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译员作为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篇文章通过口笔译之间的对比突出口译的特点,结合目的论指出口译质量的评估标准,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在2010年国际乒乓球联赛英国站的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的视频为研究材料,旨在具体探讨口译质量标准和译员所需的素质。
关键词:目的论;口译质量评估标准;采访视频;译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19-03
1引言
相较于笔译,目前国内外对于口译的研究理论还相对匮乏,因为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实在太过于复杂,包括译员的会前准备、当天的身体状况、现场气氛、译员与讲者之间的配合等等,实在是很难去通过控制变量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一一解剖。同时,给正在工作中的口译员佩戴仪器去监测译员的各项指标也是不太现实,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译员的现场发挥,很难找到愿意配合实验的译员。口译是一门涉及到很多跨学科因素的复杂领域,因此口译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一个完全不会中文的英国记者,在2010年国际乒乓球联赛英国站的比赛结束后采访了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临时找来一位美国人帮忙翻译,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大型口译翻车现场。这段视频当时在网上迅速走红,在供大家娱乐的同时也值得大家思考,尤其是值得相关的口译从业者去仔细分析:做好一场口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位合格的译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地方。
2文献综述
2.1 口译特点
口译和笔译同属翻译的范畴,但却有很多不同。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指的是译员以说话的方式,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笔译,是通过笔头的工作实现双语间的转化。一般来说,笔译速度较慢,时间上相对宽松;而口译则是争分夺秒,讲究效率;另外,二者的工作条件也不同,笔译的工作环境相对灵活,而口译则基本上都是及时性和现场性。这些形式上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翻译标准上的差异,基本上,口译的标准为:准、顺、快;而笔译的标准为:信、达、雅。另外,由于二者的工作特点上的诸多差异,通常口译员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变化更加复杂,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笔译译员也要大很多。[5]
2.2 目的论三原则
德国功能学派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莱斯 (Reiss) 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之后,她的学生弗米尔 (Vermeer)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是目的论的三条基本规则[4]。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根据维米尔的说法,任何翻译工作的主要原则都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意味着目标文本在目标读者身上产生的作用,应该与源文在源文语境中发挥的作用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减少原文的忠实是可以理解的。
连贯原则规定,目标文本必须以目标文本接受者的方式进行翻译,这一原则关注的是翻译后的目标文本的可读性。一致性规则的标准反映了翻译对于接受者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和可以理解的。当译文中的信息符合目标文化的情况下,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放到口译中,我们可以理解成为译员的表达应该是连贯的,符合目标语的情境和文化,以便听众能够理解译员的翻译(陈颖,李玉英,2011:121-125)。
忠诚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忠诚理论相似即通常所说的译文忠实于原文, 要求译文与原文必须保持一定的联系。
2.3 口译质量评估
根据口译、笔译的对比,我们得知,口译具有即席性、现场性、独立性的特点,口译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经历了听、分析、记忆、表达的全过程[8],这就要求口译译者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具备很高的素质,除了这些专业方面的能力以外还要求译员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反应灵敏,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不慌不忙、快速做出应对。
结合目的论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评估口译质量:
准确度:译文信息完整、准确,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
流畅度: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表达连贯,一气呵成,不应有明显的停顿甚至结巴(连贯原则)。
迅捷度:译员需要快速反应,及时传达交流双方的信息(口译的即席性)。
技术度:指译员必须掌握的相关技巧,如举止仪态,交流艺术,应急策略,以及对麦克风、耳机等口译相关设备的熟练使用(口译的现场性)。
这些评判标准都展现了对译员素质的全面要求,本篇文章就福原爱接受采访这一视频为例,对有关口译质量与译员素质进行探讨。
3 案例分析
3.1 材料分析內容
在该视频中,大多数人的关注点还是在这位蹩脚的美国翻译身上。但在这里要首先说明一点,我查阅了相关新闻,发现这位美国人实际上不是职业译员,只是一个因为采访时找不到翻译,被临时拉过去救场的美国裁判,而他只学了四个月的中文。所以这场蹩脚的采访实际上是比赛方组织不利的体现。我们无法去苛责这位“临时翻译”的职业素养,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段视频中反思,思考一个专业的口译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以及译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以下为视频分析内容:
记者:今天你进入了女单半决赛,一定很兴奋吧。今天你赢了沈燕飞,昨天又赢了孙蓓蓓,这些是否会增强你的信心?
翻译:今天你……你特别准备了这……这个比赛,为什么?
