门盛装印泥的。印盒有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样式,较精的作品一般都饰以较浅的浮雕纹饰,以花果、螭龙纹为多,也有山水图案。图案中有较多的平面,于器物表面。山水图案受文人画影响,或远水近水,或枯树草亭,或排雁昏鸦伴有策杖行人。结构简练,意境深远,恬淡为趣。玉笔杆明代的玉笔杆是目前已发现的玉笔杆中年代较早的作品。杆上有帽,皆为圆柱形,以一色玉制成。不加嵌饰,笔杆之上雕有纹饰,多为浮雕,图案薄而浅,清宫遗存的明代玉笔杆上多有螭纹。清宫遗玉中有一件白玉杆珐琅斗笔,珐琅笔斗有明显的康熙珐琅风格,笔杆龙纹亦早,应为康熙作品,乾隆以后,玉笔杆样式较多,有带凸雕山水图案的,有管状镂空的,有圆杆雕文的,有素杆的。
笔格 又称笔架,是架笔的工具,在文房中是不可缺少的,笔格的产生年代很早,但考古发掘到的早期玉作品是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玉笔架,为长方形,较薄,上方有卧笔的架槽,该墓还出土有水晶山式笔架。明人屠隆曰:“玉笔格有山形者,有卧仙者,有旧玉子母猫,白玉作用,横卧为坐,身负六子,起伏为格,有纯黄纯黑者,有黑百杂者,有黄黑为玳瑁者,因玉沾取为形体,扳附眠抱,诸态绝佳,真奇物
明青玉“寿”字花卉碗口径14.5厘米也”。屠隆的记述表明明代的玉笔格形状已十分复杂,题材广泛且用玉多样。屠隆的记述为识别明代的玉笔格提供了线索。宫遗玉器中多有笔山,可为架笔的玉动物、玉人物及其他类型的笔架,其中较多的为山形笔架,又称笔山,以三峰形最为常见,一些作品表面光素,一些作品引入了绘画中的山石皴法,表面呈凸起岩石状,岩石起伏变化造型奇特,山石的表现方式中以叠岩与洞岩最常见,叠岩中的山石似页片叠压。卧人式作品有婴童、妇女、文人等,其中不乏可充笔架者。典型作品为白玉太白醉酒,作品为仰卧老人,手持灵芝式如意,屈膝。作品为明清所作,笔山之外宫廷使用的桥式笔架、戏童笔架,为清代笔架精品。
秘阁 又称臂格。写字时置于肘下,以免将墨迹蹭污。宋代文献中已记载有秘阁的使用,玉制作品的实物尚不能确定。玉制文具中,最不易使用的是玉砚,但文献中已有宋人使用玉砚的记载,因而宋人使用玉秘阁,应是必然的。《珍品全集·41》图132收录双螭玉臂格一件,长10厘米,宽3.4厘米。片状,两侧下卷,表面浮雕双螭纹,双螭相对,口衔灵芝。目前公布的宋代玉器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尚不见螭衔灵芝图案,而带有螭衔灵芝图案的玉器在元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出现多件,这件作品的螭纹具有宋、元风格,目前将其定为元代作品,是已知的最早的玉秘阁。宫遗玉器中有一批玉秘阁,造型与上述元代双螭秘阁相仿,片状,两侧下卷,前后两端呈等距的斜“s”状。作品的长度、宽度不同,大致有透雕云螭纹、浅浮雕竹叶或花草纹、浅浮雕花鸟,并阴线诗句等不同图案,其中一些带有“子刚”“子昂”款,这些作品分别属于明、清早期及清中期制造的作品,从图案来看其中的浅浮雕且有阴线相间图案的作品应具明代风格,浮雕图案圆润复杂的作品,应为清代制造,从文字来看具有诗句的作品中,其中带有浮雕诗句及粗阴线诗句的,应属明清早期作品。
镇纸、压尺汉代玉器中有兽形玉镇,可用于镇座席。但汉代帛与纸已用于书、画,使用时必有镇压,玉镇用于文房也是必然之事。屠隆《文具雅编》记明代镇纸“古玉彘,古人用以挣助殉葬者,有白玉卧狗,有卧螭,有大样坐卧哇哇,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又有玉蟾蜍,其背平斑点如洒墨色,同玳瑁,无黄晕,俨若虾蟆背状,肚下纯白其制古雅肖生,用为镇纸,摩弄可爱”。这一记载说明了明代玉镇纸使用的多样性,玉彘即古人殉葬的猪形玉握,握于葬者手中,明代人用为镇纸,可见镇纸的使用原则是求实用,求古朴精致。故宫藏玉中有专门用于镇纸的明代玉器,典型作品为双螭(子母螭)镇纸及山石卧风镇纸,双螭镇纸呈较厚的片状,镂雕大螭,回首顾盼身旁小螭,山石卧凤镇纸为一片状山石,其上镂空孔洞,一卧凤栖于石旁,凤尾如帚,搭于石上。
