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社团的存在不仅可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也可促进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它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方向一致,社团在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社团;自身发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8-0094-03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里将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就是说,社团是遵循学生自我意愿,自发组织在一起,通过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提升自我素质、培养自我管理、锻炼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在大学期间也应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领导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自身责任感,成为一个德才并重、情理兼修的人。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求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
一、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关联性
(一)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必要性
1.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由美国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针对经济规律提出的概念,但由于其哲学思想的普遍性,可应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谓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将大学生个人具备的各种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并加以整合后所呈现的综合性优势[1],是在竞争中具有优势性、独特性的知识和技能,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拨时的个人优势体现。
从教育部召开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的情况来看,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909万,同比增加了35万。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来,高校毕业人数增长了四百多倍,大学生就业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现状是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2.体现高校育人宗旨
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教育一直广受重视。蔡元培先生曾经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中提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表明了高校作为青年知识群体的聚集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教育已经从最初的精英化变为普遍化。高校教育因其高度自主性而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模式,其育人职能在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掘大学生自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潜能。
3.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在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就业困难和用人困难的双向矛盾局面,究其原因是社会进步后对人才的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下,于大学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更加需要有一批颖悟绝伦、胸怀大志、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而当代大学生相比于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素质的熏陶,可在“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奠定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我们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新时代的重任,强化责任担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祖国的强盛的核心力量而努力。
全方面发展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文化的修养,初步满足社会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务实作风、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成为人才竞争的基本条件。
(二)高校社团存在的意义
1.高校社团的历史沿革
从1904年至今,中国高校社团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社团是由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组织成立的,其成立初衷是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19—1920年,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一群新型知识分子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创立了许多社团和政党,这加速了中国社团的发展进程。在随后的军阀混战时期,高校社团在北洋军阀的打压下屡屡受挫。在此期间,高校社团的类型与制度逐渐完备,学生的兴趣嗜好也成为社团创立的关键要素,社团成为发展个人兴趣的舞台
2.高校社团的特征
社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多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观念的同学在取得上级领导同意后自发组建的团体,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发展方向、社团特色理念也都是由社团学生干部自主商讨抉择的,每个社团虽然有固定的指导老师,但他们只做全局的原则性指点,而日常的活动仍是由学生组织开展;社团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多数都有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思想政治类、创新创业类等等,多种多样的社团类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及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长社会阅历。且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具有广泛性、多变性,这些活动大都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意图举办的,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各具特色,可以是演讲、竞赛、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活动都要围绕各自社团的未来规划及核心理念进行。
3.高校社团的职能
高校社团的建立及发展是为了响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提出的多层次发展的要求,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形式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能力代表着时代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团作为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等重要职能。由此,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来获得成员广泛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发挥社团特色的基础上引导成员主动思考、明确前行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展现新时代高校青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不负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待。 二、高校社团建设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集体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当今时代的要旨。现阶段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正是培养大学生除专业知识外各种核心素质的平台。社团活动圆满的开展不仅依靠组织者妥善的安排,更为重要的是成员自身的能动性。
例如社团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让参与者零距离地与社会交流,在关爱与奉献中进一步认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具备责任感的人将更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个人义务。
(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高中致力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大学作为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正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阶段。要想真正開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要构建一种“理论—实践—再实践”的全过程式的能力养成模式[5]。故近年来,高校的的社团建设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弥补前期教育模式的不足,为传统教育模式增添新途径;另一方面是为了造就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实际应用型人才。社团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建立与社会交流的纽带。在理论知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将理论生动化,从而将专业知识技能据为己有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受、记忆、理解、想象、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换而言之,一个人有极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社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应作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团队协作力等。