福原爱:因为沈燕飞最近状态挺好,她拿了好几个冠军,所以我特别想赢她。
翻译:她说她这场比赛准备很充分,他很开心能参加这次比赛。
记者:两年前奥运会期间你在北京大学比赛,以2:3的微小比分差距输给了沈燕飞。那么从那时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你有什么改变吗? 翻译:在北京奥林匹克,2008年,你不对沈燕飞,现在你对那个比赛,为什么之前不一样的?
福原爱:我今天准备得特别好,训练得也特别好,日本队的陪练陪我练得特别好,比赛之前准备得比较好吧。
翻译:她说她这次比赛准备得很充分,她很开心参加这次比赛。
记者:你采取了什么特别的进步方法吗?还是你只是比两年前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了?
翻译:现在……你更聪明。2008年……在今年,为什么……你不一样的……对不对?
福原爱:不一样,对不对?
翻译:现在你更聪明……什么时候,你……为什么?
福原爱:我觉得她这几天有可能没训练,她今天状态不是特别好吧,然后我今天打得也好。
翻译:她对手今天表现很好,她很开心今天能以4:0赢得比赛。
3.2 案例分析
我们解析一下这段采访: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卡壳的地方比较多,并且表达不通順。这位美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卡顿,并且翻出了这两句话“今天你……你特别准备了这……这个比赛,为什么?”这句话非常生硬,让听众听起来不那么流畅;后面他又翻出“在北京奥林匹亚,2008年”这句话将时间放在后面,很明显是英文的语序,如果按照中文的习惯,应该把时间“2008年”放在句首。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几点评判口译质量的标准:首先是连贯,目标语的输出要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其次是迅捷度,不能有过长时间的停顿。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能力都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能在两种语言中能够自由切换。
接下来是准确度,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职业道德上来说,这都是最关键的一条标准。从上面的文本来看,很明显这是这个译员最不达标的一条了。
从技术度上来说,该翻译的举止仪态过关,但由于该场翻译本身的限制,我们无法考察该译员在交流技术以及设备使用上是否达标。
总体上说这段采访可以从时间上分成两部分,虽然这位美国人在整个过程中都翻译得不得要领,但至少前半段的翻译在还是能让整个采访能够进行下去,表现得临危不乱,如果是不懂英语的人在一旁观看,可能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他的心理素质还是比较强大的,而这也是译员的一个必备素质。而在这段采访的后半段,这位翻译明显就开始乱了,词不达意,句不成句,破绽十分明显。说明过硬的翻译水平才是译员最关键的素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支撑起强大的心理素质。
可以想见,如果这是一场笔译任务的话,这位裁判在查阅词典之后未必翻不出来,一个学习了四个月中文的美国人应该已经了解了中文的基本架构,笔译出这些日常的对话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口译在时间、场合的限制性,导致了这一大型口译翻车现场的产生。
从整个过程来看,翻译无论在准确度、流畅度、迅捷度或技术度上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这使得采访效果非常不理想,是一场不合格的翻译。
4结语
本文视频中展现的是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所以译员的失误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如果这是一个像国际会议、双边会谈这样的严肃场合,那么这就是一场严重的翻译事故。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陈颖,李玉英,2011:121-125)。同时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差异,译员在有限时间内译出与原信息等同的译语是非常困难的。口译不应以找到字面上的对应为满足,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译员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需尽最大努力消除跨文化、语言方面的障碍。口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口译当中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不同语言者之间搭起桥梁,以克服语言和文化等的障碍,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从目的论视角看,译员在口译中所采取的策略由口译的目的决定,面向听众完成。
另外,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外语很不错的人都可以去做口译,其实口译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口译员需要在强压下达到并保持大脑最大程度的活跃度和兴奋度,需要强力弹簧似的思维。就好比大家都会说中文,却没有几个可以当播音员或者作家。
作为译员本身,我们更应该清楚这份工作的艰巨性,明白肩上承担的责任,牢记口译质量的评判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译员素质,努力做好每一场翻译。
参考文献
[1]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Vermeer, Hans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 Heidelberge,1996.
[5]陈颖,李玉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口译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1-125.
[6]冯建中.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冯香.口笔译维度对比分析与译员素质培养——以2014年两会答记者问(现场交替传译)与政府工作报告(笔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5):72-73.
[8]高颖.口译质量评估[J].中国会议,2007.
[9]陶友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10,(4):3-8.