压尺与镇纸使用方式类似,但压尺较长,更便于压住翻开的书卷。《文具雅编》又记明代双螭压尺“有玉碾双螭尺”,这类作品的下部为长条形玉尺,尺上凸起双螭为钮,目前所见作品多为清代制造。
砚 宋米芾《砚史》记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理坚”是讲材料硬度高,
“不甚着墨”是讲墨不易沾于表面,由此看来此砚是玉质或近于玉质的材料制成。宋人高似孙《砚笺》对玉砚略有考释,可见玉砚出现的时间很早,使用玉砚的关键在于砚堂的处理,太滑则不发墨,因而需于用墨处不出光,使有芒(见砚笺卷三引李方叙),也就是在着墨处不能琢得过于光滑,而要留有芒,以便发墨,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的玉砚为明早期作品,长方形,片状,上端有小砚池,类似形状的作品,宫遗玉器中亦有,其上有龙纹,时代特点明显,清代宫廷留有许多玉砚,一些上有“嘉庆御赏”款,作品多为清代所作。
陈设玉图画
陈设用玉是安置于室内专门用于观赏的玉器作品,这一类器物在玉器中产生得较晚。商代使用的玉簋,汉代使用的廓外带有装饰的玉璧都有很强的陈设作用,但作品或可兼有其他用途。宋人著《武林旧事》记有高二尺的“白玉碾花商尊”应是一件仿古玉鼎彝。作品已不宜实用,而是陈设用品。安徽宋人朱唏颜墓出土有仿古玉卣,元人范文虎墓出土有螭纹玉卣,作品体积较小。应是陈设兼实用的玉器,通过这几件作品可以看出,宋代的陈设玉已较广泛地使用。明代玉器较宋代玉器,在陈设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明入画图中常见桌几上设有花觚、香炉,传世玉器中又能见到较多的明代炉、瓶、觚、卣,可见明代玉陈设品在富有人群中的普遍使用。
清代玉陈设制造的高峰在乾隆时期,以宫廷玉器最具特点,宫廷大型陈设主要有大玉山、大玉瓮、玉屏风、大玉瓶,仿古玉鼎彝主要制造于乾隆、嘉庆时期,又以乾隆时作品为多,作品为仿古代铜器,造型花纹都有变化,大玉瓶高度多在40厘米以上,无盖,有仿古及时样作品,瓶、盒、鼎彝类中瓶、盒属时样作品,鼎彝为仿古作品,应属玉陈设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人物、动物、植物、摆件等生物造型玉器,在形象 准确性方面较明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提高,宫廷画院在绘画中,引入了欧洲画法,雕刻造型中也融进了写生基础,一般来说这一类的宫廷玉器的设计,作者多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加工技法也很精湛。插屏、座屏类玉器则属绘画与雕刻技术的结合,使画稿有了较强的立体感。
清代玉陈设大致可分为三类:器皿类、自然景物、屏类。器皿多见仿古的簋、壶、钫、觚、卣、鼎,时样的瓶、奁、炉、熏,作品可分解为主体部分、盖、钮、足、耳,主体部分多较厚,瓶类器物中有扁瓶,但也较厚,表面弧形土凸起,造型以直方、圆弧、S形边线为主,盖随器型,以凸起的造型为主,很少有片状平盖,盖一般小于器身,在形状上与器身融为一体,一般来看,器物的盖钮小于盖,钮与盖之间有联柱,钮的样式有几何形:如方形、椭圆形、环形、叠外形,钮上或有装饰,还有花鸟蝶型钮、兽钮、镂雕钮、几式钮、龙钮、瓜钮足。器是有封闭式直壁足,封闭式斜壁足,柱状足,如意足,垂云足,人形、兽形足,除一些高足作品外,器足不大于器身,封闭式器足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足上或无花纹,有花纹的,花纹或与器盖花纹相应,或与器身花纹相连。器物两侧多有装饰性的耳,主要有几何形耳,如贯耳、朝冠耳、光素夔式耳、折带形耳;兽头式耳,如象耳、羊耳、辟邪式耳、龙耳、兽吞夔柱耳;花蝶耳,如菊花耳、牡丹耳、蝴蝶耳,器物耳下多有柱,柱上带有活环。个别器物为六耳、四耳,一些器物盖上也带耳,且有活环,形成双重耳、双重环,但难见三重以上耳环者。清宫廷制造的大件玉器皿主要是大玉瓶和大玉瓮,瓶有平安、太平之意,宫廷瓷器、木器、珐琅之中多有大瓶,由于材料限制,大玉瓶较之要小,高度超过60厘米就很少了,且多无盖,不知是丢佚还是本来就没有做。档案中多有制造大玉瓮的记载,现故宫存大玉瓮不过10件,最大的是乐寿堂福海玉瓮,中部虽已掏空,作品重量尚有数千公斤。