研究发现,高校社团在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他们重要的课外活动平台。它打破了班级、院系、甚至年级的限制,可以零距离地与校内不同同学交流且建立友谊,每个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每个社员的交流且积极配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艺术,可建立坚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将成为他们步入社会的基石。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大学生作为未来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才能引领时代浪潮。社团对大学生来说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媒介。在社团的各项工作开展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凝聚力和幸福感;在社员们相互交流,增进友情时,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成为更好的自我;在处理社团繁琐事务时,我们可以学习学姐学长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6]”。大学生通过对高校课堂汲取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社团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它的各项活动开展需要每一位成员们的献言献策和共同努力,此过程中表露的不仅有语言的艺术,更有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有碰撞就会有启迪,就会有进步,而思想的交融也会让同学们产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活动的成功不仅会给社团带来朝气和生机,也会给成员们带来喜悦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五)社团有助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轨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社团作为大学里的重要组织,对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有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青年在学习中如果缺少与他人思想的碰撞,就必然会导致自己管窥蠡测、鼠目寸光,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社团工作中,成员们要共同达成一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为人处世及团结协作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大学生们在将来步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创造出各种交往的机遇,打破了以往大学生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社团工作的开展中,成员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适时顺心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也是一种技巧,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及团结协作。
社团工作中收获的经验和培养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踏入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7]。”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要想走得远,跳得高,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高校社团是一个开放性平台,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它不仅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观点的新颖性,更锻炼大学生创新的能力。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学会将在社团工作实践中学到的经验内化于己,触类旁通,并加以自己的想法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在面对困境时坦然自若,有所准备。
三、结语
虽然社团发展是一个崎岖的成长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无疑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习总书记在给北大学子的回信中提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从侧面显示担任着民族复兴伟任的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社团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遵从“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追求实事求是才能干实事的目标,才能成为高校的一道文化风景线。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平台,以此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国家培养高效社会服务人才。而作为大学生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社团资源,积极发挥自主管理能力锻炼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树栋.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6):89-9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01) .
[3] 赵越.从归属感角度谈大学生责任感重要性[J].经济师,2015,(07):183-185.
[4]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张欣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型培养模式构建[J].科技与创新,2020,(14):105-106.
[6] 习近平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J].初中生,2014,(23):38.
[7] 田艳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C].天津工业大学,2017.
[关键词]高校社团;自身发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8-0094-03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里将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就是说,社团是遵循学生自我意愿,自发组织在一起,通过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提升自我素质、培养自我管理、锻炼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在大学期间也应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领导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自身责任感,成为一个德才并重、情理兼修的人。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求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
一、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关联性
(一)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必要性
1.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由美国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针对经济规律提出的概念,但由于其哲学思想的普遍性,可应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谓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将大学生个人具备的各种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并加以整合后所呈现的综合性优势[1],是在竞争中具有优势性、独特性的知识和技能,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拨时的个人优势体现。
从教育部召开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的情况来看,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909万,同比增加了35万。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来,高校毕业人数增长了四百多倍,大学生就业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现状是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2.体现高校育人宗旨
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教育一直广受重视。蔡元培先生曾经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中提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表明了高校作为青年知识群体的聚集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教育已经从最初的精英化变为普遍化。高校教育因其高度自主性而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模式,其育人职能在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掘大学生自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潜能。
3.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在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就业困难和用人困难的双向矛盾局面,究其原因是社会进步后对人才的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下,于大学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更加需要有一批颖悟绝伦、胸怀大志、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而当代大学生相比于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素质的熏陶,可在“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奠定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我们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新时代的重任,强化责任担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祖国的强盛的核心力量而努力。
全方面发展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文化的修养,初步满足社会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务实作风、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成为人才竞争的基本条件。
(二)高校社团存在的意义
1.高校社团的历史沿革
从1904年至今,中国高校社团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社团是由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组织成立的,其成立初衷是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19—1920年,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一群新型知识分子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创立了许多社团和政党,这加速了中国社团的发展进程。在随后的军阀混战时期,高校社团在北洋军阀的打压下屡屡受挫。在此期间,高校社团的类型与制度逐渐完备,学生的兴趣嗜好也成为社团创立的关键要素,社团成为发展个人兴趣的舞台