[10]徐方.短时记忆、外语听力理解与输入假设[J].国外外语教学,2005,(1):28-34.
[11]薛旻.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关键词:目的论;口译质量评估标准;采访视频;译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19-03
1引言
相较于笔译,目前国内外对于口译的研究理论还相对匮乏,因为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实在太过于复杂,包括译员的会前准备、当天的身体状况、现场气氛、译员与讲者之间的配合等等,实在是很难去通过控制变量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一一解剖。同时,给正在工作中的口译员佩戴仪器去监测译员的各项指标也是不太现实,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译员的现场发挥,很难找到愿意配合实验的译员。口译是一门涉及到很多跨学科因素的复杂领域,因此口译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一个完全不会中文的英国记者,在2010年国际乒乓球联赛英国站的比赛结束后采访了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临时找来一位美国人帮忙翻译,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大型口译翻车现场。这段视频当时在网上迅速走红,在供大家娱乐的同时也值得大家思考,尤其是值得相关的口译从业者去仔细分析:做好一场口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位合格的译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地方。
2文献综述
2.1 口译特点
口译和笔译同属翻译的范畴,但却有很多不同。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指的是译员以说话的方式,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笔译,是通过笔头的工作实现双语间的转化。一般来说,笔译速度较慢,时间上相对宽松;而口译则是争分夺秒,讲究效率;另外,二者的工作条件也不同,笔译的工作环境相对灵活,而口译则基本上都是及时性和现场性。这些形式上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翻译标准上的差异,基本上,口译的标准为:准、顺、快;而笔译的标准为:信、达、雅。另外,由于二者的工作特点上的诸多差异,通常口译员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变化更加复杂,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笔译译员也要大很多。[5]
2.2 目的论三原则
德国功能学派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莱斯 (Reiss) 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之后,她的学生弗米尔 (Vermeer)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是目的论的三条基本规则[4]。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根据维米尔的说法,任何翻译工作的主要原则都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意味着目标文本在目标读者身上产生的作用,应该与源文在源文语境中发挥的作用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减少原文的忠实是可以理解的。
连贯原则规定,目标文本必须以目标文本接受者的方式进行翻译,这一原则关注的是翻译后的目标文本的可读性。一致性规则的标准反映了翻译对于接受者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和可以理解的。当译文中的信息符合目标文化的情况下,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放到口译中,我们可以理解成为译员的表达应该是连贯的,符合目标语的情境和文化,以便听众能够理解译员的翻译(陈颖,李玉英,2011:121-125)。
忠诚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忠诚理论相似即通常所说的译文忠实于原文, 要求译文与原文必须保持一定的联系。
2.3 口译质量评估
根据口译、笔译的对比,我们得知,口译具有即席性、现场性、独立性的特点,口译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经历了听、分析、记忆、表达的全过程[8],这就要求口译译者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具备很高的素质,除了这些专业方面的能力以外还要求译员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反应灵敏,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不慌不忙、快速做出应对。
结合目的论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评估口译质量:
准确度:译文信息完整、准确,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
流畅度: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表达连贯,一气呵成,不应有明显的停顿甚至结巴(连贯原则)。
迅捷度:译员需要快速反应,及时传达交流双方的信息(口译的即席性)。
技术度:指译员必须掌握的相关技巧,如举止仪态,交流艺术,应急策略,以及对麦克风、耳机等口译相关设备的熟练使用(口译的现场性)。
这些评判标准都展现了对译员素质的全面要求,本篇文章就福原爱接受采访这一视频为例,对有关口译质量与译员素质进行探讨。
3 案例分析
3.1 材料分析內容
在该视频中,大多数人的关注点还是在这位蹩脚的美国翻译身上。但在这里要首先说明一点,我查阅了相关新闻,发现这位美国人实际上不是职业译员,只是一个因为采访时找不到翻译,被临时拉过去救场的美国裁判,而他只学了四个月的中文。所以这场蹩脚的采访实际上是比赛方组织不利的体现。我们无法去苛责这位“临时翻译”的职业素养,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段视频中反思,思考一个专业的口译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以及译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以下为视频分析内容:
记者:今天你进入了女单半决赛,一定很兴奋吧。今天你赢了沈燕飞,昨天又赢了孙蓓蓓,这些是否会增强你的信心?
翻译:今天你……你特别准备了这……这个比赛,为什么?