乾隆称玉山子为玉图,他是从立体图画角度欣赏作品的,宋、明玉器中已有山子,但结构简单,加工粗糙,作品表现的是景色的一角,或一人、一兽,欣赏时一眼而过,无需仔细揣摩,清代宫廷玉器把山子提高到陈设品、欣赏艺术品的高度,用玉做的立体图画完整地表现自然景色、人物活动场面、典故故事,人小景大,不仅有沙盘模型的效果,且讲求布局、气韵、细部的生动、自然、准确,宫廷制造的玉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关山行侣图等一批作品,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玉插屏之意,是将玉屏插于座上,作陈设用。乾隆御制诗中皆称之为“玉……图、屏”,今人称清官玉屏为“砚屏”,谓挡砚之用,尚需研究,玉屏有大小,大者似屏风,小者如牌,上面镂图案、文字,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剔雕、阴线雕、平面浮雕图案,一些图案还有视平线及视点的高低变化。图案内容有动静物写生,景物、人物故事,还有书法、诗句。
题材纹饰
龙 古人把龙分为不同的种类,《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日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另外还有亏龙、龟龙等。清宫廷常见的龙纹图案多为云龙、夔龙、螭龙。云龙为蛇身龙,汉代器物图案中尚不明确,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北朝时期的玉鲜卑头,所饰龙纹已有蛇身特征,呈多种动物体组合,其后的龙纹多为鼍头、鹿角、蛇身、鹰爪、兽肢组合。宋、元、明时期尤为明显。清代的云龙图案较明代图案不同,表现在图案复杂化、神秘化,龙嘴方而阔,鼻部隆起,鼻梁有上窄下宽的变化,下巴较宽,腮及嘴角有较密的须,背部的鳍更显灵活,在云龙图案的使用中增强了立体感,克服了明代玉器云龙图案表面呈平面的倾向。清代图案中长身龙或蛇身龙身旁多有云朵,云朵似飘浮,用以衬托龙的行动环境,表现龙的行动是在空中,且行动本身无阻碍。
夔龙 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中国古人认为夔是一足,《说文》释夔:
“神魈也,如龙一足,从攵,象有角手,人面之形。”一足有角的动物图案,在商代开始流行,商代玉器中有很多侧面的兽身、一足、带蘑菇形角的动物,现代人称为夔龙,汉代玉器上出现了一种带状装饰,为直线或弧线,线框内有谷纹,这类图案见于汉代的玉环、玉剑饰、玉樽等多种玉器。且对后世玉器装饰产生了较大影响。安徽朱唏颜墓出土的玉卣,正面有折带形龙身的夔龙纹,两侧有s形带状夔龙耳,明代的玉樽玉角端上饰有兽头带状龙身的蓥龙纹。
清代宫廷玉器上夔龙纹的使用,大体延续了宋、明风格,有独立的夔龙和夔形图案佩,以细长的绳状龙身及兽头形龙头为特点,也有的夔身短而粗,局部呈带状,夔头有鸟头型、兽头形之分,兽形龙头多仿战国玉佩之兽头。《珍品全集·42》图25清代青玉莲花纹香囊,顶部为仿古双夔龙式提梁,是在战国龙首玉璜造型上演变而来。
螭 螭或为龙或为兽,是古人以自然界动物为基础神化而来,古文献对螭的解释较多,《说文》释螭“若龙而黄”,古文献称汉代玉玺白玉螭虎钮,汉代玺印上的螭虎形象应是准确的,这类螭纹在战国及汉代其他玉器上也有出现,并为汉以后玉器的主要装饰图案。宋、明玉器中的螭纹使用率很高,其中一些螭纹趋于平民化,螭形极似爬行类小动物。