2.高校社团的特征
社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多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观念的同学在取得上级领导同意后自发组建的团体,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发展方向、社团特色理念也都是由社团学生干部自主商讨抉择的,每个社团虽然有固定的指导老师,但他们只做全局的原则性指点,而日常的活动仍是由学生组织开展;社团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多数都有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思想政治类、创新创业类等等,多种多样的社团类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及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长社会阅历。且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具有广泛性、多变性,这些活动大都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意图举办的,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各具特色,可以是演讲、竞赛、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活动都要围绕各自社团的未来规划及核心理念进行。
3.高校社团的职能
高校社团的建立及发展是为了响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提出的多层次发展的要求,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形式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能力代表着时代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团作为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等重要职能。由此,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来获得成员广泛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发挥社团特色的基础上引导成员主动思考、明确前行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展现新时代高校青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不负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待。 二、高校社团建设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集体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当今时代的要旨。现阶段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正是培养大学生除专业知识外各种核心素质的平台。社团活动圆满的开展不仅依靠组织者妥善的安排,更为重要的是成员自身的能动性。
例如社团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让参与者零距离地与社会交流,在关爱与奉献中进一步认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具备责任感的人将更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个人义务。
(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高中致力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大学作为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正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阶段。要想真正開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要构建一种“理论—实践—再实践”的全过程式的能力养成模式[5]。故近年来,高校的的社团建设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弥补前期教育模式的不足,为传统教育模式增添新途径;另一方面是为了造就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实际应用型人才。社团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建立与社会交流的纽带。在理论知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将理论生动化,从而将专业知识技能据为己有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受、记忆、理解、想象、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换而言之,一个人有极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社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应作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团队协作力等。
研究发现,高校社团在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他们重要的课外活动平台。它打破了班级、院系、甚至年级的限制,可以零距离地与校内不同同学交流且建立友谊,每个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每个社员的交流且积极配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艺术,可建立坚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将成为他们步入社会的基石。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大学生作为未来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才能引领时代浪潮。社团对大学生来说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媒介。在社团的各项工作开展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凝聚力和幸福感;在社员们相互交流,增进友情时,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成为更好的自我;在处理社团繁琐事务时,我们可以学习学姐学长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6]”。大学生通过对高校课堂汲取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社团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它的各项活动开展需要每一位成员们的献言献策和共同努力,此过程中表露的不仅有语言的艺术,更有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有碰撞就会有启迪,就会有进步,而思想的交融也会让同学们产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活动的成功不仅会给社团带来朝气和生机,也会给成员们带来喜悦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五)社团有助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轨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社团作为大学里的重要组织,对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有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青年在学习中如果缺少与他人思想的碰撞,就必然会导致自己管窥蠡测、鼠目寸光,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社团工作中,成员们要共同达成一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为人处世及团结协作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大学生们在将来步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创造出各种交往的机遇,打破了以往大学生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社团工作的开展中,成员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适时顺心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也是一种技巧,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及团结协作。
社团工作中收获的经验和培养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踏入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7]。”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要想走得远,跳得高,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高校社团是一个开放性平台,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它不仅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观点的新颖性,更锻炼大学生创新的能力。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学会将在社团工作实践中学到的经验内化于己,触类旁通,并加以自己的想法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在面对困境时坦然自若,有所准备。
三、结语
虽然社团发展是一个崎岖的成长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无疑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习总书记在给北大学子的回信中提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从侧面显示担任着民族复兴伟任的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社团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遵从“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追求实事求是才能干实事的目标,才能成为高校的一道文化风景线。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平台,以此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国家培养高效社会服务人才。而作为大学生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社团资源,积极发挥自主管理能力锻炼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树栋.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6):89-9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01) .
[3] 赵越.从归属感角度谈大学生责任感重要性[J].经济师,2015,(07):183-185.
[4]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张欣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型培养模式构建[J].科技与创新,2020,(14):105-106.
[6] 习近平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J].初中生,2014,(23):38.
[7] 田艳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C].天津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