福原爱:因为沈燕飞最近状态挺好,她拿了好几个冠军,所以我特别想赢她。
翻译:她说她这场比赛准备很充分,他很开心能参加这次比赛。
记者:两年前奥运会期间你在北京大学比赛,以2:3的微小比分差距输给了沈燕飞。那么从那时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你有什么改变吗? 翻译:在北京奥林匹克,2008年,你不对沈燕飞,现在你对那个比赛,为什么之前不一样的?
福原爱:我今天准备得特别好,训练得也特别好,日本队的陪练陪我练得特别好,比赛之前准备得比较好吧。
翻译:她说她这次比赛准备得很充分,她很开心参加这次比赛。
记者:你采取了什么特别的进步方法吗?还是你只是比两年前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了?
翻译:现在……你更聪明。2008年……在今年,为什么……你不一样的……对不对?
福原爱:不一样,对不对?
翻译:现在你更聪明……什么时候,你……为什么?
福原爱:我觉得她这几天有可能没训练,她今天状态不是特别好吧,然后我今天打得也好。
翻译:她对手今天表现很好,她很开心今天能以4:0赢得比赛。
3.2 案例分析
我们解析一下这段采访: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卡壳的地方比较多,并且表达不通順。这位美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卡顿,并且翻出了这两句话“今天你……你特别准备了这……这个比赛,为什么?”这句话非常生硬,让听众听起来不那么流畅;后面他又翻出“在北京奥林匹亚,2008年”这句话将时间放在后面,很明显是英文的语序,如果按照中文的习惯,应该把时间“2008年”放在句首。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几点评判口译质量的标准:首先是连贯,目标语的输出要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其次是迅捷度,不能有过长时间的停顿。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能力都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能在两种语言中能够自由切换。
接下来是准确度,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职业道德上来说,这都是最关键的一条标准。从上面的文本来看,很明显这是这个译员最不达标的一条了。
从技术度上来说,该翻译的举止仪态过关,但由于该场翻译本身的限制,我们无法考察该译员在交流技术以及设备使用上是否达标。
总体上说这段采访可以从时间上分成两部分,虽然这位美国人在整个过程中都翻译得不得要领,但至少前半段的翻译在还是能让整个采访能够进行下去,表现得临危不乱,如果是不懂英语的人在一旁观看,可能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他的心理素质还是比较强大的,而这也是译员的一个必备素质。而在这段采访的后半段,这位翻译明显就开始乱了,词不达意,句不成句,破绽十分明显。说明过硬的翻译水平才是译员最关键的素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支撑起强大的心理素质。
可以想见,如果这是一场笔译任务的话,这位裁判在查阅词典之后未必翻不出来,一个学习了四个月中文的美国人应该已经了解了中文的基本架构,笔译出这些日常的对话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口译在时间、场合的限制性,导致了这一大型口译翻车现场的产生。
从整个过程来看,翻译无论在准确度、流畅度、迅捷度或技术度上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这使得采访效果非常不理想,是一场不合格的翻译。
4结语
本文视频中展现的是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所以译员的失误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如果这是一个像国际会议、双边会谈这样的严肃场合,那么这就是一场严重的翻译事故。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陈颖,李玉英,2011:121-125)。同时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差异,译员在有限时间内译出与原信息等同的译语是非常困难的。口译不应以找到字面上的对应为满足,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译员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需尽最大努力消除跨文化、语言方面的障碍。口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口译当中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不同语言者之间搭起桥梁,以克服语言和文化等的障碍,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从目的论视角看,译员在口译中所采取的策略由口译的目的决定,面向听众完成。
另外,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外语很不错的人都可以去做口译,其实口译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口译员需要在强压下达到并保持大脑最大程度的活跃度和兴奋度,需要强力弹簧似的思维。就好比大家都会说中文,却没有几个可以当播音员或者作家。
作为译员本身,我们更应该清楚这份工作的艰巨性,明白肩上承担的责任,牢记口译质量的评判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译员素质,努力做好每一场翻译。
参考文献
[1]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Vermeer, Hans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 Heidelberge,1996.
[5]陈颖,李玉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口译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1-125.
[6]冯建中.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冯香.口笔译维度对比分析与译员素质培养——以2014年两会答记者问(现场交替传译)与政府工作报告(笔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5):72-73.
[8]高颖.口译质量评估[J].中国会议,2007.
[9]陶友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10,(4):3-8.
[10]徐方.短时记忆、外语听力理解与输入假设[J].国外外语教学,2005,(1):28-34.
[11]薛旻.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