清代宫廷玉器中的螭纹,形态上更接近龙,螭头形状复杂,一些作品为螭首龙身,一些作品为龙首螭身,螭与龙在图案上有所区别,表现内容却非常接近。《珍品全集·42》图15清乾隆白玉蟠螭佩,原型见于南北朝,作品更似龙,在南北朝蟠螭佩基础上,更加龙形化。辟邪辟邪是瑞兽,汉代文献多有异兽记载,如獬豸、乘黄、天禄、天马、辟邪等,玉器中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圆雕兽形玉镇,作品有两类,一类较小,一类略大,形态各不相同,但又有较为一致的特点,如四肢短、重心低、张口、有翼等,何为辟邪,何为天马,何为天禄,多有解释,名称不易确定,凸胸、短颈、小头,额中一角,腹部刻有乾隆题诗“咏汉玉天马”首句为“茂陵万里求天马,即得做歌记瑞之”,认此为天马,作品较陕西汉墓出土玉天马相差甚远,汉以后,这类神兽成为玉器作品的重要题材,唐、宋玉器中的这类作品,造型受狮子造型影响,多为圆头长鬣。
清代宫廷玉辟邪为有角瑞兽,有狰狞之势,多肌肉表现。《珍品全集·42》图90辟邪为双角兽,口衔灵芝,身旁一小雀。图96辟邪为一组三兽,兽头似狮而有角。记》记孔子在娠,有麟吐书于阙里,可知古人认为麟为祥瑞之兽,但麟为何型,记载并不明确,汉代器物上麟图案不易确认,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益寿”铭谷纹璧,廓外饰一兽,似鹿麟身,有角,图案源于鹿鳄结合,此图案发展分为蛇身兽身两个方向,为蛇身便为葱,发展为兽身便为麟,唐、宋玉器麟纹不明确,明代玉带多有麒麟纹,且打阴雕作品,清宫廷玉麒麟延续明代风格,
《珍品全集·42》图94录麒麟吐 书,麒麟为卧姿,回首状,双角头似龙,牛蹄形足,狮尾形尾,口吐云,身卜打云。
角端 《元史·耶律楚才传》记元太祖驻师东印度,遇大兽,一角如犀,楚才认兆识角端,今人称机器角端为角端,其本为传说中一般独角兽,元以前工艺品中尚不易确定此类作品,明代玉器之中有少量作品,故宫藏明代玉角端熏炉,为阔身、短肢、昂首兽,身内取空为膛头,为盖,嘴为透孔,又有万历款掐丝珐琅角端,但作品寥寥,不为气候。
清代宫廷视角端为重器,数量大增,体积益大,用多种材料制造,玉角端作品数量巨大,多为青玉、碧玉制造,成对出现,体积硕大,为宫廷重要陈设器,许多作品配有座托,使用时置于几上,位于宝座两侧,增加宫室威严气氛。的猛兽。《穆天子传》:
“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子。”《尔雅·释兽》狻……食虎豹”。宋、元时,建筑、器物中多幼狮形象,玉器中出现了子母狮坠、独立莲花狮坠。有学者认为其形源于西方狮毛犬,明代狻猊又被列为龙九子。古人所言狻猊为何形,今尚无定论,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玉带上,有非洲狮形象,其名或为狮子,明人认为狻猊喜烟火,用为炉钮之形,但明代之炉多无盖,钮更稀。
清代宫廷玉器中狮子增多,
《乾隆御制诗》三集卷65有“题和田玉狻猊”诗,可见其喜爱,清代宫廷玉器中有狮形钮,也有圆雕玉狮,不乏较大的玉狮陈设,这些作品或为蹲坐,或为卧状,有较多的字母狮,作品在造型上有较多的想象,
《故宫藏玉》图150玉狮极具特点,主要为短身粗腰,头大而宽,且扁,阔嘴,嘴下有长须分向两侧,头占整个作品近三分之一,足短粗,尾一改宋、明鞭状,呈大片多歧形。作品的形象在神话与现实间,为多种动物特点的组合,且有较大的变形。
兽面图案 为玉器中最古老的图案,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都有较为统一的兽面图案样式,周、秦、汉、唐玉器中也有较为固定的兽面纹样式。宋、明以后,玉器中兽面纹多为三类:一为样式较自由的兽面纹,如四川广汉窖藏宋代兽面纹;一为仿汉代样式的兽面纹;一为炉、瓶玉器皿主体装饰的大兽面纹,早期的作品为安徽朱晞颜墓出土玉卣所饰。清代宫廷玉器,尤其是仿古玉器,延续了宋明玉器的兽面纹装饰传统,大量装饰兽面纹,如合符上的小兽面纹,用于器物主体装饰的大兽面纹。但图案的组织有很多的变化,眉、眼、耳、鼻有多种样式,眉常见卷草式、卷云式、多枝式、绳纹式、宽带式;眼有圆环形、椭圆形、火焰形、折角雷文形、臣字形、鸟形;鼻多为如意形,还有平鼻、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